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讲座通讯 | 滨下武志:侨批(华侨汇款)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作用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讲座教授专题演讲‍‍‍‍‍‍‍‍


























































内容纪要












20231121日上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讲座教授专题演讲”在人文楼5303室举行。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本年度讲座教授滨下武志先生带来了题为《侨批(华侨汇款)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作用》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历史学系教授李文杰主持,历史学系教授章义和、副教授董佳贝、讲师赵崧杰与会。另外,这是滨下先生本学期在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开设的专家课程《亚洲史导论》结课后做的首场专题讲座,亦是先生于八十寿辰的首讲。在结课仪式上,师生集体向滨下先生赠花,并祝福先生身体健康,学术之树常青。




李文杰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滨下武志先生的学术情况。滨下先生在海洋史领域辛勤耕耘近半个世纪,笔耕不辍,对海关资料研究、琉球宝案研究等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试图打破以往按国别考察地区经济史的传统,以亚洲内部历史脉络为线索,结合实证和理论回应“亚洲之所以成为亚洲”这一重要问题。这也正是滨下先生的研究特点。



侨批(又称侨汇、银信等),即华侨连带家书的对侨乡的汇款凭证,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讲座伊始,滨下先生坦言,自己近半个世纪来所坚持的一个基本关怀,就是地方社会的变与不变,并以此为起点来理解中国、理解亚洲。自上世纪70年代起,受老师田中正俊教授的影响,对区域经济、亚洲金融等问题兴趣浓厚的他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东南亚(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而伴随1970198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蓬勃发展、19801990年代华南地区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近30年来侨批资料与海关档案的大量整理出版,在接触到汇丰银行的马六甲、仰光分行,以及新马泰侨批局的资料后,滨下先生逐渐完善了自己对侨民、侨批问题的历史考察,将其纳入自己海洋史研究的系统之中,并尝试以侨批为切入点,观察19世纪后半期以来东南亚和华南地区形成的金融贸易与社会文化网络。



滨下先生指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闽粤地方社会结构的网络关系可用“三缘”或“五缘”(血缘、地缘、业缘、文缘与善缘)这一概念言之。而海外华侨在这一社会经济文化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既因家计关系等经济因素,以业缘链接起经济网络,亦因侨乡关系,以血缘、地缘、文缘和善缘构建了一套跨区域的文化网络。通过侨批这一重要载体(滨下先生亦形象地称其为“资本的旅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闽粤地方社会与国际金融市场发生了深刻联系。

随后,滨下先生从经济、社会、文化三个历史层面向大家介绍了侨批之于侨民与地方社会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侨批是东南沿海地区加强海外移民的一个重要动力。但不同于社会学和人类学使用的“推力—引力”分析模型,滨下先生强调,所谓的“推力”“引力”并不能涵盖这一活动中的多向性关系。他尝试从金融活动的视角出发,以“来往—网络”模型来进行研究。就社会层面而言,地方性与本土性是侨批的基本特征。侨批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自己侨乡家族的生活水平。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维持的与家族或宗族内部的来往所构建的社会性网络持续了近百年;此外,就文化层面而言,侨批形成了语言、文化传统等包含在内的地方文化跨区域的来往。从中可以看到侨批非市场性的、社会性、文化性的作用;第三个层面则是商贸与金融网络。侨民与侨乡之间的紧密关系自然逐渐扩大延伸至商业、贸易、金融层面,形成了一个跨区域的商贸、金融网络。同时,以投资为目的的金融机构也参与了侨批的流转。在近年的研究中,滨下先生还发现,邮局和海关也介入了对侨批的汇兑和管理。



进而,从技术层面上,滨下先生展示了侨批流转的六种主要程序——最直接也最简单的方式,便是侨民本人直接携带回乡;但在实际运作中,则多为间接途径,即依靠地方性的汇款代理人(即“水客”)、信局、海关的管理侨批局与民信局、外国银行等团体或机构。滨下先生指出,侨批的流转并非单线的“汇款—收款”过程。它不仅用于家庭消费,还作为商业资本与投资资金进行循环,成为中国国际金融联系中的重要元素。大量侨批的钱被用于投资亚洲经济贸易圈中的商品,如锡、橡胶、大米等。在新加坡、香港、华南地区三大金融市场的流通过程中,原来较小规模的侨批得以扩大自己的资本与作用,最终构建起区域经济的多重贸易网络。滨下先生指出,这种“多层性”正是理解亚洲经济圈的重要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中国外,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采用金本位制,致使白银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暴跌。因此在东亚、东南亚地区金本位与银本位相结合的货币制度和外汇系统的大背景下,侨批又作为一个更大的亚太区域系统的重要环节在发挥作用。此外,批局和外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充分利用海外侨批所构建的金融网络,扩充经济资本。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滨下先生在整理马来西亚马六甲分行的支票中发现,当时大量的来往支票虽没有被明指为侨批,但实质上就是侨批的一种形式。由此来看,侨批似已有衍生金融资本(Derivative)的雏形。



在报告结束后,滨下先生更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分享了他对侨批研究学科交叉与学科建设的展望。他指出,一方面,侨民侨批问题关联了传统的地方宗族社会与新建的移民社会,其身份认同、移民与宗族关系网络等问题背后自有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取向;另一方面,若从东南亚与华南区域网络观察,侨批史的内容则非常丰富——它连接了区域史、邮政史、交通史、海关史、商贸史、以及金融汇兑史等重要研究课题。民间资金的内流和外流、金融网络与社会纽带的结合、外汇市场及其变动、银行与金融市场、侨批与海关及邮政……诸如此类的问题,或将是推进亚洲史乃至全球史研究的关键。

李文杰教授最后总结到,滨下先生关于侨批的研究是海洋世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问题关怀更展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勾连,极具启发性与延展性。章义和教授指出,国内对于侨批的研究起步很晚,而滨下先生不仅半个世纪前便注意到这一问题,更将其上升到学科建设的理论层面。他也补充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侨批之于各类金融衍生品(如投资、证券等)影响力越来越大,其内涵较以往已更为拓展。




在提问环节,与会师生就汇丰银行的档案使用、侨民的信息网络以及侨民的子女后代如何与故土维持联系等问题,与滨下先生进行了深入且热诚的交流。本场极具纪念意义的讲座至此圆满落幕。


主讲简介












滨下武志

日本著名汉学家,197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专业,1974年硕士毕业,并攻读博士学位。1979年到一桥大学经济学部任教,先后担任专职讲师、助教授。1982年转到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历任助教授、教授、所长、东大评议员、东洋学文献中心长等。2000年又被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聘为教授,成为日本汉学界中第一位在东大、京都这两所日本最高学府中同时任职的双聘教授。2006年被龙谷大学聘为教授;同年,受聘中山大学历史系全职教授。2008年3月起至今担任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先后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美国康奈尔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学府任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主持了多个重要的国际学术合作研究计划,出任日本社会经济史学会理事、《社会经济史学》编辑委员,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主编、日本亚洲政经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经济史、东亚经济史、东南亚华侨华人史。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撰稿 | 钱泓霖

摄影 | 刘钧龙、李瑞赟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