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名家鸿论

2024.01||赵世超:怎样做好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赵世超(1946年—),河南南阳人,历史学博士,先秦、秦汉史研究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周代国野制度研究》《瓦缶集》《中西早期历史比较研究》《春秋史谭》《浴日御日与铸鼎象物研究》等多部,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古代文明》《社会科学战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怎样做好学位论文 编者按:本文根据陕… 阅读更多 »2024.01||赵世超:怎样做好学位论文

葛兆光 | 什么时代中国要讨论“何为中国”?

作者:葛兆光 今天,很荣幸在这里演讲,在这个演讲中,首先我要和大家讨论的话题是,为什么现在中国学界又要来谈论“何为中国”? 也许大家都注意到,2011年我出了一本书叫作《宅兹中国》。在这本书以后,2014年我又在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了一本《何为中国》。最近,在香港中文大学又出版了一本《历史中国的内与外》。这几年,总共写了三本有关“中国”这个概念的书。在出这三本书的几年里,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中国”… 阅读更多 »葛兆光 | 什么时代中国要讨论“何为中国”?

著名史学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学术之路的十一个转变:一个局外历史学家的职业生涯的行程

云里编者按: 本次转发一篇加拿大著名中国史专家卜正民教授的学术讲座,分享了他学术生涯经历的十一个转变。这个讲座可以帮我更多了解他学术路径的形成转变轨迹。 感谢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授权转发和章可教授的支持。 2023年11月23日,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讲座“十一个转变:一个局外历史学家的职业生涯的行程”于智库楼106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卜正… 阅读更多 »著名史学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学术之路的十一个转变:一个局外历史学家的职业生涯的行程

亚洲史研究的新构想:专访历史学家滨下武志

知名历史学家、汉学家滨下武志在中国社会经济史、东亚经济史、东南亚华侨华人史研究领域成果卓著、影响广泛,代表作有《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以下简写作《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以下简写作《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香港:亚洲的网络城市》、《朝贡体系与近代亚洲》、《冲绳入门》等。滨下教授曾于一桥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龙… 阅读更多 »亚洲史研究的新构想:专访历史学家滨下武志

思想节新闻│滨下武志:海洋世界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2023.10.16-10.30 海洋世界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名家讲座   2023年10月23日上午,第六届“思勉人文思想节”第11场活动在人文楼5303室举行。活动邀请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本年度讲座教授滨下武志先生带来题为“海洋世界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历史学系教授李文杰主持了报告会。 该报告融汇了滨下教授多年来的研究心得,系统性地介绍了海洋世界史可深入… 阅读更多 »思想节新闻│滨下武志:海洋世界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滨下武志:我的学术人生

滨下武志教授,日本知名汉学家,中国经济史专家。曾在一桥大学经济学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京都大学、龙谷大学、静冈县立大学等校任教,先后前往香港大学亚洲研究所、康乃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台湾大学、成功大学等校访问、客座。2006 年福冈亚洲文化奖得主,2017 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代表著作有《中国近代経済史研究:淸末海关财政と开港场市场圈》、《近代中国の国际的契… 阅读更多 »滨下武志:我的学术人生

陈毓贤|华人学者对北美汉学的贡献

文︱陈毓贤 香港本来只有一所颇具规模的大学,就是以英语教学的香港大学。1963年,中文教学的崇基学院、新亚书院和联合书院合并为“中文大学”。今年香港中文大学的六十周年校庆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我应中文系张健教授之邀于4月14日做了一次报告,谈“华人学者对北美汉学的贡献”。 这里“汉学”泛指海外的中国研究(虽说这名词在西方算过时了,学者大多会划定自己研究中国哪一领域);“北美”则指美国和土地辽阔、人口却… 阅读更多 »陈毓贤|华人学者对北美汉学的贡献

荣新江:如何写作学术书评

选自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第十二讲《书评与札记》豆瓣试读部分 研究生的科班训练,除了要会写论文和专著,也要会写书评和札记。要做一个真正现代意义的学者,特别要学会写书评,写真正意义上的书评。因此,在这一讲中,我重点谈书评。 一、书评制度 书评是一本学术杂志中举足轻重的部分,西文学术期刊的主体是论文(Article)和书评(Review),论文往往只有几篇,涉及的范围不够广。对于读者来说,更重要… 阅读更多 »荣新江:如何写作学术书评

刘志伟 | 家族研究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本文所谓的社会科学中国化,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义,首先是中国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即运用西方近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然后是要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深入研究,在大量的实证观察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从中国社会抽象出来的概念、法则和理论体系,发展起一种对中国社会更具有穿透力的研究范式,从而使中国研究(这里主要指中国学者对本土社会的研究)不仅可以在相当广泛的领域与西方社会科学对话,而… 阅读更多 »刘志伟 | 家族研究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双节快乐!|李连江:知道保护自己的青椒,才是个好学者

学术生涯是追求本真的自我,前提是真把自己当回事。世界很大,人很多。但是,除了自己、家人、亲人、师友,极少有人真把我们当回事。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当回事,那我们就真的不算回事。由此推出本章的论点:为了把学术生涯最优化,必须全面保护自己。 本文节选自《学者的术与道》(第十七讲:保护自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 YALIPUB 知道保护自己的青椒,才是个好学者 文|李连江 李连江,1963… 阅读更多 »双节快乐!|李连江:知道保护自己的青椒,才是个好学者

葛兆光:给大学生常识,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葛兆光 好的讲课人自己讲述也是要“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 “给大学生常识,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是葛兆光教授对大学人文学科教学的看法,也是“葛兆光讲义系列”的讲授初衷。此系列收录葛先生多年讲授的多门课程的若干讲义:针对大学通识课程的《中国经典十种》和《宋代文学十讲》,针对大学历史系本科生的《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和《古代中国艺术的文化史》,针对硕士生的《学术史讲义:给硕士… 阅读更多 »葛兆光:给大学生常识,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

“有志气”的学生要能看破主流学术,它是一种“完美无缺的俗套”

同学们好!欢迎大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来念研究生。领导要我和大家讲几句话,谈一点学问上的问题,我恐怕讲不好。  在做学问的问题上有很多老生常谈,这里不必讲,我也不会讲。比如啥叫“严谨”,啥叫“求实”,我就不会讲。至少比起老同志,我不会讲。我想和同学讲另外两个问题,供大家参考。这就是我希望我们的同学,大家在今后的求学道路上,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守规矩。  什么叫“有志气”?这就是我们… 阅读更多 »“有志气”的学生要能看破主流学术,它是一种“完美无缺的俗套”

新史学荐书255 | 仲伟民《直面人文学术危机》

直面人文学术危机 作者:仲伟民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丛书:日知文丛 ISBN:978-7-5540-2199-6 出版日期:2022年4月 定价:35元            仲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曾经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与《历… 阅读更多 »新史学荐书255 | 仲伟民《直面人文学术危机》

仲伟民|“西方中心论”的“非”与“是”

“西方中心论”是伴随近代化与全球化进程出现的一个概念,因其与殖民侵略等相关联,以及对后发国家各种各样的不平等和种族主义歧视等,而经常遭至后发国家的批评。在中国,“西方中心论”同样难有立足之地,因为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不仅一直是东亚文明的主角,而且受地理概念认知的局限,历史上国人长期自认为中国就是宇宙的中心,“中国即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认知直到19世纪中期以后才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即前人… 阅读更多 »仲伟民|“西方中心论”的“非”与“是”

立足新史料,推动澳门史研究的深入——访汤开建先生

立足新史料,推动澳门史研究的深入——访汤开建先生 马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问:汤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本次采访是受《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的委托,特请您就“澳门学”研究的理论和前沿问题谈一谈看法。自20世纪80年代学者提出“澳门学”后,“澳门学”有了长足发展。然而,针对“澳门学”学科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学术界似乎有不同意见。不知道您怎样认识“澳门学”。 答:总是有人问我什么是“澳门… 阅读更多 »立足新史料,推动澳门史研究的深入——访汤开建先生

吴承明 |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内容提要:本文是对经济史学理论的研究。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历史观,回溯经济史学史,介绍西方的历史哲学,比较中西方的历史观,探究理性发展的道路,对理性主义作了反思。第二部分着重探讨经济史方法论问题,其中包括实证主义与相关问题、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结构主义和整体史观、经济计量学方法、新制度学派经济史理论,并阐发了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与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 原文出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 阅读更多 »吴承明 |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笔谈 | 从区域中探寻中国历史:问题意识与资料方法

编者按:区域史是理解历史发展的一把关键钥匙,是一种区别与国家史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通过深入考察并比较各个区域进入国家体系的历史过程和机制,对于重新书写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区域史绝不是替代国家史,更不是国家史的地方版本,而是在超越国家的视域中将地方作为对象,以人的行为主体为出发点,始终保持对整体史的追求。2021年8月17—18日由江西师范大学组织承办的“第四届闽浙赣区域社会史研究工作坊”,围… 阅读更多 »笔谈 | 从区域中探寻中国历史:问题意识与资料方法

不存在“主权国家”概念的时代,国家的内与外如何界定? | 甲骨文新书

甲骨文ioracode 转载任何甲骨文微信公众号ioracode所推送的文章,请事先与本公众号取得联系。 中世日本的内与外 [日] 村井章介 著  康昊 译 2021年8月出版 / 56.00元 ISBN 978-7-5201-8366-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现代的日本人是如何认识日本的内与外的?也许人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国际机场的出入境手续、侵犯领海的“国籍不明船只”或难民船… 阅读更多 »不存在“主权国家”概念的时代,国家的内与外如何界定? | 甲骨文新书

刘文明|“新帝国史”:西方帝国史研究的新趋势

刘文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中心教授。 近年来,“帝国”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帝国史也由此在历史学界得到复兴。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者们观照现实的结果。因为,全球化的发展给民族国家带来了挑战,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们试图重新引入“帝国”这一范畴,把“帝国”当成“一面棱镜,通过它来审视当代世界的许多紧迫问题——甚至是一个新世界秩序诞生的阵痛”。正是出于… 阅读更多 »刘文明|“新帝国史”:西方帝国史研究的新趋势

讲座纪要 | 【浙江大学亚洲文明讲坛系列17】钱江:波斯商贾、波斯舶与泰国湾沉船

2021年11月1日下午,“亚洲文明”系列讲座第十七讲“波斯商贾、波斯舶与泰国湾沉船”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人文学院319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主办,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协办。主讲嘉宾为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钱江教授。钱江教授致力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史、海外华人、跨国移民研究,出版与他人合编中英文专著14部,发表中英文论文近百篇,成果丰硕、影响广泛。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历史学系韩琦教授主… 阅读更多 »讲座纪要 | 【浙江大学亚洲文明讲坛系列17】钱江:波斯商贾、波斯舶与泰国湾沉船

「观点」学术论文写作:选题、资料、规范和方法

本文转自“濠江论史”,原文为《澳门理工学报》2016年第4期《从学术期刊角度看学术素养与论文写作》的第二部分,作者为刘京希教授。 ◉  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包含着一系列基本要素,依次是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说明性注释、参考文献。 ◉  一个好的选题,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曰新,一曰奇,一曰实。   新,无非是说选题要新颖,要选别人所未选,言别… 阅读更多 »「观点」学术论文写作:选题、资料、规范和方法

新书发布|《近代中国海关与中国社会:纪念陈诗启先生百年诞辰文集》

书名:《近代中国海关与中国社会:纪念陈诗启先生百年诞辰文集》 主编:戴一峰 副主编:连心豪、水海刚 厦门大学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编 陈诗启(1915—2012)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开拓者、中国海关史学的奠基者。他一生都在自己钟情的史学领域里辛勤耕耘,不舍追求。即便是在身处逆境的文革期间,他也没有放弃。他忍辱负重,迎难而上,千方百计寻求机会,继续自己酷爱的史学研究,并凭借他在前… 阅读更多 »新书发布|《近代中国海关与中国社会:纪念陈诗启先生百年诞辰文集》

中国社会史研究70年的回顾与思考

2019年10月14日 11:14:45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周积明  学界一般将中国社会史的发端追溯到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的新史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史大论战基础上,中国社会史研究取得了第一批开创性成果。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史研究在继承传统中逐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史的异军突起在为历史学研究带来新的视角与方法的同时,也给史学界带来了种种思考,成为史学变革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回… 阅读更多 »中国社会史研究70年的回顾与思考

成一农 | 跳出“唐宋变革论”——兼论当前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159-165页,注释从略,引用请使用原文。 作者简介:成一农,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摘 要: 虽然近十多年来以“唐宋变革论”为代表的各种“变革论”受到了各种质疑,但是这些质疑基本限于“变革论”的框架之内,并未指出“变革论”的真正的问题。大致而言,研究者需要意识到,“变革论”只是一种具有强烈主观性的历史认知,而… 阅读更多 »成一农 | 跳出“唐宋变革论”——兼论当前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乌云高娃 | 刘迎胜教授与丝绸之路研究

刘迎胜教授是国内较早从事丝绸之路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多年从事中外关系史研究,尤其,以蒙元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重点研究对象,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族群、物品交换、交通等诸多方面均有较深入的研究。 刘迎胜教授不仅研究领域广、视野开阔、思路活跃,而且,中外文论著非常多,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已出版《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 阅读更多 »乌云高娃 | 刘迎胜教授与丝绸之路研究

“门户”:傅衣凌学派的治史路径

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曾在他们的著作中说过:如果说世界上只有一门科学,那就是历史科学;如果说世界上有两门科学,那就是历史科学和自然科学。这里表达的意思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张宇燕先生所说:历史科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具体落实到经济学上看,则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吴承明先生所说:经济史是经济学之源,经济学则是经济史的流。 这其中告诉人们的信息还在于:历史学正… 阅读更多 »“门户”:傅衣凌学派的治史路径

柯文谈他的中国史研究之旅

柯文(章静绘) 柯文(Paul A. Cohen),1934年出生,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亚洲研究及历史荣休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1955年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与史华慈。研究兴趣包括清史、中国思想史、中西关系史、历史编纂学、批判性历史与公众记忆的冲突。代表作有《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1974)《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1984)《历史三调:作为事件… 阅读更多 »柯文谈他的中国史研究之旅

黎志刚(Lai Chi Kong)教授研究论著及指导硕博论文简目初编(1982-2021)

黎志刚(Chi-Kong Lai),原籍中国香港,岭南大学本科(1980年),香港新亚研究所第二十六届硕士(1982年),硕士学位论文为《郭嵩燾對晚清經濟問題的探討》,随后赴美求学,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1992年),博士论文为China’s First Modern Corporation and the State: Officials, Merchantsand Res… 阅读更多 »黎志刚(Lai Chi Kong)教授研究论著及指导硕博论文简目初编(1982-2021)

章巽:以世界眼光治中西交通史

(来源:《文汇报》2021年3月23日第11版) 章巽先生 章巽代表作一览 《法显传校注》 《大唐西域记》点校本 《古航海图考释》 《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 大师   【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学生芮传明曾回忆起关于《法显传校注》的一件往事:“《法显传校注》正式出版时,书上竟将原稿及清样上的许多非常用的西文字母、汉字及日文汉字都搞错了……为了不让谬误流传,老师重新校对了全书,逐一标出他所发现的每… 阅读更多 »章巽:以世界眼光治中西交通史

王学典 | 历史研究为什么需要“问题意识”

历史研究为什么需要“问题意识” 王学典 ◇ 基本信息 摘要:历史学家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历史研究致力的重心是历史学家所提出的问题。“问题意识”的有无,是决定一个学者治学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也是现代学术与传统学术之间的重要差异之一。在法国年鉴学派看来,不具备“问题”的研究是不能进入现代学术之林的。什么是“问题意识”,它如何影响和驱动着论文写作,它来源于何处,我们该如何获取“问题意识”,“问题”… 阅读更多 »王学典 | 历史研究为什么需要“问题意识”

刘迎胜教授访谈录 |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刘迎胜,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原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主任。他在受邀主讲第16期杭州文史小讲堂时,接受了《杭州文史》的专访,分享了个人求学、治学历程,丝绸之路考察经历,探讨了元史研究、杭州与丝绸之路等方面的问题。 “天生我才必有用” (以下《杭州文史》简称《杭》) 杭 首先我们想了解下您的个人经历。您是哪里人? 刘迎胜 我的老家是河南。我们那个时候说什么地方人,不是指出生地,而是指… 阅读更多 »刘迎胜教授访谈录 |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杨奎松、余英时、田余庆、葛兆光、阎步克、邓小南、罗志田、葛剑雄等著名史学家微信精品文章集!

  杨奎松,1953年10月生,重庆市人,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中共党史、中外关系史,现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著有《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国… 阅读更多 »杨奎松、余英时、田余庆、葛兆光、阎步克、邓小南、罗志田、葛剑雄等著名史学家微信精品文章集!

滨下武志教授华侨史访谈

2020年8月25日14:30-16:00,由交大史学社与致远学院“珠三角归侨的历史与发展观察”社会实践团联合举办的滨下武志教授访谈会在zoom线上顺利举办。此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蒋勤副教授主持,张志云教授参与指导,与会访谈学生主要有交大史学社社长黄一彪、归侨观察实践团组长陈杰奇,另有20余位史学社、实践团和历史系同学参会。 滨下武志: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曾任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大学教授,… 阅读更多 »滨下武志教授华侨史访谈

葛兆光:对于现实保持批评立场, 是每一个人文学者都应秉持的

历史研究并不能直接给现实以答案或者方案 它只是一种提神醒脑的思考资源   2013年10月10日,为期10天的“《先生回来》致敬展”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 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等10位民国时期教育大家的图文、手迹和影像资料,以及民国时期的书籍和老课本等珍贵史料。图/新华   葛兆光:对于现实保持批评立场, 是每一个… 阅读更多 »葛兆光:对于现实保持批评立场, 是每一个人文学者都应秉持的

百年来中国学人的域外汉学批评及其启示

作者:吴原元,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学人开始关注域外汉学并展开评论。中国学人对域外汉学的批评,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清末民初之际,中国学人对域外汉学并不以为然,甚或有尖锐的批评,即使对域外汉学所擅长的“半汉”之学有所褒奖,亦非盲目推崇,实基于对自身学术的自信;1920年代后,中国学人在通过取法域外汉学欲与之抗衡的同时,也通过纠谬捍卫自身的学术尊严;1… 阅读更多 »百年来中国学人的域外汉学批评及其启示

历史学家张广达:关于眼界问题,最重要的是自己书读得够不够

 历史学家张广达谈如何做学问 历史学家 张广达 张广达(1931年5月27日-),出生于河北青县,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其主要论著有《大唐西域记校注》《海舶来天方,丝路通大食──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历史联系的回顾》《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等。 我如何做学问 2009年3月10日,我应黄俊杰教授之邀,做了一次「我的学思历程」的演讲,主要谈的就是我的求学和生命经历… 阅读更多 »历史学家张广达:关于眼界问题,最重要的是自己书读得够不够

胡宝国:我们发现了真实的历史,然而在历史现场的人并不觉察

胡宝国:没有想到这辈子会学历史   胡宝国,1957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网名“将无同”,人称“同老”。正值同老新书《将无同:中古史研究论文集》上市,蒙其慨允,我们将他近来谈论文章背景与治学心得的短札汇为一篇,以飨读者。——微信公众号“中华书局1912”   同老1997年在日本古代史研究会(大阪)宣讲《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一文 关于“九品… 阅读更多 »胡宝国:我们发现了真实的历史,然而在历史现场的人并不觉察

刘志伟:区域史研究的旨趣与路径

出自《区域史研究》创刊号(总第1辑) 引言:受《区域史研究》主编温春来老师的嘱托,我很荣幸得到这一宝贵的机会与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伟老师就区域史研究这一议题进行访谈。2018年9月21日夜,在从广州南到保定东的动卧上,在温春来、谢晓辉两位老师的共同参与下,我们与刘老师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访谈,访谈就“从制度史到区域史”“作为区域的岭南”“区域史的学术训练”三大主题进行了… 阅读更多 »刘志伟:区域史研究的旨趣与路径

重磅:2019年度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类转载情况统计

2020年注定不凡 没有人会和这场疫情无关 但却不是谁都能冲在第一线 宅在家的我们 品一杯香茗,读一篇文献 让我们做好自己,携手同心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_ _ _ 历史学 (按期刊音序排列:A-R) 来源期刊 转载期刊 期 作者 文章标题 安徽大学学报 中国近代史 12 王东 电报技术、报纸媒介与晚清时期的民意表达 安徽大学学报 中国现代史 12 张昭军 从伦理觉悟到德性启蒙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阅读更多 »重磅:2019年度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类转载情况统计

徐泓 | 明清史研究的学与思

徐泓   徐泓教授在读大学时,就受老师夏德仪的影响,走上了明清史研究的道路。此后他在明清盐业、明清社会风气、明代婚姻与家庭及移民、明代城市、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及明清史学研究等方面卓有贡献,已出版专著与论文90余种、学术会议论文集120种,学术评论30余篇及历史普及读物30余篇。《中国史研究动态》对徐泓教授进行了采访,徐泓教授谈了自己的治学经历与心得,还对明清史后学提出了宝贵的治学建议。   一、由明… 阅读更多 »徐泓 | 明清史研究的学与思

陈尚胜:全球化与民族性:郑鹤声史学精神探析

      本文主旨原刊于《文史哲》2011年第5期,以庆祝山东大学110年校庆,并纪念先师110周年诞辰。先师哲嗣一钧师兄和历史院博士生周国瑞在本文写作中,都曾在资料上提供帮助,附述申谢。本次修改,受王兄学典教授嘱咐,结合以前在《文史哲》1996年第3期刊载的个人所写《郑鹤声教授对于中国历史学研究的贡献》一文,选取部分内容进行补充并做适当修改而成。(作者附记)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 阅读更多 »陈尚胜:全球化与民族性:郑鹤声史学精神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