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夫平 文章来源:《清史译丛》第五辑 更新时间:2007年08月25日
中法关系源远流长,早在13世纪中叶两国即开始接触,此后法国政府曾多次遣使来华。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欧洲大陆掀起一股“东方热”,法国耶稣会士纷至沓来,尤以白晋等人最为著称,他们在宣教之余,亦留心搜集有关中国的各种资料,并带回法国。法国由此收藏了大量有关17、18世纪中国的文献。19世纪中叶,两次鸦片战争的相继爆发和法国由窥伺到卷入中国事务,法国政府对中国的关注也日益增加,并特别注意对中国政治、商业、军事情报的搜集,从而形成了一批更有系统和更具价值的档案资料。整个19世纪后期直至清朝覆灭,法国成为在华的重要西方列强之一,它所保存的档案文献不仅对于我们了解清帝国对法关系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对于我们更加全面、客观、深刻理解当时中国的内政外交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报告仅对个人目前所了解的与清史档案有关的法国部分公立档案馆的历史和收藏情况做一简单介绍,以供有关人员参考。
1、法国外交部档案馆 ( Archives du Ministère de la France des Affaires Etrangère )
在法国各档案馆中,与清史档案收藏关系最密切的当推法国外交部档案馆。法国外交部档案馆的创办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的路易十四( Louis XIV ) 时代,时任国务秘书的柯尔伯(Charles Colbert de Croissy )倡议设立外交档案保存库,他还仿照其兄弟法国财政大臣让-巴蒂斯特(Jean-Baptiste ),将其本人及其前任的谈判资料装订成册。18世纪,外交档案越来越丰富。1761年,法国政府决定在凡尔赛建造一个专门用于保存外交档案的保管室。法国大革命期间,外交档案被搬回巴黎市内,并独立于1790年成立的国家档案馆。1807-1830年间,外交档案室由奥特列维公爵( Comte d’Hauterive )领导。但当时外交档案仅仅对外交人员开放。从1830年起,在著名史学家米涅(Auguste Mignet )的领导下,开始对历史研究人员开放。1845年7月24日,法国众议院投票通过一项关于兴建外交部大楼的法案,这就是后来的外交部大楼凯道赛( Quai d’Orsay ),外交档案也迁移至此。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档案馆设在外交部大楼内,出于安全考虑,所有读者进出档案馆每次都必须进行安全检查,且由档案馆工作人员引领,在限定时间内进入或者离开档案馆。 法国外交部所保存的有关中国的档案,始于中法两国开始发生关系,直至当代中国,目前已开放到1972年,这是该馆所保存的全部历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已开放的档案中,涉及清史的档案大约分为以下几个系列: (一)《回忆录与文件,中国》 ( Memoires et documents / Chine ) ,年代为1896年以前的档案, 共24卷, 部分已做成缩微胶卷,部分已装订成册。这部分的档案内容包括鸦片战争爆发后出使中国的真盛意(Dubois de Jancigny)、拉第蒙冬(Ratti-Menton)及拉萼尼(Théodore Marie Melchior Joseph de Lagrené)使团赴华的通讯,传教士在华活动、领事组织及商务活动、战争赔款, 等等。该系列除中国专辑外,亚洲专辑个别卷也有涉及18世纪中国的档案资料。 (二) 《1901年以前的领事商务通讯》(Correspondance consulaires et commerciales ),这一系列不按国别而按口岸划分,与中国相关的共59卷,由于其中的“福州”第一卷与“宁波及福州”第一卷内容相同,因此,实际上只有58卷。所涉及的港口有广州、台湾、福州、汉口、香港、龙州、澳门、蒙自、宁波、北海、北京、上海、思茅、烟台、重庆和天津,主要内容为法国驻华领事们关于其所管辖区域的商务报告。 (三)《商务谈判,中国》(Affaires Commerciale- Negociation / Chine ,1811-1906 ),共7卷,主要内容为19世纪中法两国有关商务问题的谈判。 (四)《政治通讯,中国》(Correspondance Politiques / Chine ), 共96卷,主要为1896年以前法国驻华公使们与法国政府间的通讯往来,按时间顺序和各公使名字排列,起自1840年法国驻远东领事巴罗 (Théodore-Adolphe Barrot )任内,止于1896年施阿兰(Auguste Gérard )任内,内容涉及中国与法国及其他西方列强的关系。 (五)《领事们的政治通讯,中国》(Correspondance politiques des consuls / Chine),年代为1896年之前的档案, 以1871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共15卷,包括上海以外的各通商口岸法国领事们的政治通讯,其中有广州、汉口、香港、宁波、天津、福州、龙州、蒙自、北海、重庆等地,内容多为法国领事们对其辖区和中国国情的报告。 (六)《领事们的政治通讯,上海》(Correspondance politique des consuls / Changhai ) ,该系列的性质与《领事们的政治通讯,中国》相同,为法国驻上海领事关于上海地区情况的报告,年代也限于 1896年以前 ,并且也以1871为界,分两个时期,共15卷。该系列独立于《领事们的政治通讯,中国》系列,反映了上海在各通商口岸的重要地位,对研究清代上海具有重要价值。 (七)《政治及商务通讯·新专辑 (1897-1917 ),中国》 (Correspondance Politiques et Commerciales / Nouvel Série / Chine ), 共706卷,按内容或者专题分类,大致可分为中国内政和对外关系两部分。中国内政部分包括综述和各地政情。对外政策部分细分为:综述,敌国臣民与财产,对敌通商,在华的外国军队,与德、法、英、俄、美、葡、意、日各国的关系,借款与赔款,银行与外国公司,工业与公共工程(矿务、铁路、河流及港口治理),商业贸易,航行,社会问题,教育与卫生,法律,海关与邮政,传教与护教权问题等项目。 (八)《政务杂档,中国》(Affaires Divers Politiques / Chine ) ( 1840-1896 ),内容涉及鸦片战争、外交礼仪、太平天国、福州船政局、中外贸易、教案、在华外国人和外国机构等问题,共12卷。 除上述与中国直接相关的系列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他相关国家的系列中找到与清史有关的档案。如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例,《政治通讯,英国》、《政治通讯,俄国》、《政治通讯,日本》和《政治通讯,比利时》都有相关的资料。它们是对中国档的重要补充,对于我们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真相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另外,外交部档案馆所藏《外交人员私人文书》(Fonds des papiers d’agents ),收藏法国部分外交大臣和外交官的私人来往信函,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外交史的某些幕后东西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该系列按外交官的姓名顺序排列,其中与清代中国关系密切的有历任外交大臣瓦尔斯基(Walewski ,1855-1860 )、图弗耐尔(Thouvenel, 1860-1862 )、阿诺多(Hanotaux ,1894-1898)、德尔卡赛(Delcassé, 1898-1905, 1914-1915);驻京公使柏尔德密(Berthemy ,1862-1866 )、恭斯当(Constans, 1886)、施阿兰(1894-1895 )、博奥(Beau, 1901 );以及曾经担任驻京公使后又出任外交大臣的毕盛(Pichon, Minister en Chine 1895-1901 et Minister des Affaires Etrangère, 1906-1911 ; 1913 ; 1917-1920)和驻华全权特使拉萼尼(1843-1849 )等人的文件。当然,在这些外交官员的私人来往信件中要找出一些与清代有关的档案,这需要研究人员潜心查阅,并具备阅读手稿的能力。 除上述未刊行的档案外,法国外交部档案馆还保存完整的由该部组织出版的黄皮书和外交文件。这也是研究清史特别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的晚清帝国对外关系所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2、法国外交部南特外交档案中心 ( Centre des Archives Diplomatiques de Nantes )
法国外交部所形成的档案除了保存在巴黎本部外,还有一部分保存在法国西部城市南特外交档案中心,那里主要收藏法国驻外使领馆、法国驻海外文化中心和机构以及法国驻国际组织代表的档案。 其中,与清代中国相关的档案有:一、法国驻北京公使馆的档案。该档案分三个系列,其中与清代有关的是A系列档案,该系列起自1721,止于1969,共1198箱。二、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档案,亦分三个系列,A系列与清史无关;B系列,共128箱,起迄年代为1844-1921年;C系列,共479卷,起迄年代为1847至1952年。三、法国驻天津总领事馆档案,共9捆加18本记录簿,正在分类。四、法国驻福州领事馆档案,共50箱,始于1861年,止于1941年。五、法国驻厦门领事馆档案,A系列共24件,起迄年代为1902-1946年;B系列,共94件,起迄年代为1871-1946年。六、法国驻澳门领事馆档案,共1卷,起迄年代为1845-1846年。七、法国驻大连领事馆档案,共3捆。八、法国驻汕头领事馆档案,共50件,涉及年代为1866-1941年。九、法国驻宁波副领事馆档案,共2卷,起迄年代为1865-1867年。十、法国驻烟台副领事馆档案,共5捆,尚未编目。这些外交机构代表法国政府具体经办与中国政府或者驻在地当局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涉;另一方面,他们又把中华帝国形势及其他各种信息及时反映给法国政府,因此,它们的档案对于我们了解中法、中西关系和清帝国的国情,尤其是法国领事驻在地的历史,应该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3、法国国家档案馆 ( Archives Nationales de France )
除法国外交部档案馆以外,与清史关系较为密切的另一重要档案馆是法国国家档案馆。 国家档案馆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期间设立的档案特别管理处(une administration spécifique des archives ),系为满足大革命后的需要而设立,用于保管国民议会的档案、集中旧体制的行政管理档案以及国有资产的出售记录。1790年9月7日,法国制宪会议颁布法令,正式宣布国家档案馆(les Archives nationales )成立。其宗旨是:一、汇总国家档案;二、打破过去档案保密传统,确立档案公开化;三、形成全国性档案网络。 今天的法国国家档案馆隶属于法国档案局( Direction des Archives de France ),由五个中心组成,它们分别是国家历史档案中心(Centre historique des Archives nationales,1806年成立于巴黎的苏碧士大厦)、现代档案中心(Centre dees archives contemporaines,1969年创立于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海外档案中心( Centre des archives d’Outre Mer,1966年设立于埃克斯 Aix-en-Provence)、劳工档案中心(Centre des archives du monde du travail,1993年设立于鲁贝Roubaix )和国家缩微胶卷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microfilm,1973年设立于埃斯贝伦Espeyran )。其中,与清史相关的主要是历史档案中心和海外档案中心。
法国国家档案馆历史档案中心所保存的有关中国的档案,主要来自法国政府各有关部门如海军部、农业部、工商部、教育部和财政部等部门的档案。这些档案有的按年代划分,有的按部门划分。前者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部分,其中与清代有关的是古代和近代两个部分。 在古代部分(Section Ancienne)档案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历史著作”、“杂档”、“国务院特种委员会档案”三个系列,它们包括:有关18世纪中华帝国的回忆录或者论集,有关18世纪法国在华传教士的规章制度的草案,法国在华及亚洲其他地方的传教士资料集,1674-1686年中国内战历史概要,关于17世纪在中国及远东地区巴黎外方传教会的资料,关于17世纪在华传教士的介绍 ( 意大利语 ),18世纪一位在华传教士日记片断,圣廷所派耶稣会士关于在华传教士挑起的礼仪之争的回忆录(拉丁文),关于18世纪印度与中国的贸易描述,关于17-18世纪中国公司(Compagnie de la Chine)的文件等。这些资料对于研究17、18世纪中西交往历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近代部分 (Section Moderne )与清代中国有关的档案包括:警察总署档案中关于法国驻广州代理行的文件(1791年),关于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军队的档案(1907年),受无政府主义威胁的中国人与日本人(1909-1927);农业部档案中关于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从中国寄回的植物与种子,与中国的关系等文件;工商业部关于驻中国领事的商务报告(1851-1903年);教育部档案中的19世纪末法国学者在中国的考察(1887-1891年);宗教信仰档案中关于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1900年以前);财政部档案中关于日俄战争时期的财政问题,中国、朝鲜、日本等国财政资料,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法国人员与物资问题,八国联军战争时期的法国人员与物资,华俄道胜银行,东方汇理银行,中国借款问题 ,等等,这部分档案可补法国外交部档案之不足。 从清史研究的角度而言,在法国国家档案馆历史档案中心所保存的各个政府部门的档案中,则以海军部档案最为珍贵。法国国家档案馆所藏海军部档案原则上为1870年以前的档案,1870年之后的海军部档案则收藏在法国国防部( Ministère de la Défense )档案馆下属的海军部档案处(Service Historique de la Marine),但这种区分并非绝对的,实际上也会有一些例外的情况。就法国国家档案馆所藏海军部档案来说,它们被分为古代和近代两部分:古代部分从17世纪中期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近代部分从1789年至1870年的普法战争。古代部分与清史研究有关的档案包括:1687年派遣耶稣会士到中国,17世纪法国与中国的贸易,1689年给赴华船长的训令,1700年“昂菲德里特”号(Amphitrite)赴中国,1715年中国公司的情况,1739年派遣船只赴中国,1773年法国在中国的军舰活动情况,1784年给中国皇帝寄送镜子,1710年法国驻罗马领事寄来的教父关于中国事务的训令,1700年和1706年收到的关于中国公司的文件等。近代部分档案涉及中国的有:法国海军部发给法国驻广州领事(1832 )、驻上海领事(1855-1858,1869)、驻澳门领事(1858 )、驻宁波领事(1869 )等法国在华机构和法国驻中国及交趾支那的海军舰队 (1864-1869 )的信函,海军部所收到的法国驻广州领事(1841,1864)、驻澳门领事(1841年、1854年、1864年)、驻上海领事(1856-57年,1859年,1866年,1869年)、驻香港领事(1866年)、驻宁波领事(1869年)以及中国远征军(1859年 )、驻中国海军舰队(1868-1869年)等方面发来的通讯及其他相关资料。
另外,在海军部的近代部分档案中,BB4系列须予以特别关注,该系列收藏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资料,其中包含有不少关于鸦片战争、法国设在中国海域的海军基地、1851年“客西尼”号(Le Cassini)在中国沿海的活动、1853-1862年的远征中国、1857-1858年的远征中国、1857-1861年的远征中国与交趾支那、1857-1869年英国在亚洲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在海军司令夏尔纳(Charner)的个人文件里,也有不少关于1860-1863年法国远征中国与交趾支那的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拓宽和加深对二次鸦片战争的研究。再者,作为一个例外,中法战争时期海军司令孤拔(Courbet )的关于中国之战的通讯、1884-1885年远征台湾的军队状况、关于印度支那和中国的各种回忆录和备忘录、日意格的文件(1863 ),亦被放入该系列档案之中。
在法国国家档案馆中,另一个与清史研究有密切关系的是设在埃克斯的海外档案中心。该中心保存原法国殖民地部档案,这部分档案包括二大类:一是原殖民部本身的档案(按:这部分档案原来收藏在法国国家档案馆历史档案中心,但根据作者最近看到的一份材料,它们似乎也合并至海外档案中心,是否确实如此,尚有待查证);二是法国各殖民地档案,它们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殖民地相继独立时,从殖民地转运而来。前一类与清史关系密切的档案有法国与中国的关系、中越边界的划分与堪界、经济与社会问题、一般性文件等;在私人档案中,则有安邺(Garnier,1839-1873年)的档案。第二类档案按地域划分,其中法属印度支那三国最高殖民当局档案中有不少与清代中国有关的资料,另外,还有关于刘永福和黑旗军以及黄旗军的资料,约有15卷;在私人档案中则有堵布益的文件(Fonds Dupuis )。这些档案资料,对研究清代中越关系、西南边疆和中法战争具有重大价值。 除了各部档案外,法国国家档案馆还保存有不少个人档案文件,其中有些也与晚清中国相关,如马科档案( archives Mackau )中有1884-1885年的信函,对中法战争时期法军在台湾的活动有所记述。
4、 法国国防部( Ministère de la Défense )档案
法国国防部档案保存的主要是军队系统的档案,它由几个部分组成。其中,陆军历史档案处 (Service historique de l’Armée de Terre),位于巴黎市郊的温森宫内(Chateau de Vincennes ),成立于1688年,其主要任务是编纂法国陆军官史、管理陆军档案和图书馆。陆军历史档案处所收藏的有关清代中国的档案有: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的远征中国(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军在上海周围的活动(直到1864年为止),1900-1901年法国所参与的八国联军战争。其中,有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方面的资料尤为完整,计有45箱,包括法军驻各地机构的档案,如驻保定府、雄县、怀柔、天津等地的法国军事当局的档案;从档案形式看,则有通讯、电报,它们的内容涉及炮兵、骑兵、工兵、军医、军用物资、后勤人员,等等。此外,还有与联军统帅瓦德西的通讯、外国在华远征军的资料、使馆区的防卫、交通要道特别是通向大海的道路的防守、天津临时政府董事会会议记录、1901年6月法军司令瓦隆(Voyron)的报告等,是研究八国联军侵华的重要资料。另外,陆军史档案处还保存有法国在华租界的部分档案,但它们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与纯粹的军事档案不同,更多的是反映了西方人在远东的生活。
除了法国驻远东和中国海域的军队和军事机构的档案外,陆军史档案处还收藏大量法国驻华武官的报告和他们所收集或者制作的各类资料、研究、概要、地图,以及关于在华法国武官的生活情况、行政、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资料。
海军历史档案处(Service historique des Troupes de Marine),位于巴黎郊区的凡尔赛,它是法国海外军事情报与资料中心之一,保存过去由法国殖民地驻军情报与研究部门所收集的档案和文献,包括军队组织、技术与历史记录、各种报告、日记等,其中涉及中国的有法国军官所撰写的有关中国的印象、20世纪初中国问题的演变、对中国的研究、俄国在满洲、满洲游记、中国的改革、1857-1861年的远征中国、1899-1900年的远征中国、1900-1901年的中国战役、中国之战的指挥问题、内部管理问题、在华远征军的医学报告、地理报告、1902年中国军队综述、占领中国、占领军人数的裁减、工兵首领的报告、有关1902-1903年中国军队的报告、有关撤离上海的通信、关于中国的报告(英国人的观点)、大连战役,等等。
海军部档案处(Service Historique de la Marine)
它与陆军历史档案处在同一个地方,主要保存有关海军部与法国驻各地海军舰队指挥官以及法国政府其他部门如外交部、陆军部之间的往来通讯。如前所述,国防部海军部档案处与法国国家档案馆历史档案中心所藏海军部档案的区别在于,后者原则上收藏1870年以前的海军部档案,而前者原则上收藏1870年以后的海军部档案。在海军部档案处所藏档案中,与清史关系密切的主要是BB系列。该系列中与清史有关的档案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驻中国和日本舰队的通讯,有关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法国驻广州、澳门、上海、香港等地海军军官的观察报告,法国海军与法国驻北京使馆之间的往来通讯,海军司令与海军部之间的通讯等。这些军事档案对于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1870-1895年中法越南关系以及两国政治、外交和军事关系等都有大量的记载,对研究这段历史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外,还有关于19世纪后期中国的陆海军情报、 沿海特别是扬子江、北直隶、大连的防卫和地图以及海军司令孤拔的文件。在该系列有关1900-1902年远征中国的档案中,则有法国海军部长与法国海军舰队和法国远征军之间的往来通讯以及各类报告和备忘录。虽然这些资料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关于军舰本身及航海的报告),但为了解当地的交通情况和卫生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综合性报告,则为我们了解相关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概况提供了极大方便。该系列中收藏的海军部所收到的外交部的来函,对于研究1883-1885年的中法冲突和战争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海军部档案中,还有CC系列中的海军人事档案,同样值得我们注意,它们涉及1855年对上海的进攻、1857年占领广州、1858年占领白河。在个人文件中,有1866年受中国政府委托创办福州船政局的日意格(Prosper Marie Giquel, 1835-1886)和德克碑 ( D’Aiguebelle, 1831-1875) 的资料。
在GG系列的杂档中,有法国军官所写的关于远征扬子江上游的报告,日意格写的关于太平天国的文章及北华捷报关于太平天国的剪报,关于台湾的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军司令里戈·热努依里( Rigault de Genouilly)的文件,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在中国海域活动的法国军舰“宠妃”号船长巴日(Page)的档案,等等。 除上述各档案馆外,一些地方档案馆或者机构档案馆亦值得清史研究人员的关注。它们中比较重要的有马赛( Marseille)、波尔多(Bordeaux)、蒙彼利埃(Monpellier)、奥尔良(Orléans )、雷恩(Rennes )、巴勒杜克(Bar-le-Duc)、瓦讷(Vannes)、阿腊斯(Arras )、波城(Pau )、勒芒(Le Mans )等,涉及范围广泛,如张诚(Jean François Gerbillon )等来华传教士、法国各地与中国的贸易关系等诸多方面。此外,有些私立机构的收藏品,如商会的档案文献也是很有价值的,只要条件许可,同样值得我们清史研究者加以关注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