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学人》第1-15辑总目录

(陈平原、王守常、汪晖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刊行)
第一辑(1991年11月/1996年9月重印)
学术史研究笔谈
陈平原:学术史研究随想
王守常:学术史研究刍议
钱文忠:又一代人的学术史研究
靳大成: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与激进主义反传统的学术神话
刘 东:不通家法
葛兆光:思想史与学术史
梁治平:学术史研究门外谈
雷 颐:关于现代学术传统
陈燕谷:历史研究与话语分析
蒋 寅:学术史研究与学术规范化
许 明:研究逻辑•学术规范•知识增长
汪 晖:“赛先生”在中国的命运--中国近现代思想中的科学概念及其使用
陈平原:在学术与政治之间--论胡适的学术取向
董士伟:新文化运动与“孔教”观--评康有为、陈独秀之间的一场争论
阎步克:“士”形义源流衍变说略
[日]窪田忍: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圣”的起源
吴予敏:论周礼的建构及其对村社礼俗传统的扬弃
杨煦生:逃向世界--论禅之精神
葛兆光: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批评中一个传统方法的剖析
蒋 寅:李、杜、苏诗中的时间观念及其思想渊源
李 林: 戏与义和团运动
张 猛:东汉“桓氏学”对训诂学之作用
李锦绣:试论唐代的给侍制度--儒家学说的具体实现
吴 震:王阳明逸文论考--就京都大学所藏王阳明著作而谈
梁治平:英国普通法中的罗马法因素
萧 阳:因果律、历史主义与自主性
传统(儒教)文化在东亚各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作用及其异同
--“现代化与民族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A.综述([日]尾崎文昭)
B.概略、资料、发言提要(日文)
伊藤虎丸、沟口雄三、池明观、赵景达、饭田泰三、张立文、陈来、坂元弘子、吾妻重二、渡边浩、黑住真、钱理群、汪晖、木山英雄、丸尾常喜、伊藤虎丸
[日]關口顺:略述日本近期中国哲学研究动向(日文)
第二辑(1992年7月)
陈平原:章太炎与中国私学传统
汪 晖:梁启超的科学观及其与道德、宗教之关系
胡 军:金岳霖论感觉内容和外物的关系
葛兆光:十年海潮音--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佛教新运动的外部走向与内在理路
王守常:廿世纪儒佛之争--熊十力与刘定权的争论
钱理群:“哈姆雷特”与“唐吉诃德”的东移
王 毅: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形态与轮回机制
李 零:西周金文中的土地制度
陈燕谷: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春秋观
李中华:裴頠及其《崇有论》新探
高 毅:论法国大革命的反党派意识
徐友渔:维特根斯坦论遵守规则和私人语言
蔡 毅:日本明治填词与中国词学
学术史研究笔谈
夏晓虹:梁启超的学术史研究
张京媛:国内女性文学(史)研究的现状
张 鸣:宋诗研究断想
冯统一:说双拽头
阁步克:“士”字为斧形说补述
沟口雄三、汪晖:关于“科学•道德•政治”的对话
吴 震:《王阳明逸文论考》一文更正
[韩]高在旭:韩国哲学界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现状
[韩]吴淳邦:韩国中国语文学界之学术活动简介
[香港]陈国球:文学结构与文学进程--布拉格学派文学史理论评介(英文)
[香港]陈清侨:欲望的陷阱:重读茅盾《春蚕》--并论劳动的时空构成(英文)
[日]村田雄二郎:康有为与孔子纪年(日文)
第三辑(1992年12月)
阎步克:荀子论“士君子”与“官人百吏”之别及其意义
陈平原: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
汪 晖:吴稚晖与中国反传统主义的科学观
何怀宏:论恻隐之心
华学诚:《方言》研究的历史鸟瞰
靳大成:成圣之道--清初孙奇逢理学思想述评
卢向前:陈寅恪先生之史法与史识
陈 来:李退溪心学的再研究
孙 猛: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辨证(经部)
何德章:汉文字与拓跋鲜卑汉化--兼论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的汉化主流
胡宝华:唐代弹劾制度研究
李锦绣:典在唐前期财务行政中的作用
孔泾源:中国与西欧中世纪农耕结构的内在差异与客观影响
蒋 寅:皎然诗禅论
陈 飞:韩愈的人“臣”定位及其“道”论
刘勇强:明清邸报与文学之关系
靳希平:亚里士多德与analogia entis
王 炜:海德格尔关于技术的本质之思
万俊人:诺齐克人权理论摄义--兼及当代美国两种正义论模式
何光沪:协作、开放与非形式主义化--世界现代化中的宗教改革
[日]黑住真:从儒教视角谈文明--日本新儒教的持久功能(日文)
[日]马渊昌也:王夫之伦理学的基本结构--以恶的发生与其克服为中心(上)(日文)
第四辑(1993年7月)
冯友兰:与梁漱溟论东西文化书
罗志田:胡适与社会主义的合离
王元化:读胡适自传唐注
沈卫威:胡适与“胡适派文人集团”
陈平原: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
吴 方:吴宓与《学衡》的文化保守主义
陈 来:冯友兰文化观述评
冯耀明:当代新儒家的“超越内在”说
潘洪其: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史讨论中“封建”概念的演变
阎步克:秦汉之际法、道、儒之嬗替片论
赵昌平:王维与山水诗由主玄趣向主禅趣的转化
张 帆:论元代相权
夏蛲虹:王韬、黄遵宪旅日心态研究
孟 华:1740年前的法国对儒家思想的接受
朱学勤:卢梭:大革命前夕的精神氛围
赵敦华:“是”、“在”、“有”的形而上学之辨
王太庆:我们怎样认识西方人的“是”
章国锋:西方社会危机与“交往理性”的重建
学术史研究笔谈
李 零:文字破译方法的历史思考
单世联:历史和逻辑之间
李公明:“巫”与“礼”研究杂谈
吴定宇:儒家文化与中国文学
周小兵:谈语言学的泛性
[美]李欧梵:现代性及其问题:五四文化意识的再探讨(英文)
[韩]张东翼:论高丽与元之间的经济交流(日文)
[日]马渊昌也:论王夫之伦理学的基本结构--以恶的发生与其克服为中心(下)(日文)
第五辑(1994年2月)
王元化: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陈平原:“假设”与“求证”--胡适的文学史研究
王培元:华夏中心主义的幻灭与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产生
孙 歌:东方女性的文化立场--论向田邦子
李 零: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
高建平: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隐逸精神
葛兆光:文献,思想与阐释--关于禅思想史的研究
张 猛:传统训诂方法的可行性及其局限
陈 铮:论《春秋左传》中的“德”观念
章俊弟:阴柔之美的审美定式--中国戏剧中人神恋神话原型研究
陈 来:马一浮的心物论与中国哲学的唯心传统
郭齐勇:唐牟徐合论
蔡铭泽:论30年代的舆论环境和国民党党报的特色
黄进兴:论“方法”及“方法论”--以近代中国史学意识为系络
梁元生:史学的终结与最后的“中国通”--从现代美国思潮谈到近年来的中近史研究
学术史研究笔谈
高 毅:长时段与短时段的辩证结合--谈谈政治文化史学的兴起
陈建华:后现代主义•现代性--中国文化史研究?
董正华:历史学的困境与史学家的命运
[美]季安纳•夸奇:钱钟书《围城》中的流放问题(英文)
[日]岸本美绪:崇祯十七年之“从逆”问题与江南社会(日文)
第六辑(1994年9月)
庞 朴:六峜与杂多
陈星灿:良渚兽面纹的构成及其社会心理学基础初探
张海燕:先秦诸子无为思想的演进
王宗昱:精神分析学与儒道佛
魏常海:阳明“致良知”与东亚阳明学
赵 园:明清之际士人之死以及有关死的话题
王 毅:中国民间宗教与中国社会形态
夏晓虹:科学精神•文化视角•历史意识--梁启超的文学史研究
陈平原:章太炎与胡适之关于经学、子学方法之争
[瑞典]罗多弼:瑞典中国研究的历史和未来
张静河:西方汉学研究的丰碑--高本汉
陈燕谷:西方学者论中国戏剧的兴起--兼论通俗文化的领导权问题
孙 歌:日本近现代文化思潮中的中国古典戏剧研究
汪 晖: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美]罗杰•哈特:对现代性的双重否定确认--哈贝马斯的超验权力理论的自相矛盾
章启群:德里达学说思想述评--兼评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运动”
现代性问题笔谈
邹 羽:社会与文化: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
万 之:自我与中国当代文学“现代性”的品性
高师宁:现代社会的世俗化问题
高建平:书写性审美原则及其对绘画的改造
王 斑:王国维“壮美”说的政治无意识
第七辑(1995年5月)
洪 谦:关于康德的文化哲学
王 炜:洪谦:理性伴随他的一生
范岱年:洪谦与奥托•纽拉特
韩林合:石里克论形式和内容
郭双林:晚清西方地理学东渐述论
刘 禾:跨语际的实践:往来中西之间的个人主义话语
夏晓虹:蔡元培的男女平权思想
吴光兴:刘师培对中国学术史的研究
景海峰:和而不同两大师--熊、梁辩难所引发的问题与思考
罗 炤:唯识学与因明
王小盾:对藏族文化起源问题的重新思考
胡文辉:荆门“辟兵”戈考述--一个学术史个案
李锦绣:陌刀与大唐帝国的军事
陈平原:八股与明清古文
赵 园:明遗民论
曹 虹:清代常州女学与阳湖文派
刘 东:寻求中国研究的范式更新
何怀宏:从传统引申:和平与政治秩序的关联
徐友渔:两类真理说的命运--从十七世纪到当代
张汝伦:理论与实践--一个哲学思想史的考察
陈 来:宋时烈与李朝中期的朱子学
王中江:荻生徂徕与日本儒学的革新
学术史研究笔谈
陈少明:摆脱汉宋轮回
杨 琥:乾嘉荀学复兴概述
程 炼:评《因果律、历史主义与自主性》
第八辑(1995年11月)
[日]伊藤虎丸:“宗教在亚洲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宗旨
葛兆光:佛教伦理与中国民间生活--关于一个韦伯式问题的讨论
[日]岛薗进:日本新宗教的伦理思想
何光沪: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
李锦绣:“城傍”与大唐帝国
阎步克:乡品与官品关系之再检讨
陈平原:辞赋、玄言与骈俪--汉魏六朝文章论稿
刘 东:审美文化类型的形成与落熟
郭齐勇:论钱穆的儒学思想
[韩]李佑成、[日]溝口雄三等:日本与韩国儒学研究的共同课题
李洪岩:史学本文与历史认识
张志林:语言批判:言述与显示--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研究
张 辉:形式理性批判--论二十世纪西方形式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
[美]罗杰•哈特:辩论、叙述与虚构--对现代性的双重否定确认
陈 波:蒯因的语言观和意义理论
张祥龙: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的象论
陈高原:中西政治文化夹缝下的香港政制--香港咨询集权制剖析
胡晓明:饶宗颐与香港的因缘
陈建华: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
李庆西:蹈海何当识鲁连--且说陈继儒
李 劼:王国维自沉的文化芬芳
[日]本间次彦:井田之梦,时间之力量--明清之际的“井田”问题(日文)
第九辑(1996年4月)
陈星灿: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
赵 刚:告别理学:顾炎武对朱学的批判--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胡 成:略论道咸时期的学术精神
[日]炳谷行人:民族主义与书写语言
[法]雅克•德里达:人文科学与哲学--世界主义观点之下的哲学的权利
汪 晖:从文化论战到科玄论战--科学谱系的现代分化与东西文化问题
郭双林:晚清西方地理环境决定论在中国的际遇
王维江:晚清的反“维新”思潮
[澳]张钊贻:早期鲁迅的尼采考--兼论鲁迅有没有读过勃兰兑斯的《尼采导论》
[美]胡志德:挪用:再论严复与西方思想(英文)
孟 悦:商务印书馆创办人与上海近代印刷文化的社会构成
[德]叶凯蒂:清末上海妓女服饰、家具与西洋物质文明的引进
尚 刚:元代丝绸若干问题
胡宝国:汉代齐地政治文化说略
陈 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
陈燕谷:没有终极实在的本体论--郭象哲学与门阀政治意识形态
[瑞士]耿宁:论王阳明“良知”概念的演变及其双义性
陈平原:唐人小说及其流变
王 枫:林纾非桐城派说
第十辑(1996年9月)
学术史研究笔谈
[日]伊藤虎丸:学术史的时代
王元化:近思录
陈平原:半部学术史 一篇大文章——现代中国学者的自我陈述
葛兆光:论晚清佛学复兴
[日]溝口雄三:礼教与革命中国
刘梦溪: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的奠立
王永兴:陈寅恪史学的渊源和史学思想述略稿——斯文自有千秋业
[日]平田昌司:读陈寅恪《四声三问》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日]木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
汪 晖:地方形式、方言土语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形式”的论争
[德]R.G.瓦格纳:被遗忘的微旨:王弼的《老子》解释学
汤一介:裴頠是否著有《贵无论》
王邦维:禅宗所传祖师世系与印度佛教的付法藏传统
罗志田:先秦的五服制与古代的天下中国观
赵 园:明清之际作为话题的“建文事件”
夏晓虹:晚清人眼中的秋瑾之死
邓正来: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
严绍璗:日本古代短歌诗型的形成与中国文化
孙 猛: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辨证(史部)
日本学者怀念王国维
狩野直喜:回忆王静安君
铃木虎雄:追忆王静庵君
神田喜一郎:忆王静安师
青木正儿:王先生的辫发
青木正儿:追忆与王静庵先生的初次会面
第十一辑(1997年6月)
王永兴:论唐代前期幽州节度
卢向前:《唐西州高昌县授田簿》整理与断代——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二
罗志田:夷夏之辨与道治之分
杨念群:基层教化的转型:乡约与晚清治道之变迁
左玉河:“士阶级”与“托命者”——张东荪对中国实行民主主义主体的分析
林 岗:日本朝幕制与中国帝制——近代激进政治革命的根源
汪 晖:科学世界观的分化与现代性的纲领——张君劢与“人生观之论战”的再研究
王守常:廿世纪儒佛之争——熊十力与吕澂的争论
张志刚:论当代宗教研究的一种对话语境
张海燕:解析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辨
蒋国保:三浦梅园及其哲学
蒋 寅:古诗声调论的历史发展
姜伯勤:论饶宗颐先生的艺术史理论——以《画(宁+页)》为中心
郑 勇:社会转型中的文人结社——以南社研究为中心
孙祖初:区系类型学——俯瞰中国考古学的一个视点
陈星灿:等级—规模模型在聚落考古研究上的应用
第十二辑(1997年10月)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兼论思想的本质与思想的功能
汪 晖:严复的三个世界
张汝伦: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张君劢
姜广辉:宋恕思想述评
杨念群:“地方感”与西方医疗空间在中国的确立
姜 涛:传统时代乡村人口的阶级结构
王 颋:耽罗的名称和沿革
葛兆光:经与纬——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及其结果
罗新璋:文虽左右,旨不违中——读鸠摩罗什译籍
任剑涛:论伦理政治:一个比较文化视野的观察
万俊人:政治自由主义的现代建构——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读解
程 炼:为国而死——一项将死亡与国家联系起来的理论研究
张西平:技术与人生——青年卢卡奇浪漫主义哲学研究
吴伏生:中国传统诗论中的颓废概念
马 纯:论庾信的诗歌艺术
王攸欣:朱光潜诗境论研究
第十三辑(1998年3月)
学术史笔谈:关于老北大
王永兴:简述陈寅恪先生之学
汤一介: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
孙玉石:重读北大学术传统
钱理群:“北大精神”与北大“失精神”
王守常:北大一览
陈平原:中国大学百年?
陶飞亚、吴梓明:燕京大学的国学教育与研究
张永义:近代墨学的复兴及其原因
钟少华:梁任公留日百年祭--关于“知识体系”的文化思考
陈少明:知识谱系的转换--中国哲学史研究范例论析
张西平:交融与会通--简论民初的中国基督教改革运动
王柏华:科学-人生观论战中的柏格森
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
王 枫:刘师培文学观的学术资源与论争背景
[荷兰]贺麦晓:二十年代中国“文学场”
郜元宝:“胡适之体”和“鲁迅风”--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语言之路的思考
杨国荣:存在的澄明--《老子》哲学再阐释
金克木:公孙龙•名家•立体思维
李 零:五石考
蔡雁彬:从诫子书看魏晋六朝学术文化之变迁
阎步克:西魏北周军号散官双授制度述论
杨天宏: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通商贸易政策论略
夏晓虹:罗兰夫人在中国
孔慧怡:“源于中国”的伪译:《景善日记》揭示的文化现象
单世联:奥兹维辛的追问--传统向现代转进中的德国悲剧
孙 猛: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辨证(史部)
第十四辑(1998年12月)
王永兴:陈寅恪“读书不肯为人忙”述义
陈平原:新教育与新文学——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郭双林:论20世纪初年的乡土地理教育思潮
夏晓虹:中西合璧的上海“中国女学堂”
吴小平:永明声律说•永明体、齐梁体•五言律诗的声律形式
林 岗:叙事文理的章法——明清之际小说评点考论之二
钱鸥、蒋寅:王国维词“人间”之内涵
史书美:性别•种族与半殖民地性:刘呐鸥的上海都市风景
张 辉:中国语境中审美独立与现代性问题溯源
陈泳超:尧舜传说主流意义的消解——逃王高士群体
张 帆:论金元皇权与贵族政治
辛一江:蒙古国接受儒学论考
罗志田:前瞻与开放的尝试:《新史学》七年(1990-1996)
强 昱:道教心性论的成立及特点——以宋文明藏玄靖为中心
胡卫清:近代来华传教士的科学观
许 结:论张衡学术与东汉中叶文化思潮
[日]余项科:30年代中国国民形成的展开与挫折——梁漱溟与地方自治的一考察
左玉河:试析张东荪的“文化制限”理论
黎汉基:殷海光与《中国文化的展望》
第十五辑(2000年4月)
[日]寺田浩明:关于清代的民事法
潘旭澜:关于太平军的两个问题
马 敏:近代绅商名辨及其社会内涵
杨天宏:科举制度的革废与近代军阀政治的兴衰
汪 晖:论戴震与章学诚
陈建华:现代中国“革命”话语——民族主体、历史记忆及文学场域的重构
刘慧英:富国强民与女权启蒙
张汝伦:康有为与进化论
钱 捷:论作为一种证明的“先验演绎”的本质
应 奇:解释的冲突与承认的政治——查尔斯•泰勒社群主义政治哲学述要
贺照田:艾略特中晚期诗学研究
高建平:“心理距离”研究纲要
伍晓明:心性天人:重读孟子
徐兴无:从《孝经》到《孝经纬》——谶纬学说与汉代道德构建的完成
蒋 寅:作为藏书家的王渔洋
李玉莲:复仇中的轮回——红莲柳翠故事的原型和衍变
华学诚:《尔雅》方言研究
《学人》丛刊暂时终止出版致作者、读者

原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