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中国古代史

新书|曹金成《史事与史源:〈通鉴续编〉中的蒙元王朝》

    书名:史事与史源:《通鉴续编》中的蒙元王朝 作者:曹金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页数:376页 定价:88.80元 ISBN:9787520169219     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学界对元末陈桱所撰《通鉴续编》中的蒙元史事,缺乏系统认识。本书即全面考察《通鉴续编》中的蒙元史事,主要探索辨析其史料来源,厘… 阅读更多 »新书|曹金成《史事与史源:〈通鉴续编〉中的蒙元王朝》

Henry Serruys司律思神父蒙元史论著译文目录

司律思神父论著译文目录 特木勒、张军编译整理 司律思神父(Henry Serruys,1911-1983)是圣母圣心会(C.I.C.M)众多杰出的学者型传教士之一,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蒙古史专家之一。他长期致力于明代蒙古史、明蒙关系史和近代蒙古史研究,极为勤奋且著述宏富,在这些领域做出重大贡献,成为迄今为止西文著述的明代蒙古史研究的最重量级的学者。他的大部分论文发表在《华裔学志》和《美国东方学会杂… 阅读更多 »Henry Serruys司律思神父蒙元史论著译文目录

二十年来明代军制研究回顾

张金奎 【专题名称】明清史 【专 题 号】K24 【复印期号】2003年02期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京)2002年10期第7~15页 【作者简介】张金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军事史是明史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个领域,但明代军制研究相对较为活跃,这一点在赵明《明代兵制研究六十年之回顾》(注:《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8期。为避免遗漏和便于衔接,本文… 阅读更多 »二十年来明代军制研究回顾

图像如何入史——以中国古地图为例

图像如何入史——以中国古地图为例 成一农,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摘 要: 包括地图在内的图像的史料价值并不在于图面内容,而在于图像所反映的其与被绘制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图像这些方面史料价值的思考才能更为深入的挖掘图像与众不同的史料价值,也才有可能从一些不同的侧面回应重要的史学问题。当然,对图像史料价值的挖掘,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需要我们对历史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认知,这些都涉… 阅读更多 »图像如何入史——以中国古地图为例

军事体制与王朝运行⑤:历代军事问题的承继与变革

军事史是中国历史脉络中的重要问题。故《孙子兵法》即开篇明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宋元明清时期也是中国从多政权并立走向大一统,并且疆土空前拓展的时代。4月24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宋元明清制度、文化传承与融合研讨班”主办的第四场云端论坛通过“腾讯会议”召开。从研讨班“增强宋元明清史领域中的跨朝代、跨学科交流”的初心出发,此次会议主题为“宋元明清:军事体制与… 阅读更多 »军事体制与王朝运行⑤:历代军事问题的承继与变革

李小林 | 2019年明史研究述评

2019年明史研究述评 李小林 作者简介:李小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章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2020年第3期。   2019年明史领域不同专题的学术会议相继召开,国内外有关明史研究的学术专著也陆续出版。同时,明史研究学者在以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为研究重点的基础上,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和研究范式的创新,诸多新的研究领域得到深化,并日趋成为明史研究的热点。无疑,这些学术活动的相继开展和研究… 阅读更多 »李小林 | 2019年明史研究述评

韩昭庆:中国海图史研究现状及思考

一 早期海图多为航海所用。中国地处世界最大陆亚欧大陆东部,东临世界最大洋太平洋,具有绵长的海岸线,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历史上我国沿海人民很早就有航海实践。史料记载春秋时代的孔子曾感叹其思想难行于中国,曾寄希望于乘着小筏子渡于海,将其传播四方。战国时期中国沿海出现吴、越、齐等强大的诸侯国,造船业在广泛应用中得以迅速发展。秦代之前船上已经使用的风帆利用自然风力作为船舶动力,为船舶航行提供动力资源,使之… 阅读更多 »韩昭庆:中国海图史研究现状及思考

荐书 | 朱冶:《元明朱子学的递嬗——<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研究》附结语

出版信息:作者:朱冶 著 定  价:69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09月01日 页  数:331 装  帧:平装 ISBN:9787010213545 內容简介:程朱理学经典《四书五经性理大全》构成了明代思想的底色,亦承载着宋元明朱子学递嬗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职责。本书深入明人文集、方志和理学著述,系统论述《大全》的编纂过程及实际影响,以见十十五世纪的政治文化、学术思想与士人个体的… 阅读更多 »荐书 | 朱冶:《元明朱子学的递嬗——<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研究》附结语

孙正军 | 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年第4期 作者简介:孙正军,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9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先后出现多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理路,邓小南倡导的“活”的制度史、阎步克主张的制度史观以及侯旭东提倡的日常统治研究,即为其中代表。“活”的制度史聚焦政治社会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制度,提出应从过程、关系、行为视角关注制度运作的路径和流程;制度史观立足法定… 阅读更多 »孙正军 | 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北大文研论坛“卫所的地方化与明清制度的延续性”纪要

【北大文研论坛65】 卫所的地方化与明清制度的延续性 时间:2018年5月15日(周二)14:00 地点: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室 主持人: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大文研院特邀访问教授) 与谈人: 宋怡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邓庆平(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李新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阅读更多 »北大文研论坛“卫所的地方化与明清制度的延续性”纪要

什么是江南——生态史视域下的江南空间与话语

作者:夏明方 来源:《历史研究》2020年第2期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部分的江南与作为整体的中国,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不同阶段显现出不同的关系。在20 世纪50 年代以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大讨论中,江南被普遍地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历史研究的区域转向,江南之异于其他地区的发展道路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江南非中国”论也逐步取代了早期的“江南即中国”论。因此,如何批判… 阅读更多 »什么是江南——生态史视域下的江南空间与话语

杜立晖 | 哈佛藏黄册的重要价值

作者:杜立晖《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21日 14版)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若干典籍因种种原因流失海外,其中不乏善本和精品之作。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即是闻名于世的收藏我国域外汉籍的重要机构。长期工作于此的学者沈津最先发现了该馆所藏的汉籍精品之一,即公文纸印本《重刊并音连声韵学集成》《直音篇》(以下简称《韵学集成》等)以及公文纸抄本《明文记类》和《观象玩占》(《书林物语》,上海辞书出版社… 阅读更多 »杜立晖 | 哈佛藏黄册的重要价值

殷守甫:继“新清史”之后会出现“新明史”和“新元史”吗?

  如今新清史大部分的论点已经被西方学术界接受,可以说是已经开拓的领域。那么,还没有重新探索的其他欧亚历史,比如「新明史」和「新元史」,也将会随之出现吗? 新的元史研究,更常见的称呼是“大元史”,简单说则是在欧亚史、全球史的视角下考察蒙古帝国(沈卫荣 2019年,第3、17等页);换言之,也是以蒙古帝国为切入点,推敲欧亚史、全球史还可以怎样书写。这个意义上,“新明史”(New Ming … 阅读更多 »殷守甫:继“新清史”之后会出现“新明史”和“新元史”吗?

李孝聪︱中国古代舆图的编绘、类型、收藏与研究利用

  地图是地志、方志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在我国古代编纂的地方志书中,舆图被列为必备的一个门类。尽管一部多卷本的志书中,地图的篇幅占得不多,可是地图并不仅仅是作为书籍的插图,而是具有与其他门类相平等的地位。传统舆图表达了古籍编纂者对所描述、记录的区域空间的认识,传递了古代中国在史学、哲学、舆地、文学、绘画等诸多层面的信息,许多还伴随着文字资料。但是,在我们现在新地方志中,地图已经变成一种… 阅读更多 »李孝聪︱中国古代舆图的编绘、类型、收藏与研究利用

明代山东海疆卫所城市的选址与历史结局——兼论该类城市在山东半岛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

摘 要:明代洪武末年创设的19座山东海疆卫所城市,大大改变了区域内城市群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宏观尺度来看,海岸地理形态及海口布局、明初半岛东部的政区地理格局是影响城市选址的两大因素。就微观尺度而言,选址特征有二:城址多位于小型半岛、岬角之上,襟海以控制海湾,枕山以居高临下;在城市用水方面,卫城与所城存在优劣之别,卫城多优于所城。时至20世纪中期,19座卫所城市全部退出“城市”序列。对明代山东海疆卫… 阅读更多 »明代山东海疆卫所城市的选址与历史结局——兼论该类城市在山东半岛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

《明初赵秩使日问题新探》(《江海学刊》2020年第2期)

内容摘要:明朝初建之时,明太祖多次遣使赴日,欲以通好。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派遣赵孟頫后人、山东莱州府同知赵秩等人赴日。为给日本增加更大的外交压力,明太祖又派遣杨载第二次赴日,负责押送15名倭寇。最终,怀良亲王遣使来华朝贡,奉表称臣。怀良态度的陡转并非仅仅由于赵秩庭上的激昂陈词,而是与其面临的北朝大敌压境的客观形势有关。四年,赵秩并没有继续客留日本,而是回到了明朝。赵秩第二次出使日本时与仲猷… 阅读更多 »《明初赵秩使日问题新探》(《江海学刊》2020年第2期)

仇鹿鸣 | 事件、过程与政治文化——近年来中古政治史研究的评述与思考

摘 要:近年来中古政治史研究表现出“纵的停滞”与“横的拓展”的特征,传统以“政治集团”或“党派分野”为中心的政治史研究领域陷入瓶颈,通过社会网络这一概念的引入,认识政治活动中的“政见—庇护”复合结构,有助于完善传统的政治集团分析范式。“政治过程”与“政治文化”这两个观察维度的引入,拓展了政治史研究的范畴。受新史学的影响,作为政治史研究基本单位的“事件”曾饱受批评,反思传统历史学编纂与研究中对因果关… 阅读更多 »仇鹿鸣 | 事件、过程与政治文化——近年来中古政治史研究的评述与思考

《近三百年财税变革与财政治理》出版

《近三百年财税变革与财政治理》为第一届财税史论坛暨“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税制变革与财政治理”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而成。该研讨会于2017 年 12 月 2—3 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三校财税史联合课题组(三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包括武汉大学陈锋主持的“清代财政转型与国家财政治理能力研究”课题组、清华大学倪玉平主持的“清代商税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课题组、华中师范… 阅读更多 »《近三百年财税变革与财政治理》出版

一块墓志讲述的“望海埚之战”

文/阎海  孙平 在近代以前,中日之间曾爆发过多次战事,同大规模的战争相比,明永乐十七年(1419)发生在辽东的“望海埚之战”只能算一场战斗,并且不是国与国之间交战,而是明朝边防军与日本海盗之间的战斗,但此战对于明代辽东地区的稳定具有深远影响,是明代辽东重要的历史事件。 关于 “望海埚之战”的历史记载十分有限,与“望海埚之战”有关的文物资料则更为少见,辽宁盖州出土的明威将军徐瑞墓志中提到了其先祖徐… 阅读更多 »一块墓志讲述的“望海埚之战”

朝贡的名实与朝贡之外的东亚*——分类框架、案例举隅与研究建议

万晓 【摘要】 史学界提出的朝贡体系论近年间受到国际关系学者的质疑与批判,争论的焦点在于朝贡之“名”与“实”的差距,但超越朝贡体系论尚有许多基础工作亟待完成。为回答“朝贡关系的本质为何,其特征与机制是什么;古代东亚是否存在其他国际关系类型,它们的本质、特征与机制又是什么”等问题,本文以“等级”作为朝贡关系的核心原则,同时涵盖“名”与“实”,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厘清朝贡关系的物质与观念特征,将其… 阅读更多 »朝贡的名实与朝贡之外的东亚*——分类框架、案例举隅与研究建议

辽朝东北亚丝路及其贸易考实

摘 要:辽代的东北亚丝绸之路指的是从辽上京通往当时的高丽、新罗、日本、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等地的道路,其中,辽朝通渤海国的路线主要有六条,即日本道、新罗道、营州道、朝贡道、契丹道和黑水靺鞨道;辽朝至日本的交通有三条,分别为北线、筑紫线和南海府线;辽上京通往生女真、五国部的道路则主要为“贡鹰道”,辽朝和今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等地的交通线则是辽代鹰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辽朝通过上述路线,与东北亚各国展… 阅读更多 »辽朝东北亚丝路及其贸易考实

永乐三修《明太祖实录》底草部分抄本存世考

摘 要:辽宁省档案馆保存了一部《明太祖实录》稿部份抄本,不少学者认定其为建文初修《明太祖实录》抄本,此说有误。建文时期,朱棣很早就被废为“燕庶人”,抄本称其为“燕王”,恰恰证明其不可能是建文初修《明太祖实录》。抄本记事日期、每日记事条目、内容与永乐三修《明太祖实录》完全对应,仅语言风格略有差异,二者承袭关系明显,据此可以推断,抄本是现存唯一的永乐三修《明太祖实录》底草部分抄本。 关键词:《明实录》… 阅读更多 »永乐三修《明太祖实录》底草部分抄本存世考

元史研究必读政书《经世大典》是怎样整理出来的

 《经世大典》(以下行文或径称“大典”)是元代文宗时期修纂的大型政书。大典分类记载了元朝自漠北兴起至文宗朝的帝王谱系、诏训,以及职官、礼乐、经济、军事、外交、法律、匠作等典章制度,尤其是总结了元朝立国以来典制的更替演变,是元代典制之集大成者。 从史料价值上看,《经世大典》记元代典制,乃当朝人修当朝史,史料多来自原始档案,所以《经世大典》的可靠性较《元史》等书为高。《元史》各志,基本上是从… 阅读更多 »元史研究必读政书《经世大典》是怎样整理出来的

明代白银货币化研究20年——学术历程的梳理

摘 要:回顾明代白银货币化研究的学术历程,沿着“白银货币化与中外变革”的学术理路,在大力发掘、整理利用中外一手资料基础上,从国家、市场、社会之间关系和中国与全球关系出发,以白银货币化过程切入,尝试进行全球化开端关键历史时期贯通中外变革的综合性研究。主要在五个方面展开:一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市场起源;二是明代白银货币化过程从国计与民生两条线索的探讨;三是明代白银货币化与中国和世界的连接;四是明代白银货… 阅读更多 »明代白银货币化研究20年——学术历程的梳理

李华瑞 | 近二十年来宋史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李华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宋史、西夏史。 一、宋史研究新格局的形成 近二十年,全国设立了多个宋史研究专门机构,形成了崭新的研究格局。  其一,200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成立。这是21世纪以来宋史研究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国家对漆侠先生的宋史研究的高度肯定。目前,该研究中心已经发展成为宋史研究最重要的资料中心,也是研究人员最多的机构。挂靠在河北大学… 阅读更多 »李华瑞 | 近二十年来宋史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彭勇:明代卫所的辖区属性及其管理权

深圳大鹏所城平面图。图片由作者提供 嘉靖《清苑县志》(影印天一阁藏本)关于大宁都司与府县的关系记载。图片由作者提供 湖南新田骆氏锦衣卫家族宗谱。图片由作者提供 山东蓬莱解宋营古城遗址(明百户所)。图片由作者提供 【争鸣与商榷】 近年来,明代卫所制度的研究不断深入,成为明清史研究的新热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们对卫所属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卫所不再仅仅被理解为单纯的军事组织,还兼具行政管理的职责。具… 阅读更多 »彭勇:明代卫所的辖区属性及其管理权

李伯重:《中国全国市场的形成,1500—1840年》

原载《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内容提要】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否已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全国市场?这是正确认识鸦片战争前几个世纪中,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和西方所起作用的关键问题之一。中外学术界对此已争论了半个世纪,但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认为: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全国市场的形成乃是一个客观存在。本文分析了中国全国市场形成的基础、中国全国市场形成的主要方面以及西方对于中国全国市场形成所起的作… 阅读更多 »李伯重:《中国全国市场的形成,1500—1840年》

苗怀明整理:近年新出历代日记研究论著、史料一览

NO.12 汪文学、刘泽海主编:《贵州古近代日记丛刊》 《贵州古近代名人日记丛刊》,汪文学、刘泽海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内容简介 该书分五辑,收录贵州古近代日记12种,包括古近代贵州文人和域外文人在贵州期间撰写的日记作品,包括贵州古近代名人黎庶昌的《丁亥入都纪程》、蒋攸铦的《黔轺纪行集》、刘书年的《黔行日记》和《归程日记》、赵亨钤的《铅差日记》、钱衡的《北上日记》、华学澜《辛丑日记》… 阅读更多 »苗怀明整理:近年新出历代日记研究论著、史料一览

经济史NO.6| 历史视野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变迁

历史视野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变迁——近年中国经济史之计量研究综述 彭凯翔 内容提要:本文分四个方面综述了近年中国经济史之计量研究:第一,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GDP的估计;第二,对发展模式的争论和相关检验;第三,关于市场制度及其效率的讨论与量化研究;第四,对国家能力、社会控制与外生冲击等问题的反思及其因果性检验。——这些研究深化了对“马尔萨斯陷阱”、“斯密增长”等经典命… 阅读更多 »经济史NO.6| 历史视野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变迁

左东岭 | 行道与守道:元至明初文人人生模式的生成与转换

摘    要      元明两代的文人由于受到宋代以来理学观念的影响,同时又面对朝代更替、民族冲突与融合以及各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为了坚守自己或行道或守道的人生信念,必须作出出仕与归隐的选择,并由此形成其不同的人格心态,同时也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念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元代文人因民族矛盾所导致的政治边缘化的现实,造成了他们的旁观者心态,并构成其入仕而难有作为的行道理想失落与归隐山林而仍坚守儒者… 阅读更多 »左东岭 | 行道与守道:元至明初文人人生模式的生成与转换

李治国 | 2019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综述

专题  盘点   作者:李治国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史既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种史学范式。随着社会史的理论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历史人所接受,众多优秀作品不断面世。2019年中国社会史相关学术成果数量众多,成就斐然。   1 史学理论和方法   2019年社会史领域在史学理论方面成果为数不多。其中宋学勤、李晋珩认为当代社会史应该借… 阅读更多 »李治国 | 2019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综述

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习入门参考书目

  来源:歌阳   明清史研习入门 课程号:02132400 课程名称:明清史研习入门 周学时:2 学分:2 先修课程:中国通史(古代史) 基本目的 本课讲授明清史的基本线索、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七个专题,使高年级学生学生阅读部分基础文献,进行科研基本训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由基础课学习向断代史研习转变,提高分析能力,为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 阅读更多 »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习入门参考书目

苏大博物馆获13件元明墓志

2020-02-08 21:15:45来源:苏州日报     张朋川(右)与纪洪(左)一起仔细观看此次捐赠的13块元明石刻墓志。□记者姚永强摄 为研究吴宽、王鏊、申时行、文徵明等名家的珍贵实物     昨天上午,苏州企业家纪洪向苏州大学博物馆捐赠了13件珍贵元明石刻墓志,其中最早的一件为元代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的墓志,其余均为明代墓志。这些明代墓志由吴宽、王鏊、申时行、文… 阅读更多 »苏大博物馆获13件元明墓志

三千年疫情的当代思考

中国古代对传染病肆虐给人类带来危害的认识,有着一个艰辛的过程。其实有文字记录的三千五百多年来,疫病的流传成百上千,疫病的种类各式各样,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与疫病作斗争的历史。 我国有文字明确记载的疫病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中有“疾年”的说法,大概就是指疫病流行。春秋战国时期,疾病流行已很多见,赵国和秦国等地多次发生大疫。人们已经认识到“四时皆有疠疫”,疫病是“气不和之疾”,已能辨别出伤寒、疟疾… 阅读更多 »三千年疫情的当代思考

“再造华夏“:明初的传统重塑与族群认同

作者:杜洪涛,原载《历史人类学学刊 》2014年,12卷1期 本文以明廷所采取的社会整合策略为中心,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探讨明廷如何透过华夏正统王朝谱系的建构、文化认同的强调、传统礼制的重塑来修复华夏族群的历史记忆、增强华夏族群的认同意识、凸显华夏族群的身份象徵。与此同时,明廷还采取了针对北方华夏族的特殊策略以强化其认同意识。最后,本文指出『再造华夏』的社会运动,并不是将其他少数族群彻底驱逐于王朝… 阅读更多 »“再造华夏“:明初的传统重塑与族群认同

清帝国最后的盛会——从中国史、亚洲史和世界史看乾隆帝八十寿辰

葛兆光:朝贡圈最后的盛会——从中国史、亚洲史和世界史看乾隆帝八十寿辰

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 1790 年,整个清帝国都在准备庆祝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庆寿活动于农历七月初七从承德避暑山庄开始,中经圆明园,最后于八月十三日在北京的紫禁城落幕,长达数十天。这一次隆重的祝寿庆典,除了大清帝国的满族贵族、汉族百官、蒙古王公之外,还有作为朝贡国的安南、朝鲜、南掌、缅甸使团,来自四川、甘肃、云贵各地的土司,来自回部各地的伯克,以及西藏达赖与班禅的使者、台湾生番的代表,甚至包括远道而… 阅读更多 »葛兆光:朝贡圈最后的盛会——从中国史、亚洲史和世界史看乾隆帝八十寿辰

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

作者:黄纯艳 来源:《历史研究》2019年第5期 摘要:宋代存在着点状模糊疆界、片状模糊疆界、带状清晰疆界和线状清晰疆界等多样疆界形态。影响疆界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关系形态,疆界清晰程度与关系的对抗程度呈正比。宋朝划分疆界的主要目的是现实安全应对,核心是分隔版籍与非版籍的民和地,保护赋役来源和直辖郡县的安全,显示了宋朝对待周边关系时构建华夷秩序之外的实用主义面向。宋代疆界形态及其反映的观念有其时代特殊… 阅读更多 »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

讲座︱邱轶皓:世界史视野下的蒙古史

正如拉施都丁在《史集》开篇处的宣告,“还有什么事比成吉思汗国家的建立更值得一提的呢?它被认为是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蒙古帝国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019年11月30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邱轶皓受邀参加上海图书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主办的“海上博雅论坛”,举行“世界史视野下的蒙古史研究”主题讲座,一百余名观众参与此次活动。 讲座现场 如何认识并想象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横贯欧亚、… 阅读更多 »讲座︱邱轶皓:世界史视野下的蒙古史

《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全5卷)出版

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全五卷) 作者: 龚胜生 出版社: 齐鲁书社 出版年: 2019-9 定价: 1280 ISBN: 9787533337957 前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于《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的价值》,最终要由使用者来评判,但这里,本人仍要在此对其做一个自我评价。我认为,本《汇编》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1.本《汇编》出版的价值 第一,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中国疫灾史料,汗… 阅读更多 »《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全5卷)出版

马晓林 | 2017—2018年元史研究述评

2017—2018年元史研究述评 ◇ 马晓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章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2019年第5期。 2017—2018年,元史研究欣欣向荣,新的著作、论文层出不穷。中国元史研究会这两年分别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发表元史论文较为集中的期刊和论文集有《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下文简称《集刊》)第32—34辑,《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7、8辑,《清华元史》第4辑(商务印书… 阅读更多 »马晓林 | 2017—2018年元史研究述评

李治安:元和明前期南北差异的博弈与整合发展

2003年,史乐民(PauLJakovSmith)、万志英(RichardyonGlahn)等美国学者提出,在唐宋变革和晚明、清繁盛之间存在所谓“宋元明过渡”,但其编著的论文集内又含有以江南为中心连续探讨中唐至明清社会演进等不同看法。近年,笔者也曾撰写文章,论述了类似问题。萧启庆教授、王瑞来教授也发表讨论近古南、北发展歧异及统合变迁的文章。 “宋元明过渡”说究竟能否成立?南、北地域发展差异与宋元明… 阅读更多 »李治安:元和明前期南北差异的博弈与整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