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北方起点:海丰镇向你诉说曾经的鼎盛

栏目:〖地标解码〗〖文化观察〗

平台:渤海湾文化地标

作者:枣娃娃

黄骅出海口(地处九河下梢)

一方水土的涵养,聚集了比较密集的人口,生产力和文明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此地,一定有着悠远而厚重历史渊源和文化脉络。

娃娃最近对家乡的历史和文化越深掘越有感触:觉得历史和文化如同人类至宇宙的能量,没有发掘,不等于零。

黄骅这座滨海港城,倒退20年,脑海里闪烁最多的词还是“大洼”“盐碱地”,倒退50年,恐怕更是言必提“苦海沿边”吧。但是,如果将时光倒退至千年呢?

这次娃娃要带大家将历史长镜头聚焦到“海丰镇”,黄骅境内渤海边的一个小村落,将时光倒退到宋金时期,这里是一座有着宏大建筑规模的海港重镇。当时的海丰镇,曾作为中国瓷器出口的重要枢纽,近年来从海丰镇遗址出土的大量瓷器足以印证。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里曾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水陆码头,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北方起点。

黄骅·贝壳堤
黄骅港

海丰镇遗址概况:

海丰镇遗址位于黄骅市东25公里、羊二庄回族镇海丰镇村南至杨庄村之间,南北约1200米,东西约1900米,面积约超过228万平方米。似一条巨龙横卧于朔黄铁路的南侧。遗址所在为中间高四周渐低的台地,其中心最高处为一东西向土岗,高出周围地表3米左右,中心区堆积厚的规模亦达到东西400米跨度。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最厚可达4米,勘探总面积相当于金代一个州城的面积还要大。其规模在整个中国金代的居住遗址中实属罕见。海丰镇遗址地表遗物散布丰富,海丰镇村至杨庄村之间的人工土沟两侧断崖上更是遗物遍地,除了较多的砖瓦外,不同窑口的瓷片俯拾皆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灰土层也随处可见。遗址周边分布有多处遗址点,这些点共同组成海丰镇一个大的聚落群,这个聚落群则共同承担起了当时的海上贸易出发地的职能 。

海丰镇遗址发掘现场
海丰镇遗址发掘现场
海丰镇遗址发掘现场

历史发展时间表:

翻阅海丰镇的起源发展兴衰史:

汉,海丰镇遗址为柳侯国故地 。南北朝,海丰镇遗址叫漂榆邑,又称角飞城。唐宋时,海丰镇遗址叫通商镇。金代,海丰镇遗址始名海丰镇 。……1986年,原黄骅县博物馆进行全县文物普查时,海丰镇遗址被首次发现。2000年,为配合朔黄铁路建设,对海丰镇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不仅发现煮盐遗址,还发现了建筑基址 。2003年,为配合朔黄铁路建设,二次对海丰镇遗址进行考古发掘。2005年,因修建朔黄铁路和石黄高速公路,对海丰镇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2006年5月,海丰镇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3月,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名誉馆长伊藤郁太郎等一行四人来到黄骅博物馆参观,主要为了探寻宋金时期日本国内的瓷器是否与黄骅海丰镇遗址发掘的瓷器相似。经考察,中日学者基本证实了宋金时期日本国内的瓷器与黄骅市海丰镇遗址发掘的瓷器属于同类,肯定了海丰镇宋金时期瓷器大量外销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这个结论。2014年6月,黄骅博物馆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海丰镇遗址出土文物资料整理修复工作,通过海丰镇遗址表现出的特点,结合海丰镇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记载,海丰镇遗址推断应为宋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北方起始点,瓷器从这里远销东北亚、韩国、日本及更远的一些地方 。2015年1月,在“一带一路”战略与沧州渤海新区(黄骅港)发展机遇高层研讨会上,吉林大学冯恩学教授依据考古发掘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海丰镇港是金元时期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2015年5月,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专家来到黄骅,对海丰镇、丱兮城遗址、海丰镇文物库房进行了实地考察,旨在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古柳河走向、港口位置等重要信息,为全面揭开黄骅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2016年7月,海丰镇遗址首次主动性发掘正式启动,由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主持,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黄骅市博物馆联合开展;同年11月,第一阶段工作结束,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发掘区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10米,现场出土大量金元时期建筑基址、主干道路、陶器瓷器等人类活动遗迹、器物。2017年3月,海丰镇遗址主动性发掘第二阶段工作,地点位于海丰镇遗址东南部,距第一阶段工作探方约400米处,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2019年,黄骅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北方起点城市参加了“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会议”,会议确定我市国保单位海丰镇遗址、省保单位郛堤城遗址2处遗产点入选全国21个城市的55个海丝史迹点。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发掘历史遗存:

2000年至2017年间,考古工作者对海丰镇遗址进行了4次发掘,发现大量金元时期遗迹器物,以瓷器居多。

2000年、2003年、2005年,仅因修建朔黄铁路和石黄高速公路,就对海丰镇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揭露面积超过3700平方米,清理处灰坑100多座,灰沟10条,建筑遗址20余座,水井2眼,灶17个,道路6条,砖砌遗迹3处以及大量的瓷片、砖瓦等各类遗物。以2000年出土遗迹遗物最为丰富,出土的遗物完整和可复原的较多,特殊形制的器物也屡见不鲜。2016年、2017年进行了2次主动性发掘,确定了码头遗址和商铺遗址2个功能区。

海丰镇遗址主动性发掘现场

海丰镇遗址的瓷器主要来源于定窑、井陉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南北方不同窑口。

品种丰富:以碗、盘为最多,另有碟、俑、枕、瓶、盆、罐、盏、壶、盒、缸,例如鸡腿瓶、蛙形器、龟形器盖、虎形枕、彩绘人俑、贴塑、绞胎器等。还有娱乐玩具,如围棋子、象棋子、骰子,有装饰品,如白瓷的南瓜子。釉色多样:有白瓷、黑瓷、酱瓷、青灰瓷、双色瓷、绞胎瓷等,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剔花等装饰手法,纹饰有鸳鸯、鱼、牡丹、荷花、山石等 。其中定窑、井陉窑的印花、双色釉点彩,磁州窑的剔花、红绿彩,耀州窑的青瓷印花等都十分精美。其他各类器有陶盆、罐、壶、瓶、砚、扑满、印模;石盘、盆、舀、圆球;骨簪、牌、刷柄、算筹、管形饰物;沙锅;铁铲;铜镜;钹等。铜钱的数量很多,有“祥符通宝”、“皇宋通宝”、“崇宁重宝”、“政和通宝”等。陶质建筑构件除砖瓦以外,还有体积较大的龙形鸱吻,以兽面纹、龙衔鱼纹为主的圆形瓦当等。另外还出土了几十枚甜瓜籽、大枣、莲子等。

海丰镇出土 金 官窑釉盘
海丰镇出土 元曲瓷枕
海丰镇金代使司铭文束腰银铤
海丰镇千年古莲子

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张宝刚介绍海丰镇出土文物时如数家珍:游牧民族的虎形枕象征的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对于早期狩猎文明的记录与追忆;希腊形制特点的红陶迷宫印模体现的又是典型的希腊文化;呈现一首元曲的金代瓷枕印证了金代对元曲成熟的滋养……这些不同的文明就这样在这里交织汇聚。

馆长展示海丰镇出土的宋金时期飞龙铜

经专家认定,海丰镇遗址主要遗存年代为金代,而在遗址出土的大量瓷片中,又以磁州窑为大宗,其中红绿彩俑作为重要的古代社会生活实物资料,存储了大量社会生活信息,这些信息得以较完整地保留,为观察和研究当时历史及社会生活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补史、证史的重要作用,并为判断海丰镇遗址的性质和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

海丰镇遗址出土文物展

相关史料记载及研究价值:

《金史地理志》记载,海丰镇为盐山四镇之首。《盐山新志》认为,海丰镇在天津未兴之前为海口第一繁荣之区……,至元盐业不振,渐为废墟……,海丰镇为繁盛之区皆以行盐故也……。另外《晋书》《水经注》《天工开物》等古籍以及《盐山县志》《海兴县志》等文献对海丰镇也均有记载。

相关史料

海丰镇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使我们得以重新认识曾是滨海繁盛之要地的兴衰起落。固然海丰镇的发展与盐业密不可分,但发掘结果显示:至金代,海丰镇达到空前繁荣,特别是众多窑口的大量精美瓷器南北荟萃于此,应不仅仅是一般的居民生活用瓷;还有那特殊的建筑风格,具有商业和文化气息的数量可观的围棋子、中国象棋子、骨牌、骰子以及精致的陶质玩具和印模等,都是同时期其他遗址不多见的。海丰镇,因盐而兴,却绝不仅仅止于盐。

元 提控印(疑为都转运盐使司官员印)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海丰镇是在唐宋时期这一带通商的基础上,利用其滨海的地理优势而发展起来的、集水陆交通为一体的、以瓷器贸易为主的的经贸集散地和重要的运输口岸。这也是经专家认定的,并且应为宋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北方起始点,国外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国家出土的相当一部分宋金时期的瓷器应该是从这里输出的。

海丰镇历史风貌场景还原
海丰镇历史风貌场景还原

海丰镇在金代年少数民族控制的一个北方港口,当时南宋实行“海禁”,这也使得海丰镇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从目前遗址所发现的文物信息来看,这个遗址有着鲜明的独特性与唯一性:既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又与外域交流融合。

海丰镇与中国宁波、扬州等地遗址一起搭建了中国古代瓷器贸易的地缘架构,对研究东亚地区古代瓷器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海丰镇遗址作为一处重要文物遗存为“海上丝绸之路”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提供了重要支持。

海丰镇码头场景还原
海丰镇港口场景还原

关键词:

历史长河 深刻印记

海丰镇遗址所在的地域黄骅市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商周时期开始就有明确的历史归属记载,并且因为渔盐资源等关系,历代为兵家必争之重地。从秦汉时期专门设置郡县到后世沿袭下来,是一个因为地理和资源优势而地位突出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历史上也写下了浓墨重彩不可或缺的一笔。深邃的历史长河之中,浓重而沉甸甸的历史印记由谁来写就呢?

生命之源 文明之源

水,是生命之源,那么由水源自然生成的流域,则是人类的文明之源。我们常说母亲河,正是形容人类和水源之间密不可分的赖以生存关系。海丰镇的人类活动和文明起源,不仅仅是凭借靠海,更是源于黄河故道、古柳河流域曾经的涵养和孕育。

黄河改道:

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公元前602年即周定王5年,是有记载以来黄河第一次改道。黄河原来从今河南滑县附近,向北流向内黄之西,再北流至河北巨鹿西,折而东北流,经辛集,深州,武强等地,至天津南出海。改道后,从滑县附近向东,至河南濮阳西,转而北上,在山东冠县北,折向东流,至茌平北又折而北流,经德州,渐向东北,经沧州黄骅以北出海。

黄河故道经黄骅一说由此而来,另据考证,黄河改道后,其下游河道共有北、中、南三支,其中的中支从今青县入境,正是流经今黄骅郛堤城遗址北侧,最后在南排河口入海。

郛堤城河

柳河故道:

有关黄骅境内古柳河流域的古文献记载不多见。

根据《章武考释》等文,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置柳县,故治在今河北黄骅市羊二庄镇大马庄东南5公里处(海丰镇附近),时黄河在此入海,河口一带既为制盐基地,又是通商重埠,柳河水运繁荣,陆路弛道便利。

又有“柳县”之名有源于“柳河”一说,今黄骅羊二庄镇境内许多古城遗址均与古柳河相关。直到海丰镇遗址发掘以来古流和沿岸的历史文化也引起了考古界的广泛关注。古柳河到底在哪,这是确定海丰镇码头到底在哪的关键。

2015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曾对海丰镇遗址、海丰镇文物库房进行了实地考察,将遥感考古工作做为古柳河沿岸带文物勘查重要组成部分,对古柳河及沿岸重要文物点进行遥感考古并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古柳河走向、港口位置等重要信息,以期全面揭开黄骅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瓷器运输流经区域的完整历史面貌,展现古代海丰镇及大港的繁荣景象。

黄骅唐代煮盐遗址

资源禀赋 渔盐之利

黄骅自古以来就是盐业盛产重地,翻阅《黄骅县志》及之前的相关文献记载都能感受到盐业生产是黄骅自古赖以立身发展的根本,历史上以“渔盐之利雄天下”而闻名。经历了煮盐到晒盐的生产变革,现如今,海盐仍旧是黄骅的特产之一。

春秋时期,齐国大臣管仲为谋求富国强兵,建议齐桓公“煮海为盐”,发展盐业。黄骅当时地处齐国北部,盐业始兴。到唐、宋、辽、金,为黄骅盐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河北海盐博物馆 管仲像

据《盐山新志》载:“沧盐之极盛启于五代金辽,南场之盐犹复偏给北方泉州(时海丰场属南场)。至金代,海丰镇一带盐业更盛。”唐代以前,海丰镇盐民煎盐为一家一灶或数家合灶,官府派吏监督收税。唐中叶盐铁恢复专卖;设度支盐铁转运使,理财专家刘晏整顿盐法畅运。高宗时重开浚无棣河,海丰镇一带盐运繁忙,往来经商的船只经常阻塞了河道,当时得名“通商镇”。辽金之际,沧州司设盐场9处,晋献16州始得河间煮盐之利,于是塞北各州尽食沧盐 。

河北海盐博物馆 《盐山新志》

2000年至2005年,河北省文研所会同沧州市文物管理处、黄骅市博物馆对黄骅海丰镇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期间,从现场发现了17个盐灶,盐灶的形状大同小异,由烟道和灶膛组成。专家认为这极可能就是海丰镇煮盐的灶。

除了盐灶还出土了陶罐、陶盆,它们里面有一层白色附着物,基本断定就是煮盐的器物。盐灶和盐罐的发现佐证了海丰镇当时也是一个大的煮盐场所,而盐在当时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域的经济,海丰镇的富足,由此可见一斑。

盐灶
制盐遗址

除了对盐灶的复原,海丰镇出土瓷器以及其他器物,再现了当时海丰镇作为金宋时期我国最大的一处内陆码头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交通发达的盛况。

海丰镇出土的大量各个窑口各式各样的瓷器,说明当时流通流域涵盖的广泛。再则,从灰炕中发现大量骡马等大牲畜的骨骼,也从陆路交通方面佐证其交通枢纽地位,因为古代的陆路运输主要靠牲畜进行。

在海丰镇的灰炕内,考古人员发现大量的鱼骨、鱼刺、蛤蜊壳等。其中有一灰炕仅螃蟹壳的厚度就有好几厘米,反映了当时海丰镇渔业非常发达。

海丰镇遗址出土了不少砚台、印模等文化用品,这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注重文化。另外大量围棋子、中国象棋子的出土更说明当时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女人化妆用的铜镜,人们庆祝用的铜钹,无一不印证出海丰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海丰镇出土瓷器以及其他器物
海丰镇出土器物

海丰镇遗址建筑水平较高。其中发掘出建筑遗址20多处,道路6条。发现的土墙因为发掘面积有限,专家不能确定墙是城墙还是普通的墙。但是所发掘的建筑中全部是用砖构成,特别是建筑室内铺地砖或平铺或立砌,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内各自成片,平砖又有纵、横向的铺法。这种特殊的做法表明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居住场所,而且有可能是商店或作坊。所发掘建筑没有一处不是砖结构让考古人员惊叹不已,这可以看出,当时海丰镇有多富庶。

这些也足以印证《金史·地理志》记载的当时海丰镇位居盐山四镇之首,以及《盐山新志》认为的它是天津港未兴之前北方港口的第一繁荣之区。专家学者根据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判定:海丰镇遗址是金元时期瓷器和盐业贸易的重要港口。

海丰镇出土建筑构件
海丰镇出土建筑构件

2014年6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师生和黄骅博物馆合作,对第一次发掘出土遗物进行考古整理,专家判断海丰镇遗址是金元时期瓷器贸易的港口遗址。主要依据有五条:出土的瓷片数量过多,远远超过一般村落、城镇遗址中瓷片所占遗物总数的比例;瓷器窑口多,产地复杂;多数瓷片没有磨损痕迹,釉面光洁度高。这是瓷器贸易中转站的特点;有些瓷盘或碗的表面有被用红色砂岩片擦划的道道,据分析应该是长途运输时,装卸时为了便于区别所属货主,而临时打上的记号;第五条是遗址靠近海岸。

海丰镇港口风貌还原

历史人物 重大史实

徐福东渡:

历史专家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其实是从秦始皇派徐福东渡时期就开始的。因此,徐福东渡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

为什么徐福要选择黄骅这个地方东渡呢?这里就要再提到黄河故道。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后,其下游河道的中支流经今黄骅郛堤城遗址北侧,最后在南排河口入海。也就是说秦汉时期的郛堤城,与古代的黄河关系密切,黄河做为孕育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母亲河,其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兼顾内陆通海的运输。因此看来,徐福将这里作为东渡的驻地和起点,一点也不足为奇。

其实从徐福东渡开始,我国就掀起了古代航海事业的伟大篇章,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另据考古调查及相关文献研究专家断定:黄骅的郛堤城遗址是我国目前唯一具有考古出土器物实证徐福东渡事件以及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北起点,拥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徐福东渡场景

煮海为盐:

春秋时期,齐国大臣管仲为谋求富国强兵,建议齐桓公“煮海为盐”,并创立了食盐专卖政策,发展盐业。黄骅当时地处齐国北部,盐业始兴。西汉时期,这里又成为全国首批设置的38处盐政县之一。也最终成为后来全国海盐产量最大的长芦盐场生产的重要基地。

《管子·海王》篇中记载: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藉于台雉,何如?”管子对曰:“此毁成也” …… 桓公曰:“然则吾何以为国?”管子对曰:“唯官山海为可耳。”桓公曰:“何谓官山海?”管子对曰:“海王之国,谨正盐策。”盐神管仲由此而来。

古代海盐生产

目前黄骅市境内除了海丰镇遗址,章武城遗址、唐代煮盐遗址等等均再现了数千年前的“万灶青烟皆煮海”的盛况。也正是盐业的兴起和发展,才使得一个地域的经济,富足和兴盛。

齐国盐业
管仲与盐铁官营
王述角飞督军煮盐

发展复兴 一带一路

在黄骅市文物考古界前辈的脑海里,曾经的海丰镇应该是这样的:一条柳河如一条玉带将这个港口与内陆联结起来,两岸商铺林立,河里帆影点点,川流不息,内陆的物资就这样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与此同时,在海港上,有大船出入,这船来自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地,将瓷器源源不断地输出……船有多大?放在黄骅市博物馆的一副2000斤的大锚为证!

依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同时期不同地区和国家实物遗存的对比考证,证实海丰镇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北起点。后来,水下考古调查也发现海中捞出的瓷器,与海丰镇发现的瓷器相同,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瓷器贸易港口的判断是可靠的。

海丰镇水下考古
南排河镇后范村渔民打捞的海捞瓷器

考古专家冯恩学教授表示,海丰镇能成为丝绸之路北方一个重要起点的港口,这和它的地理区位优势密切相关,磁州窑、定窑、井陉窑出海走海丰镇是最便捷的。也和海丰镇有历史上长时期的盐业发达的经济基础和运输网络基础有关。此外,还与当时政局变化有关。

北方的丝绸之路早从秦代徐福东渡日本就开始了,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过重要作用。唐代和北宋时期,蓬莱的登州港、青岛的板桥镇港是重要海外贸易的起点港口。北宋晚期出于军事安全的考虑,宋朝一度限制传统港口的船只出入,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宋朝下令把登州港封闭,加上后来战事的影响,蓬莱的登州港和密州的板桥镇港衰落,再往北,当时没有对海外贸易的港口,但是民间的海上贸易需求强烈,北侧的原本盐业兴盛的海丰镇港则迅速崛起,取而代之,成为金元时期北方最重要的对外瓷器贸易转运的港口。所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缺少海丰镇这个金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是不完整的。

海上丝绸之路

回看前面的历史时间表,从金代到1986年,海丰镇的历史记录是一片空白……

那么,曾经繁荣昌盛的北方港口重镇为何走向衰败的呢?从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看,海丰镇的衰落缘于元代开凿了惠民河。这条南北走向的河截断了柳河的水,淤塞了柳河河道,使柳河航运废弃。

《盐山新志》中便有依据:“元代开惠民河,此邦横河皆纵断之,柳河之塞,在长芦之截地(捷地),于是南运路断绝”。

柳河之塞,水道受阻,不仅堵住了盐业运输,也堵住了瓷器运输,从此废水易路,海丰镇丧失了水陆交通口岸的地位。这不但导致海丰镇码头衰落,同样也导致海丰镇盐业的衰败。

《盐山新志》记载,在惠民河未开凿之前,黄骅盐业居全国首位,居于滨海边的海丰镇自然是盐业兴旺,但是水运交通一中断,盐业运输途径也就不通畅。盐业中心开始向北京、天津等地转移。海丰镇“至元盐业不振,渐为废墟”。《盐山新志》还记载,明万历后,海丰仅一大使驻之,其盛衰之源皆由运道通塞之故,非昔产而今竭也。至民国33年(1944年),黄骅仅存民间散滩10副 。

长芦黄骅盐场

1957年,全国原盐紧缺。1958年4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恢复、扩建和新建盐场的指示》精神,经国家计委批准,长芦黄骅盐场成立,在黄骅县羊二庄乡齐庄村东部兴建;1960年,生产原盐达到18.4万吨。此后40年,长芦黄骅盐场产盐量迅猛增长。

再后来,就是我们能够见证的历史和践行的发展……

时代的脚步不会停息,我们还是要在瞻望未来和步履当下的暇间,回眸一下历史,因为那些,是我们厚重的积淀,是我们可以踮起脚的基石,是我们可以溶进子孙血脉里的文化传承。

目前,黄骅境内的海丰镇遗址和郛堤城遗址作为我国“海丝申遗”华北片区故(古)城遗址类两大支撑遗产案例,备受国家和省市文物部门重视。为我国“一带一路”国家宏观战略层面中可以支撑东亚区域文化与政治交流的遗产案例,是东亚区域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文物价值重大。

原网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