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寻往-天津图书馆藏清代舆图选》是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提出新修清史采用由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表五大部分组成新的综合体体裁体例,图录作为一个创新的部分将纳入新修的大清史。
编辑推荐
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天津图书馆编著的《《清史·图录》》收录了水道图和古迹图等两大类图籍,其中包括《治河全书》、《山东省黄河图说》、《山东黄河全图》、《山东黄河简明全图》、《水道提纲》、《保定府属河图》、《冀赵深定易五直隶州属河图》、《正定府属河图》等水道图8种,《大沽炮台图》、《圣驾回鸾行宫图》、《文登威海等地古迹图说》等古迹图3种。 天津图书馆为《清史·图录》数据库项目提供了有关清史图片资料近7000幅,包括多个门类,而舆图类的特点最为鲜明。本书是天津图书馆编著的《图录丛刊》的首批图书之一。
内容简介
清光绪末年,国门洞开,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有志之士纷纷倡建具有现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当时担任直隶省提学使的卢靖先生向光绪皇帝奏请,倡建直隶省图书馆,获准建馆,并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成。直隶省图书馆便是天津图书馆的前身。建馆伊始,满汉官吏纷纷捐献自己的藏书,由此奠定了本馆藏书基础。以后通过捐赠、拨交和采购等多条渠道,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馆藏图书总数达到了300余万册,以藏书宏富和影响,跻身全国十大图书馆之列。
丰富的馆藏文献,为我们参加《清史·图录》项目提供了前提条件。我们为《清史·图录》数据库项目提供了有关清史图片资料近7000幅,包括多个门类,而舆图类的特点最为鲜明,所以,本次我们选录舆图作为《图录丛刊》的首批图书予以出版。
本书收录水道图和古迹图等两大类图籍,其中包括《治河全书》、《山东省黄河图说》、《山东黄河全图》、《山东黄河简明全图》、《水道提纲》、《保定府属河图》、《冀赵深定易五直隶州属河图》、《正定府属河图》等水道图8种,《大沽炮台图》、《圣驾回鸾行宫图》、《文登威海等地古迹图说》等古迹图3种。
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水利是其重要的制约因素。《治河全书》收录了大量的水利图像,具有重要的价值。该书是康熙四十二年张鹏翮在河道总督任上时,将皇帝巡视河工之上谕、历任河道总督治理京杭运河、黄河、淮河及诸泉的奏章等纂辑而成。书中绘制了诸河诸泉之图甚多,共有24种,均为彩绘本,主要是《运河全图》、《黄河全图》、《淮河全图》、《卫河图》、《下河图》、《五水济运图》以及山东诸县的各泉图。各图绘制十分写实,于各个河段的险工描绘细腻,其中有不同形式的闸、坝,诸如滚水坝、乱石坝、土坝、圆形坝、十字形坝、“竹络坝”以及砖闸与板闸等水利工程,并且记录沿线各地水道水域变迁,同时还真实地绘制了各河道沿岸城郭形制、名胜古迹,是研究京杭运河、黄河和淮河等治理情况以及城池发展的重要文献。
而《水道提纲》之水道图,则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齐召南编著的有“清代水经”之称的《水道提纲》的附图。《水道提纲》共28卷,洋洋约67万字,但各家图书馆现存的版本均不见图像,所以其价值非常之大。从这部《水道提纲》的书衣上书签所题“齐大宗伯水道□□”,可以推知即为齐召元所撰,齐召元曾任礼部侍郎,故而后人可以如此题写书名。该书详细绘制了各水道流汇情形,应是在齐召元参与皇朝舆地测量的基础上所绘,因而其准确性不可质疑。
此外,关于水利图,还有清后期黄河诸图以及直隶各府州县图。关于黄河治理更是历代治河之重心,图上以文字记录某处漫口与合龙的具体时间、河兵驻防情况等,对于研究黄河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直隶各图按照分县的原则绘制境内水系,非常详尽,形式基本一致。各河图对每个州、县河道绘制都很详细,在重要的河工地段以红签标注各处筑堤建桥,挑宽分流等各种情形,是当时详尽的治水记录。清朝直隶水利是一个大问题,所以直隶三种舆图很有价值。而且,这三种水道图的还有交叉重复部分可以互相比勘。
关于古迹图,主要是彩绘本《圣驾回銮行宫图》、彩绘本《文登威海等地古迹图说》、清后期郑介成绘《大沽炮台图》。《圣驾回銮行宫图》绘制了皇帝从关外奉天宁远州向西行,至通州境界止回銮京师的各行宫,共经12站,于每站开始首页之右上角,以明黄绫题圣驾回銮第几站至行宫多少里驻跸等字,每站驻跸一个行宫或一个大营。按其装帧形式,可以推断此图基本是皇宫之物流散外传的,应为当时的进呈孤本,其价值更为凸显。彩绘本《文登威海等地古迹图说》,以图说的形式,详细描绘、记载了文登八景和威海八景。举凡名胜古迹,村名道里,一一详明。尤其是以当时的社会基层组织“都”为单位,图说进一步记载各村保甲数量情况,诸如多少村多少甲多少牌多少户多少口等,表现深度到达社会最基层的细胞,超乎一地古迹指南的初宗,等同于详尽的乡村行政图与人口统计表,所以,其意义已超出舆图的原始功能,并且成为研究社会史重要的资料。清后期郑介成彩绘《大沽炮台图》,按图的背面收藏者吴宜常的题识文曰:“大沽炮台庚子联军入寇为平毁。此图盖建筑之初奏呈图样。民国以来,由清廷散遗,余得之于宣内小市。回忆庚子后,此炮台被外人威劫,不能重建,深为国耻,存此可作我国历史一大纪念。己巳秋吴宜常识于燕寓”;并从此图正面左下角所题“臣郑介成恭绘”,可以确认此图确是当时进呈本。图中详细绘制了各炮台与营堡设置,可以明晰当时炮台建制之完备,对于研究军事史具有重要价值。而对比庚子之乱后大沽炮台的残垣断壁,也可以想见当时战斗之惨烈。
以上各图除了重要的历史价值外,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每幅彩图,都以工笔绘制,宛如一幅画卷,另观者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