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葛兆光:亚洲史的研究方法

“亚洲/东亚史的研究方法”(复旦大学.2018年春季学期)

【说明】本学期的这一博士生课程,主要围绕的是“亚洲”(东亚)、“历史”尤其是“文化史”的问题,通过十单元,结合若干具体历史案例,讨论亚洲史(东亚史)研究的立场、理论和方法。

本课程的计划和要求: 

  • 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各占一半,每位选修者需要准备一次课堂发言,所有选修者均需要参加讨论。
  • 请注意课程大纲所开列之参考论著及文献,要求选修者尽可能阅读(至少大体浏览或选择其中部分精读),以便加深对课程之理解。
  • 选修者在学期中,需交一篇亚洲/东亚史相关论著的书评或读书札记(1000-2000字,评论书目另发)及一篇本课程内容讨论(1000字,围绕本课程内容的讨论,即讨论课中本人的发言大纲),学期末需交一篇2000-3000字的报告,两者各占分数的50%。

第一单元:导论:东亚/亚洲史的可能性

【如何处理区域史、国别史和全球史之间的关系?】

【阅读论著】

葛兆光《結論:预流、立场与方法》,载《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

葛兆光《借邻居的眼睛重新打量东亚与中国——有关中国大陆朝鲜燕行文献研究的评述与思考》,载《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

葛兆光《一国史与东亚史》,载《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16年冬季号。

黄俊杰《作为区域史的东亚文化交流史——问题意识与研究主题》,载《台大历史学报》43期,2009年6月。

费正清编《中国的世界秩序》(英文本,哈佛大学出版社,1968),中文本,杜继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特别注意作为“导论”的费正清《一种初步的构想》。】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北京:三联书店,2010。

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

罗兹.墨菲《东亚史》(林震中译本),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三版,魏凤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十五章《东亚地区帝国的复兴》、第二十七章《东亚的传统与机遇》。

第二单元:东亚/亚洲史研究的学术史:以明治、大正日本东洋学为中心

【亚洲/东亚史的研究风气,是从欧洲、日本开始的,逐渐形成潮流,那么,这一亚洲/东亚史的研究潮流产生的背景、意义和问题是什么?】

【阅读论著】

葛兆光《边关何处——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日本满蒙回藏鲜之学的背景说起》,载《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

王古鲁《最近日人研究中国之一斑》,特别是附录《明治维新以来日人研究中国学术之趋势》,上海:生活书店,1936。

冯承钧《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西学与中外交通部分),载《冯承钧学术著作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李孝迁编《近代中国域外汉学评论萃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第三单元:文献资料:以东亚汉文资料为中心

 【有关东亚与中国的朝鲜、日本和越南汉文文献,尚没有特别好的整理、利用和研究。如何看待这些庞大的、出自异域的文献?】

【阅读论著】

葛兆光:《文献概说:关于朝鲜、日本文献中的近世中国史料》,《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第一章,北京:中华书局,2014。1-26页。

葛兆光:《文化间的比赛:李朝朝鲜通信使文献的意义》(《中华文史论丛》2014年第2期)。

裴英姬:《燕行录研究史回顾》(《台大历史学报》43期,2009年6月)

夫马进:《日本现存燕行录书目提要》、《使琉球录与使朝鲜录》(均载《燕行使与通信使》,伍跃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左  江:《燕行录全集考订》(载《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四辑,中华书局,2008)

王勇、孙文:《华夷变态与清代史料》(《浙江大学学报》38卷1期,2008)

徐凯:《朝鲜<同文汇考>中的清代史料及其价值》

赖永祥《一部中琉关系史料——历代宝案》(《大陆杂志》第十卷十二期,1955)

刘志强《有关越南历史文化的汉文史籍》(《学术论坛》总203期,2007年12月)

吴政纬《从中朝关系史看明清史研究的新面向——以<燕行录>为中心》(《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51期,2014年6月)

【参考文献】

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100册(韩国首尔:东国大学校韩国文学研究所,2001)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25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合编《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朝鲜通信使文献选编》5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林恕等《华夷变态》三册(东京,东方书店,1961)

辛基秀、仲尾宏编《善邻と友好の记录:大系.朝鲜通信使》8册(明石书店,1993)

第四单元:帝国-民族国家:中国内外问题的历史根源 

究竟什么是“帝国”?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是“帝国”吗?中国为何至今面临重重内外问题?中国应当如何面对“亚洲”/“世界”?

【阅读论著】

葛兆光《绪说: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载《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

葛兆光《名实之间:有关“汉化”、“殖民”与“帝国”的争论》,《复旦学报》2016年第6期。

欧立德《传统中国是一个帝国吗》,《读书》2014年第1期。

曹新宇、黄兴涛《欧洲称中国为“帝国”的早期历史考察》,《史学月刊》2015年第5期。

王尔敏《“中国”名称溯源及其近代诠释》,见《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台北:华世出版社,197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邹逸麟《论清一代关于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载《历史地理》第二十四辑,2010。

张宏年《清代藩属观念的变化与中国疆土的变迁》(《清史研究》第四期,2006年11月)

刘凤云等编《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两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吉泽诚一郎《爱国主义の创成:ナショナリズムから近代中国をみる》,东京:岩波书店,2003.特别看第三章。

Prter K.Bol:  Geography and Culture: Middle-Period Discourse on the Zhong guo – the Central Country(Harvard, 2009)

濮德培:《序文》,载《中国西征:清朝对欧亚大陆中部地区的征服,1600—1800年》(Peter Perdue, China Marches West: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卷首(中译本,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7)。

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史的大转向》(周俊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欧立德《乾隆帝》(青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第五单元:东亚政治认同:明清之际东亚格局的变化

 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的东亚诸国逐渐分道扬镳,现在一些人期盼的新文化共同体“东亚”,恐怕还远远没有建立。本次课程主要讨论关于“认同”问题的历史研究方法

【阅读论著】

陈尚胜等著:《朝鲜王朝(1392-1910)对华观的演变——<朝天录>和<燕行录>初探》,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夫马进编:《中国东亚外交交涉史》,京都大学出版会,2006.(参看    葛兆光:彼此环绕和纠缠的历史——评夫马进〈中国东亚近世交涉史〉》(《读书》2008年1期)

葛兆光:《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

第六单元:朝贡体系与文化认同:各种有关的解释

为什么典礼和衣冠对于东亚政治和文化秩序格外重要,它象征了什么? 通过一些具体案例,我们将讨论旧朝贡秩序的维护与新国际秩序的冲突。

【阅读论著】

张双智《清代朝觐制度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孙卫国《从“同心圆”论到“两极模式”论——美国中国学界有关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学说》,载《学术月刊》2013年8期。

黄纯艳《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13年1期。

康灿雄(David C. Kang)《西方之前的东亚:朝贡贸易五百年》(陈昌煦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参考文献】

山本达郎编《越南中国关系史》,东京:山川出版社,1975。

孙宏年《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

《清实录》(乾隆五十三至五十五年部分)

《清史稿》卷五二七《属国二.越南》

第七单元:东亚史研究上的冲击-反应模式:旧理论的新解释 

重新检讨有关费正清“冲击—反应”理论在亚洲史研究中的意义。在同一冲击下,为何东亚诸国“各有各的反应”。

【阅读论著】

费正清编《中国的世界秩序》(英文本,哈佛大学出版社,1968;中文本,杜继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文本,《日本学者研究中国论著选译》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参看葭森健介《唐宋变革论于日本成立的背景》,马彪中译本,《史学月刊》2005年5期,21-23页。

宫崎市定《东洋的文艺复兴与西洋的文艺复兴》(原载《アジア史研究》第二卷,中文本: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宫崎市定论文选集》下卷,36-42页)。

葛兆光《十九世纪初面对西洋宗教的中国、日本和朝鲜——以黄嗣永帛书为中心》(《复旦学报》2009年3期)。

第八单元:宏观:从汉文文献看七世纪亚洲的宗教传播

【(1)大唐与大食:亚洲两端的强势扩张;(2)中亚诸国的宗教信仰;(3)玄奘赴印与王玄策出使:吐蕃、泥婆罗与天竺;(4)伊斯兰的崛起与波斯祆教的东传,(5)摩尼教;(6)景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为中心;(7)大唐与日本、百济、高丽和新罗的佛教交流。结论:关于亚洲宗教交流史的研究方法】

【参考论著】

蔡鸿生《宗教传播史的方法论问题》,载陈春声主编《学理与方法》31-35页,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7。

王国维《摩尼教流行中国考》,载《王国维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第14卷《静安文集》,173-187页。

【法】伯希和、沙畹《摩尼教流行中国考》(冯承钧中译本,收入《中国之旅行家/摩尼教流行中国考》“冯承钧译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陈垣《火祆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均可见各种陈垣全集或论文集(略)。

【法】烈维《王玄策使印度记》,收入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第二册第七编。

冯承钧《景教碑考》(载《冯承钧学术著作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罗香林《唐元两代之景教》,香港大学中国文化学院,1966。

柳存仁《唐代以前拜火教摩尼教在中国之遗痕》,收入《和风堂文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林悟殊《摩尼教及其东渐》,中华书局,1987.

林悟殊《中古三夷教辨正》,中华书局,2005。

林悟殊《中古夷教华化从考》,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

马小鹤《摩尼教与古代西域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芮传明《东方摩尼教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旧唐书》卷一九八《西戎》;《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上》。

《册府元龟》卷九九五至一○○○。

第九单元:个案:八世纪末吐蕃僧诤记

  从一份敦煌文书,看八世纪末发生在拉萨的一次佛教论辩,通过这一争论看亚洲宗教在八世纪末的交错,以及有关这一问题研究的学术史

【参考论著】

【法】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吐蕃僧诤记》(耿升中译本,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

张广达《唐代禅宗的传入吐蕃及有关的敦煌文书》,载张广达《西域史地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89-216页;又收入张广达《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242-262页。

【日】上山大峻《敦煌佛教の研究》(东京:法藏馆,1990)第三章,247-338页。

陈寅恪《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跋》,载《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87-289页。

【参考文献】

《顿悟大乘正理诀》(P.4646)。最好使用上山大峻校订本,载《敦煌佛教の研究》540-564页。

《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5222-5237页。

《册府元龟》卷九八○。

王尧等编《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第十单元:总结

原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