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罗丽馨著《十九世纪前的日韩关系与相互认识》

羅麗馨著《十九世紀前的日韓關係與相互認識》1羅麗馨著《十九世紀前的日韓關係與相互認識》3

罗丽馨著《十九世纪前的日韩关系与相互认识》推荐

刘序枫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执行长)

本书分三篇,第一篇「日本的朝鲜观」;第二篇「朝鲜的日本观」;第三篇「十六世纪末的朝鲜战争」,共十五章,是由作者于2004-2017年间在国内知名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汇整而成。

主要讨论7-19世纪日韩两国间的政经往来和相互认识问题。由神功皇后征服三韩传说的塑造,到十三世纪元军东征日本失败后,日本的神国思想、武威意识、日本中心思想的强化,并由此产生民族优越感及蔑视他国的对外观。十六世纪末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即为此优越意识的显现。此一心态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日本因甲午战争的获胜,势力急剧扩张,进而并吞朝鲜半岛。相对的,朝鲜王朝独尊儒学,自认为其所拥有的儒教文化最优秀,明清王朝交替后,自比为「小中华」,视满清为夷狄,日本为文化低劣的国家。这种蔑视日本的心理,经常流露在通信使的出使纪录中。相对于一般民众因沿海倭寇的掠夺活动及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后产生的畏恶日本观之外,朝鲜文人则有儒教文化胜于日本的优越感。江户时代的日本,在政治上视朝鲜使节为入贡,但一些儒者、大名则对朝鲜学者相当尊敬,与之笔谈论学,诗文唱和,沿途民众更争向使团成员求书画。这种热衷朝鲜文化的盛况,反映出日本人朝鲜观的矛盾心态。

对此一主题,日本、韩国学界早已累积丰硕成果,但多是以各自中心立场的日韩(朝)、韩日关系史研究。中文学界除在日本史或韩国史之通史,以及相关论文中附带提及外,未见有专门研究,更遑论对二国间相互认识的长时期考察,本书可说是中文学界最初的学术专著。作者以第三者的立场,广泛参考日韩学者的研究成果及中日韩三国史料,采实证方式,客观的分析,所得结论值得学界参考。本书另一值得推奖之处为批注详尽,特别是对日韩相关原始文献史料及著作的引用介绍,对读者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曾留学位于福冈(古名博德)的国立九州岛大学,隔对马海峡与朝鲜半岛相望,历史上两国间的往来多会经由此地。该校史学科为日本对外关系史研究的重镇,丰富的收藏资料及福冈周遭遗留的相关史迹,提供了作者优良的研究环境,这或许是作者愿改行投入研究此一主题的理由吧。

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对一千多年来日韩两国间错综复杂的恩怨情结,以及当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历史背景的理解,值得大家深入阅读。

陈尚胜(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在汉字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共同背景下,中、日、韩三国知识界经常讨论区域合作问题,但却发现每每受到历史认识问题的困扰,甚至被人们视为「亚洲悖论」(Asia Paradox)。那么,如何从中日韩三国交往史的脉动中求真?这是摆在三国史学家面前的重要任务。从目前相关研究文献看,中文学术界(包括大陆、台湾和港澳地区)对于东亚三国关系史的关切,基本上都是聚焦于中日关系史和中韩关系史领域,间或对于近代日韩关系史研究也比较关心,但对于古代日韩关系史研究却并未用功。而罗丽馨教授新著《十九世纪前的日韩关系与相互认识》,她费近二十年光阴而孜孜于对古代日韩关系历史演变轨迹之深入探讨,正是这一领域的空谷足音。

思想观念对于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已为很多先哲所揭晰。罗教授这部著作的研究重心,恰恰在于从长时段考察古代日本人的朝鲜观和朝鲜人的日本观。根据她的研究,日本自八世纪初到十九世纪前一直视朝鲜为藩属国,蔑视甚至征服朝鲜始终支配着日本人的意识。而朝鲜却深受中国儒家华夷思想之影响,带着自身文化的优越感而蔑视日本。因此,在日韩交往历史中不免相互加害。而作为他国学者探讨这个问题,会达到旁观者清的学术效果。

罗教授的《十九世纪前的日韩关系与相互认识》第三篇,侧重于日本角度研讨了16世纪末的朝鲜战争,着墨很浓。她对战争时期的疾疫、日军在朝鲜的战术、情报搜集、随军传教士和僧侣的作用,多在日韩学者研究基础上有新的深化。

基于上述认识,我非常乐意也很荣幸推荐罗教授的研究文集出版。

原网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