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am – 09:45 am Welcome Speech and Group Photo
09:45 am – 12:15 pm Moderator : CHOI Chi Cheu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Guillaume CARRÉ
(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Evolution of Ships and Armaments in Sino-Japanese Piracy according to Korean Sources
10:30 am – 10:45 am Coffee Break
Paola CALANCA
(E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Tell Me Your Nautical Instruments, and I will Tell You Where You Go!
CHEN Junshe
(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The Interconnection amo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Shanghai
CHEUNG Sui Wai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 Question of Rice Trade between Siam and China and Pre-steamship Era
3:00 pm – 3:15 pm Coffee Break
David FAUR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anging Course in the Lower Yangzi:the Decline of Liujiagang and the Rise of Shanghai 1300-1800
Miguel Rodrigues LOURENÇO
(Universidade Nova de Lisboa)
Nau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Peripheral Markets: The Philippines in Portuguese Cartography of the 16th Century
François GIPOULOUX
(Fondation de la 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
Maritime Trade Organisation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s China: Dynamics and Constraints
HE Xi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 Survival of the Junk Trade in the Age of Steam in South China, from 1840-1940
10:45 am – 11:00 am Coffee Break
Pierre-Yves MANGUIN
(E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Large Traders of 16th Century Southeast Asia: the Malay and Javanese Jong
4:30 pm – 6:00 pm Field-trip: Hong Kong Cemetery
从朝鲜文献看中日倭寇船舶和军备的演变
CARRÉ教授从朝鲜文献出发探讨了明朝时期中日船只和军备技术的转变。关于倭寇问题,学术界讨论主要集中于日本和中国传统文献,强调了倭寇走私和日本白银流通之间的关系。但CARRÉ教授却使用鲜为人知的朝鲜实录,重新探讨这一问题,认为朝鲜在16世纪末,由於朝鲜的技术转移,提高了日本白银的产量。同时也在火炮等军备技术创造中,担任了技术转移的重要角色。朝鲜看似与倭寇问题关系不大,但事实上却对东亚地区的军备技术起了重大影响。
请给我你的航海仪,我会为你指明方向
CALANCA教授探讨了清代中国海员如何获得航行方向。虽然这一研究材料很少,但从少量记载仍能看出,清代中国海员对于中国沿海航线十分熟悉。他们依据积累的经验,通过学徒方式传递下去。路线标识包括海角、岛屿、港口、塔、寺庙等,并根据海洋深度和洋流变化,绘制出路线图。CALANCA教授还前往澎湖海岛实地考察,整理出19世纪末这一带的行船海域和海路。
上海金融机构的网络
陈博士讨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上海金融机构数量的增长,并形成相互联系的贸易网络。从1870年到1930年,上海约占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半。频繁的商业活动和资本流入导致了这个城市金融机构数量的显着增长。由于缺乏进入内陆省份的机会,外国公司只能在网络和土着金融机构建立的声誉的帮助下出售产品。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短缺,中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上海的钱庄向外国银行及其山西票号借款。从外国公司,外国银行,到钱庄和票号,建立了一个有趣的贸易网络。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动加速了中国金融体系和经济的现代化。
前蒸汽船时代暹罗与中国的米粮贸易问题
风力船时代,海上贸易一直受到不同国家统治者的制约和限制。张瑞威教授以中暹贸易为例,探讨两地以米粮进口为借口,成功实现了十八世纪两地海上贸易的发展。贸易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除了广州之外,厦门和宁波也开始拥有对暹罗船只的开放全;二是商人们在这些港口交易时,享受不同程度的免税优惠。
长江下游的变迁:刘家港的衰落与上海的兴起,1300-1800
科大卫教授讨论了14世纪至19世纪长江下游的变迁。在19世纪以前,与苏州相连接的浏河镇与上海并重,为最重要的出海口。这一时期,沿海船只往来有严格规定,从福建来的船只靠岸上海,而北上的沙船则从浏河镇出发。福建的船只航行于南部沿海和中日贸易,而沙船则前往江苏、山东甚至东北地区。由於北方使用铜钱,而南方则流通银铜混合货币,为兑换不同货币,一些重要的金融机构在这些地区出现。浏河镇逐渐成为货币金融中心。但到了18世纪,浏河镇开始衰落,沿海贸易开始以上海为中心,上海成为银铜贸易的据点。浏河镇的衰落一直是一个谜题,除了沿海贸易机制的转变,科大卫教授认为还与港口腹地的地理变化有关。上海的崛起,不仅因为它是更优良的港口,更重要是精心管理、能提供强大商业基础的腹地。
The Philippines in Portuguese Cartography of the 16th Century
航海专业化和周边市场:16世纪葡萄牙地图绘制中的菲律宾
1511年,葡萄牙统治马六甲之后,由於在中国和印尼群岛的贸易利润更为丰厚,菲律宾对于葡萄牙而言仍是二级市场。菲律宾的边缘地位体现在葡萄牙人此时期所绘制的地图中。LOURENÇO博士认为此种情况是由于葡萄牙商人贸易的专业化,导致地理和航海知识的积累没有及时反映在地图绘制中。LOURENÇO博士通过稀见的文献材料,勾勒出16世纪群岛地图的演变过程。
Dynamics and Constraints
明末清初中国海上贸易组织:动力与阻力
明末海上贸易倭寇问题不断,政府为限制私人和走私贸易,禁止了海上贸易。但禁海令不但无法消灭所谓的倭寇,反而为非法贸易带来巨大的利润。福建沿海为走私贸易提供了许多机会。GIPOULOUX教授利用明末的司法案件记录,以及福建、浙江的地方志,
细致地描述了17世纪海上贸易的操作,揭示了收集资本和货物的复杂机制,从中还能看到地方政府参与中央政府禁止的海上贸易。同时,GIPOULOUX教授指出海上贸易背后缺乏有保障的金融机制,以及投资者、船只拥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缺乏管理机制。
水上生活的终结:机械化、市场化和上岸
贺喜教授介绍了中国的水上人世界,在江河湖海的人群的生活。但这些群体的生活形态最终在二十世纪末终结。这一变化可追溯到三个方面:机械化、市场变化和水上人上岸的过程。机械化与船只、拖网和捕鱼的技术性变化相关。市场则与资本相关,特别是城市海鲜市场的中心化。而水上人上岸的进程则与政府政策息息相关,包括城市规划、公共卫生、教育等规管,水上人作为没有登记的流动群体被视为不稳定危险,逐渐被纳入管理体系。而这一历史进程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
16世纪东南亚的巨商:马来和爪哇的贸易船
Jong,是马来语或爪哇语中的一种船只,由于特殊的制船技术,成为东南亚大型贸易商造船的特征。MANGUIN教授讨论了这种类型船只在前现代时期东南亚大型贸易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这种大型船只可承载几百吨的货物重量,专门从事长距离和大型货物的运送,并由聚集在马六甲或爪哇海域的大城市巨商把持。但这种大型船只到了16世纪中期后被弃用,从而形成17世纪荷兰人在东南亚贸易的景观:大量的小型船只从事专门的区域贸易。
会议讨论
前往海事博物馆参观
前往跑马地坟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