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海丝文物新发现——最老灯塔下惊现民国灯塔碑

近日,在人迹罕至下临悬崖的丹崖山灯塔基下,惊现被雨水冲刷露出的民国初期蓬莱阁灯塔碑残碑,质地为大理岩精制而成,长54厘米, 宽50厘米,厚10厘米。

碑文

蓬莱口岸,海舶所趋。丹崖建阁,邑之名胜。下多礁石,出没涛波。不有指南,宵航之患。清同治十三年始建灯塔,制如小亭,体微,用备一灯烛,险示以彼岸,黑月霾夜,恃以无虞,舟人便焉。鼎革后修葺新阁,易而为楼,名以普照,高危无当,圮不旋踵。□□承之斯邑守土之责,□□奋蹟是保,爰□诸邑人改制为塔,以符其名。□□慈光,所表其义,凡四十有□□□。工峻,乃列其始末,志兴□□□□□□□,从兹后者皆著其……

经推测,该碑刻于1920年左右,距今大概有100年的历史。碑文书法为魏碑体,经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书法》主编张永强先生鉴定,该碑为蓬莱籍书法家葛家修(1888-1972)先生的手迹。葛家修先生生前曾任山东文史馆馆员,为山东省著名书法家。

蓬莱阁下登州港(蓬莱水城)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港,是唐朝日本、朝鲜遣唐使的登陆地,也是我国唯一保存至今的唐朝古港,现建有蓬莱古船博物馆。蓬莱阁灯塔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迄今我国沿海保存最早的古代灯塔,原称“蓬莱阁灯楼”,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是山东省登州府同知雷树枚倡建,原为夜间及天气昏暗时行船导航的航标灯塔。从碑文中表明,民国初年,“蓬莱阁灯楼”改为“蓬莱阁灯塔”。民国灯塔碑刻的发现,填补了蓬莱阁灯塔民国时期记载的空白,对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设施的演变,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文|袁晓春 董韶军 范惠泉   编辑|梦扬

原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