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出版年: 2013-9
页数: 18684
定价: 9800
装帧: 精装
丛书: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ISBN: 9787562162933
内容简介 · · · · · ·
本丛书为韩国历史上的文人学者对中国历史的整理、评述类文献的汇编作品。其内容十分丰富,有史编史撰、史评史论、史选史抄诸门类,编年体、纪传体、纲目体皆具。其中既有朝鲜国王敕命编纂、体现统治阶层政治观念和史学教化意志的《御定宋史筌》《宋史撮要》《皇明通纪辑要》等官修史书;又有朝鲜文史大家的专门性史学著作,如成海应的《皇明遗民传》、洪奭周《续史略翼笺》、池光翰《池氏鸿史》、李玄锡《明史纲目》等;更有众多文人学士文集中的论、说、辨等史论史评专文,其中不乏论证有力、观点新颖的佳作,如郑道传《三峰集•经济文鑑别集》、李敏求《读史随笔》、佚名《古史八考》等。从中可见历史上中国和朝鲜半岛文化交往的密切程度,可见朝鲜文人对中国古代史阅读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其对中国历代正史、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的思考都颇为着力。又因为其中保存了大量中国传世史学文献所不载的内容,因而更显弥足珍贵。
本丛书所收文献按内容可划分为三个大类:其一为史编史传类,主要指古代朝鲜人出于某种目的、按照一定主题编修、搜集群书中相关的中国古史资料而形成的客观著述;其二为史抄史选类,指的是古代朝鲜人从中国史籍中摘抄、选编相关内容而为己用而形成的著述;其三为史评史论类,指的是古代朝鲜人针对中国历史事件、人物、史籍等内容而形成的评论性和研究性的著述。
本丛书为影印丛书,共计30册,含115种文献,每种文献皆有提要。这批资料大部分来源于韩国庆北大学、成均馆大学、奎章阁图书馆等多家典藏机构,少部分来源于美国加州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等若干机构,囊括了大部分的该类文献。其中年代最早的文献是12世纪的高丽李奎报所撰的史论,最晚的文献是20世纪初池云英所撰的《关帝论》。从宏观的角度,可以观察到中国史籍在朝鲜半岛传播的历史轨迹;从微观的角度来说也可以发现不同时代朝鲜学人学习和关注汉文化的变化及规律。
目录 · · · · · ·
史编史传类
第01册 帝王韵记 [高丽]李承休编
鲁史零言 [朝鲜]李恒福编
象村集·天朝诏使将臣先后去来姓名记 [朝鲜]申钦撰
第02册 纲鉴大成 [朝鲜]姜沆编
第03册 皇明纪略 [朝鲜]金堉编
记言·古人诸子 春秋灾异 [朝鲜]许穆撰
再造番邦志 [朝鲜]申炅撰
历代帝王传世之图 [朝鲜]朴繘编
史补略 [朝鲜]李时善编
历代总目 [朝鲜]佚名编
增补历代总目 [朝鲜]洪万宗编
第04册 明史纲目(一) [朝鲜]李玄锡编
第05册 明史纲目(二) [朝鲜]李玄锡编
第06册 周书国编 [朝鲜]朴泰辅编
池氏鸿史 [朝鲜]池光翰编
第07册 皇明通纪辑要 [朝鲜]英祖命编
第08册 正史汇鉴 [朝鲜]洪凤汉编
古今历代标题注释十九史略通考·续录 [朝鲜] 郑昌顺撰
新编十九史略续集大明纪 [朝鲜]魏伯珪撰
史略要解 [朝鲜]赵学洙撰
第09册 雅亭遗稿·宋遗民补传 [朝鲜]李德懋编
青庄馆全书·磊磊落落书 [朝鲜]李德懋撰 李光葵编 李畹秀校订
青庄馆全书·纪年儿览 [朝鲜]李德懋撰
宋史筌(一) [朝鲜]正祖编
第10册 宋史筌(二) [朝鲜]正祖编
第11册 宋史筌(三) [朝鲜]正祖编
第12册 宋史筌(四) [朝鲜]正祖编
宋史撮要 [朝鲜]正祖编
第13册 宋朝史详节 [朝鲜]正祖初编 佚名重编
研经斋全集·宋遗民传 [朝鲜]成海应编
研经斋全集·皇朝遗民传 [朝鲜]成海应编
研经斋全集·崇祯逸事 [朝鲜]成海应编
研经斋全集·明季书稿 [朝鲜]成海应编
续史略翼笺 [朝鲜]洪仁谟撰 洪奭周翼笺
第14册 续明史 [朝鲜]赵彻永编
皇朝遗民录 [朝鲜]王德九撰
第15册 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一)
[朝鲜]李恒老考定 柳重教 金平默合编
第16册 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二)
[朝鲜]李恒老考定 柳重教 金平默合编
第17册 纲目集要 [朝鲜]申应朝编
渊斋集·皇朝遗民传 [朝鲜]宋秉璇撰
南明纲目 [朝鲜]郑乔编
古今历代撮要(一) [朝鲜]金振声编
第18册 古今历代撮要(二) [朝鲜]金振声编
楚汉演义 [朝鲜]佚名编
明史纪略 [朝鲜]佚名编
明朝殉节诸臣录 [朝鲜]佚名编
明太祖肇造事迹 [朝鲜]佚名编
宋经略书 [朝鲜]佚名编
皇朝人子孙录 [朝鲜]佚名编
史抄史选类
第01册 汉书传抄 [朝鲜]安璋编
史汉一统 [朝鲜]崔岦编
第02册 汉史列传抄 [朝鲜]崔岦编
史纂抄选 [朝鲜]佚名编
史记英选 [朝鲜]正祖御定
四部手圈·二京手圈 [朝鲜]正祖选编
第03册 全史(一) [朝鲜]沈大允编
第04册 全史(二) [朝鲜]沈大允编
第05册 全史(三) [朝鲜]沈大允编
第06册 历代会灵 [朝鲜]康胄信补集
第07册 史要聚选 [朝鲜]权以生编
第08册 项籍传 [朝鲜]佚名编
三代宝鉴 [朝鲜]佚名编
大明名臣录抄 [朝鲜]佚名编
史评史论类
第01册 东国李相国集·史论选 [高丽]李奎报撰
三峰集·经济文鉴别集 [高丽]郑道传撰
梅月堂集·史论选 [朝鲜]金时习撰
虚白堂集·论 [朝鲜]成俔撰撰
久庵集·史论选 [朝鲜]金就文撰
西厓集·读史蠡测 [朝鲜]柳成龙撰
清虚斋集·史论选 [朝鲜]孙晔撰
溪阴集·论 [朝鲜]赵彭年撰
汲古斋集·论 策 [朝鲜]金湛撰
敬庵集·中国历代总论 [朝鲜]吴汝拨撰
读史随笔 [朝鲜]李敏求撰
愚川集·史论选 [朝鲜]郑侙撰
活斋集·看史剩语 [朝鲜]李榘撰
南溪集·史论 [朝鲜]朴世采撰
遁翁集·通鉴记疑 史略难疑 [朝鲜]韩汝愈撰
晚静堂集·史论选 [朝鲜]徐宗泰撰
历代史论(一) [朝鲜]宋征殷编
第02册 历代史论(二) [朝鲜]宋征殷编
俭斋集·论 [朝鲜]金楺撰
北轩集·史论 [朝鲜]金春泽撰
杞园集·史论 [朝鲜]鱼有凤撰
药山漫稿·史评 [朝鲜]吴光运撰
立斋遗稿·论 辩 议 [朝鲜]姜再恒撰
易安堂集·读史诸辩 [朝鲜]赵天经撰
苍霞集·论 [朝鲜]元尚夏撰
雷渊集·史论选 [朝鲜]南有容撰
江汉集·论 议 [朝鲜]黄景源撰
闲静堂遗稿·史论选 [朝鲜]宋文钦撰
顺庵集·橡轩随笔·史论选 [朝鲜]安鼎福撰
震溟集·史论选 [朝鲜]权撰
艮翁集·史论选 [朝鲜]李献庆撰
允挚堂遗稿·论 [朝鲜]任允挚堂撰
存斋集·杂着选 [朝鲜]魏伯珪撰
农隐集·读史杂录二十九条 [朝鲜]李烨撰
湛轩书·史论 [朝鲜]洪大容撰
第03册 修山集·论 [朝鲜]李种徽撰
青城杂记 [朝鲜]成大中撰
近斋集·赞 论 [朝鲜]朴胤源撰
研经斋全集·明季史评 读皇朝贰臣传 [朝鲜]成海应撰
硕斋稿·史论选 [朝鲜]尹行恁撰
谷口园记·读马史 [朝鲜]郑象观撰
桐巢集·史论十条 [朝鲜]金重夏撰
松坞遗稿·别编史论 [朝鲜]朴宗永撰
太愚遗稿·纲目记疑 看史隽永 [朝鲜]宋命熙撰
甪里集·论 [朝鲜]高圣谦撰
维馨遗稿·杂着选 [朝鲜]李勉愚撰
第04册 峿堂集·史论选 [朝鲜]李象秀撰
竹圃集·读三国志 [朝鲜]朴淇钟撰
省斋集·帝王承统考 [朝鲜]柳重教撰
眉山集·读史六则 [朝鲜]韩章锡撰
管轩集·史论 [朝鲜]都汉基撰
西皋读史札记 [朝鲜]李翊九撰
响山集·宋鉴琐论 [朝鲜]李晩焘撰
贞斋集·纲目考异 读史琐论 [朝鲜]徐廷玉撰
壶山集·论 [朝鲜]朴文镐撰
修堂遗集·论 [朝鲜]李南珪撰
关帝论 [朝鲜]池云英撰
西冈集·读纲目 [朝鲜]柳远重撰
古史八考·中国古史 [朝鲜]佚名编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共40册), 这套丛书还有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二辑)》,《日本無窮會藏本《水滸傳》(全十冊)》,《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五辑》,《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4輯-史部(全24册)》 等。
前言——古代朝鮮漢文文獻所見中國史料的整理與研究
本書編委會
與我國一衣帶水的朝鮮半島,自古就與中國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繫,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都深受中國影響。就歷史研究角度而言,與其他周邊政權相比,朝鮮古史中的以下幾個方面尤其引人注目:
其一,曾長期為中國的藩屬國。僅以本套叢書收錄古代朝鮮漢文文獻的所屬時代為例,《東國李相國集•史論選》《帝王韻紀》等篇編修於王氏高麗時期。自十三世紀後,王氏高麗即已淪為蒙元帝國的屬國;至於本套叢書所收其他百餘種文獻,則都編成於李氏朝鮮時期。而自一三九二年李成桂立國,至一八九四年甲午中日戰爭後李朝高宗改稱謂以示獨立,在長達五百多年的時間里,李朝一直都尊中國明朝、清朝為宗主國,奉中國正朔,倣中國制度,定時朝貢入奏,恪守藩國之禮。
其二,崇華慕華思想根深蒂固,明朝滅亡後尊明貶清意識濃重。在與中國的長期交往中,不僅政治制度,古代朝鮮的思想文化、意識形態都深受中國影響,進而形成了以崇華、慕華為特色的小中華思想,其正統性觀念來源於中國朱子以來所一向倡導的以尊王攘夷為重心的華夷觀。明朝滅亡後,李氏朝鮮認為長期以來作為小中華的李朝才是中華正統的惟一合法繼承者,入主中原的滿清則是“夷狄”,缺乏正統性。同時,李朝對大明王朝懷有強烈的感恩之心,史書中每提及明朝均以“皇明”“皇朝”相稱,謂“我之所授號者,皇朝之賜也;所履者,皇朝之封也;所儀章而臨者,皇朝之制也,無往而非皇朝之物也。” [一]即認為朝鮮從朝號到領土、儀章制度等等全是明朝所賜。李朝上下對明朝諸帝,特別是賜予朝鮮國號的明太祖、壬辰倭亂時拯救朝鮮於淪陷之際的明神宗、面臨危局卻仍欲救援朝鮮的崇禎帝更是感激不盡,特建大報壇、萬東廟等崇祀三帝。[二]
其三,曾長期以漢字為官方文字。在十五世紀中葉以前,朝鮮半島並無自己的文字,政府公務與文人著述均使用漢字(即便是用漢字拼寫朝鮮語言而形成的”吏讀文字”也保留了漢字的意義與基本文法)。雖然一四四六年,在使用中國漢字近千年之後,朝鮮世宗大王(一四一九年至一四五○年在位)率領一批諳熟中國文化的儒臣創制了朝鮮半島最早的表音文字“訓民正音”,使朝鮮終於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但那二十八個字母的“朝鮮文”的行用卻遭到了貴族官吏的一致抵制。在此後四百多年的時間里,韓文拼音只被婦女和其他沒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群使用,被視為“諺文”,為民間語言,而主流社會仍然使用漢字。直到二十世紀初,隨著民族與國家獨立意識的提升,韓文才逐漸取漢文而代之,但漢字的影響依然存在,以致近年又出現了反復之勢。[三]
其四,曾編修了大量記述中國歷史的書籍。朝鮮半島長期承受漢文化熏陶,重視修史乃其接受漢文化影響的表現之一。明朝滅亡之後,在李朝諸般尊明反清活動中,編修中國史書,尤其是與正統問題密切相關的明朝及宋朝史書,乃是與大報壇、萬東廟崇祀同樣重要的舉措。因為修史既可以更好地貫注朝鮮人的思明感情,宣揚明朝恩德,又可以借之強化朝鮮自身的正統地位。這一風習在英祖、正祖年間(一七二五—一八○○)尤盛,上自國王、朝廷重臣,下至普通儒士都紛紛參與其中。例如正祖李祘本人就身體力行,編修了數部宋、明史書,本套叢書所收《宋史筌》《宋史撮要》等即是。在這持續兩三百年的修史熱潮中,出於對清人張廷玉《明史》的不滿,以撰修明史為己任的李氏朝鮮先後編修了至少數十部明史書,編修方式多為私纂,亦有官修。以藩屬國而傾注難以計數的人力物力,不遺餘力地為前朝宗主國編修大量史書,李氏朝鮮的做法在世界歷史上恐怕都是獨一無二的。[四]
有鑒於上述歷史事實,朝韓漢文文獻可為中國史研究提供大量寶貴資料便是毋庸置疑的了。一九九二年中韓正式建交後,我國學術界日益關注這批重要史料。經過二十餘年眾多學者的不懈努力,我們已可透過部分專著論文,特別是目錄書瞭解這批寶藏的大致輪廓。這更激發了相關學者的極大興趣,迫切希望儘快真切便捷地查閱原書內容。然而,能夠親往朝、韓探訪檢閱的學者畢竟是少數,出版專集圖錄勢在必然。
本套叢書即為滿足學界上述需要而編印的。通過認真清查比對現存數千種古代朝鮮漢文文獻,我們從中篩選出了百餘種於中國古史研究具有較大意義的史料,視各書內容價值之不同,或全本影印,或部分重刊,力圖將最好的工作成果呈獻給讀者。
大體說來,我們認為這套叢書至少涵蓋了三方面的學術價值。
其一,可以提供某些我國傳統史書漏記缺載或語焉不詳的難得而罕見的珍貴史料,從而推動相關專項專題研究的進步繁榮。例如,作為唯一一部外國人主持編纂的宋史著作,上文已提及的《宋史筌》的史料價值即早已被學界認可。李朝正祖李祘為世子時即著手對傳入朝鮮的元朝脫脫主編的《宋史》進行改修,即位後又命群臣潤飾並最終完成。學界公認該書可補脫脫《宋史》之不足,其中《遺民傳》《高麗傳》的補苴作用尤大。
至於學界新近考出作者的《皇明遺民傳》,則更可以充分展示編成於朝鮮半島的漢文文獻的史料價值,以下試以此書為例略作說明。由於清朝是以少數部族入主中原,與族屬正統之爭密切相關的明遺民問題遂成為時人及後世明清史學界關注的熱點。為此,清朝和民國時期我國曾有多部明遺民傳問世,其中孫靜庵於一九一一年撰成的《明遺民錄》(以下簡稱“孫錄”)是中國人編撰的最為詳細的一部,收錄五百零二人,為同類著作中的翹楚。然而本套叢書所收李朝英、正時期的著名儒士成海應所編《皇明遺民傳》(以下簡稱“成傳”)在某些方面卻超出了孫錄。首先,成傳編成於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比孫錄早百餘年。其次,成傳序自稱收錄遺民五百三十五人,故較孫錄多出三十餘人,而按著名朝韓史學者孫衛國先生據書中實收所作的統計,則為六百二十五人,多出一百二十三人[五],是知在同類著作中,成傳當為收錄遺民數最多者。再次,從社會階層看,成傳所收遺民上自明皇室後裔、朝廷命官子孫,下及平民百姓、僧侶浮屠、烈婦等等;就生活地域言,與作者為朝鮮人有關,成傳所收既涉及其時仍生活於清廷轄境的明遺民,又包括流落於朝鮮、日本的明遺民,因而涵蓋範圍廣闊而獨到,自當為研究相關問題所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令同類其他著作難以企及。最後,成傳廣徵博引,既大量採用明遺民的著作,又摘選部分清人文集,並參稽了清修方志六種,新編成不久的《四庫全書》亦是其參考資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成海應還採用了九種李朝著作,如明遺民康世爵的《自述》當時朝鮮編成不久的《通文館志》《同文匯考》《國朝寶鑒別編》等等,這些書中都包含了不少朝鮮與清朝交往的內容。因而,可以說,成海應《皇明遺民傳》既是研究明遺民史所必需,也是研究明清史、李氏朝鮮史、中国与朝鲜半岛關係史的重要資料。故而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大學中文系魏建功教授在漢城書市上購得其時還不知作者姓名的手抄本並介紹到國內起,該書即受到了相關學者的高度重視,如著名明清史專家孟森先生即肯定此書“在清中葉以前,中土士大夫視此必有遜色” [六],而謝國楨先生在其名著《增訂晚明史籍考》中亦指出成傳記有他書未載之事。[七]
《皇明遺民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大學影印本(以魏建功所藏朝鮮鈔本為底本) |
當然,關於高麗與朝鮮漢文文獻於中國史研究的史料價值,我們也需辯證地看待。必須明確:朝鮮所編中國史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主要採用明清史籍,按朝鮮人自己的需要進行重編改寫和撮要摘抄,如《綱鑑大成》《史略要解》等均是,故在內容上鮮有超出中國史書的。因而我們自當更加關注這套叢書的另一方面價值。
其二,較爲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古史在朝鮮半島的傳播情况以及歷史上半島學者對於中國古史的研究成果。《北史•高麗傳》記載,高麗國“書有《五經》《三史》《三國志》《晋陽秋》”[八]。《三史》指《史記》《漢書》《東觀漢記》。《舊唐書•東夷•高麗傳》又載,高麗人“俗愛書籍,至於衡門厮養之家,各於街衢造大屋,謂之扃堂,子弟未婚之前,晝夜於此讀書習射。其書有五經及《史記》《漢書》、範曄《後漢書》《三國志》、孫盛《晋陽秋》《玉篇》《字統》《字林》;又有《文選》,尤愛重之。”[九]可見早在唐代以前,以《史記》《漢書》爲代表的中國正史書籍及文化信息已經在朝鮮半島廣爲流播。古代朝鮮士大夫對源自中土的歷史文獻非常重視,十七世紀的朝鮮文人金得臣説:“我東文章多讀書者:……崔簡易《漢書》五千周、《項籍傳》一萬回;東溟鄭君平《馬史》數千遍。餘性魯鈍,讀功倍他人,若馬、漢、韓、柳,抄讀萬遍,而其中《伯夷傳》,一億一萬三千筭”[十]。他們研讀史漢篇什,動輒千萬遍,其用功之勤着實令人慨嘆。以李敏求(一五八九—一六七○)《讀史隨筆》李翊九(一八三八—一九一二)《西皋讀史札記》爲代表的中國古史研究巨作,實是基於朝鮮文人學者扎實、廣博的史學功底而形成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代朝鮮半島學者關於中國古史的研究論著,不乏真知灼見而令人嘆服的觀點。如尹行恁《碩齋稿》(卷十五)對《史記•趙世家》關於趙夙、共孟、趙衰三人世系情形的記載表示質疑:“《史記•趙世家》曰:趙夙生共孟,共孟生趙衰。按趙衰是夙之弟,如《史記》所言,趙夙生共孟於魯閔公元年,則共孟生二十有五年,趙衰從晋文公奔狄矣。設使共孟於十四五歲生趙衰,文公奔狄時,衰年不過十歲,顧何以執靮而逃難乎?太史公疏蕪,往往如此。”又如對《史記•秦始皇本紀》關於子嬰及其二子一起謀殺趙高的記載,他也對其真實性表示懷疑:“《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三年,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殺趙高。按始皇壽四十九歲,至二世三年,使始皇猶存,年爲五十二;而子嬰,始皇之孫也,子嬰之子二人能謀殺人,則似其年應各十五六歲。設或始皇於十四歲生子嬰之父,子嬰之父又於十四歲生子嬰,子嬰又於十四歲生長子,十五歲生次子,長子之年不過十三歲,次子之年亦不過十二歲,以十二三歲之兒能與聞於討權兇之謀者,可謂千古罕倫。而此是設辭之辭也,豈有世世必於十四歲生子之理乎?”這些考據結論體現出較高的研究水準,不容忽視,自然應當成爲今人研究中國古史的參考資料。
其三,可以披露歷史時期高麗和朝鮮政界、學界、民間的思想觀念與情感心態,進而展示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關係發展演變的生動鮮活的歷史畫卷。
縱觀本套叢書主要收錄的李朝所編中國史書,其表述的核心觀念有幾大共同點很值得關注。首先,奉明朝為正統,貶抑清朝。李朝官私編修的與明史有關的史書所奉行的共同標準乃是奉明朝為正統、注重甚至誇大南明的歷史地位。在明朝滅亡後仍續用明朝正朔、摒棄清朝紀年是其具體表現方式,“時皇明崇禎紀元後百二十四年”“皇明崇禎紀元後三乙亥”“大明永歷二百四十九年”之類的記述比比皆是,即便偶或不用崇禎、永歷紀年,也會以干支紀年代替。這與李朝早已歸降滿清,為清朝屬國的政治實況十分不諧,卻使其思明反清的民族情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洩。其次,以修史懷念明朝,銘記明朝恩德。明朝滅亡以後,基於藩屬對宗主國的君臣義理和對明朝所行諸般善舉的感念之情,李朝朝野上下始終瀰漫著一種思明情結。記述明朝對朝鮮的恩惠,以及朝鮮對明朝的感戴與懷念,以防後世遺忘,乃是眾多作者編撰中國史書的深切用心之一。最後,極力宣稱李氏朝鮮承繼了明朝以來的中華正統。在諸史書的編修者看來,滿清為胡,非中華族類,而朝鮮一向號曰“小中華”,雖已臣服於清朝,那卻只是形式上的,實質上則是沿用明制,“今天下冠帶之國,遵用明制者,只我東方耳”[十一],故才是明朝正統的惟一繼承者。朝鮮諸儒之所以嘔心瀝血奮力修史,正是希冀借助不朽的文字對此進行描繪論證。
《續史略翼箋》,朝鮮洪仁謨撰,洪奭周翼箋,首爾大學奎章閣圖書館藏朝鮮哲宗八年(1867)刊本 |
上述理念貫穿於諸史書選材、編排等方面,採用春秋筆法以表達春秋義理乃是李朝所編中國史書的顯著特點。不過,其更為直接常見的表述方式則是對歷史事件與人物進行評議。是以朝鮮所編漢文史籍格外重視史論,編撰者均帶有強烈的思想傾向,常常是借古人古事抒發時人情懷。這一點不僅滲透於諸書,更直白地展露於眾多史評、史論類著作中。比如,李朝肅宗時期宋徵殷所編《歷代史論》即堪稱代表。為使史論之語集於一書,開卷瞭然,該書廣採宋朝元豐年間以後有關人物事跡是非得失的史論史斷之語,釐為十七篇。所評議的人物上起唐堯,下迄宋元眾君臣。被其採選引用的群儒典籍(如《性理大全》《二程全書》《伊洛淵源錄》《唐鑒》《名臣錄》《象山語類》《毀泉臺》《左傳》《朱子語類》《通鑒綱目》等)的主旨均符合作者尊奉的朱子學正統理念。因而,朝鮮編修的史評史論類著作很值得分析研究。基於這種認識,本套叢書的編排略分史編史傳、史抄史選、史評史論三大部類,其中歸入史評史論類的文獻約佔總數之半。透過這些感情色彩濃郁的史評史論著作,研究者可以更加真切地了解朝韓古人的所思所想,更加準確深刻地把握中韓關係史的真實樣貌。
總之,王氏高麗與李氏朝鮮漢文文獻中保存的中國古史著述研究資料,無論史料價值本身,還是其間閃爍的思想光芒與真知灼見均值得我們關注。我們期待這套叢書的編印能夠推進相關學科,特別是唐宋以迄明清史研究及中韓關係史研究向縱深發展。
注釋:
[一]成海應《復雪議》,載其個人文集《研經齋全集》(漢城旿晟社一九八二年版)第二冊第三○四頁。
[二]朝鮮王室敕修的《尊周彙編》《國朝寶鑒別編》,私撰的《小華外史》《尊華錄》《日星錄》《大義編》等對此有詳盡記述。
[三]正如前韓國總統金大中所言:”韓國的各種歷史古典文章和史料乃以中國漢文書寫,如果無視中國漢字,將難以理解我們的古典文化和歷史傳統,有必要實行韓、漢兩種文字同時並用。”二○○五年二月九日,韓國政府擬定了《推動漢字並用方案》,宣佈:將當時完全使用韓國文字的公務文件改為韓、漢兩種文字並用,在交通標誌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中國漢字和漢字標記,以解決韓文難以清楚地表明漢字含義的歷史難題,適應世界化的時代潮流。
[四]關於李朝編修中國史書的背景動機、種類數量、體例義理、史源筆法、特點價值等問題,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孫衛國教授已進行了大量深入細緻的研究,發表了系列論文,並出版了專著《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商務印書館二○○七年版)和論文集《明清時期中國史學對朝鮮的影響》(上海辭書出版社二○○九年版)。本文對其論著多有參考。
[五]詳見氏著《明清時期中國史學對朝鮮的影響》(上海辭書出版社二○○九年版)第一○○頁。成傳作者亦為孫氏考出。
[六]詳見孟森《〈皇明遺民傳〉序》,初刊《天津益世報•讀書週刊》四五期(一九三六年四月二三日),又載北京大學影印《皇明遺民傳》及氏著《明清史論著集刊》(中華書局一九五九年版)第一五五頁。
[七]詳見氏著《增訂晚明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第七六三—七六五頁。
[八]《北史》卷九四《高麗傳》,中華書局標點本,一九七四年,第三一一五—三一一六頁。
[九]《舊唐書》卷一九九《東夷傳•高麗》,中華書局標點本,一九七五年,第五三二○頁。
[十][朝鮮]金得臣《柏谷集》附録《終南叢志》,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刊《標點影印韓國文集叢刊》,一九九○年版。
[十一]載李玄錫《遊齋集》卷十三《乞屏退卒撰明史疏》,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刊《標點影印韓國文集叢刊》第一五六冊第四五八頁。李玄錫本人也是十分著名的明史編修者,其《明史綱目》乃是朝鮮最早修成的明史著作,也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種。本套叢書已收錄該書。
全套書影 |
域外所見中國古史研究資料彙編·朝鮮漢籍篇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文化史研究室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