跳至正文

第四届近代中国海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港举行

2015年3月6-7日,由香港海防博物馆、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香港浸会大学近代史研究中心,以及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合办的“第四届近代中国海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历史博物馆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为“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三十多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与大家分享他们在甲午战争及近代中国海防发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附上研讨会议程,以飨读者。

第四届近代中国海防国际学术研讨会
筹备委员会

主席
李金强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近代史研究中心主任)

顾问委员
丁新豹博士(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荣誉主席)
周佳荣教授(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主席)
刘咏聪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系主任)
麦劲生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
林启彦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
邝智文博士(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
黄秀兰女士(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
邱小金女士(香港海防博物馆馆长)

秘书
李家乐先生(香港海防博物馆一级助理馆长)
周俊基先生(香港海防博物馆二级助理馆长)

主办机构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海防博物馆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
香港浸会大学近代史研究中心
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

日期
二零一五年三月六至七日(星期五至六)

地点
九龙尖沙咀漆咸道南一百号
香港历史博物馆演讲厅

研讨会程序

2015年3月6日(星期五)

9:00–9:30登记(香港历史博物馆地下演讲厅)

开幕典礼(9:30–9:50)

主礼嘉宾致辞:
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 黄秀兰女士
香港浸会大学近代史研究中心主任 李金强教授
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主席 周佳荣教授

9:50–10:00主礼嘉宾及讲者合照

主题演讲(10:00–10:30)
主持:丁新豹博士(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

马幼垣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北洋海军风帆练习舰「敏捷」号考〉

第一场(10:45–11:45):近代海防思想与建设
主持:刘咏聪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

李钢先生(第三天文化/中图集团—中科文公司)〈“新学派”(JeuneÉcole)海军思想对甲午战前中日两国海军的影响〉

何耀光教授(义守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十九世纪末中日海权思想与实践的差异性研究—以地缘战略本质为中心的思考〉

梁耀强博士(新亚研究所)〈自强新政下的中国科技教育及其海防建设〉

区志坚博士(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竞存知识的传播:甲午之战前后输入历史教材之研究〉

11:45–12:15讨论

第二场(14:00–15:00):近代海军与甲午战争(一)
主持:戚俊杰教授(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陈悦先生(中国海军史研究会)〈船政水师考—兼论船政水师对南、北洋舰队之影响〉

苏小东教授(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甲午年广东军舰赴北洋参战探析〉

邝智文博士(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甲午战争中的英国皇家海军「中国舰队」〉

冯锦荣教授(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中文学院)〈甲午战争前日本对中国海军情报的刺探与收集——以光绪十六年(1890)北洋、南洋与广东水师联合操演及明治二十三年(1890)《清国军舰表》的编制为中心〉

15:00–15:30讨论

第三场(15:45–16:45):近代海军与甲午战争(二)
主持:金智教授(台湾空军航空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

姚开阳先生(跃狮五维集团)〈蚊子船的迷思〉

张黎源先生(杭州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福建水师「福胜」级蚊子船考〉

沈天羽先生(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开北方风气之先—北洋海军军官教育的定位及学制问题探讨〉

李玉生先生(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近代中国沿海气象观测机构与北洋海军的气象预报〉

16:45–17:15讨论

第四场(17:30–18:15):甲午战争的着作及其反思
主持:王记华副院长(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李金强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甲午何以战败—姚锡光(1852-?)及其《东方兵事纪略》〉

赵雨乐教授(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中日甲午战略的反思—陆奥宗光《蹇蹇录》的文本记忆〉

何伟杰博士(澳门大学历史系)〈1970年代以来英语学界对甲午战争的学术研究回顾〉

18:15–18:35讨论

2015年3月7日(星期六)

第五场(9:15–10:15):甲午战争与晚清政治
主持:赵雨乐教授(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

卜永坚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国际法与中日1874年之台湾纠纷〉

周政纬先生(中国海军史研究会)〈前仆后继—北洋海军舰艇触礁事故研究序说1880-1895〉

谭世宝教授(澳门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及特别计划中心)〈略论郑观应对中国西化海防建设理论的奠基贡献——以甲午战争前后郑观应的一些论著索隐为中心〉

周俊基先生(香港海防博物馆/华中师范大学)〈张謇与晚清海防——一位状元实业家的军事思想〉

10:15–10:45讨论

第六场(11:00–12:00):甲午战争与海陆战守(一)
主持:何耀光教授(义守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金智教授(台湾空军航空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中日两国在甲午战争的战略决策——由争夺制海权之视角的观察〉

戚俊杰教授(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丁汝昌“竭此衰躯”拼战的最后时刻〉

应俊豪教授(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对英新闻舆论宣传策略〉

麦劲生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比较亲历黄海大战的三名洋员的记述〉

12:00–12:30讨论

第七场(14:15–15:15):甲午战争与海陆战守(二)
主持:何冠环教授(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

王记华副院长(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威海卫基地日岛地阱炮台史事考〉

袁展聪先生(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威海卫军港基地研究〉

刘致先生(重庆市公安局渝中区分局)〈凡木难擎天——再论甲午战争的徐邦道〉

王刚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甲午战争中的督办军务处〉

15:15–15:45讨论

第八场(16:00–17:00):甲午议和及战后发展
主持:林启彦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

吉辰先生(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群狮张口:马关议和前日本各界的议和意见〉

周佳荣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甲午战争后中国留日海军学生之研究(1895-1937年)〉

谭家齐博士(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清末海军重臣谭学衡与甲午战败后中国海军的重建〉

陈成汉先生(香港历史博物馆)〈英国租借新界与威海卫的比较研究〉

17:00–17:30讨论

总结(17:45–18:15)

主持:麦劲生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
发言:苏小东教授(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
应俊豪教授(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7

讲者名单(按中文笔划序)

美国

马幼垣教授 美国夏威夷大学

内地

王刚博士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王记华副院长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吉辰先生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李玉生先生 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
李钢先生 第三天文化/中图集团—中科文公司
陈悦先生 中国海军史研究会
戚俊杰教授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张黎源先生 杭州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刘致先生 重庆市公安局渝中区分局
苏小东教授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

台湾地区

沈天羽先生 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
何耀光教授 义守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金智教授 台湾空军航空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
姚开阳先生 跃狮五维集团
应俊豪教授 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

澳门地区

何伟杰博士 澳门大学历史系
谭世宝教授 澳门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及特别计划中心

香港地区

卜永坚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李金强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
周佳荣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
周俊基先生 香港海防博物馆/华中师范大学
周政纬先生 中国海军史研究会
陈成汉先生 香港历史博物馆
袁展聪先生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
麦劲生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
区志坚博士 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
梁耀强博士 新亚研究所
冯锦荣教授 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中文学院
赵雨乐教授 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
邝智文博士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
谭家齐博士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

原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