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冯培红 | 开掘历史的潜流

如果不是太原虞弘夫妇合葬墓的发现,人们就不知道中古时期存在一个鱼国,也不了解鱼国人后裔在并、代、介三州的生活。观看墓葬石椁上雕绘的图像,恍如把人拉到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世界。以往阅读北朝及隋代历史,纵然对并州及其周边地区的胡人活动有所了解,但是当亲身站在真切实在的石椁之前、精美别致的图像映入眼帘的时候,仍然不禁为之一震,深深地感受到真实的历史面相要比史书的记载复杂得多。
虞弘夫妇合葬墓不是孤立的,在该墓发现后的几年里,西安又陆续发现了安伽、史君、康业等粟特人的墓葬,同时又让学者们联想起天水、安阳、益都等地发现的同类墓葬。这些充满浓郁西域风格的胡人墓葬,突然之间成群结队地飘然而至,为认识中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相对于传统史书记载的主流历史,这些胡人墓葬所揭示的历史面相则是一股潜流,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历史整体性和真实性的认识。
虞弘夫妇合葬墓的发掘者张庆捷说:“一批重要的考古资料,往往会撕开古代社会的冰山一角,让我们能够见识甚至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穿越历史,我们感觉到的何止是历史的深不可测呢?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如滚滚河流奔腾而来。可以说,太原隋代虞弘墓的发现,就使得诸多重要历史信息穿过千年的时空展现出来”。(张庆捷《解读虞弘墓——北朝定居中国的粟特人》,第3页。)诚哉斯言!在有限的史料和认知下,历史的深邃博大远远没有能够完全揭示,历史的神秘面纱依然笼罩,甚至遮蔽了史实真相。这让人在未知的世界面前常感到自身的渺小,而能被揭现的历史潜流也因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虞弘为代表的西域胡人墓葬,为探索中古史,特别是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文明交流、胡汉民族的交融与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学界也因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本书所论,虞弘所出之鱼国即步落稽。北朝隋唐时期,黄河两岸的晋陕一带出现步落稽集团,从最初的胡貌胡语到后来的汉化融入,是丝绸之路民族迁徙交融并最终融入中华民族的案例之一。尚丽新指出:“稽胡人的历史就是一个部落民族如何融入主流文化中的历史”。(尚丽新《刘萨诃研究综述》,《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1期,第141页。)《隋图经》提到“胡头汉舌”的“丹州白室”,正是处在融合与汉化的过程之中,而丹州宜川县有一条“库碢川”,《图经》记载“川南是汉,川北是胡。胡汉之人于川内共结香火,故唤香火为库碢,因此为名”。(乐史《太平寰宇记》卷35《关西道十一》“丹州”条,第2册,第744页。)步落稽胡人与汉人隔水而居,但却在库碢川共结香火,互相交流,并且形成共同的精神纽带。
笔者从虞弘墓志中两个改刻的“鱼”字入手,分析挖字以后残留的笔划遗痕,判断为偏旁部首“氵”;又通过虞弘所戴鱼头冠的发现,将之与隋代西域漕国王所戴的金鱼头冠联系起来,最终得出“鱼”字挖改前的原字为“漕”。继而在鱼国、步落稽、□奴栖(虞弘的祖父,鱼国领民酋长)为balïk的音译异写的基础上,认为鱼国即婆来伽国、跋禄迦国,位于今新疆阿克苏一带;同时,通过跋禄迦国人所信奉的顺天神(䅳那天神)向漕国的移动,跋禄迦国(鱼国)人在今阿富汗南部创建了漕国,遂最终判定虞弘墓志中的“鱼”字挖改前应为“漕”。由于漕国王姓昭武,为康国王之宗族,所以虞弘墓志中称他“检校萨保府”,其石椁图像也呈现出祆教的内容。这些祆教图像也是大多学者把此墓当作粟特墓葬对待的原因,虽然以前没有人关注到鱼国与漕国的联系,也忽略漕国与粟特康国之间的关系。打捞这一段尘封的历史,过程是相当曲折的,需要对虞弘墓志、石椁图像、传世史籍等多种材料进行关联解读,并且有所发现,才能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开掘历史的潜流。谢承志等人分析检测虞弘与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古代人群的DNA序列,得出鱼族的分布范围为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结论,也正好与跋禄迦国(鱼国)、漕国的位置相吻合。
阅读《隋书》《北史》《资治通鉴》等史书,读到虞庆则、孝仁父子先后被隋朝皇帝诛戮,对其原因的交代仅以“谋反”或“谋图不轨”相敷衍,显然是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与深层的原因简单化了。笔者从虞庆则“本姓鱼”、京兆栎阳人切入分析,发现京兆栎阳是鱼氏部族的重要据点,这也为今西安市临潼区栎阳街道出土的多块造像碑中的鱼氏人物所证实,特别是“鱼洛逊”的名字,为粟特语roxšan的音译汉字,与安禄山属同名异译,意为光明,这也证明包括虞庆则在内的京兆栎阳鱼氏确实源自西域鱼国。另外,虞孝仁“性奢华,以骆驼负函盛水养鱼以自给”,也为洛阳、偃师北魏墓出土的悬挂着鱼的骆驼俑所证实。所悬之鱼并非为了食用,而是用来祭祀顺天神,这跟漕国王头戴金鱼头冠、祭祀顺天神用鱼脊骨是相符合的。而虞庆则、孝仁父子正是因为祭祀顺天神,每日在神祠前聚集千余人,为猜疑心重的隋高祖、隋炀帝父子所忌,遂遭诛戮。像隋代虞氏父子的案子,若不从顺天神的宗教信仰去作发覆,恐怕会成为一个永难索解的历史之谜。这样,既难以完全抉发历史的主流,又掩映了历史的潜流,距离历史的真实面相也就相当的遥远。
既然鱼国即跋禄迦国,位于今新疆阿克苏一带,那么步落稽中出现大量的白姓人物也就不足为奇了。学界推断步落稽白氏出自龟兹,位于今库车一带。跋禄迦、龟兹两地近邻,物产、风俗、文化相同,两国人在东迁过程中混融共生,自然容易理解。也正因此,鱼氏的两个著名郡望冯翊(下邽)、晋阳,同时也是白氏的聚居地。例如,太原白建沿着汾水南下,西渡黄河,先居住在同州韩城县,后来其中一支继续南迁至同州(冯翊郡)下邽县。这种鱼、白混融共生的现象,决不是毫无缘由的。从古至今,黄河两岸晋陕一带有许多鱼、白二氏的村落和人口,就是因为步落稽人原本来自于西域鱼国(跋禄迦国)与龟兹国。关于鱼、白混融共生的迁徙历史,过去无人进行探讨。抉发这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既是对汉代上郡龟兹县、龟兹属国的延续认识,也为了解这一地域的人口现状及其历史溯源提供参考,使历史的潜流浮出水面,让历史真相为更多人了解。
进入唐朝,唐中宗所娶鱼氏女子,与唐玄宗的曹野那姬一样,不列于两《唐书·后妃传》,在主流历史中毫无踪影。然而,幸得鱼涉、李承悌妻鱼夫人两方墓志发现,始知鱼氏与李唐皇室两代通婚之事,尤其是经过考证可知鱼涉之侄女嫁给了唐中宗,可补《后妃传》之缺。
当然,历史的潜流并非完全消隐不见,有些可以与史书的记载相印证,从而激活一些被忽视的历史。比如,虞弘家族的迁徙路线是曲折而漫长的,先从西域鱼国东迁至漠北茹茹(柔然),然后再南下进入中原北齐,历北周至隋一直定居在太原。这一迁徙并不是孤立的,史籍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如《北史》记述安吐根家族从粟特东迁至酒泉,他曾作为北魏使节出使茹茹,以后再南下东魏,并效力于北齐。虞弘、安吐根家族的迁徙轨迹是相当类似的,这样的案例积累多了,就能勾勒出一条当时公认的共同行走的路线,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丝绸之路。又如,安吐根、虞弘在东魏、北齐均曾担任凉州刺史,这个东部的凉州在《魏书·地形志》《北齐地理志》《隋书·地理志》中没有记载,《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亦未有列,但在个别史传与墓志中零星出现,像一股潜流一样悄悄流过。通过搜辑史料与考证缘由,东魏、北齐时代的凉州面目得以浮出水面,为人所知,这对于理解高氏政权与西部世界的关系大有裨益。(冯培红《东魏、北齐凉州考》,《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2期)再如,唐朝采取世界主义的国策方针,对一切民族平等对待;而各民族也加快了汉化的步伐,取汉式郡望,很多步落稽人的身上越来越难以看出本民族的特征,白居易家族就一个典型的例证。甘露之变中的鱼志弘与号为“鱼郑”的郑注,也同样无人关注他们的族属,但郑注被直接称为“鱼郑”“水族”,可见时人是明知郑注的本姓的。通过鱼志弘与粟特人何少直的密切关系,以及对郑注的各方面考察,透露出他们是鱼国胡人后裔的特点。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到后来这种民族的特征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他们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总之,历史的潜流只是因为史料寡少、书写不明而暂时地被遮盖。通过历史学者的努力,用历史研究的技艺去作精细的分析,(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年。)挖掘出被掩映遮蔽的历史真相,使历史呈现出完整丰富而又多彩的实际面貌。

目录  · · · · · ·

缘起
第一章 鱼国的登场

第一节 虞弘夫妇合葬墓的发现
第二节 虞弘夫妇的墓志
一、虞弘墓志
二、虞弘夫人墓志
第三节 虞弘墓志中的“鱼国”
第二章 鱼国之谜的探索历程——以虞弘族属与鱼国地望为中心
第一节 探索史回顾(上)
一、高车说
二、栗特说
第二节 探索史回顾(下)
三、步落稽说
四、大月氏说
五、地中海种族说
六、突厥说
七、波斯说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虞弘的家族与生平
第一节 虞弘之家族
一、所谓远祖:来自西域鱼国与攀附中华古帝
二、祖□奴栖(balïk);鱼国领民酋长
三、父君陁:从茹茹国到魏朝
四、夫人之谜
第二节 虞弘之生平
一、姓名与籍贯
二、茹茹时代:出使与叛逃
三、北齐时代:沉沦与崛起
四、北周时代:胡人聚落首领
五、隋代:杨广部下与镇押并州
第四章 虞弘墓志中的改刻和佚缺之字——兼论鱼国即跋禄迦国
第一节 “鱼”字的改刻之谜
第二节 □奴栖=步落稽=balïk(鱼)
一、□奴栖
二、步落稽
第三节 论鱼国即跋禄迦国
第五章 虞弘所戴鱼头冠的新发现
第一节 虞弘夫妇合葬墓石椁图像
第二节 石椁图像中的西域元素
第三节 虞弘头冠中的鱼形图像
第六章 “鱼”之关联:并州与漕国——兼论从鱼国到漕国的迁徙
第一节 漕国王与虞弘的金鱼头冠
第二节 漕国祭祀顺天神与鱼脊骨
第三节 隋代西域南道上的漕国
第四节 从顺天神的移动看鱼国人的迁徙
第五节 虞弘墓志中的“鱼”字原为“漕”
第七章 从葱岭东西到黄河两岸——鱼国人的东徙及其郡望的形成
第一节 汉魏京兆长安的鱼氏人物
第二节 十六国至唐冯翊下邽的鱼氏集团
第三节 经河西会稽、灵武回乐到京兆栎阳
第四节 从西域经漠北至晋阳及其周边
第五节 其他地区的鱼氏人物
一、河北
二、河南
三、江南
四、岭南
五、剑南

第八章 步落稽白、鱼二氏的混融与共生
第一节 步落稽中的白姓及其分布
第二节 白居易家族的族属及迁徙路线·
第三节 龟兹白氏、跋禄迦鱼氏的东徙与混融共生
第九章 鱼氏族人与中古政治
第一节 释“东海大鱼”:前秦鱼遵家族的灭门之诛
——附说隋鱼俱罗兄弟之死
第二节 释“以骆驼负函盛水养鱼而自给”:隋虞庆则父子之诛
第三节 鱼氏女性与李唐皇室的联姻
第四节 唐代权阉鱼朝恩的政治浮沉
第五节 “甘露之变”中的双鱼火拼
一、禁军首领宦官鱼志弘
二、“水族”“鱼郑”:郑注与“甘露之变”
结语:开掘历史的潜流
参考文献

一、典籍文献
二、出土文献
三、中文论著
四、日文论著
五、西文论著
图表目录
后记

  冯培红,1973年生,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敦煌学、中古史、丝路民族史研究。出版专著《敦煌的归义军时代》《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鱼国之谜》等六部,合译《欧亚交通、贸易与唐帝国》(荒川正晴著),在《历史研究》《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30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07),目前正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感谢冯培红教授惠允刊载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新史学2022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