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2015北师大出版社史学新书

相对于国际上汗牛充栋的拿破仑研究,孙中山学还有很多谜底有待揭晓。
透过孙中山,关注孙中山周围的陈炯明、戴季陶、胡适诸人,可谓连成一片,满目桑田。
人物研究的曲曲折折,个案与事件层层推进。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史上的枢纽式人物,经验与智慧超凡脱俗,为人行事往往逸出常轨;其活动与思想能够勾连同时代的大事要人,对研究者的见识与功力极具考验。作者在深入梳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虚,通过了解孙中山周围的人事及其内在联系,具体掌握其每一言行的殊境、思维、潜意识甚至无意识,力求达到了解之同情的境界。

桑兵,河北威县人,历史学博士。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及同名丛书、《清代稿钞本》。合编《戴季陶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国学的历史》、《读书法》。

中华学人丛书
晚清人物与史事 马忠文 著

晚清一脉,上承秦汉以降王朝政治的余绪,下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可谓国史之关键转折。作者从爬梳档案、日记、函札、报刊入手,从关注张荫桓而介入戊戌变法史事考订,涉及康有为周围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以及王照、高燮曾、李盛铎、汪康年、“军机四章京”在戊戌年的活动,进而对李鸿章、张荫桓在旅大交涉中是否受贿和康有为在政治谋划中的行贿策略等最为隐秘的部分也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兼及慈禧与光绪之死,袁世凯、于右任诸人辛亥前后的行迹。文字灵动,考证精密,无疑会颠覆许多过去的成见,为戊戌变法史乃至晚清史辟一新境。

马忠文,1967年6月出生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1985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92年获硕士学位。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中华书局、《历史研究》编辑部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晚清政治史研究与近代史料学研究。

中华学人丛书
近代中国史学述论 罗志田 著

本书各文均与近代中国史学相关,但又与一般极“史学史与史学理论”领域的言说不甚同,大体遵循一种“史无定向”的取径,不固定从某一专史分科的特定方向看问题。前半部分或考察一本旧籍在近代学统里的沉浮,或关注学术的多旋律并进,或揭示学术典范的转移,或分析新旧史料观的错位、或探索历史记忆的损益;后半部分主要与青年史学从业者对话,讨论与“史学方法”相关的史料解读、史学表述、近代史研究走向、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冲击等面相。

罗志田,1952年生,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新墨西哥大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先后在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任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新书有《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

中华学人丛书
走进共和——日记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1911-1913) 桑兵 著

民国创立,其间政治、社会、文化皆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近乎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作者试图从时人的日记、书信与报道来研究新旧交替时代的社会心态与人物踪迹,话题有趣,对于认识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做了独到的解释。

中华学人丛书
德国文化研究 李伯杰 著

德国作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实体和欧洲一体化的领头羊,在欧盟、欧洲乃至世界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与德国的各种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和深化,我国全方位了解德国的需要也越来越紧迫和重要。基于德国位于欧洲中心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传统,德国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既不同于东欧、又不完全与西欧国家相同的特性。本书从历史、区位地理、认同与文化符号的角度对德国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颇为耐读。

李伯杰,曾被评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致力于德国浪漫派文学和德国文化史的研究,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的德国浪漫派文学研究中的一些空白,其中论文《诗与哲学的综合》于1990年获我国德语文学研究的最高奖项”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出版专著《德国文化史》,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的德国文化史,深受欢迎。

中华学人丛书
吴天墀文史存稿(增补本) 吴天墀 著

吴天墀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在宋史、西夏史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此书所收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主要集中在宋代社会文化、政治变革与地域社会,视角独特,善于从通史的前后贯通来发掘研究课题,对于后学研习中国史颇具教益。

吴天墀(1913-2004) 男,汉,别名浦帆,四川万县人。193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历任四川教育科学馆研究员,西康省政府秘书兼省立雅安图书馆馆长,芦山县县长,四川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西夏史硕导及宋史博导,中国社会科学员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四川师范大学与宁夏大学兼职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致力于西夏史研究,1980年出版的《西夏史稿》,是西夏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中华学人丛书
乘桴新获:从戊戌到辛亥 汤志钧 著

本书是作者在旅居日本期间搜集整理的近代史料、调查访问、讲课记录等论文、札记,对于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很多著名人物的留日事迹进行了考察,搜集了不少日文珍贵史料。

汤志钧,1924年生,江苏武进人,著名历史学家。早年就读于无锡国专,194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7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恢复,他被调回历史研究所,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主任,1982年又任副所长。先后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东京大学等著名大学讲学。著有《戊戌变法史论》、《戊戌变法人物传稿》、《戊戌变法史论丛》、《章太炎政论选集》、《章太炎年谱长编》、《戴震集》、《康有为政论集》、《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戊戌变法史》、《康有为与戊戌变法》、《陶成章集》、《近代经学与政治》等。

中华学人丛书
近代中国知识转型与知识传播(1600-1949) 张寿安 主编

近代中国知识转型与知识传播是一个庞大且具特殊意义的课题,这是近代史上中西学术交会、互渗、裂变与再造的复杂过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本书从两大面向展开:一是探讨中国传统学术自身的分化,一是梳理西方科学式知识在中国的建构与实践。试图借此考察中国近代性的全面发展,建立中国学术本位,重启中西对话。

张寿安,河南省嵩县人。1951年生于台湾省。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中文研究所硕士,香港大学哲学博士(1986)。曾任香港浸会大学讲师、美国Seton Hall大学助教授,现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明清学术思想史、礼学思想史。著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龚定庵学术思想研究》,及《清中叶徽州义理学之发展:从戴震、程瑶田到凌廷堪》、《十七世纪中国儒学思想与大众文化间的冲突:以丧葬礼俗为例的探讨》、《礼教与情欲:近代早期中国社会文化的内在冲突》及《清代扬州学派研究之前瞻》等论文二十余篇。

中华学人丛书
想象西藏——跨文化视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 沈卫荣 著

本书所录系作者对国学、“西藏问题”和学术方法等热点问题的思考,发表以来深受学界和文化界好评。作者的“大国学”理念别具一格,对“语文学”的阐释和倡导发人深思。长达十六年的海外游学经历,结合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使作者对国际视野中的“西藏问题”有非常透彻和独到的见解。通过对一个西方后现代的乌托邦神话——“虚拟的西藏”(即香格里拉)的解构,作者为世人理解西藏、西藏文化和所谓“西藏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沈卫荣,1962年4月20日生于江苏无锡;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系博士。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汉藏佛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台湾佛光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客座教授、哈佛大学南亚系合作研究员等职。主要学术兼职: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藏学出版社英文总编、西北民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中华学人丛书
藏传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传播——《大乘要道密集》研究初编 沈卫荣 著

藏传佛教自西夏时代就已经开始向西域和中原传播,并在元、明两代成为中国佛教传统中一个十分醒目和有影响力的传统。以往由于缺乏文献资料,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近十年来,作者在敦煌藏、汉文文献,黑水城出土汉文、西夏文佛教文献,吐鲁番出土回鹘文文献和散见于世界各地的元、明善本文献中发现了大量的汉译藏传密教文献,其中以传自元、明、清三代宫廷的藏传密教仪轨集成《大乘要道密集》最具价值。作者利用这些新发现的汉译密教文本,发掘其藏文原本,通过对这些文本进行细腻的分析,最终重构11至15世纪藏传密教在西域和中原传播的历史。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增订版) 杨念群 著

中层理论的建构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意义至少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可使我们摆脱宏大叙事的纠缠。目前许多历史著作行文叙述总是宏阔而不细致,概论式的判断比比皆是,本质主义式的断语草草形成,里边惟独看不到日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踪迹,人变成了冷冰冰的趋势与规律的符号表征。二是讨论如何改变史界只拉车不看路式的工匠型治史方式。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之比较研究》、《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论文精选集》(主编),及《杨念群自选集》等。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和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李碧妍 著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代的一个转折,而且是中国古代史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藩镇割据的出现,隐然牵动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态势。但是对于这一重大问题,中国学术界缺乏足够的研究。本书处理主题安史之后唐帝国的重建,将西方新史学中的空间观念引入唐史研究领域,极具学术敏锐度,对于此一问题有了极大的推进,也是很吸引人的话题。

李碧妍,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史学博士,主要研究唐代政治与社会史,成果发布于《中华文史论丛》、《唐研究》等一流学术期刊,被誉为极有学术潜力的唐史新秀。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 胡恒 著

区域研究的兴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研究转向的显著特征之一,学界抛弃了过往拘泥于政治史的宏大叙事,转而试图通过个案或区域研究寻找到一条呈现“整体历史”的路径,构建起中国史学自身的解释模式。对“区域”作出何种界定,成为研究者需要优先处理的问题之一。本书将在系统、全面收集清代档案、实录、政书文献的基础上,着力于探讨清代县辖政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即作为一种全国层面的制度设计,其制度渊源何在,在清代又经历怎样的制度变革,在民国时期的消失等状况进行长时段的梳理。

胡恒,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现任《清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新史学》编务。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清史等方面的研究,重点关注地理空间视野下的清代地方政治。

变中前行: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掠影 罗志田 著

本书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一书的修订本,所收主要是作者在2000年前所写几年文字中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相关的文化与学术评论。此次修订,删去了全部正论式的长文,补入了《东风与西风》以及《近代中国史学十论》修订版中删落的几篇评论文字,体裁更一致。大致有些类似以广角镜头摄像,看得宽也拉得近,撷取的是二十世纪学术中与我们同在的一些具体片断,希望能以小见大。同时针对新时势影响下学界自觉或无意识的表现,提出个人的反思。

法国大革命史译丛
法国大革命与革命心理学 (法)古斯塔夫·勒庞 著倪复生 译

此书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群众革命心理做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和马克思主义对待群众运动的历史作用观点相比,作者勒庞更强调了群众运动对个体意识的负面作用,比如个体在参与群众运动时会变得盲目、顺从,缺少理性,否定了集体意识。尤其是令人吸引的是,它描绘了群众革命激情的曲线。虽然该书观点很多是争议的,一些观点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下已经被证伪了,但该书所揭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至今还是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比如关于冲突怎样被激化升级为群体的政治暴力的,它确实是一本经典著作,尤其在大众心理,它的影响是如何估计也不过分的。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被翻译成近二十种语言,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勒庞认为,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在《乌合之众》一书中,他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冶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法国大革命史译丛
法国大革命史 (法)阿尔贝·索布尔 著 马胜利 高毅 王庭荣 译

本书重新爬梳两百年来史学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阐释,有力论证了时代变迁与对法国革命的评价的微妙关系,推动法国史学界转向对法国大革命的实证研究,摈弃从意识形态角度对法国大革命所采取的全盘否定或肯定态度,已经成为了解法国大革命史的经典之作。

索布尔(Albert Soboul,1914—1982) 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1958年以《共和二年巴黎无套裤汉》通过国家级文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1960—1967年任克莱尔蒙—菲朗大学副教授、教授。1967年起任巴黎第一大学法国革命史讲座教授,直至去世。又任罗伯斯庇尔研究会秘书长、《法国革命史年鉴》主编、法国革命史研究所所长等职。著有《法国革命史纲》、《革命前夕的法国》、《1789—1848年革命中的农民问题》、《理解法国革命》、《文化与法国革命》等。

法国大革命史译丛
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 乔治・鲁德 著 何新 译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巧妙地利用了人民群众与资产阶级革命分子领导者相结合。从最早的制宪会议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开始,广大民众积极参加的制宪会议三级会议就开始对公职王权和限制贵族教士的权力起了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推动了各个党派尤其是雅各宾派与巴黎公社派的政治计划一步步取得成功,是法国革命一步步深入的助推剂。本书从社会史的角度对此做了深入讨论,很有学术价值。

乔治・鲁德,著名历史学家,在法国大革命史与欧洲近代社会史方面贡献卓著,研究视角独到,善于从底层视角关注近代社会运动的形成与变革,在学术界具有很大影响。

“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增订版)
黄兴涛 著

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近代中国新名词的一个典型个案,很是系统完整。其所发掘出的材料让人感到惊奇。全书为“她”字作“传”,构思新颖,讨论深入,图文并茂,集历史叙事、史实考辨、分析评论于一体,融语言、文学、性别、观念和跨文化交流的多维视野于一字,是对反对“她”字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理念的自觉实践。此次增订,作者补充了不少新资料,并写了长篇增订后记。

黄兴涛,男,1965年3月出生。1982-199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2年7月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工作至今。2000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清代和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曾出版《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学术自选集》、《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合著)、《文化怪杰辜鸿铭》、《闲话辜鸿铬——一个文化怪人的心灵世界》、《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合著)等。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赵园作品系列
想象与叙述 赵园 著

作者从明清之际人物文集入手,关注那些贴近士大夫的人生境遇的思想,以及他们在这一历史瞬间的感受与命运。透过这些描述,士大夫的“精神气质”系于他们言说的态度与方式,回到那一惊天动地的具体情境,关注那些曾经鲜活的个人的言说,使得本书具有很强的文化感染性与学术生命力。

赵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艰难的选择》、《论小说十家》、《北京:城与人》、《地之子》、《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等学术著作,以及散文、随笔集《独语》、《窗下》、《红之语》等。

后现代历史哲学译丛
历史的旨趣:在后现代性的地平线上 Beverley Southgate 著 张立波等 译

在二十世纪早期,约翰•杜威提出了一种“重建”哲学的方案,认为经过他的修正之后,哲学“不再沉浸于终极的绝对实在,而在推动人类的道德力量的启蒙中获得补偿,在帮助人们获得更加有序而合理的幸福上做出贡献。”在作者看来,把哲学替换成“历史”,关于历史为什么而存在,我们也就有了一些指示和迹象。本书着力思考历史曾经是什么,现在是什么,以及它可能为了什么而存在,对于后现代主义具有很重要的反思。

Beverley Southgate,主要研究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与历史哲学,已出版Postmodernism in History: Fear or Freedom等著作多种,是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

日本学者笔下的二战史 王奇生 (日)深町英夫主编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此前主要是从中国学者的角度进行研究,很少关注日本学者的成果,为深化对这一战争的认识,特精选日本学者的研究著作,期待加深国人对这一战争的了解与认识。

王奇生,1963年生,湖南湘乡人,武汉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先后任职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199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1992)、《留学与救国:抗战时期海外学人群像》(1995)、《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2003)、《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2006)、《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2010)、《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修订增补本)》(2010)。
深町英夫,日本学者,日本中央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民国史,著有《近代广东的政党·社会·国家:中国国民党及其党国体制的形成过程》等。

反思纳粹暴行:来自德国的视角 孙立新 孟钟捷 范丁梁 著

联邦德国关于纳粹主义的重大史学争论不仅极大地推动了联邦德国历史研究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联邦德国政治文化的变迁。参与争论者大都是带有某种政治倾向和党派立场的,除了学术目的外,他们也念念不忘影响现实政治的可能,力图通过对话语权和历史解释权的争夺,操控社会舆论,强化或更新特定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政治观,重塑或改变联邦德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文化。本书对此作出了独特的揭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孙立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现代史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已写作、参与写作和翻译中德文专著、译著、论文集和校译著作10部,在中德文杂志报刊和学术论文集中发表论文、译文和书评70余篇。兼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理事;《书写历史》杂志编委;《海外中国学评论》杂志编委;青岛市档案馆客座研究馆员;“青岛城市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工程”丛书编委。

历史是什么? 斯图尔特·休斯 著

本书从西方学术界对史学的学科特征的争论入手,对其相关讨论进行深入剖析,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对其进行解读,为人们深入了解历史学及其未来提供了极具深度的文本,是史学研究的名作,加之文笔优美,颇具可读性。

斯图尔特·休斯,哈佛大学教授,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主要研究欧洲近代史,侧重思想文化,著有《意识与社会:1890年至1930年间欧洲社会思想的新取向》、《欧洲现代史》等书。

欢迎关注北师大出版社“新史学”公众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