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跟随朱元璋起兵的将领中,有两位后来成为著名水师统帅,即张赫与吴祯,逝后分别葬于南京南郊的雨花区西善桥街道小刘村与东郊的板仓街3号新世界花园小区内,其中吴祯墓2006年还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史料数次提到,张赫与吴祯率水师抗击倭寇之事。杨国桢先生与刘璐璐新近有专文讨论这次追击倭寇的海战,但未详释“琉球大洋”的地望。本文拟就张赫与吴祯所至之“琉球大洋”为切入点,着重讨论明清中国与琉球王国之间的海上分界问题。
一 张赫、吴祯与琉球大洋之战
张赫,《明史》卷130有传,传中有关此次海战的文字曰:
洪武元年,擢福州卫都指挥副使,进本卫同知,复命署都指挥使司事。是时,倭寇出没海岛中,乘间辄傅岸剽掠,沿海居民患苦之。帝数遣使赍诏书谕日本国王,又数絶日本贡使,然竟不得倭人要领。赫在海上久,所捕倭不可胜计。最后追寇至琉球大洋,与战,擒其魁十八人,斩首数十级,获倭船十余艘,收弓刀、器械无算。帝伟赫功,命掌都指挥印。
张赫追倭船至琉球大洋事,其墓志未提及,上述本传的记载亦未言及具体时间。查《明实录》记:航海侯张赫“凤阳临淮石亭村人”,“洪武元年授福州卫指挥使。二年(1369),率兵备倭寇于海上。三年,升福州都卫都指挥同知。六年(1373)率舟师巡海上遇倭寇,追及于琉球大洋中,杀戮甚众,获其弓刀以还。”则此战发生于洪武六年。
其他明代史料亦有记载,如《秘阁元龟政要》记:洪武八(1375)年六月,张赫“督军哨船入牛屿海洋,遇有倭贼,追至琉球大洋,亲同士卒与贼交战,生擒贼首一十八名,斩首数十级及获倭船数艘,及腰刀、军器,事闻其功。”对比上述《明实录》所记,可知《秘阁元龟正要》系年洪武八年有误,应为洪武六年。
张赫遭遇倭寇的地点“牛屿海洋”,又作“牛山洋”,明人郑汝璧撰《航海侯张赫》记:其“升福州卫都指挥副使。捕倭功,升同知署都司事。坐捕倭无功,夺俸。统哨出海,入牛山洋,遇倭,追至琉球大洋,擒倭酋。调兴化卫,还俸。”
“牛屿”见于明人唐顺之所撰《武编》中《太武回太仓针路》:“太武山用单艮针,七更,平乌坵山内过;用艮寅针,四更,平牛屿山;用单艮针,五更,取龟山。”太武山即今金门。明人叶春及也提到,福建崇武附近海中有“牛屿”。《筹海图编》卷一《舆地全图》中《福建沿海山沙图》平海卫所辖“冲心巡检司”附近海域绘出“牛屿”。可见牛屿在福建中部沿海。已故向达教授在英国牛津大学波德林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所发现之《顺风相送》与《指南正法》中所记途经福建沿海的针路中,牛屿的名字也常见。向达先生认为它就是今马祖岛。
张赫任职福建的任务是“备倭”,洪武六年与倭寇相遇时,正在福州都卫都指挥同知任上。故他统领追击倭寇至琉球大洋的水军为福建水师。至于其受封航海侯的时间,《明史》本传置于其负责辽东漕运之后,仅云:“久之,封航海侯,予世劵”。南京出土之墓志亦未有明确时间。《明实录》中两次记录此事,一次曰:“洪武二十年(1387)冬十月戊申朔,飨太庙。封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朱寿为舳舻侯,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张赫为航海侯,赐诰劵。”另一次为:洪武“十一年(1378),升大都督府佥事,总督辽东海运。二十年(1387)九月,封航海侯,赐号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阶荣禄大夫,勋柱国。”两次所记时间一致,均为洪武二十年,惟月份一为十月,一为九月,相差一月。
在琉球大洋与倭寇作战的另一位明水师将领是吴祯。《明史》卷一百三十一有传,记此战曰:洪武“七年,海上有警,复充总兵官,同都督佥事于显总江阴四卫舟师,出捕倭至琉球大洋,获其兵船,献俘京师。自是,常往来海道,总理军务数年,海上无寇。”该传所据者当为明人刘崧所撰之《吴祯神道碑》,该碑记:洪武“七年甲寅,海上警闻。公复领沿海各卫兵出捕,至琉球大洋,获倭宼人船若干,俘于京,上益嘉頼之。”
琉球大洋,明人郑若曾又称为琉球洋:洪武“七年,靖海侯吳祯败倭于琉球洋(倭扰海边,祯遣舟师追逐之,及于琉球洋中,斩获甚众,悉送京师。)”。
几则史料所记吴祯在琉球大洋海战时间均为洪武七年,而非有关上引张赫在琉球大洋破倭之洪武六年。此外,吴祯此战所统领的水师,其神道碑中记为“沿海各卫兵”,而《明史》本传则记其与“都督佥事于显总江阴四卫舟师”,可知神道碑中之“沿海各卫”,即本传之“江阴四卫”。
“江阴四卫”,见于《明实录》洪武六年元月己酉条德庆侯廖永忠向明太祖的奏章,在提及明军在北方击败元残余力量之后,云:
独东南倭夷,负其鸟兽之性,时岀剽窃,以扰濒海之民。陛下命造海舟,翦捕此㓂,以奠生民,德至盛也。然臣窃观倭夷窜伏海岛,因风之便,以肆侵掠。其来如奔狼,其去若惊鸟。来或莫知,去不易捕。臣请令广洋、江阴、横海水军四卫,添造多橹快船,命将领之。无事则沿海廵徼,以备不虞,若倭夷之来,则大船薄之,快舡逐之,彼欲战不能敌,欲退不可走,庶乎可以剿捕也。
此奏得到朱元璋的批准。
次年正月,明太祖又诏:
以靖海侯吴祯为总兵官,都督佥事于显为副总兵官,领江阴、广洋、横海水军四卫舟师出海廵捕海寇。所统在京各卫及太仓、杭州、温、台、明、福、漳泉、潮、州沿海诸卫官军悉听节制。
广洋卫属左军都督府,江阴与横海两卫均属后军都督府,其指挥机关设于当时的京师,即今南京,故吴祯所率水军四卫均为长江下游水师,与此前一年张赫的军队是不同的部队。因此,吴祯至琉球大洋的海战,与张赫追倭寇并非同一次海战。这是明军两年中第二次远征琉球大洋。
《明实录》记载,嘉靖三十五年,“倭寇自浙直败,还入海至琉球国境上。中山王世子尚元遣兵邀击,尽殱之,得中国被虏人金坤䓁六名,至是遣陪臣蔡廷会等入贡献。”可见自明初至嘉靖年间近200年中,琉球大洋一直为明警戒倭寇的海防前沿。
二 黑潮与“落漈”:明清中国与琉球海疆的自然分界
(一)明初以前中国史籍所载之琉球
明初至清末以前,琉球王国曾经是中国属国。《明实录》记载,洪武五年春正月:
甲子,遣杨载持诏谕(疏)[琉]球,诏曰:‘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迩,一视同仁。故中国奠安,四夷所得,非有意于臣服之也。自元政不纲,天下兵争者十有七年。朕起布衣,开基江左,命将四征不庭。西平汉主陈友谅,东缚吴王张士诚,南平闽越,戡定巴蜀,北清幽燕,奠安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朕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处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
同年十二月壬寅,杨载使琉球国回,“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奉表贡方物。诏赐察度《大统历》及金织文绮、纱罗各五疋,泰期等文绮、纱罗、袭衣有差。”一般认为,此为中国与琉球建立正式宗藩关系之始。对此,有学者提出疑问,如果中琉是在明朝才开始建立直接的官方关系,“那么杨载又是如何将诏书送到琉球国的”?言下之意,明初以前中琉之间已经存在交往。所提问题甚有意义。
查北宋末徐兢所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其中记载道:
高丽南隔辽海,西距辽水,北接契丹,旧地东距大金,又与日本、琉球、聃罗、黑水、毛人等国犬牙相制。
这里与日本、聃罗(今韩国济州岛)并列之黑水,当指居于今黑龙江流域之居民;而毛人,则为北海道与千岛群岛的原居民虾夷人,皆为东北亚地区民族,故与之并举之琉球不可能指台湾,只能是琉球王国。
明代史料多以大、小琉球区分琉球与台湾。但明以前是否有大小两琉球之分呢?宋词人陈亮词《水调歌头》(和吴允成游灵洞韵)中有句:“争似提封万里,大小几琉球。”校笺者注:
琉球,隋、唐、宋、元称今之台湾为琉球,非今之琉球群岛。其字唐宋时作“流求”,元时作“瑠求”,此词作“琉球”,疑出后人改。
陈亮原句中琉球之前有“大小”二字,如谓单为解释台湾,恐难圆其说;如将之理解为宋代已存在“大、小琉球”,似更为合理。与前述史料结合在一起,可间接证明,中国与琉球的往来早于明代。
(二)黑潮暖流与“落漈”
在中外交往史上,万里之外、地中海的罗马帝国皇帝安东尼(史称“大秦王安敦”),早在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便遣使来华。而隔海相望的近邻中琉两国,迟至宋代才有往来,这是令人费解的现象。要知道从罗马帝国控制的红海跨越重洋前往中国,与从琉球越东海西航中国,两者海程相差何止十倍以上?中琉之间因何比中国与罗马帝国晚了一千余年才有交往?笔者见闻所及,从未见有学者释此疑点者。
这需要从东海至西太平洋海域的海洋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考虑。东海的底土主要部分为东亚大陆的自然延伸,海水不深,故而水色亦较浅;而隔东海而居的琉球周围皆为深海,海水墨蓝色,与东海形成明显的差别。海上航行的障碍,一般要考虑克服距离远近、补充给养、风暴、导航、水下暗礁与浅滩等因素,海水的深浅不是影响航行的主要因素。
在西太平洋,特别是东海海域,上述因素之外,影响航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海流或洋流。海流或洋流指海洋中的海水大规模地沿着一定方向、并具有相对稳定速度的水平流动。其宽度从几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主要受盛行风、地转偏向力、海岸轮廓影响而形成。由于地球表面大部分区域被水所包裹,同时地球又是一个自身在不断旋转着的球体,故而在其南北半球低纬度暖水区海域,与高纬度地区的寒水区海水之间,存在着自然的热交换:低纬度区的高温海水由于密度较底,集中于海洋水体的上层;而高纬度区,由于密度较大,自然下沉;南北海区不同温度的海水各自沿距海面不同的深度相向运动,即就是说高纬度区深海的低温海水自然向低纬度地区流动,而低纬度区的海面的高温海水则向高纬度海区流动,这种大洋水体上层向高纬度区流动的洋流被称为暖流。
就西太平洋海区而言,由于今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巴士海峡以南西太平洋面的暖热海水,与千岛、勘察加半岛以东北太平洋中的低温海水进行热交换而形成的暖流,被称为“黑潮”(Kuroshio Current)。与夏季西太平洋中大气中形成台风的机理相似,热带洋面向北流动的暖流,由于地球自西向东公转的原因,影响黑潮自动向东亚大陆方向偏移,故而“黑潮”主流从吕宋岛以东洋面经台湾东侧后,从台湾与琉球之间进入东海,一路北上。
我们再看东亚大陆架。该大陆架在水下缓缓倾斜的趋势,至赤尾屿以东突然结束,由此大洋底土突然下陷,使赤尾屿与古米山之间海水深度大增,形成琉球海沟,海水颜色也由蓝变黑。在这里“黑潮”不但颜色深,且流速快,可达3-10公里/小时,永不停歇,行船人至此可明显观察到“黑潮”向北流动。这股洋流,宋代已为我国东南船人所知。宋人记,福建三山县塘屿:
昭灵庙下光风霁,日穷目力。而东有碧拳然,乃琉球国也。每风暴作,钓船多为所漂。一日夜至其界,其水东流而不返。莎蔓错织,不容转柁。漂者必至而后已。其国人得之,以藤串,其踵令作山间。盖其国刳木为盂,乃能周旋莎蔓间。今海中大姨山夜忌举火,虑其国望之而至也。
黑潮在元代被称为“落漈”。《元史》谓:“漈者,水趋下不回也。”古代中国船民以为是地势北低南高,而造成洋流由南向北移动。明出使琉球的使臣陈侃在自己的行纪中写道:
《志》中所载琉球之事所云:落漈者,水趋下不回也。舟漂落漈,百无一回。臣等尝惧乎此,经过不遇是险,自以为大幸。
但陈侃至琉球后,在“其国而询之,皆不知有其水。”这大概是因为,古米山等“西南九岛”本身处于“黑潮”包围之中,为琉球所习见。而中国水手则因从中国大陆架水域进入黑潮,因此很容易观察到。中国人观察到黑潮远早于琉球人。
“落漈”海水汹涌,行船人至此无不胆战心惊,木质船在这里容易发生海难,桅折舵毁。而且这里水色标志明显,故而我国船人传统上将位于赤尾屿与古米山之间的海区称为“黑水沟”,或简称为“沟”,有时又讹写为“郊”。
明中期以前,琉球造船技术落后,且“黑水沟”即黑潮的存在,阻礙了琉球人前往中国。这应当是为什么琉球虽距中国不远,但迟至宋代才与中国有联系,而官方联系至明初才建立的重要原因。
三 明清东海海域归属问题
近年来,讨论钓鱼岛列屿主权归属的论著,多据明清中琉汉文史籍的记载与古代海图立论。针对日本学者提出钓鱼岛即琉球语所称“友昆姑巴事甚麻”之说,复旦大学韩结根先生在《从琉球语“友昆姑巴甚麻”及久米赤岛等地名考释看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归属》文中指出,这些岛名皆指琉球诸岛中的西马齿山所属之鱼钓、久场及久米赤诸岛。此文甚有说服力,在切入点与视角上均较以往研究有明显更新,惟其中心仍聚焦于岛屿。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败于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被迫割地赔款,唤醒了国人的海洋意识。当代讨论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方所持立场的法理依据,多数学者将注意力集中于钓鱼岛本身。这当然是有道理的,因为从现代国际法的角度看,钓鱼岛的归属直接影响中日间有关东海专属经济区的划分问题,这也是日方坚称拥有钓鱼岛的主要原因。有一问题随之而来,在近代西方海权观念被世界上广为接受之前,中国与隔海相望的邻国,有无海洋疆域分界的观念呢?作为宗主国的明清王朝,与藩属国琉球之间,在海上有无此疆彼土之限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本节拟从海流的角度,来分析位于中国大陆与琉球之间海中的钓鱼岛诸屿归属问题。
应当指出,近年已有学者将琉球大洋之役与钓鱼岛联系起来考量这一问题。《中日双方支持领土主张的依据》一节提到:1374年,靖海侯吴祯受命出海巡捕倭寇,一直追击到琉球大洋。根据《明史》卷一三一《吴祯传》记载,巡捕终点为琉球大洋。《明史》卷九十五《张赫传》提到巡捕起点为牛山洋(即今天的海坛岛)。以当时的技术条件,从牛山洋到琉球大洋,唯一的可能就是借助春夏之际的季风,沿着册封使节走过的针路,经过钓鱼岛,横渡黑水沟。由此说明,明代钓鱼岛已在舟师巡捕范围之内。
清初汉军旗人张学礼于顺治十一年(1654)赴琉球册封。清人杨廷望撰《张学礼传》谓:
其《使琉球记》曰:解维南台,夜泊林浦,过鼓山,至罗星墖,越闽安镇,扬帆鼓楫于中流,随次下猴屿,祭天妃。候风广石,回环十日,而风讯始定。复过猴屿,候风梅花所。八月浪急风猛,水飞如立。至明日,水色有异,深青如蓝。舟子报曰:“入大洋矣”。顷之,有白水一线,南北不可测量。舟子报曰:“此分水洋也,天之所以界中外者,此也。”
文中之“舟子”,即张学礼出使时官船的使船人,熟知海况。离开中国近海,见海水颜色变深后,便报告张学礼,已进入“大洋”;而“大洋”中的“白水一线”,则称为“分水洋”,是“天之所以界中外者”,即天然界分中国与琉球的海域。
康熙五十八年(1719),黄子云嘗隨使臣徐葆光“册封琉球大洋”。这里的琉球大洋,就是前述张学礼所通过的海中分界中琉“大洋”。洪武初年明水师将领张赫与吴祯两次与倭寇作战之“琉球大洋”或“琉球洋”,这个名称至清代依然沿用。
那么“琉球大洋”或“琉球洋”究竟在何处呢?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使汪楫、林麟焻受命册封琉球王尚贞,于此年“六月二十三日开洋”,次日即二十四日酉刻“过钓鱼台,二十五日过赤屿(今赤尾屿)。薄暮,祭沟。二十六日,过马齿山,至那霸港,计四日。十一月二十四日开洋,二十七日过姑米山。”这里提到的“沟”,与张学礼所经历的“分水洋”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乾隆二十年五月,周煌作为副使受命随团册封琉球王尚穆,他对行程有详细记载:
乾隆二十一年(1756),……六月初十日,岀五虎门,过官塘,进士门开洋,夜见鸡笼山。十一日,日入后,见钓鱼台。连日俱有大鱼夹舟左右,或三或四,又宿洋鸟绕樯而飞。十二日,见赤洋,是夜过沟,祭海。十三日,见姑米山。姑米人登山举火为号,舟中以火应之。十四日姑米头目率小舟数十,牵挽至山西下椗。……二十二年正月三十日开洋,至马齿山安护浦下椗.初四日出澳,过姑米山。初五日夜,过沟,祭海。初七、八、九日大雾不见山,寄椗。初十日早,白虹,见雾开,见台州石盘山。……
环岛皆海也。海面西距黒水沟,与闽海畍。由福建开洋至琉球,必经沧水,过黒水,古称沧溟。……琉地固巽方,实符其号。而黒水沟为中外畍水,过沟必先祭之。东临日本萨摩洲。
上文提到船过钓鱼岛后次日,即六月十二日夜“过沟”,举行祭海仪式。十三日见“姑米山”。次年冬正月回航,从姑米山侧通过,二月初五日夜再次“过沟”,又举行祭海仪式。周煌特别指出,琉球为海所抱,其国西面向中国方向有“黑水沟”,是“大洋”与“闽海”的分界,也是“中外畍水”,因此“过沟必先祭之。”周煌还写有“岂知中外原无界,沟祭空烦说四溟”诗句,句之后注文曰:“舟过黑水沟,投牲以祭,相传中外分界处。”
对照上述几则史料,所谓“沟”即“黑水沟”,也就是张学礼所见海水变色之处,即“分水洋”,地处赤尾屿与姑米山之间,这里正是琉球海沟。使臣们所见之“黑水”,即“黑潮”,也即所谓“琉球大洋”或“琉球洋”。概言之,这里是明清中国与琉球王国的海上分界。
波涛汹涌的“黑潮”所通过的 “琉球大洋”,也被称为“琉球水也”,这里“水最险,舟到彭湖遇扬风,作漂,至落漈,回者百无一二”,且又地界中外,所以中国船舶过此都要投牲祭祀。明邓若曾《福建海防图》将钓鱼岛绘入的背景,就是钓鱼岛以东的黑水沟才是明与琉球的分界,因此海防图中诸岛,均为明属地。
前已言之,黑水沟/琉球海沟原本就是位于东亚大陆的中国,与悬于海中的琉球之间海洋分界的自然界限。琉球成为明、清两朝的属国后,黑水沟也自然而然地被视为我国与琉球之间的海上分界。琉球虽然是明清属国,但藩属国与宗主国之问亦有分界。
琉球王国传统辖地为三十六岛,划分为几片:东四岛、西三岛、西北五岛、东北八岛、南七岛、西南九岛。其中与我国海域相邻的 “西南九島”,据使琉球归来的徐葆光记载,包括如下海岛:
【八重山】,一名北木山,土名彝师加纪,又名爷马,在太平山西南四十里,去中山二千四十里。由福建台湾彭家山,用乙辰针至八重山。明洪武中,中山王察度始通中朝,时二大岛来贡于中山,卽八重山、太平山也。山较太平尤饶给,多樫木、乌木、黄木、红木、草席,产牛、马、螺石,出麻布、棉布、海参,红酒名密林酒,五谷、砗璖、瑇瑁、珊瑚、羊肚、松纹、海芝、海松、海栢等石。每年五、六月与太平山来贡于中山。
【乌巴麻】二岛,译曰宇波间,在八重山西南。
【巴度麻】译曰波渡间,在八重山西南。
【由那姑呢】在八重山西南,以上四岛皆近台湾。
【姑弥】在八重山西,较他岛为大。
【逹奇度奴】译为富武,在八重山西,姑弥东。
【姑吕世麻】译为久里岛,在八重山西少北。
【阿喇姑斯古】译曰新城,在八重山西。
【巴梯吕麻】译曰波照间,在八重山极西北。
以上八岛俱属八重山,国人称之曰“八重山”。此琉球极西南属界也。
中国浙江、福建沿海多将石质岛屿称为“XX山”,如舟山、岱山、普陀山、花鸟山、太武山(金门)等,琉球人也采用这种命名法。根据徐葆光在琉球所得资料,以八重山为主岛的“西南九岛”,为“琉球极西南属界也”,而其中之古米山,则为“西南九岛”之极西。因此,从中国渡海前往琉球,最先见到的,即为此山。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陈侃出使琉球归来,著《使琉球记》,其中提到:
【此年五月】九日,见一小山乃小琉球也。十日南风甚迅,舟行如飞,然顺流而下,亦不甚动。过平嘉山、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一昼夜兼三日之程。夷舟帆小,不能及,相失在后。十一日夕,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达于家。
陈侃船中的“夷人”,即琉球人;因为回到本国而“鼓舞于舟”。明代几部边疆史地的著作均记载古米山为琉球界中国之极边岛屿。如明末茅瑞徵记:“望见古米山,即其境。”。清初康熙五十八年(1719)册封使徐葆光亦记,在经过钓鱼台、黄尾屿与赤尾屿之后,由此“用乙卯针,六更,取姑米山”,他在“姑米山”后注:“琉球西南方界上镇山。”显然,琉球在东海方向的属土极边为古米山。
嘉靖四十年(1561),明使郭汝霖、李际春受命册封琉球中山王尚元。明人萧崇业、谢杰记载:
【五月】二十九日,至梅花开洋,幸值西南风大旺,瞬目千里。长史梁炫舟在后,不能及。过东涌、小琉球。三十日,过黄茅。閠五月初一日,过钓屿。初三日,至赤屿焉。赤屿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风,即可望姑米山矣。
这里的赤屿,即钓鱼岛列屿中之赤尾屿,乃为中国东海方向沿海岛屿之极边。所谓“再一日之风,即可望姑米山”,与上引徐葆光“从赤尾屿航行六更,可抵古米山”相对应。可以断言,明清使臣前往琉球,均首先航向古米山。清康熙五十八年,派遣使臣前住琉球测量,“自福州至琉球姑米山,四十更计二千四百里;自琉球姑米回福州,五十更计三千里。”
综上所述,黑潮是琉球王国西南界,古米山以西海中,无一岛一石属于琉球,历史上琉球列屿从不包括钓鱼岛诸屿,黑潮以西亦即琉球大洋以西的整个东海水域,皆属中国水师管辖。
作者系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导,本文刊于《海洋史研究》第十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6月,注释参考原文。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