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第十六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建文帝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年8月21—24日,由中国明史学会和湖南宁远九嶷山舜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第十六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建文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牛津大学以及香港、台湾、日本等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130余人与会,交流讨论学术论文125篇,涉及政治与军事、经济与社会、思想与文化等领域;另有关于建文帝研究的论文40余篇。其中,不乏在史料发现与研究观点上的创新之见。

一、政治与军事

明初的制度规设与执行状况是与会学者关心的重点议题。黄阿明对散阶制演变和定型过程的分析,柏桦对宣慰、宣抚成为土职机构的述评和赵树国对巡查海道的研究,都展现了明代国家机构和制度在稳定之中的更新。从长时段的历史变迁角度,王剑对明初废相后内阁体制和君权的分析,也体现了该议题的重要性。

随着制度变革,各种规设在执行中的实态又为历史增添了矛盾和不定因素。从汪维真对文官复姓问题的研究、刘少华对犯罪军官戴罪立功制度的分析看,制度的执行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制度在运行之中,官吏和胥民面对时代变迁,都可能引发出各种复杂的问题。肖立军、杜志明的研究就展现了地方军事力量的实力、特色及其变化。值得留意的是,有代表性的个案,往往具有特别的说服力,例如吕杨对锦衣卫维护皇权问题、朱子彦对晚明监察机构、张晓明对中朝宗蕃关系蝉变问题、王雪华对官员眼中的胥吏形象等问题的研究就是如此;邹映、刘祥学对改土归流的研究,李留文对明末农民起义地域特点的分析,也都支持本次会议的这一特点。

此外,利用公私文献对具体人物和事件的分析,是本次会议的另一特色。陈支平利用的《惠安王忠孝公全集》、郑洁西和杨向艳运用的《刑部奏议》、张兆裕分析的朝鲜《李朝实录》,都显示了利用稀见文献或对常用文献运用多角度分析,都能大幅推进已有的研究。在对有代表性人物的研究上,何威萱选取程敏政、袁晓春研究高丽使节郑梦周,都说明了历史人物与社会环境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可能非常复杂而多样。

二、经济与社会

本次研讨会有关明代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研究,展现了与当前学术界关注问题的一致性,即侧重于边疆、地域、族群等,以及从类型的角度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和经济史上的特殊现象。例如谢晓晖对西南模式的反思、牛建强对北方水田发展滞后的思考,说明地域在与中央构成对立统一关系的同时,其自身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

阿风对崇祯年间“户部契纸”的分析,刘利平对《运盐前议疏》从经济史角度的比较,黄忠鑫运用《入清源乐出晓起约叙记》抄本对图甲、保甲编排方式的讨论,显示了有价值的文献既能展示同类文献的共性,又有助于解决具体问题。这一特点在王绍欣、康健对祁门地方经济史料的研用上也得到体现。此外,对经济制度史的研究,特别是制度演进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和政策的执行,也是本次研讨会的重点议题,其中包括赵长贵对明代矿业政策三阶段的划分和丁亮对国家在推行金华银作用上的新见,以及范传男对“京运年例银”的分析和侯官响对苏州重赋的辨析等等。

此外,卞利对徽商从事慈善事业真实动机的剖析和展龙对明代乞留生成机制的梳理说明,当对经济现象的分析与社会背景、制度运作结合时,往往会出现对常见问题和学术共识的新解释。同样有特色的是对文献的细致研究,例如刘明杉对比《南都繁会图》和《五杂俎》,徐晓庄分析《尺牍双鱼》和余同元考辩《食品集》以及王振忠借《五杂俎》揭示的汪道昆的生活细节。此外,从向静、吴才茂和赵秀丽等人的研究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仍然是明代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的主要视角。

三、思想、文化

在将思想文化与制度史结合上,本次研讨会有多位学者提供了有益的例证。如郭培贵对明代武举开始年代的认定、谢贵安对担任经筵讲官素质的梳理和包诗卿对章奏运用研究的新视角。李媛对天主教传教士认知佛道二教差异产生原因的分析、朱志先对陈献章、李承箕交往的回顾以及解扬对晚明斥王阳明为荀子说的解释,显示了对重要或稀见文献的运用和对代表性思想家的分析,也是本次研讨会的特色。

四、有关建文帝的研究

建文朝在政治、军事上的时代特点及建文帝殒身之所是与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对地方文献、历史遗迹和传说的考辩,例如高寿仙分析的《灌溪李氏族谱》,孙祥宽、郑林凡讨论的《缘化袈裟记》碑文,吴滔等讨论的伪书《致身录》。从古迹遗存和建文帝去向角度,李治军对大观堡的讨论侧重在与建文帝的关系上,张金奎侧重在其地理位置上,李加美谈到了大观堡与梅木塘村的关系,郑敏娟分析了李闻举的生平及其与建文帝的关系,龚剑锋涉及了地方宗族建设。从历史传说的角度,陈时龙指出在史事考辨之外,传说也有其文化价值,胡丹则讨论了传说中的神秘叙述对相关史事记载的影响。从建文朝历史背景和历史叙述的角度,有张明富对明初分封诸王关于永乐建元态度的分析,戴彼得(Peter Ditmanson)对《皇明通纪》及其它晚明史籍中有关建文帝记载的述评,吴德义对史料中关于靖难记述矛盾之处的辨析和胡凡对进士群体特色和知识储备的梳理,以及彭勇对京军京营体制的研究。此外,秦博提出了建文帝有重建宰相体制的意图,周中梁肯定了建文改制的合理性。从明初社会环境角度,赵现海从西南边疆地缘特点角度分析了建文帝出逃西南的合理性,周喜峰分析了蒙古对朱棣登基的正面影响,杜洪涛从民族融合角度分析了新人群共同体形成的意义。上述诸说,均因有利于形成对建文朝和明初历史的更全面认识,代表了本次研讨会对已有研究推进的情形。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解扬

原文

《第十六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建文帝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有1个想法

  1. 建文帝出家杭州东明寺。《红楼梦》是校正明朝清初历史的一部史书。曹雪芹是伟大的史学家。作者在看到乾隆钦定二十四史《明史》后,去伪存真写下这部伟大的史书。作者在书中校正:建文帝出家东明寺、李自成出家五台山、朱慈烺出家梅州、孝庄下嫁确有其事、杨嗣昌服毒而死……建议检测杨嗣昌遗骸或排查梅州阴那山灵光寺,只要证明杨嗣昌服毒而死或找到朱慈烺就可以确定红楼梦是《明史》,中国数百年来数十个谜团就可以迎刃而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