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名家鸿论

葛兆光关于日本现代“中国学”(或“东洋学”)的答问

葛兆光关于日本现代“中国学”(或“东洋学”)的答问 台湾学者钱永祥在讨论韦伯的《学术与政治》时曾经指出:“在近代世界,学术与政治似乎是最夺目的两种力量。学术知识发现客观的真理,透过计算支配万物;政治行动实现美好的理想,凭借权力改造整个社会。科学真理扫除蒙昧迷雾,让人知道该如何生活;政治理想取代不义的体制,让所有人生活在自由、平等、博爱之中。这两种活动不仅本身具有重大的价值,可以让以它们为志业的人取… 阅读更多 »葛兆光关于日本现代“中国学”(或“东洋学”)的答问

桑兵: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

摘要:历来讲究治学方法,大抵分为二途,专论往往流于纸上谈兵,实用则浅学不易捉摸。良法必须学识功力兼备才能领会把握,一味面向后学新进的趋时横通,犹如江湖术士的自欺欺人。近代以来,分科治学,各种时髦方法,大都生成于域外,移诸禹内,难免具有统系却格义附会,导致越有条理去事实真相越远。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还须恪守古训,读书为己,严格自律,以免治学则无知无畏,教书则误人子弟。 关键词:晚清;民国;史料;史学 … 阅读更多 »桑兵: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

回顾和反思:“清史研究百年学术史”

在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即将完成、清史研究进入“后清史”时代的大背景下,为了对百年来的清史研究历程做出回顾和反思,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清史研究百年学术史”国际研讨会于近日在京召开,汇聚了日本、意大利、韩国、澳门大学以及海内外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参加。本次会议缘起于清史研究所2011年启动的重点基地科研项目“百年清史研究史”,计划以十卷本的规模,系统总结百余年来清史研究的演变… 阅读更多 »回顾和反思:“清史研究百年学术史”

最后的巨人:张光直

作为台湾第一位白话诗人张我军的次子,光直先生是位台省籍人士,可因为青少年时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对中国史前文明的执著信念和超凡的专业认识,使他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全力推动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并达到了至今无法超越的高度,这是同时代“海峡两岸”大多考古学者无法企及的。 《张光直作品系列》(全九册) 张光直著 三联书店 2013年出版 450.00元 图一:商文明郑州期遗址… 阅读更多 »最后的巨人:张光直

张广达谈沙畹及法国现代汉学的转型

法国的汉学之所以能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在于当时的法国汉学家一代比一代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问题意识:若要使汉学研究富有成果,就不仅需要致力于探讨中国和东亚的传.. 封面张广达像:李媛 绘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汉学一再展现骄人的成就,爱德华·沙畹(Emmanuel-douard Chavannes, 1865-1918)在承上启下、融会中西的旧学新知方面涉及的领域最广泛、最富首创性,可以… 阅读更多 »张广达谈沙畹及法国现代汉学的转型

葛兆光:追忆三十年前的北大旧事

整整三十年前,我成了恢复高考以后来到北京大学的第一批新生。记得收到入学通知书的那天,刚刚过元宵节,贵州冬天的尾巴很冷,春天的暖意却还没到。说是过节,但那个时候既没有过节的心情也没有过节的气象,正月十五既不观灯也不吃元宵,何况是远在苗疆的小县城,傍晚只有几处昏黄的灯光闪烁,街上也冷冷清清。在单位里看到印了“北京大学”红色字样的信封,知道有好消息,便风驰电掣地回家,和父母一起拆开来看,现在记得的只是,… 阅读更多 »葛兆光:追忆三十年前的北大旧事

从《白银资本》、《大分流》看东亚发展理论的”新思维”(何爱国)

摘要:先後獲得1999年和2000年世界歷史學會圖書獎的《白銀資本》與《大分流》,都認為1750或1800年以前的歐洲並沒有什麽明顯的社會經濟文化優勢,亞洲或東亞(尤其是中國)超越或者至少不亞於歐洲的各個主要方面。二書的作者弗蘭克與彭慕蘭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彌漫的”歐洲中心史觀”都進行了解構。他們不贊成以”歐洲”或”現代民族國家&#8221… 阅读更多 »从《白银资本》、《大分流》看东亚发展理论的”新思维”(何爱国)

真学者 好老师——追记英年早逝的北大历史系教授刘浦江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辽金史名家刘浦江教授1月6日23点57分在他的家乡重庆因病去世,享年54岁。北大师生得知此消息后,或打电话,或通过互联网,为正当学术盛年的他而惋惜,为这位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同事眼中的真学者,如此过早地离开人世而痛惜。   刘浦江1961年生于上海,籍贯重庆垫江。他197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1983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担任助教… 阅读更多 »真学者 好老师——追记英年早逝的北大历史系教授刘浦江

以学术研究为宗教

在田余庆先生这一代人中,他是受僵化教条影响最小的学者,为自己独立的思想赢得了空间。 12月25日清晨,田余庆先生突然走了。最后一次见到田先生是在10月6日下午,我和陈爽一起去看他。那天师母生病躺着休息。临走时,田先生一定要叫她起来和我们告别。时间已近傍晚,因为没有开灯,房间有些昏暗,大客厅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两个九十岁的老人,让人感觉有些凄凉。师母跟我说,要多保重啊。当时我还想,我这岁数还不到要“多… 阅读更多 »以学术研究为宗教

辛德勇:悼念陈桥驿先生

昨天刚买一部书,名为《年华录》。从出生,到离世,一一排列各个年龄里的名人逸事。排到八九十岁以后,逸事殊少,多徒存乡里姓名而已。旧说以为人生七十古来稀,惟仁者寿,故已毋须旁及其他。这部书的作者,是陈桥驿先生的浙东乡前辈,有清一朝的博学鸿儒,宁波人全祖望。听到陈先生去世消息时,我正翻看这部书。先生享年九十二岁,随手一查,在这一年龄下,仅记有宋人文彦博以下六人,除了“明洪武间吴县林文友年九十二,太守魏观… 阅读更多 »辛德勇:悼念陈桥驿先生

是“藩属体系”还是“朝贡体系”?——以唐王朝为例

【内容提要】关于历史上东亚存在的政治秩序,以往学者有不同的命名和解读。本文在梳理巳有观点的基础上,以唐王朝构建的政治秩序为例,认为朝贡活动只是唐王朝构建和维持“ 天下”秩序运转的政策之一,其存在的前提是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东亚历史上藩属体制的存在多数情况下呈现多样化,既有中原王朝主导的一个大藩属体制,也有数个藩属体制并存的情况,而在大的藩属体制之下也经常会存在着若干个小的藩属体制,其内部也会存在着各… 阅读更多 »是“藩属体系”还是“朝贡体系”?——以唐王朝为例

杨剑利:从柯文的相对主义看中国中心观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史学家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概括并阐发了一种以中国为出发点和准绳来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主张,即“中国中心观”。或许是暗合中国史学传统的内部取向,中国中心观一经译介到中国便流行开来。不过,中国中心观并不是那么完美,其论证是相对主义的,当中隐含了一些颇具反讽意味的悖谬。认识这一点,于中国史家理性对待外来理论,摆脱对“中国中心”的迷恋,也许会有所裨益。 柯文相对主义的史学基调 柯… 阅读更多 »杨剑利:从柯文的相对主义看中国中心观

萧启庆:千山独行:我的习史历程

一、楔子 最近媒体记者在一篇专访中说:「熟悉中国史研究的学者获悉萧启庆当选院士后,都不得不赞歎『他的研究非常冷门,也非常了不起』」,以冷门研究当选院士似乎是大家对我的印象。 时代会变,学术风气也会变,热门可以转变为冷门,冷门也可以回复为热门。冷热之变,主要由于社会价值的变化,与学术本身并无必然的关联。一门学问由冷转热时,固然群趋若鹜,由热转冷时,则有赖少数人耐得住寂寞,辛苦撑持,加以改变,使其适应… 阅读更多 »萧启庆:千山独行:我的习史历程

桑兵:20世纪国际汉学的趋势与偏向

二战前后,海外中国研究截然两分。要言之,前此重古代和文献学(或语文学)方法,后此则重近现代和社会科学(含人类学)方法。这一变化自有其必然与进步,但上升的螺旋之下,也不免曲折起伏,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前人由四裔而本土的努力,使中国研究重归旧途。由此带来的四裔偏向,既表现为研究方面,更在于研究方法 ,从而导致该领域的表面繁荣与潜伏隐忧。从具体的人脉关系探讨其变化的脉络,以及中外学术界的相互影响与隔膜,不… 阅读更多 »桑兵:20世纪国际汉学的趋势与偏向

2013、2014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名单揭晓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教人〔2011〕10号)有关规定,经学校推荐、通讯评审、会议答辩、人选公示、评审委员会审定、聘任合同签订等程序,确定北京大学段慧玲等378人为2013、2014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 一、特聘教授(287人) 推荐学校 姓名 岗位名称 北京大学 段慧玲 固体力学 北京大学 范辉军 基础数学 北京大学 傅绥燕 空间物理 北京大学… 阅读更多 »2013、2014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名单揭晓

桑兵:美国汉学的走向

编者按 昨日我们推送了历届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著作(1987-2011),有读者向我们指出,以下数种也已经有中译本:《中国药商:中国及东南亚的消费文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墨梅:一种中国学者绘画体裁的形成》(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满与汉:清末民初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求实出版社,1989),在此深表谢忱。而对于美国汉学的… 阅读更多 »桑兵:美国汉学的走向

葛兆光对话辻康吾 历史让人理性思考

由日本《每日新闻》与亚洲调查会主办的“亚洲·太平洋”大奖,2014年颁给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所著《中国再考―その領域·民族·文化》(日文版,岩波现代文库本,东京:岩波书店,2014),11月11日将在东京举行颁奖典礼。为此,由日本资深学者原独协大学教授、《每日新闻》记者辻康吾与葛兆光教授,围绕此书涉及的一些话题进行对谈,对谈的日文版发表在《每日新闻》与《アジア月报》,这里发表的是中文版。 辻康吾:首… 阅读更多 »葛兆光对话辻康吾 历史让人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