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12月 2018

英国议会文件数据库

データベース一覧でタグ「英国議会資料」が付けられているもの HCPP: 18th Century House of Commons Parliamentary Papers online edition サイトのURL: http://reo.nii.ac.jp/hss/ 学外からご利用の場合は、MyLibraryにログインし「EZProxyログイン」をクリックしてから、下記URLからアクセスして… 阅读更多 »英国议会文件数据库

我国流失海外档案的征集:现状与思考

【作者简介】曹航,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上海200444;潘玉民,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上海200444 【内容提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流失海外档案的征集实践,评析了近年来档案学界对流失海外档案征集问题的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今后开展流失海外档案征集工作的建议。 【关 键 词】流失海外/档案/征集/思考     【作 者】曹航/潘玉民  来源:《档案》(兰州)2010年3期 我国是一个… 阅读更多 »我国流失海外档案的征集:现状与思考

境外中国明清档案文献目录一瞥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两个王朝,当时所产生的大量档案文献资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至使我国大量的档案文献散失世界各地。多年来,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及有识之士,都曾为这些文化瑰宝的回归而奔走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就战争期间掠夺的文化遗产归还问题发出倡议。我们企盼,这些散失在海外的中华文化遗产能及早“完璧归赵”。在此,我们仅将已经收集到的日本、美国、英国有关明清… 阅读更多 »境外中国明清档案文献目录一瞥

李宏为 | 散失境外清代档案文献调查报告

一、 国外清代档案文献概况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散失在国外的清代档案文献数量相当可观,这部分档案离境大致有以下4种原因: 1、战争掠夺。 中国近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自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和掠夺,大批珍贵清代档案文献屡遭劫难,流落异国他乡。如1860年,英法联军抢掠、焚烧了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该园文源阁所藏典籍自此悉失;1900年,八国联… 阅读更多 »李宏为 | 散失境外清代档案文献调查报告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鸦片战争史研究

葛夫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林》2016,(05),197-213+222 摘 要: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回顾60余年的国内鸦片战争史研究,大致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经历了从单纯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史向近代化史、政治史、军事史、中外关系史和国际关系史等多元研究的转变过程,并达到相当的学术高度。国内鸦片战争史研究中存在… 阅读更多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鸦片战争史研究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伦敦会特藏简介

黄韫瑜 位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是国家级的图书馆,负有保存本国文献的重任,同时也非常重视非英语出版物的收藏,其中中文馆藏就有26万余册,为南半球之冠。中文藏书中有一批特藏书籍,是19世纪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下称伦敦会)来华传教士所出版及收藏的中文书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包括一批… 阅读更多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伦敦会特藏简介

国际视域下的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牛庄(营口)研究

作者简介: 赵欣,吉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赵欣,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中外关系史。 原文出处:历史教学 内容提要:牛庄是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而1861年英国却以营口假牛庄之名开埠,从此营口变为国际条约体系中的牛庄。开埠后,牛庄(营口)在多国贸易的拉动下,一跃成为整个东北唯一的国际贸易中心,同时也变成了近代东… 阅读更多 »国际视域下的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牛庄(营口)研究

赵世瑜:“不清不明”与“无明不清”——明清易代的区域社会史解释

【原文出处】《学术月刊》(沪)2010年7期第130~140页 【内容提要】明清易代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传统史学多将其置于王朝更迭的解释框架中加以叙述,也有一些学者纠缠于明清两朝孰优孰劣、并进而对易代的得失进行判断。近三十年来,海外学者多超越易代历史本身,将跨越此时期的晚明盛清视为“帝制晚期”或“早期现代”,但易于忽略易代本身对这一历史转型期所起的重大作用。此外,易代史的历史叙述,或始自清… 阅读更多 »赵世瑜:“不清不明”与“无明不清”——明清易代的区域社会史解释

李里峰:新政治史的视野与方法

20世纪初以来,西方史学研究范式经历了数次重大转变,政治史的中衰和复兴是其中的重要线索之一。世纪之初的西方史学仍是兰克学派的一统天下,政治史的中心位置几乎无可动摇。20年代末,年鉴学派在法国兴起,社会史逐渐成为史家关注的焦点,政治史研究开始失去昔日的光环。“二战”结束之后,政治史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同时积极借鉴社会史乃至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及至70、80年代,遂出现了新政治史… 阅读更多 »李里峰:新政治史的视野与方法

韩国海域发掘中国宋元陶瓷 底部一个字让专家兴奋

韩国海域发掘的宋元陶瓷,底部印有汉字(韩联社) 韩国海域发掘的青瓷(纽西斯通讯社) 原标题:韩国海域发掘中国宋元陶瓷 底部这个字让专家兴奋 海外网12月27日电 据韩国YTN新闻27日报道,位于韩国西部的忠清南道泰安郡马岛海域发掘出113件文物,包括中国宋元时期的陶瓷、北宋钱币元丰通宝、朝鲜半岛高丽时期的青瓷,以及用于停靠船舶的工具等。 报道说,此次发掘出来的墨书铭陶瓷,共有7件,推测是中国福建地… 阅读更多 »韩国海域发掘中国宋元陶瓷 底部一个字让专家兴奋

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2006-2010年度)目录

《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2006年度 作者: 《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刊行会编 出版信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内容简介 本书由日本著名中国古史研究学者谷川道雄等发起编纂,旨在及时反映日本史学界的中国史研究最新成果,促进中日史学界的交流互动。计划以每年出版一辑的形式,每辑30万字的篇幅,系统介绍前一年的日本中国史研究动态。本辑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选刊,共编发十篇论文,有从整体理解中国史的综论… 阅读更多 »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2006-2010年度)目录

葛兆光 | 彼此环绕和交错的历史

葛兆光,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宅兹中国》、《何为中国》(2014)。曾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1988)、第一届“长江读书奖”(2000)、第一届Princeton Global Scholar(2009)、第三届 PajuBook Award(韓國… 阅读更多 »葛兆光 | 彼此环绕和交错的历史

2018明清史文章分类汇总(历史学期刊1)

河南尹整理 史地刊讯 2018先秦秦汉史文章分类汇总(历史学期刊1) 2018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文章分类汇总(历史学期刊1) 本篇分类整理2018年中《历史研究》(第6期暂缺)、《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第6期暂缺)、《史学月刊》、《文史》、《史林》、《史学集刊》、《中国农史》(第6期暂缺)、《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4期暂缺)、《古代文明》、《古今农… 阅读更多 »2018明清史文章分类汇总(历史学期刊1)

李红岩:中国史学四十年:样态、潜流、走向

作者 李红岩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8-12-11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这40年,不但是经济社会发生巨变的40年,也不但是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40年,而且是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40年。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本报选择学术文化领域变动较巨、成绩较多的若干板块,约请相关专家从个人亲历和见闻切入,回顾这些板块40年来的发展轨迹,总结其成绩,反思其得失,展望其未来。 王学典、陈思和、叶延滨、梁涛、… 阅读更多 »李红岩:中国史学四十年:样态、潜流、走向

《犹太人离散社群及佩雷斯家庭在中国、日本、菲律宾和拉丁美洲个案研究(16世纪)》经已出版

由澳门基金会与葡萄牙教育暨科学部属下澳门科学文化中心合作出版的The Jewish Diaspora and the Perez Family Case in China, Japan,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Americas (16th Century)(英文版,中译名为《犹太人离散社群及佩雷斯家庭在中国、日本、菲律宾和拉丁美洲个案研究(16世纪)》)一书经已面世。有… 阅读更多 »《犹太人离散社群及佩雷斯家庭在中国、日本、菲律宾和拉丁美洲个案研究(16世纪)》经已出版

家谱、族谱相关数据库

上海图书馆家谱全文数据互联网公开增加至8000种(套)家谱数据资源 上海图书馆馆方2015年05月21日宣布,精选500种家谱全文率先上向互联网开放,读者将可突破地域时空限制,在线查阅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 2016年4月23日上海图书馆免费开放两千多种馆藏家谱全文数字资源 2017年2月上海图书馆免费开放增加到六千多种馆藏家谱全文数字资源 2018年元月上海图书馆家谱文献增加到8000多套(种) … 阅读更多 »家谱、族谱相关数据库

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宋元版古籍PDF在线检索与阅读

静嘉堂文库 (せいかどうぶんこ)是日本京都收藏中日文古籍的专门图书馆。创始人岩崎弥之助从明治二十五年(1892)前后开始搜集中国和日本的古籍。其子岩崎小弥太扩充了藏书。中国清末藏书家陆心源去世后,其皕宋楼所藏宋元版刻本和名人手抄本4146部 43218册于1907年为岩崎所购,运往日本,成为静嘉堂文库的基本藏书。 文库所收藏的汉籍,包含从明治40年(1907年)从中国收买的浙江湖州皕宋楼陆心源旧藏… 阅读更多 »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宋元版古籍PDF在线检索与阅读

历史变迁中的中国与欧洲——王国斌教授访谈录

历史变迁中的中国与欧洲–王国斌教授访谈录 China and Europe in Historical Change–Talking with Professor Wang Guobin 原编者按:王国斌系尔湾加州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他关于中国与欧洲历史比较研究的一系列见解突破了长期盛行的各种欧洲中心主义研究框架,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变迁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点,他本人因… 阅读更多 »历史变迁中的中国与欧洲——王国斌教授访谈录

耿昇:法国汉学界对丝绸之路的研究

一、法国学者研究丝绸之路的背景与机构 “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人员、文化和思想交流的一条大动脉。在海上丝绸之路大举开通之前,陆路丝路东起中国,穿越西域、古印度、阿拉伯- 波斯社会,一直通向希腊- 罗马世界。丝路输送的并不仅仅是丝绸,而且从时空和交易额方面综观全局,丝路上的丝绸交易所占比例甚小。从狭义上讲,文化交流实际上与物质交流平分秋色,甚至还可能有过之;从广义上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阅读更多 »耿昇:法国汉学界对丝绸之路的研究

周海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近代史资料的整理与出版

作者: 文章来源:团结报 更新时间:2018年12月07日 相比于中国古史而言,中国近代史的资料向来给人以卷帙浩繁甚至无边无涯的印象。陈寅恪即谓,“近现代史,文献档册,汗牛充栋,虽皓首穷经,迄无终了之一日,加以地下地面历史遗物,日有新发现,史料过于繁多,几无所措手足”。不过,倘若以一般研究者能够阅读和利用作为标准,近代史资料在数量和规模上大幅度超越古史却差不多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事情。因此,追溯改… 阅读更多 »周海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近代史资料的整理与出版

李细珠:改革开放40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的基本路向

作者: 文章来源:《广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 更新时间:2018年12月06日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40年,既是晚清政治史研究的繁荣期,也是遭遇进一步发展困境和面临新的挑战的时期。改革开放前后及1980年代,在学术上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晚清政治史研究一度繁荣发展,重建了革命史研究范式。199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发生研究范式转换,从革命史范式向现代化范式转变,出现革命史研究… 阅读更多 »李细珠:改革开放40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的基本路向

会议预告 | 海洋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

  为庆祝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进一步推动海洋史学及相关问题研究,促进青年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学术研讨、思想碰撞的海洋史交流平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海洋史研究》编辑部将于2018年12月8~9日在阳江海陵岛举办“海洋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

世界记忆|“16世纪至20世纪初中外‘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 亮相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2018年12月4日,由中国国家档案局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承办的“锦瑟万里,虹贯东西——16世纪至20世纪初中外‘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米罗厅开幕。 ▼ 出席开幕式的官员合影 (从左至右:土耳其国家档案总局局长乌葛·尤耐尔、中国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与传播助理总干事穆兹·查楚克、捷克国家图书馆馆长马丁·科坎达… 阅读更多 »世界记忆|“16世纪至20世纪初中外‘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 亮相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明代折漕规模及漕粮折价确立的原则考

点击上方“独立精神”可订阅哦! 本文作者胡铁球教授 编者按 这篇考实性文章长近4万字,解决了中国经济史的很多疑难问题。微信版摘发1万余字,需要原文的读者请参见原刊。 摘要 明代漕粮改折分为永折和临时改折两种。自成化以来,历年折漕数额起伏不定,据统计,自正德十六年至天启六年年均折漕为88万石,占整个漕粮的22%,其中正德十六年至嘉靖二十五年、万历四年至二十八年为两个折漕高峰时段,年均折漕分别达110… 阅读更多 »明代折漕规模及漕粮折价确立的原则考

严泉丨全球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新论

近来年,全球化与中国史研究蔚然兴起,不少国外学者尝试以全球化视角审视中国明清史与近代史,与传统的革命史、现代化史研究模式相比较,全球化史观无疑是一种新的研究取向。 英国学者蓝诗玲(Julia Lovell)的《鸦片战争》(刘悦斌译,新星出版社2015年版),作为第一本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英文著作,对战争背景的分析视野比同类著作更加宽阔,特别关注其中的全球化因素。 关于鸦片贸易是19世纪上半叶中国出… 阅读更多 »严泉丨全球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新论

黄修志:明代嘉靖“大礼议”与朝鲜王朝之回应

  本文发表于《古代文明》2018年第2期,第95-106页。作者黄修志,鲁东大学文学院讲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 经作者授权同意,鉴于字数限制(原文19000余字),本号只贴出“结语”部分,请以纸本刊物为准。全文pdf,可访问链接: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E_6Bu8Z4qBZ09VwwQ2XUQ,密码: aybi 若发现文中错误或有批评指正意见,请… 阅读更多 »黄修志:明代嘉靖“大礼议”与朝鲜王朝之回应

宮崎市定:亚洲对欧洲近代化的贡献

图/ 欧洲人绘制的亚洲地图 导读 本文选自《亚洲史概说》第6章“最近世文化的东渐”(后浪出版集团2017年版)。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作为他者的“亚洲”对欧洲近代化的意义,但最终拥有更为悠久的文化却停滞于近世史阶段的亚洲,终究无力抵挡来自欧洲的重压。 转自世界历史放映室公众号 1 西班牙、葡萄牙海上称霸的意义 从近世到最近世,将二者加以区分的两大事件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的政治革命,这同时也是欧洲拉开与… 阅读更多 »宮崎市定:亚洲对欧洲近代化的贡献

【学人介绍】马大正:默默治史一甲子 唱响学术三部曲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马大正,1938年9月生于上海,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1964年任职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7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历任副主任、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 2002年始兼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国边疆历史与现状,唐代、清代边疆史研究。当前主要从事中国边疆治理、中国边疆研究史以及中国边… 阅读更多 »【学人介绍】马大正:默默治史一甲子 唱响学术三部曲

清代关税的长期表现

点击上方“独立精神”可订阅哦! 本文作者倪玉平教授 摘要 清代关税按特定比例征之于货物或船只,征收涵盖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清代关税的征收饱受政治、军事因素的影响。太平天国起义之前,关税征收量较为平稳。此后,因西方势力的介入,洋关迅速崛起,并整体带动关税飞速增长。利用人口和物价指数对关税量进行修正,并未完全改变这一增长趋势。清代关税的变化,成为引领中国传统财政体制由农业型财政向工商业型财政转变的关键… 阅读更多 »清代关税的长期表现

[日]松尾恒一 ‖ 明清时期中国东海、南海的海盗活动和记忆:兼与日本、中国、东南亚的宗教史迹印证

, 点击上方“南国学术”可订阅哦! 明清时期中国东海、南海的海盗活动和记忆 ——兼与日本、中国、东南亚的宗教史迹印证 [日] 松尾恒一 [作者简介]松尾恒一,1985年毕业于日本国学院大学文学部日本文学科,1995年在国学院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任职于国学院大学文学部、大仓山精神文化研究所,2010年起担任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教授、总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千叶大学大学院客… 阅读更多 »[日]松尾恒一 ‖ 明清时期中国东海、南海的海盗活动和记忆:兼与日本、中国、东南亚的宗教史迹印证

万明 ‖ 十五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的建构:以明代“下西洋”亲历者记述为线索

, 点击上方“南国学术”可订阅哦!   十五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的建构 ——以明代“下西洋”亲历者记述为线索 万 明 [作者简介]万明,1988年在北京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被聘为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廊坊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兼任中国中外关… 阅读更多 »万明 ‖ 十五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的建构:以明代“下西洋”亲历者记述为线索

孙卫国‖清官修《明史》对万历朝鲜之役的历史书写

摘要:清官修《明史》历经90余年,万斯同《明史稿》、王鸿绪《明史稿》及张廷玉主持修纂的殿本《明史》,是不同撰修阶段最为重要的明史书。对于万历朝鲜之役人物传记的历史书写,万斯同颇为重视,王鸿绪不够重视,张廷玉则加以否定和抹杀。在张廷玉的《明史》中,《神宗本纪》奠定否定朝鲜之役的基调;东征朝鲜明将领的入传,或因家族,或因播州之役,或因辽东事变,几乎无人是因朝鲜之役入传的;《朝鲜传》对于相关人物与战役,… 阅读更多 »孙卫国‖清官修《明史》对万历朝鲜之役的历史书写

读史识 | 刘永华:地域之外的社会:明代役法与一个跨地域网络的兴衰

瑶湖读史 读大历史 关注 Copyright ©  本文原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年第5期,第117-128页,感谢作者授权瑶湖读史推送此文。 作者刘永华,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文化史、明清社会经济史。推送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予以删除。因微信体例所限,注释从略,如需引用,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原文。 地域之外的社会: 明代役法与一… 阅读更多 »读史识 | 刘永华:地域之外的社会:明代役法与一个跨地域网络的兴衰

学术印记 | 中国古代史研究40年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变,哲学社会科学也取得长足发展。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光明理论推出“学术印记”专题,梳理各学术领域的突出成就,总结学科建设的不凡历程,知往鉴今,以启未来。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今天,明理君与您共同回顾40年间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40项进展,欢迎留言讨论。 “又踏层峰望眼开” ——史学理论深化发… 阅读更多 »学术印记 | 中国古代史研究40年

明代官方语境中的“倭寇”与“日本”

【内容提要】“倭寇”问题,是影响明代官方对日本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洪武时期基于重构东亚封贡体制及宣示自身统治合法性的需要,明太祖朱元璋在最初的对日诏书中,采取了将“倭寇 与“日本相关联的督促策略。随着双方交涉的逐渐展开,尤其是永乐至正德年间,明朝与日本“封贡”关系的日渐确立,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基本采取了“倭寇”与“日本”两分的看法。虽然嘉靖初年的“宁波争贡”事件及后来“大倭寇”的兴起,对明代官方“… 阅读更多 »明代官方语境中的“倭寇”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