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相关
專書
‧ 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編:《中韓關係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九六○──一九四九》,臺北: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1983年。
‧ 夫馬進著,伍躍譯:《朝鲜燕行使與朝鲜通信使:使節視野中的中國‧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 白新良主編:《明清中朝關係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 全海宗:《中韓關係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 朱雲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 吳哈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 李山竹:《古代朝鮮文獻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 李孝聰:《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文古地圖敘錄》,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 李岩:《中韓文學關係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 李岩:《朝鮮李朝實學派文學觀念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 杜慧月著:《明代文臣出使朝鲜與《皇華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 汪高鑫、程仁桃:《東亞三國古代關係史》,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年。
‧ 松浦章:《明清時代中國與朝鮮的交流:朝鮮使節與漂著船》,臺北:樂學書局,2002年。
‧ 邱瑞中著:《燕行錄硏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 金柄珉、徐東日:《朝鮮實學派文學與中國之關聯研究》,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07年。
‧ 金柄珉:《朝鮮中世紀北學派文學研究》,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1990年。
‧ 姜龍范等:《清代中朝日關係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
‧ 孫衛國:《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草周思明問題研究(1637-1800)》,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 徐東日:《李德懋文學研究》,牡丹江: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2003年。
‧ 徐東日:《朝鲜朝使臣眼中的中國形象:以《燕行錄》《朝天錄》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 張存武、葉泉宏編:《清入關前與朝鮮往來國書匯編1619-1643》,臺北:國史館,2000年。
‧ 張存武:《清代中韓關係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 張存武:《清韓宗藩貿易》,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
‧ 張伯偉:《朝鮮時代書目叢刊(全九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 郭萬平、張捷主編:《舟山普陀與東亞海域文化交流》,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 陳尚勝:《中韓關係史論》,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 陳尚勝:《朝鮮王朝(1392-1910)對華觀的演變──《朝天錄》和《燕行錄》初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年。
‧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韓國成均館大學校東亞學術院再編:《韓國漢文燕行錄選編》,未刊出版年、月。
‧ 傳百臣主編:《中朝歷代朝貢制度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 楊雨蕾著:《燕行與中朝文化關係》,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 楊昭全、何彤梅:《中韓關係史論文集》,天津:天津人出版社,2001年。
‧ 楊昭全、孫玉梅:《中國──朝鮮.韓國關係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 楊昭全:《中韓關係史論文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年。
‧ 葛榮晉主編:《韓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 劉 為:《清代中朝使者往來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 劉家駒:《清朝初期的中韓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 劉順利:《王朝間的對話:朝鮮領選使天津來往日記導讀》,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 薑日天:《朝鮮朝後期北學派實學思想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 蔣非非、王小甫等著:《中韓關係史(古代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 鄭判龍、李鐘殷編:《朝鮮──韓國文化與中國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期刊論文
‧ 刁書仁:〈朝鮮使臣所見的建州社會——兼論後金建國前與朝鮮的關係〉,《滿族研究》,第2期(2001年),頁31-37。
‧ 山石.水湧:〈《燕行錄全集》一百卷在韓國問世〉,《當代韓國》,第1期(2002年),頁99。
‧ 夫馬進:〈1765年洪大容的中國京師行與1764年朝鮮通信使〉,《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頁18-30。
‧ 夫馬進著,伍躍譯:〈關於日本現存《燕行錄》的文獻整理〉,《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訊》,第3期(2008年),第3卷,頁15-20。
‧ 木津祐子撰,吳正嵐譯:〈琉球的官話課本、「官話」文體與「教訓」語言──《人中畫》、《官話問答便語》以及「聖諭」〉,張伯偉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四輯(2008年),頁17-33。
‧ 牛林傑、李學堂:〈17-18世紀中韓文人之間的跨文化交流與文化誤讀〉,《韓國研究論叢》,第十五輯(2007年10月),頁334-350。
‧ 王 碩:〈從《燕行錄》看清前期的滿與漢〉,《歷史文獻學研究》,總第27輯(2008年9月)。
‧ 王元周:〈華夷觀與朝鮮後期的小中華意識〉,《韓國學論文集》,第12輯(2003年),頁79-95。
‧ 王汎森:〈從東亞交涉史料看中國〉,《東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2008年別冊第1號,頁93-96。
‧ 王克平:〈朝鮮赴明使臣的中國觀——以朝鮮赴明使臣所作紀行錄為考察中心〉,《東疆學刊》,第1期(2009年),頁5-9。
‧ 王松濤:〈朝鮮學者朴趾源觀承遊記談〉,《社會科學論壇》,第7期(2007年),頁204-205。
‧ 王金龍:〈崔溥行經台州路線考辨——兼台州東北部歷史地理探析〉,《韓國學論文集》,第10輯(2002年),頁105-121。
‧ 王政堯、赫曉林:〈簡論《燕行錄》與清代中朝文化交流〉,《韓國學論文集》,第7期(1998年),頁320-327。
‧ 王政堯:〈《燕行錄》初探〉,《清史研究》,第3期(1997年),頁1-8。
‧ 王政堯:〈18世紀朝鮮「利用厚生」學說與清代中國──《熱河日記》研究之一〉,《清史研究》,第3期(1999年),頁31-37、73。
‧ 王政堯:〈略論《燕行錄》與清代戲劇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3期,1997年,頁54-61。
‧ 王政堯:〈《燕行錄》:中朝戲劇文化的歷史長卷〉,王俊義主編:《炎黃文化研究》,第9輯,頁183-188。
‧ 王振忠:〈琉璃廠徽商程嘉賢與朝鮮燕行使者的交往——以清代朝鮮漢籍史料為中心〉,《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期(2005年),頁96-103。
‧ 王振忠:〈朝鮮柳得恭筆下清乾嘉時代的中國社會——以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抄本《泠齋詩集》為中心〉,《中華文史論叢》,第2期(2008年)頁133-177、390-391。
‧ 王國彪:〈朝鮮使臣詩歌中的北京東嶽廟〉,《柳州師專學報》,第3期,2009年,頁48-50、85。
‧ 王錦民:〈柳得恭與清朝士人的交遊〉,《韓國學論文集》,第2輯(1993年),頁55-62。
‧ 左江:〈明代朝鮮燕行使臣「東國有人」的理想與現實〉,張伯偉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頁119-140。
‧ 左江:〈清代朝鮮燕行使團食宿考〉,張伯偉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頁3-28。
‧ 任桂淳:〈試論十八世紀清文化對朝鮮的影響──以李朝出使清朝的使節問題為中心〉,《清史研究》,第4期(1995年),頁28-39。
‧ 全紅:〈朝鮮文學家朴趾源的北學派實學思想矛盾探析──以《許生傳》和《熱河日記》為例〉,《延邊教育學院學報》,第6期(2006年),頁13-16、20。
‧ 朴現圭:〈朝鮮正使李肇源與清松江周達的真正友誼與筆談錄《菊壺筆話》〉,張伯偉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頁177-189。
‧ 朴現圭:〈朝鮮使臣與北京琉璃廠〉,《文獻》,第1期(2003年),頁269-285。
‧ 朴蓮順、楊 昕:〈《熱河日記》中的康乾盛世〉,《東疆學刊》,第3期(2009年),頁28-32。
‧ 朴蓮順、楊 昕:〈從《朝天錄》看朝鮮使節與域外文人的文化交流〉,《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8年),頁51-54。
‧ 衣若芬:〈漂流到澎湖:朝鮮人李邦翼的意外之旅及其相關書寫〉,張伯偉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頁131-156。
‧ 吳士英:〈論清代中朝文化交流的特點〉,《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0年),頁57-60、68。
‧ 吳伯婭:〈乾隆年間的朝鮮使者及其訪華日記〉,《首都博物館叢刊》,2004年
‧ 宋慧娟、梁玉柱:〈乾隆時期中朝關係和諧發展原因初探〉,《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1期(2008年),頁67-70。
‧ 李善洪:〈明清時期朝鮮對華外交使節初探〉,《歷史檔案》,第2期(2008年),頁55-62。
‧ 李敦球:〈論18世紀後期朝鮮進步文人的中國外交使行〉,《世界歷史》,第3期(1998年),頁81-88。
‧ 李巖:〈朴趾源《熱河日記》的北學意識和實業方略〉,《東疆學刊》,第1期(2007年),頁1-6。
‧ 李巖:〈朴趾源《熱河日記》的實學精神和文藝觀探析〉,《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年),頁25-29、83。
‧ 李 巖:〈簡論樸趾源寫景散文的藝術特色〉,《韓國學論文集》,第12輯(2003年),頁66-70。
‧ 步近智:〈略論中國明清之際實學高潮與朝鮮李朝後期實學興盛時的共同特徵——中韓實學比較研究之一〉,《韓國學論文集》,第4輯(1995年)。
‧ 祁慶富、金成南:〈清代北京的朝鮮使館〉,《清史研究》,第3期(2004年),頁107-114。
‧ 祁慶富、金成南:〈清代朝鮮使臣與圓明園〉,《清史研究》,第3期(2005年),頁89-97。
‧ 祁慶富、郭 平:〈清代朝鮮使臣與醫巫閭山〉,《韓國學論文集》,第15輯
‧ (2006年),頁80-87。
‧ 祁慶富:〈中韓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關於新發現的《鐵橋全集》〉,《浙江大學學報》,第1期,2001年,頁77-82。
‧ 祁慶富:〈朝鮮西學啟蒙與北京天主堂〉,《韓國學論文集》,第16輯(2007年),頁76-88。
‧ 邱瑞中:〈誰赴松錦吊忠魂——《燕行錄》的史料價值之七〉,《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8年),第37卷,頁112-119。
‧ 金 哲:〈淺談朝鮮後期燕行使臣的個人外交〉,《中韓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三輯(2008年),頁29-39。
‧ 金 悅:〈清朝與朝鮮在盛京將軍轄區的使行貿易〉,《遼寧經濟》,第8期(2008年),頁100。
‧ 金柄珉:〈朝鮮詩人朴齊家與清代文壇〉,《社會科學戰線》,第6期(2002年),頁100-104。
‧ 姜春華:〈洪大容的實學的學問結構〉,《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9年),頁90-92。
‧ 姜春華:〈洪大容與朱熹認識主體與認識物件之異同比較〉,《韓國研究論叢》,2000年,頁340-355。
‧ 苗狀:〈明代出使朝鮮使臣的域外記志詩〉,《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8輯, 北京:中書局,2013年。
‧ 苗威:〈華夷觀的嬗變對朝鮮王朝吸收中國文化的影響〉,《東疆學刊》,第3期(2002年),頁67-71。
‧ 范金民、羅曉翔:《朝鮮人眼中的清中期中國風情》,《史學集刊》,第3期(2009年),頁56-64。
‧ 孫衛國:〈《朝天錄》與《燕行錄》──朝鮮使臣的中國使行紀錄〉,《中國典籍與文化》,第1期(2002年),頁74-80。
‧ 孫衛國:〈論事大主義與朝鮮王朝對明關係〉,《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2年),頁66-72。
‧ 孫衛國:〈朝鮮入明貢道考〉,《韓國學論文集》,第2輯(1993年),頁39-47。
‧ 孫衛國:〈朝鮮入明海上貢道考〉,《韓國學論文集》,第17輯(2008年),頁25-38。
‧ 徐東日:〈朝鮮朝燕行使者眼中的關羽形象〉,《東疆學刊》,第2期(2008年),頁36-41。
‧ 高豔林:〈明代中朝使臣往來研究〉,《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5年),頁75-83。
‧ 崔孝軾:〈明朝出兵參與平定壬辰倭亂緣起考〉,《韓國學論文集》,第8輯(1999年),頁134-151。
‧ 庾 華:〈清代朝鮮訪華使臣關於北京先農壇的記述〉,《北京文博》,第3期(2004年),頁92。
‧ 張 升:〈朝鮮文獻與四庫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第1期(2007年),頁182-189。
‧ 張 傑:〈清代朝鮮使團與滿族雇車業述論〉,《滿族研究》,第1期(2008年),頁35-40、25。
‧ 張存武:〈介紹一部中韓關係新史料──《燕行錄選集》〉,《思與言》,第5期(1967年),頁41-42。
‧ 張存武:〈清韓宗藩貿易(1637—189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39),1978年,頁19。
‧ 張伯偉:〈中朝外交活動與朝鮮女性詩文之編纂流傳〉,張伯偉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 張婷婷:〈明代朝鮮朝貢路線的演變〉,《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4年),頁37-39。
‧ 張德信:〈朝鮮使臣眼中的運河與淮安——以權近《奉使錄》為中心〉,《淮陰工學院學報》,第6期(2006年),頁6-9。
‧ 張德信:〈朝鮮辨誣陳奏上使赴明前後——以李廷龜《庚申朝天錄》為中心〉,《大連大學學報》,第1期(2007年),頁12-16。
‧ 張雙志:〈18世紀朝鮮學者對清代西藏的觀察——讀樸趾源《熱河日記》〉,《中國藏學》,第3期(2007年),頁33-39。
‧ 曹力強:〈清政府對朝鮮海關的控制〉,《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5年),頁47-51。
‧ 曹圭益、徐東日:〈《燕行錄》中的千山、醫巫閭山和首陽山形象〉,《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8年),頁57-63。
‧ 曹春茹:〈朝鮮文人筆下的北京白雲觀〉,《中國道教》,第3期(2009年),頁37-39。
‧ 梁泰鎮:〈《朝鮮王朝實錄》所見明清時代圖書傳入論考〉,《當代韓國》,第1期(1998年),頁56-59。
‧ 閆曉靜:〈明代朝鮮國宗系辯誣考〉,《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8年),頁55-58。
‧ 陳 潮:〈明清之際中韓宗藩關係探索〉,《學術論壇》,第1期(1997年),頁97-102。
‧ 陳 潮:〈傳統的華夷國際秩序與中韓宗藩關係〉,《韓國研究論叢》,第2輯(1995年),頁229-230。
‧ 陳尚勝:〈論17-19世紀朝鮮王朝的清朝觀演變〉,《韓國學報》,第16期(2000年),頁89-102。
‧ 陳尚勝:〈明清時代的朝鮮使節與中國記聞——兼論《朝天錄》和《燕行錄》的資料價值〉,《海交史研究》,第2期(2001年),頁38-55。
‧ 陳進國:〈《燕行錄》詠北京東嶽廟詩抄〉,《民俗研究》,第3期(2006年),頁202-211。
‧ 黃美子、禹尚烈:〈朝鮮燕行使與中國琉璃廠〉,《東疆學刊》,第2期(2004年),頁10-13。
‧ 黃時鑒:〈朝鮮燕行錄所記的北京天主堂〉,《韓國學論文集》,第8輯(1999),頁152-167。
‧ 廉松心:〈《熱河日記》與清代民族政策研究〉,《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7年),頁70-74。
‧ 廉松心:〈十八世紀中韓文人學士之間的友好交流〉,《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6年),頁49-53。
‧ 廉松心:〈《熱河日記》與清代民族政策研究〉,《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年),頁70-74。
‧ 廉松心:〈十八世紀中韓文人學士之間的友好交流〉,《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6年),第7卷,頁49-53。
‧ 楊 昕:〈朝鮮使臣筆下的明代通州〉,《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9年),頁39-42。
‧ 楊雨蕾:〈朝鮮《燕行錄》所記的北京琉璃廠〉,《中國典輯與文化》,第4期(2004年),頁55-63。
‧ 楊雨蕾:〈《資治通鑒綱目》在朝鮮半島的傳播〉,《世界歷史》,第3期(2002年),113-115。
‧ 楊雨蕾:〈18世紀朝鮮北學思想探源〉,《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7年),頁85-93。
‧ 楊雨蕾:〈明清時期朝鮮朝天、燕行路線及其變遷〉,《歷史地理》,第21輯(2006年)。
‧ 楊雨蕾:〈朝鮮燕行使臣與西方傳教士交往考述〉,《世界歷史》,第5期(2006年),頁126-131。
‧ 楊雨蕾:〈朝鮮燕行錄所記的北京琉璃廠〉,《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期(2004年),頁55-63。
‧ 楊雨蕾:〈漢譯西學圖書傳入朝鮮述論〉,《韓國學論文集》,第9輯(2001年),頁79-93。
‧ 楊海英:〈塔山守將之謎及其他——朝鮮士大夫關於明清爭戰的歷史記憶〉,《清史論叢》,2008年號,頁53-79。
‧ 溫兆海:〈清代中朝文化交流的歷史視閾——以乾嘉時期為中心〉,《東疆學刊》,第4期(2006年),頁20-25。
‧ 葉泉宏:〈航海朝天錄──朝鮮王朝事大使行的艱辛見證〉,《東吳歷史學報》,第10期(2003年),頁39-70。
‧ 葉泉宏:〈乾隆千叟宴與清鮮宗藩關係〉,《韓國學報》,第17期(2002年),頁283-297。
‧ 葉泉宏:〈鄭夢周與朝鮮事大交鄰政策的淵源〉,《韓國學報》,第15期(1998年),頁97-114。
‧ 葉泉宏:〈瀋館幽囚記(1637-1645):清鮮宗藩關係建立時的人質問題〉,《韓國學報》第18期,(2004年),頁284-299。
‧ 葉泉宏:〈權近與朱元璋:朝鮮王朝事大外交的重要轉折〉,《韓國學報》,第16期(2000年),頁69-86。
‧ 葛兆光:〈大明衣冠今何在〉,《史學月刊》,第10期(2005年),頁41-48。
‧ 葛兆光:〈從「朝天」到「燕行」──十七世紀中葉後束亞文化共同體的解體〉,《中華文史論叢》,第1期(2006)年,頁29-58。
‧ 葛兆光:〈想像異域悲情──朝鮮使者關於季文蘭題詩的兩百年遐想〉,《中國文化》,第22期(2006年),頁138-145。
‧ 葛兆光:〈鄰居家裡的陌生人──清中葉朝鮮使者眼中北京的西洋傳教士〉,《中國文化研究》,第2期(2006年),頁1-11。
‧ 葛兆光:〈寰中誰是中華?──從17世紀以後中朝文化差異看退溪學的影響〉,《天津社會科學》,第3期(2008年),頁127-132。
‧ 葛兆光:〈攬鏡自鑒──關於朝鮮、日本文獻中的近世中國史料及其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8年),頁2-9、139。
‧ 葛兆光:〈漸行漸遠——清代中葉朝鮮、日本與中國的陌生感〉,《書城雜誌》月刊,第9期(2004年),頁46-50。
‧ 葛振家:〈《漂海錄》學術價值再探〉,《韓國學論文集》,第3輯(1994年),頁55-71。
‧ 葛振家:〈崔溥《漂海錄》價值再探析〉,《韓國學論文集》,第6輯(1997年),頁82-90。
‧ 趙山林:〈一位朝鮮學者眼中的中國戲曲——讀《熱河日記》〉,《上海戲劇》,第1期(2004年),頁44-45。
‧ 廖振旺:〈初論乾隆朝北京城書籍市場的分佈與貨源──以李文藻《琉璃廠書肆記》為中心的探討〉,《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6期(2006年),頁53-100。
‧ 裴英姬:〈「燕行學與韓中關係」韓國明清史學會夏季學術研討會會議紀實〉,《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1期(2008年10月),頁13。
‧ 趙興元:〈康乾時期燕行使眼中的滿族習俗〉,《滿族研究》,2007年第2期
‧ 趙興元:〈清代中朝之間的使行貿易及影響〉,《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6年),頁89-93。
‧ 劉 為:〈清代中朝宗藩關係下的通使往來〉,《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3期(2000年),頁25-36。
‧ 劉 為:〈清代朝鮮使團貿易制度述略——中朝朝貢貿易研究之一〉,《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4期(2002年),頁36-47。
‧ 劉 為:〈清代中朝宗藩關係下的通使往來〉,《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3期(2000年),頁27-38。
‧ 劉 為:〈朝鮮赴清朝使團的文化交流活動〉,《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3期(200年),頁74-82、117。
‧ 劉 婧:〈通過董文煥日記考朝鮮詩文集流入中國及朝鮮譯官的作用〉,《東亞人文學》,第12輯(2007年12月)。
‧ 劉 靜:〈從《燕行錄》看18世紀中國北方市集——兼論中朝文化交流與文化差異〉,《北京社會科學》,第3期(2006年),頁34-38。
‧ 劉廣銘:〈《老稼齋燕行日記》中的康熙形象——兼與同時期歐洲語境中的康熙形象比較〉,《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2期(2006年),頁119-123。
‧ 劉廣銘:〈《老稼齋燕行日記》中的滿族人形象——兼與其中的漢族人形象比較〉,《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8年4月),卷41,頁45-50。
‧ 樊延明:〈論「三藩之亂」時期朝鮮與清朝的關係〉,《韓國學論文集》,第8輯(1999年),頁168-185。
‧ 鄭克晟:〈讀樸趾源《熱河日記》〉,《韓國學論文集》,第6輯(1997年),頁110-118。
‧ 謝正光:〈乾隆末年學風與朝政:讀徐浩修《燕行紀》〉一文,載鄭培凱主編:《九州學林》創刊號,2003年秋季,復旦大學出版社,頁125—146。
‧ 權赫秀:〈韓國人眼中的近代上海——以1881年韓國使臣魚允中的記錄為中心〉,《韓國研究論叢》,第9輯(2002年),頁379-393。
‧ 讀書班:〈朝鮮時代中國行紀資料解說稿(十七種)〉,張伯偉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 左 江:〈《燕行錄全集》考訂〉,《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頁37-65。
‧ 左 江:《明代朝鮮燕行使臣《東國有人》的理想與現實》,《域外漢籍研究集刊》,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 左 江:〈清代朝鮮燕行使團食宿考〉,《域外漢籍研究集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 衣若芬:〈漂流到澎湖:朝鮮人李邦翼的意外之旅及其相關書寫〉,《域外漢籍研究集刊》,北京:中華書局,第四輯(2008年),頁131-156。
學位論文
‧ 全美子:《18世紀韓國遊記文學中的中國形象──以三種《燕行錄》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 李光雨:《朝鮮官員對太平天國的認識──以燕行使節的報告為中心》,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 徐東日:《李德懋文學研究——兼與中國文學相比較》,延吉:延邊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 張存武:《清太宗時代的滿鮮關係》,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56年。
‧ 項 曉:《朝鮮赴清使臣與清代文人的交往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學位論文,2007年。
‧ 楊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紀初中韓文化交流研究——以朝鮮赴京使臣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 楊盼盼:《朝鮮使臣眼中的道光朝——以《燕行錄》為中心》,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 赫曉琳:《《燕行錄》與康乾時期中國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 赫曉琳:《燕行錄與康乾時期中國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 劉廣銘:《朝鮮朝語境中的滿洲族形象研究──以十七、十八世紀的使行文學為中心》,延吉:延邊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 韓衛星:《洪大容文學研究——兼與中國文化之關聯》,延吉:延邊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 顏甯寧:《金景善的《燕轅直指》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論文集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 王政堯:〈《燕行錄》與宣南文化〉,《清史述得》,2004年,頁269-271。
‧ 王振忠:〈朝鮮燕行使者所見十八世紀之盛清社會──以李德懋的《入燕記》為例〉,尹忠男編:《哈佛燕京韓國館資料研究》,首爾:景仁文化社,2004年,頁135-171。
‧ 吳士英:〈中朝友誼的記錄——朝使李承五《燕槎日記》之我見〉,《第三屆韓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頁614—627
‧ 呂英亭:〈徐浩修《燕行記》述論〉,載陳尚勝主編《第三屆韓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560—574
‧ 沈立新:〈朴趾源與《熱河日記》〉,沈立新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168-170。
‧ 於 澎:〈洪翼漢《朝天航海錄》初步研究〉,載陳尚勝主編《第三屆韓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466—478
‧ 祁慶富、[韓]權純姬:《《日下題襟合集》概說——關於燕行學者洪大容研究史料的新發現(之一)》,《第三屆韓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年。
‧ 祁慶富、[韓]權純姬:《《海東詩選》初探——關於燕行學者洪大容研究史料的新發現(之二)》,《第三屆韓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年。
‧ 祁慶富、權純姬:〈朝鮮《北學》先驅洪大容與中日友人的學誼〉,載朱誠如主編《清史論集——慶賀王鐘翰教授九十華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頁632-641。
‧ 張存武:〈推展韓國的華行錄研究〉,載《水邨朴永錫教授華甲紀念——韓國史學論叢》(上),韓國,探求堂,1992年。
‧ 彭 林:《乾嘉時期朝鮮學者的燕行》,收于黃俊傑編《中華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互動與融合(二)》,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4年,頁103—125
‧ 黃時鑑:〈紀昀與朝鮮學人〉,黃時鑑著:《東西交流史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頁388-404。
‧ 黃時鑑:〈朝鮮《燕行錄》所記的北京天主堂〉,黃時鑑著:《東西交流史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頁405-424。
‧ 楊雨蕾:〈燕行使臣與漢籍東傳朝鮮〉,沈善洪主編:《韓國研究》,第6輯(2002年),學苑出版社。
‧ 鄭克晟:〈《熱河日記》所反映的中國社會及其作者的思明情緒〉,鄭克晟著:《明清史探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頁395-409。
日文相关
專書
‧ 山口正之:《清朝に於ける在支歐人と朝鮮使臣:西歐キリスト教文化の半島流傳について》,出版者出版年不明。
‧ 夫馬進:《明清中國による對朝鮮外交の鏡としての對ベトナム外交:册封問題と「問罪の師」を中心に》,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7年。
‧ 夫馬進編:《中國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7年。
‧ 夫馬進著、〔韓〕鄭台燮譯:《燕行使與通信使》,首爾:新書苑,2008年。
‧ 夫馬進編,《中國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7年3月。
‧ 松浦章編著:《明清時代中國與朝鮮的交流——朝鮮使節與漂著船》,(臺北:樂學書局),2002年。
‧ 東亞研究所編:《清朝の邊疆統治政策:異民族の支那統治硏究》,東京:至文堂,1944年。
‧ 林春勝、林信篤編,浦廉一解說:《華夷變態》,東京:東方書店,1981年。
‧ 金泰俊:《虚學から實學へ:十八世紀朝鮮知識人洪大容の北京旅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8年。
‧ 劉建輝編:《前近代における東アジア三國文化交流表象:朝鮮通信使と燕行使を中心に》,京都: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2011年。
‧ 濱下武志:《朝貢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岩波書店,1997年。
‧ 藤塚鄰:《日鮮清の文化交流》,東京:中文館書店,1947年。
‧ 藤塚鄰:《清朝文化東傳の研究──嘉慶‧道光學壇と李朝の金阮堂》,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年。
期刊論文
‧ 一ノ瀨雄一:〈清代瑙璃廠書肆に關する考察──朝鮮使節の記錄を中心に-〉,《史泉》第67號(1989年),頁25-39。
‧ 岩井茂樹:〈明代中國の禮制霸權主義と東アジアの秩序〉,《東洋文化》第85號(2005年),頁121-160。
‧ 夫馬進:〈朝鮮通信使による日本古學の認識──朝鮮燕行使による清朝漢學の把握を視野に入れ〉,《思想》第981期(2006年),頁4-27。
‧ 夫馬進:〈日本現存朝鮮燕行錄解題〉,《京都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第42號(2003年),頁127-238。
‧ 夫馬進:〈日本現存朝鮮《燕行錄》解題〉,《京都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第42號,2003年。
‧ 夫馬進:〈明清中國對朝鮮外交中的「禮」與「問罪」〉,《明清史研究論叢》,第10輯,頁283-304。
‧ 夫馬進:〈朝鮮燕行使申在植《筆譚》所見漢學與宋學的論爭及其周邊〉,《秩序》,2004。
‧ 夫馬進:〈燕行錄と日本學硏究〉,《韓國文學研究》,第24卷,2001年12月。
‧ 夫馬進:〈關於日本現存《燕行錄》的文獻整理〉,《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訊》,第3期(2008年),卷3。
‧ 倉雅紀:〈朴齊家的北學思想和性理學〉,載《韓國文化》第18期(1996年),頁231-287。
論文集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 原田環:〈清と朝鮮の宗屬關係について〉,島根大學教育學部社會科教育研究室編:《歴史‧地域‧教育:道重哲男先生退官記念論集》,松江:道重哲男先生退官記念事業實行委員會,1994年,頁97-106。
‧ 伍躍:〈朝貢關係と情報收集〉,夫馬進編:《中國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7年,頁185-221。
‧ 松浦章:〈明清時代北京の會同館〉,神田信夫先生古稀記念論集編募委員會編:《清朝と東アジア:神田信夫先生古稀記念論集》,東京:山川出版社,1992年,頁359-379。
‧ 松浦章:〈明朝末期の朝鮮使節の見た北京〉,岩見弘等編:《明末清初史の研究》,京都:明文舍,1989年,頁97-129。
‧ 夫馬進:〈朝鮮燕行使申在植の『筆譚』に見える漢學‧宋學論議とその周邊〉,岩井茂樹編:《中國近世社會の秩序形成》,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4年,頁1-48。
‧ 夫馬進:〈明清中國による對朝鮮外交の鏡としての對ベトナム外交──冊封問題と「問罪の師」を中心に〉,夫馬進編:《中國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7年,頁225-252。
夫馬進:〈明清中國の對朝鮮外交における「禮」と「問罪」〉,夫馬進編:《中國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7年, 頁311-353。
‧ 夫馬進:〈萬暦二年朝鮮使節の中華國批判〉,明代史研究會、明代史論叢編委會編:《山根幸夫教授退休紀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1990年,頁547-569。
‧ 夫馬進:〈趙憲《東還封事》にみえる中國報告〉,谷川道雄編:《中國邊境社會の歷史的研究》,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1989年。頁53-70。
‧ 夫馬進:〈閔鼎重《燕行日記》にみえる王秀才問答について〉,河內良弘編:《清朝治下の民族問題と國際關係》,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1991年,頁71-94。
韩文相关
專書
‧ 尹忠男編:《哈佛燕京圖書館韓國貴重本解題》,首爾:景仁文化社,2004年。尹忠男編:《哈佛燕京韓國館資料研究》,首爾:景仁文化社,2004年。
‧ 民族文化推進會,《國譯燕行錄選集》10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76年。
‧ 全海宗:《韓中關係史研究》,首爾:一潮閣,1970年。
‧ 成均館大學大東文化研究院編,《燕行錄選集》上下、冊,首爾: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大東文化研究院,1960年。
‧ 成均館大學大東文化研究院編,《燕行錄選集•補遺》3冊,首爾: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大東文化研究院,2008年。
‧ 池斗煥:《朝鮮時期思想史的再照明》,首爾:歷史文化社,1998年。
‧ 吳洙彰:《朝鮮後期平安道社會發展研究》,首爾:一潮閣,2002年。
‧ 李哲成:《朝鮮後期對清貿易史研究》,首爾:國學資料院,2000年。
‧ 李善宰:《儒教思想與儀禮服》,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92年。
‧ 林基中、夫馬進編,《燕行錄全集日本所藏編》3冊,首爾:東國大學校文學研究所,2001。
‧ 林基中:《燕行錄研究》,首爾:一志社,2006年。
‧ 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
‧ 林基中編,《燕行錄續集》,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8年。
‧ 金明昊:《熱河日記研究》,坡州:創作與批評社,1990年。
‧ 金泰俊:《洪大容評傳》,首爾:民音社,1987年。
‧ 金泰俊:《洪大容與其所處的時代》,首爾:一志社,1982年。
‧ 金泰俊:《韓國文學的東亞細亞視角》,首爾:集文堂,1999年。
‧ 金學主:《朝鮮時代刊行中國文學關係書研究》,首爾:首爾大學校出版部,2000年。
‧ 金翰奎:《天下國家──傳統時代東亞洲世界秩序》,首爾:松樹出版,2005年。
‧ 金翰奎:《韓中關係史》,首爾:阿爾凱出版社,1999年。
‧ 姜東燁:《熱河日記研究》,首爾:一志社,1988年。
‧ 崔韶子、鄭惠仲、宋美玲點校:《十八世紀燕行錄과中國社會》,首爾:Hyean出版社,2007年。
‧ 崔韶子、鄭惠仲、宋美玲點校《十八世紀燕行錄與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
‧ 崔韶子:《明清時代中韓關係史研究》,首爾:梨花女子大學出版部,1997。
‧ 崔韶子:《明清時代中韓關係史研究》,首爾:梨花女子大學校出版部,1997年。
‧ 崔韶子教授退休論叢刊行委員會:《東亞아歷史속中國과韓國》,首爾:西海文集出版社,2005年。
‧ 曹圭益等:《燕行錄研究叢書》,首爾:學古房,2006年。
‧ 劉奉學:《燕巖一派北學思想의研究》,首爾:一志社,1995年。
‧ 鄭玉子:《朝鮮後期文化思想史》,首爾:漢城大學出版社,1990年。
‧ 鄭良婉:《朝鮮王朝後期漢詩研究》,首爾:誠信女子大學出版社,1983年。
‧ 鄭氓:《18世紀朝鮮知識人의發現》,首爾:Humanist出版社,2007年。
‧ 薑東燁:《熱河日記研究》,首爾:一志社,1988年。
‧ 韓國文學研究所燕行錄解題組,《國學古典燕行錄解題》,首爾:韓國文學研究所,2003。
‧ 韓國實學研究會:《韓中實學史研究》,首爾:民音社,1998年。
‧ 조규익主編:《燕行錄研究叢書》10冊,학고방,崇實大學韓國傳統文藝研究所,2006年。
期刊論文
‧ 《歷史與世界》編輯部編:〈《燕行錄》影印〉,《釜大史學》第7輯(1983年6月)。
‧ 2008年海交研討會:〈燕行學與韓中關係〉,《明清史學會報》,27輯。
‧ 구서중、최창원:〈『昭顯瀋陽日記』與明清決戰——《燕行錄》的史料價值之二〉,《中國語文學論集》第32號(2005年6月)。
‧ 구서중、최창원:〈《燕行錄》的史料價值之一〉,《中國研究》,2004年,第34卷。
‧ 구서중、최창원:〈萬曆二十四年的努爾哈赤——《燕行錄》的史料價值之四〉,《中國研究》,2005年,第35卷。
‧ 千金梅:〈〈中朝學士書翰〉을 통해 본 金在行과 杭州 선비들의 交流〉,《東亞人文學》,第14輯(2008年12月)。
‧ 千寬宇:〈洪大容之實學思想〉,《文理大學報》,第2號(1958年),卷6。
‧ 김남기:〈『燕辕日录』에 나타난 기녀의 생활과 애환〉,《돈암語文學》,第20輯(2007年12月)。
‧ 김동석:〈18世紀末朝•清의人物交流〉,《韓國學論文集》,第16輯(2007年)。
‧ 김동석:〈俞彥鎬《燕行錄》과 조환의 『燕行日記』에 대한 고찰——대청관계의변화를중심으로〉,《大東文化研究》,第56卷,2006年。
‧ 김종수:〈西溪樸世堂의燕行錄과북경체류32일〉,《韓國實學研究》,第16卷,2008年。
‧ 김태준:〈중국내연행노정고〉,《東洋學》,第35卷,2004年。
‧ 夫馬進:〈東亞觀點본淸史研究:淸史工程을中心으로;1609年日本琉球倂合以後中國、朝鮮對琉球外交——東亞4國冊封、通信리杜絕〉,《梨花史學研究》,第37期(2008年),頁1-41。
‧ 尹用出:〈《燕行錄》解題〉,《釜大史學》,第7輯(1983年6月)。
‧ 尹景喜:〈十八世紀初壯洞金氏일燕行體驗──金昌集《燕行塤篪錄》을中心으로〉,《漢字漢文教育》,第19期(2007年),頁325-349。
‧ 尹景喜:〈金昌業燕行文學나타난瀋陽〉,《韓國語言文學》,第67期(2008年),頁299-318。
‧ 丘凡真:〈清朝鮮使行人選과「大清帝國體制」〉,《(首爾大學校)人文論叢》,第59期(2008年6月),頁179-228。
‧ 白玉敬:〈朝鮮前期使行밀무역研究:赴京使行을中心으로〉,《歷史文化研究》,第25期(2006年12月),頁3-40。
‧ 任桂淳:〈試論十八世紀清文化對朝鮮的影響——以李朝出使清朝的使節問題為中心〉,《清史研究》第4期,1995年
‧ 朴元熇:〈近代以前中韓關係史視覺과論點:東亞아國際秩序 理論을덧붙여〉,《韓國史市民講座》第40卷第1期(2007年),頁40-58。
‧ 노기춘:〈李翊模丙辰燕行錄研究〉,《韓國圖書館學會志》,第36卷,2005年9月。
‧ 宋美玲:〈18世紀朝鮮知識人이본淸朝의統治〉,《明清史研究》,第23卷,2005年。
‧ 宋美玲:〈入關前淸朝瀋陽館統制樣相〉,《明清史研究會報》,第30輯
‧ 李元淳:〈赴燕使行之經濟一考——以私貿易活動中心〉,《歷史教育》第7輯,1963年6月。
‧ 李元淳:〈朝鮮後期實學者的西學意識〉,《歷史教育》,第17輯(1975年)。
‧ 李迎春:〈《通文館志》折射出的朝鮮後期韓中關係〉,《歷史與實學》,第33輯(2007年9月)。
‧ 李迎春:〈丙子胡乱前後朝鲜,明,淸 관계와 김육의 『朝京日錄』〉,《朝鲜時代史學報》,第38卷,2006年。
‧ 李迎春:〈류중영의《燕京行錄》〉,《朝鮮時代史學報》,第32卷,2005年。
‧ 李春姬:〈燕行路程에관한詩와燕行心理의변화고찰〉,《韓國語文學研究》,第50輯(2008年2月)。
‧ 李敬子:〈老稼齋燕行日記小考〉,《漢城語文學》,第3輯(1984年),頁159-171。
‧ 李慶龍:〈壬辰倭亂前後朝鮮與明朝學者之學術論辨〉,《明清史研究會報》,第30輯。
‧ 車惠媛:〈夫馬進《中國東亞外交交流史研究》〉(書評),《明清史研究會報》,第28輯。
‧ 林基中:〈19世紀韓中外交和答詩之現代意味〉,《東亞語文論集》,第35輯(1999年12月)。
‧ 林基中:〈水路燕行錄與水路燕行圖〉,《韓國語文學研究》,第43輯(2004年8月)。
‧ 林基中:〈東亞語文學會主催第1回韓中國際學術會議發表紀要〉,《東亞語文論集》第31輯(1996年12月)。
‧ 林基中:〈航海朝天图의 형성양상과 원본비정——李德泂가문의 항해일기와 관련하여〉,《韓國語文學研究》,第52輯(2009年2月)。
‧ 林基中:〈朝天錄與燕行錄之和答詩〉,《國語國文學》,第119卷,1997年5月。
‧ 林基中:〈燕行歌詞研究〉,《韓國文學研究》,第10卷,1987年9月。
‧ 林基中:〈燕行錄之幻戲記〉,《韓國民俗學》,第31輯(1999年12月)。
‧ 林基中:〈燕行錄與韓國學研究〉,《韓國文學研究》第24卷,2001年12月。
‧ 林基中:〈韓中外交文學研究〉,《東亞語文論集》第31輯,1996年12月。
‧ 林基中:〈새자료燕行日錄에대하여〉,《國語國文學》第123卷,1999年3月。
‧ 林魯直:〈화산권주의燕行別章〉,《國學研究》創刊號,2002年12月。
‧ 李元植:〈洪大容入燕與清國學人——以《薊南尺牘》為中心〉,載《水邨朴永錫教授華甲紀念——韓國史學論叢》(上),頁1057—1080。
‧ 金仁圭:〈從〈醫山問答〉看洪大容的世界觀〉,《韓國東洋古典研究》,第11輯(1998年),頁286-290。
‧ 金仁圭:〈北學思想的哲學特徵及其近代性〉,多恩泉,2000年。
‧ 金文用:〈洪大容的實學和18世紀北學思想〉,《藝文書院》,2005年。
‧ 金文植:〈18世紀後半首爾學人之清學認識與淸文物도입론〉,《奎章閣》第17輯(1994年12月)。
‧ 金仙熙:〈朝鮮知識人がみた「中國」——燕行使《燕行錄》を題材に〉,《東北亞文化研究》,第18輯(2009年3月)。
‧ 金成修:〈五世달라이라마北京行의배경과17世紀內陸亞細亞네트워크〉,《明清史研究會報》,第28輯。
‧ 金周漢:〈燕行錄을通해본韓中文化交流——洪大容의湛軒書와洪淳學의燕行歌를中心으로〉,《茂山學報》,第2輯(1991年12月)。
‧ 金明昊:〈燕行錄傳統與《熱河日記》〉,《燕岩朴趾源先生誕辰250周年紀念學術會議論文》,《韓國漢文學研究》,第11卷,1988年。
‧ 金東珍:〈許葑之大明使行與陽明學變斥〉,《文化史學》,第21號,2004年6月。
‧ 金英淑:〈明末中國社會與朝鮮使臣之外交活動——《朝京日錄》和《朝天錄》의분석을 중심으로〉,《明清史研究會報》,第31輯。
‧ 金英淑:〈燕行使臣服飾記錄類型考察〉,《亞細亞民族造型文化研究所中韓民族造型文化研討會》,2001年7月。
‧ 金敏鎬:〈由燕行錄所見朝鮮人眼中的江南形象〉,中研院史語所演講,2009年6月8日。
‧ 金聖七:〈燕行小考〉,《歷史學報》第12期,1960年。
‧ 金暻綠:〈朝鮮初期通事活動과위상變化〉,《韓國學報》,第101期(2000年12月),頁53-91。
金暻綠:〈朝鮮時代朝貢體制와對中國使行〉,《明清史研究》,第30期(2008年10月),頁91-128。
‧ 金暻綠:〈朝鮮時代使行與使行記錄〉,《韓國文化》,第38輯(2006年12月)。
‧ 金龍德:〈貞蕤樸齊家研究〉,《史學研究》,第10輯(1961年)。
‧ 柳奉學:〈燕岩一派北學思想研究〉,一志社,1995年。
‧ 洪性鳩:〈두外國人의눈에미친15、 16世紀中國——崔溥『漂海錄』과 策彥『入明記』之比較》,《明清史研究會報》,第24輯。
‧ 孫承喆:〈朝鮮後其實學思想과對外認識〉,《朝鮮學報》,第122期(1987年)頁33-52。
‧ 孫寶國、崔昌源:〈崔溥《漂海錄》的漢語語篇特點分析〉,《中國語文學論集》第48號(2008年2月)。
‧ 徐仁範:〈朝鮮前期燕行錄資料의가치와그활용〉,《明清史研究會報》,第30輯。
‧ 高蓮姬:〈鄭敾真景山水畫와明清代山水版畫〉,《美術史論壇》,第9期(1999年11月),頁137-162。
‧ 崔韶子:〈十八世紀末東西洋知識人中國認識比較:朴趾源《熱河日記》와G. Macartney《中國訪問使節日記》을中心으로〉,《東洋史學研究》第59期(1997年),頁1-39。
‧ 崔韶子:〈十八世紀後半《燕行錄》을 통해 본朝鮮知識人對中國認識〉,《國史館論叢》,第76期(1997年10月),頁191-223。
‧ 崔韶子:〈十八世紀後半朝鮮知識人朴趾源對外認識:《熱河日記》를통해본乾隆年間的中國〉,《韓國文化研究院論叢》第61期(1992年),頁273-313。
‧ 崔韶子:〈明清文化와朝鮮〉,《梨花史學研究》第25、26合輯(1999年),頁15-30。
‧ 崔韶子:〈明清代文獻朝鮮認識〉,《梨花史學研究》,第28期(2001年12月),頁79-103。
‧ 崔韶子:〈明清時代對外關係成國와課題〉,《明清史研究》,第19期(2003年10月),頁33-61。
‧ 崔韶子:〈清과朝鮮:明清交替期東亞國際秩序〉,《梨花史學研究》,第22期(1995年12月),頁183-196。
‧ 崔韶子:〈《燕行錄》研究를위한제언》,明淸史學會第17回夏季學術大會特別論文,《明清史研究會報》,第30輯。
‧ 崔韶子:〈西學受容問題——中國與韓國比較事論〉,《梨大史苑》,第36輯(2002年)。
‧ 崔韶子:〈明清時代對外關係之成果與課題〉,《明清史研究會報》,第19輯(2003年)。
‧ 崔韶子:〈朝鮮後期진보적지식인들의 중국방문과交遊〉,《明清史研究會報》,第23輯。
‧ 崔韶子:〈朝鮮後期先進朝鮮知識份子的中國訪問與交流〉,《東亞歷史中的中國與韓國》,2005年。
‧ 崔韶子:〈朝鮮後期對清關係與西學〉,《梨大史苑》,第33、34輯,2001年。
‧ 崔韶子:〈燕行學與韓中關係〉,明淸史學會第17回夏季學術大會特別論文,《明清史研究會報》,第30輯。
‧ 閔斗基:〈熱河日記研究〉,《歷史學報》,第20輯(1963年)。
‧ 裴英姬:〈《燕行錄》的研究史回顧(1933—2008)〉,《台大歷史學報》,No.43(2009年6月)。
‧ 裴英姬:〈「燕行學與韓中關係」——韓國明清史學會夏季學術研討會紀實〉,《明代研究》,第11期(2008年)。
‧ 류용강:〈燕行錄與中國學研究〉,《韓國文學研究》,第24卷,2001年12月。
‧ 劉寶全:〈권협(權悏)告急使의燕行에대하여〉,《亞細亞文化研究》,第14輯(2008年5月)。
‧ 鄭恩主:〈燕行使節對西洋畫認識及와寫真術之傳入:北京天主堂을中心으로〉,《明清史研究》,第30期(2008年10月),頁157-199。
‧ 鄭恩主:〈1760年庚辰冬至燕行與〈瀋陽館圖帖〉〉,《明清史研究會報》,第25輯。
‧ 鄭恩主:〈明淸交替期對明海路使行與航海朝天圖〉,2006年度東洋史學會秋季學術發表會發表紀要,2006年10月。
‧ 鄭恩主:〈明清交替期對明海路使行記錄畫研究〉,《明清史研究會報》,第27輯。
‧ 鄭恩主:〈阿克敦〈奉使圖〉研究〉,《美術史學研究》,第246.247號(2005年9月)。
‧ 鄭恩主:〈燕行使節의西洋畫인식과寫真術유입——北京天主堂을중심으로》,《明清史研究會報》,第30輯。
‧ 鄭恩主:〈燕行및勅使迎接에서畫員의역할〉,《明清史研究會報》,第28輯。
‧ 鄭惠仲:〈19世纪初朝鲜使行김경선의북경체험과외국정보이해〉,《中國史研究》第37卷,2005年。
‧ 鄭惠仲:〈조선선비의清國수도北京見聞——金昌業의『稼齋燕行錄』을 중심으로〉,《明清史研究會報》,第23輯。
‧ 鄭錫元:〈華夷觀念在朝鮮〉,《韓國中國學會》第44輯(2001年),頁441-466。
‧ 樸元熇:〈明代朝鮮漂流民의送還節次와情報傳達——崔溥『漂海錄』을 중심으로〉,《明清史研究會報》,第24輯。
‧ 樸現圭:〈《皇越詩選》所載越南與朝鮮使臣酬唱詩〉,《域外漢籍研究集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 樸現圭:〈中國學者評論朝鮮柳得恭的《灤陽錄》與《燕台再遊錄》〉,《韓國學論文集》第9輯,2001年。
‧ 樸現圭:〈朝鮮使臣與北京琉璃廠〉,《文獻》,第1期(2003年)。
‧ 樸現圭:〈朝鮮使臣與清朝文士의참된우정과筆談錄:《菊壺筆話》〉,《東方韓文學》第28輯(2005年)。
‧ 樸現圭:《천추(千秋)사행시기허균의문헌관련활동》,《東方學》,第134卷,2006年。
‧ 薑在彥:〈韓國實學中的北學思想——近代開化思想的萌芽〉,《思想》,岩波書店1969年版,第53-71頁。
‧ 蘇在英:〈燕行의山河와 燕行使의 歷史意識〉,《東洋學》第35輯(2004年),頁27-42。
‧ 權乃鉉:〈十七世紀後期-十八世紀前期平安道對清使行원〉,《朝鮮時代史學報》第25期(2003年),頁145-172。
‧ 權仁溶:〈明中期朝鮮의宗系辯誣와對明外交——權橃의『朝天錄을中心으로』》,《明清史研究會報》,第24輯。
‧ 신장섭:〈秋齋趙秀三之「北行百絕」研究〉,《江原人文論叢》,第12輯(2004年12月)。
‧ 이승수:〈燕行路上의 공간 탐색, 鳳凰山城〉,《精神文化研究》第103號(2006年6月)。
‧ 이창숙:〈燕行录중 중국희곡 관련 기사의 내용과 가치〉,《中國學報》,第50卷,2004年。
‧ 이춘희:〈19世紀燕行文人의 文學交流 양상 및 의미——藕船李尚迪을 中心으로〉,《韓國語文學研究》,第45輯(2005年8月)。
‧ 임형택:〈朝鮮使行之海路燕行錄:17世紀東北亞歷史전환과 실학〉,《韓國實學研究》,第9卷,2005年。
‧ 전영준:〈朝鮮後期北學派形成之嚆矢,湛軒洪大容〉,《實學思想研究》,第26輯,2004年9月。
‧ 전혜숙:〈《燕行日記》의 服飾觀을 통해 본 對清認識——金昌業의《燕行日記》를중심으로〉,《韓服文化》,第7卷1號,2004年4月。
‧ 전혜숙:〈18世纪初《燕行錄》에기록된朝鲜知識人의服飾觀——金昌業•崔德中의燕行錄을중심으로》,《韓服文化》,第8卷1號,2005年4月。
‧ 전혜숙:〈서유문의 〈무오연행록〉에 나타난 服飾文化〉,《韓服文化》,第9卷2號,2006年8月。
‧ 정석원:〈朝鮮之中國書籍輸入與燕行機能〉,《文鏡》,第4號(1992年8月)。
‧ 정훈식:〈『을병연행록』과 18世纪 朝鲜의 中国읽기〉,《國際語文》,第33輯(2005年4月)。
‧ 조규익:〈使行文學初期 자료의 쓰기 관습과 내용적 성격——訒齋崔晛之《朝天日錄》을 중심으로〉,《國際語文》,第42輯(2008年4月)。
‧ 조규익:《燕行錄에 반영된 千山•의巫閭山•首陽山의 내재적 의미——燕行路程 연구의 일환으로》,《語文研究》,第121卷,2004年3月。
‧ 칠영상:〈佚名《燕行錄》作者及文學價值考述〉,《中國學論叢》,第21卷,2007年。
學位論文
‧ 尹昌淑:《湛軒洪大容的教育思想研究》,首爾:梨花女子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80年。
‧ 申東賢:《洪大容漢本居宜長詩歌理論的民族文學觀之比較》,首爾:首爾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論文,1994年。
‧ 朴智鮮:《金昌業老稼齋燕行日記研究》,首爾:高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6年。
‧ 李圭寅:《洪大容天文思想研究》,首爾:首爾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77年。
‧ 李庚秀:《漢詩四家接受清代詩研究》,首爾:首爾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1992年。
‧ 李俊善:《金昌業燕行日記的敘述視角與手法研究》,首爾:成均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7年。
‧ 李裕林:《湛軒洪大容的文學思想研究》,首爾:誠信女子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5年。
‧ 李鐘一:《朝鮮後期士大夫階層的社會意識──以燕行錄與海行總載為中心》,大邱:慶北大學博士論文,1992年。
‧ 金亞利:《老稼齋燕行日記研究》,首爾:首爾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
‧ 金明昊:《熱河日記研究》,首爾:首爾大學校國語國文學博士論文,1989年。
‧ 金賢渼:《十八世紀《燕行錄》的展開及特性研究》,首爾:梨花女子大學校國語國文學博士論文,2004年。
‧ 姜春華:《對洪大容實學認識論的研究》,首爾:高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0年。
‧ 崔京子:《論燕岩熱河日記中體現的中國認識》,仁川:仁川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
‧ 崔耕宛:《朝鮮後期對清繪畫交流와清繪畫樣式受容》,首爾:弘益大學校美術史學碩士論文,1996年。
‧ 陳寧寧:《朝鮮朝實學派文學과清代文化關聯性研究:十八世紀를中心으로》,首爾:建國大學校國語國文學博士論文,1988年。
‧ 劉奉學:《18-19世紀燕岩派北學思想研究》,首爾:首爾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2年。
‧ 鄭恩主:《朝鮮時代明清使行關聯繪畫研究》,城南: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博士論文,2008年。
論文集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 千寬宇:〈洪大容의 實學思想〉,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八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65。
‧ 小川晴久:〈18세기의 哲學과 科學의 사이– 洪大容과 三浦梅園– 〉,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八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77。
‧ 元裕漢:〈燕巖 朴趾源의 社會經濟思想에 대한 考察– 그의 화폐사상을 中心으로–〉,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九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215。
‧ 尹南漢:〈李朝 陽明學의 傳來와 受容의 問題〉,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四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25。
‧ 朴星來:〈洪大容의 科學思想〉,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八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175。
‧ 宋柱永:〈燕巖 朴趾源의 經濟思想〉,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九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159。
‧ 宋美玲:〈想像속中國──十八世紀朝鮮知識人을통해본清朝統治〉,崔韶子教授退休論叢刊行委員會:《東亞歷史中的中國與韓國》,京畿:西海文集,2005年,頁145-165。
‧ 李元淳:〈朝鮮赴京使行在文化史上的意義〉,載《中韓關係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960-1949)》。
‧ 李丙燾:〈朴西溪와 反朱子學的思想〉,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三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483。
‧ 李在秀:〈朴燕巖小說論考– 虎叱과 許生傳을 中心으로 –〉,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九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171。
‧ 李成茂:〈朴齊家의 經濟思想〉,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十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283。
‧ 李春寧:〈進北學議를 通하여 본 朴齊家의 農業論〉,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十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379。
‧ 李相泰:〈朴齊家의 通商開國論〉,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十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515。
‧ 李家源:〈燕巖小說과 實學思想〉,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九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159。
‧ 李家源:〈燕巖의 實學思想〉,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九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冊九,頁85。
‧ 李楠永:〈李星湖의 退溪學的 精神〉,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五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463。
‧ 李楠永:〈星湖 李瀷의 退溪觀과 그의 實學論〉,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五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609。
‧ 沈우俊:〈順菴이 본 中國史의 서술– 한국사관 형성의 일단면– 〉,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七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249。
‧ 林基中:〈燕行錄對清朝意識과對朝鮮意識〉,《韓國儒學思想論文選集:兩亂以後의思想界(第二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4年,頁321-356。
‧ 金吉煥:〈陽明學의 受容과 歷史的 展開〉,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四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237。
‧ 金旼奎:〈洪大容思想에 관한 硏究──醫山問答의 分析을 中心으로 –〉,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八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317。
‧ 金武憲:〈朴齊家詩解序〉,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十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433。
‧ 金泳:〈李德懋의 讀書論〉,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十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1。
‧ 金柄夏:〈李德懋의 經濟思想〉,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十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21。
‧ 金泰俊:〈湛軒燕記와 을병연행록의 比較硏究──特히 漢詩 번역을 中心으로 –〉,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八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285。
‧ 金智勇:〈實事求是思想과 朴燕巖의 文學〉,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九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43。
‧ 金義淑:〈燕巖 朴趾源의 유토피아 思想考〉,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九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309。
‧ 金漢植:〈洪大容의 個體性 論據와 政治思想上의 評價〉,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八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159。
‧ 金漢植:〈湛軒의 政治思想에 나타난 個體性 論理〉,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八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101。
‧ 金龍德:〈朴齊家의 思想〉,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十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259。
‧ 金龍德:〈朴齊家의 經濟思想──奇蹟의 先覺者 –〉,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十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349。
‧ 金龍德:〈貞유 朴齊家 硏究– 第一部 朴齊家의 生涯 –〉,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十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231。
‧ 金龍德:〈貞유 朴齊家 硏究– 第二部 朴齊家의 思想 –〉,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十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105。
‧ 金龍德:〈貞유 朴齊家 硏究〉,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十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299。
‧ 姜東燁:〈朴趾源의 時代認識과 文學觀〉,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九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275。
‧ 洪德基:〈貞유 朴齊家의 經濟思想– 商業論을 中心으로 –〉,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十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485。
‧ 孫承喆:〈北學議의 ‘尊周論‘에 대한 性格分析〉,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十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465。
‧ 崔韶子:〈朝鮮後期先進朝鮮知識分子中國訪問과交流〉,崔韶子教授退休論叢刊行委員會:《東亞아歷史속中國과韓國》,京畿:西海文集,2005年,頁101-124。
‧ 康奉根:〈燕岩 小說의 思想的 背景〉,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九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381。
‧ 閔斗基:〈熱河日記의 一硏究〉,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九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123。
‧ 趙珖:〈洪大容의 政治思想 硏究〉,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九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123。
‧ 鄭惠仲:〈十八世紀朝鮮士人北京之旅〉,崔韶子教授退休論叢刊行委員會:《東亞아歷史속中國과韓國》,京畿:西海文集,2005年,頁125-144。
‧ 신용하:〈燕岩 朴趾源의 社會身分觀과〉,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九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1。
‧ 유봉학:〈北學思想의 形成과 그 性格– 담헌 홍대용과 연암 박지원을 中心으로–〉,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八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221。
‧ 이원순:〈湛軒 洪大容〉,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八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197。
‧ 정대림:〈燕巖小說의 效用論的性格〉,國際學院編:《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第九冊)》,首爾:國際學院,2002年,頁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