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史学理论

卜宪群主编:《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出版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7 页数:635 定价:229.00元 装帧:精装 ISBN:9787520361729 作者简介: 卜宪群,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所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院历史学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任中… 阅读更多 »卜宪群主编:《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出版

张仲民 | 理论、边界与碎片化检讨 ——新文化史研究的再思考

【摘要】近些年,中国大陆也兴起新文化史译介热,但仍存在一些容易引起误会和争议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回顾反思,指出新文化史本身汲取了很多理论成果,这可以让史家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更加谨慎地展示自己的发现,更加谨慎地对待各种分析框架和研究典范。而在当下的西方,新文化史已经有统摄整个历史研究领域之势,它也同更多的相邻学科发生了密切关系,一个新文化史研究的国际化潮流已经出现,但由此也产生了“文化”的… 阅读更多 »张仲民 | 理论、边界与碎片化检讨 ——新文化史研究的再思考

明代白银货币化研究20年——学术历程的梳理

摘 要:回顾明代白银货币化研究的学术历程,沿着“白银货币化与中外变革”的学术理路,在大力发掘、整理利用中外一手资料基础上,从国家、市场、社会之间关系和中国与全球关系出发,以白银货币化过程切入,尝试进行全球化开端关键历史时期贯通中外变革的综合性研究。主要在五个方面展开:一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市场起源;二是明代白银货币化过程从国计与民生两条线索的探讨;三是明代白银货币化与中国和世界的连接;四是明代白银货… 阅读更多 »明代白银货币化研究20年——学术历程的梳理

李长莉 | 三十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范式之转换

作者简介:李长莉 (1958—) , 女, 河北辛集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 文章原刊:《河北学刊》2018年第2期。 摘要: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复兴30年来, 相继出现了“现代化”、“本土现代性”、“社会与国家”、“社会治理”等四类影响较大的研究范式, 推动着学科不断走向新的广度、高度与深度。但作为以研究本土经验为主旨的学科, 尚缺乏有… 阅读更多 »李长莉 | 三十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范式之转换

徐泓 | 明清史研究的学与思

徐泓   徐泓教授在读大学时,就受老师夏德仪的影响,走上了明清史研究的道路。此后他在明清盐业、明清社会风气、明代婚姻与家庭及移民、明代城市、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及明清史学研究等方面卓有贡献,已出版专著与论文90余种、学术会议论文集120种,学术评论30余篇及历史普及读物30余篇。《中国史研究动态》对徐泓教授进行了采访,徐泓教授谈了自己的治学经历与心得,还对明清史后学提出了宝贵的治学建议。   一、由明… 阅读更多 »徐泓 | 明清史研究的学与思

徐秀丽丨中国近代史研究 70 年(1949—2019)

欢迎点击上方“经济社会史评论”关注我们- >>>>  专稿 编辑部推荐语       在史学领域,中国近代史是比较敏感的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领域,鸦片战争的研究就曾引起最高层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及其所办杂志是这个领域的核心。本文作者长期担任《近代史研究》中文版和英文版主编,她利用自己所处的学术优势,疏理了1949年以来70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脉络… 阅读更多 »徐秀丽丨中国近代史研究 70 年(1949—2019)

张晓校 | 微信与历史学

微信与历史学 基本信息 摘 要:微信及其平台传播信息、研究动态、各种史料, 为传统历史学传播方式、手段望尘莫及, 对历史学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彰显出时代特征。微信所承载的历史学信息借助自身特有的传播功能, 为传输史料、思想观点、各类研究成果创造了便利, 也传播了历史学, 突显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微信特有的互动功能, 不仅体现了即时、及时、实时, 而且为学术研讨、交流提供了多样性的立体空间。面对微信时代… 阅读更多 »张晓校 | 微信与历史学

李剑鸣 |美国政治史的衰落与复兴

内容摘要:自20世纪初以来,美国史学在趋新求变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政治史则经历了从兴盛到衰落再到寻求复兴的过程。虽然政治史作为一个领域的地位和影响明显衰落,但政治作为一个观察和理解过去的维度,却渗透到了历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同时,美国政治史家始终没有放弃捍卫和振兴其领域的努力。他们重新界定政治和政治史,扩大政治史的边界,更新研究范式,重建学科自主性,力求在新的学术语境中形成某种“新”政治史。 政治… 阅读更多 »李剑鸣 |美国政治史的衰落与复兴

滨下武志、舒小昀 | 从“陆地亚洲”转向“海洋亚洲”:关于“海洋与亚洲地域圈”的讨论

文章发表于《南国学术》2015年第4期第4—15页 滨下武志,1974年在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获硕士学位;1979—2006年任教于一桥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龙谷大学;2006年受聘为中山大学全职教授;2008—2017年任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2017年6月至今任华中师范大学亚洲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东亚经济史、东南亚华侨华人史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 阅读更多 »滨下武志、舒小昀 | 从“陆地亚洲”转向“海洋亚洲”:关于“海洋与亚洲地域圈”的讨论

赵鼎新 | 时间、时间性与智慧:历史社会学的真谛

配图来源于澎湃新闻 内容提要:本文总结了西方社会科学背后的五种时间观,并分析了这些时间观的误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另外五种时间观——由经济和军事权力性质造就的积累性发展时间,由意识形态权力性质造就的多样性时间,具有一定主宰性的政治时间,能促使事物往反方向发展的道家时间,以及现实历史过程中所呈现的复合时间 (积累发展、多样性时间、主宰性政治时间和道家时间的复合)。本文讨论了这些时间观对于社会科学… 阅读更多 »赵鼎新 | 时间、时间性与智慧:历史社会学的真谛

吴原元 | 新时代海外中国学学科发展的四重维度

新时代海外中国学学科发展的四重维度 作者简介:吴原元,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原刊:《国际汉学》 2018年第4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时代之潮流。党的十九大更是庄严宣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正坚定而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当代中国人应该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时代发展到今天, 重塑中国文化自信,… 阅读更多 »吴原元 | 新时代海外中国学学科发展的四重维度

王敬雅评《大分流之外》︱分流再合流:重思欧洲与中国的分野

《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政治》,[美] 王国斌 / 罗森塔尔著,周琳译,王国斌、张萌审校,2018年10月出版,283页,58.00元。 加州学派与“大分流” 对中西方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研究长期充斥着“宿命论”的观点——无论是文化上,还是制度上。似乎中国有着先天性的不足:中国文化先天上不热爱私有,中国社会先天上抵制契约精神。当然这种基于“西方中心论”的解释在上个世纪就受到了普遍的… 阅读更多 »王敬雅评《大分流之外》︱分流再合流:重思欧洲与中国的分野

赵梅春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

互联网时代,因史料的异常丰富,微观史学研究将更趋广泛和深入,历史研究的碎片化问题也将更趋严重。史家一旦陷入史料的无限之境而不能自拔,就极有可能失去从整体上描述历史的能力,因此史家需要有大情怀。 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1期;作者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摘自《史学史研究》2018年第3期 文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改革开放40年来则是其发展的又一高潮,并且… 阅读更多 »赵梅春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

李里峰:新政治史的视野与方法

20世纪初以来,西方史学研究范式经历了数次重大转变,政治史的中衰和复兴是其中的重要线索之一。世纪之初的西方史学仍是兰克学派的一统天下,政治史的中心位置几乎无可动摇。20年代末,年鉴学派在法国兴起,社会史逐渐成为史家关注的焦点,政治史研究开始失去昔日的光环。“二战”结束之后,政治史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同时积极借鉴社会史乃至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及至70、80年代,遂出现了新政治史… 阅读更多 »李里峰:新政治史的视野与方法

强烈推荐:历史学数据库及网站最全汇总

2017-10-26 明清史研究所 | 来源: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近代史常用 一、ProQuest历史报纸:近现代中国英文报纸库 (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Chinese Newspapers Collection, 1832-1953)主要包括以下报纸:报纸名称 收录年限 《北华捷报》/《字林西报》The North -China Herald (1850-1… 阅读更多 »强烈推荐:历史学数据库及网站最全汇总

陈其泰: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道路的对话

摘要:20世纪中国史学名家辈出,成就巨大,今天对其发展道路认真地反思、总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应当树立动态发展的眼光,从宏观上做出“新史学流派”的新概括,研究它如何由“思潮”发展到“流派”,研究这一群体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群体学者的共性和各自的学术个性;并进而形成20世纪史学“三大干流”(新史学流派、新历史考证学派、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平行发展和相互影响的总体研究思路,取代以往… 阅读更多 »陈其泰: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道路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