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蓬莱3艘古船发掘简报

  1、前言

山东省蓬莱市蓬莱水城(登州港)位于山东半岛北端,处于东经120°44′45″、北纬37°49′37″之间,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著名港口。1984年蓬莱水城清淤工程中,发掘出土1艘残长2860厘米的元朝战船,还发现5件4爪铁锚、1件木碇、8件石碇、缆绳等船具,10世纪以后中国陶瓷器489件,以及朝鲜李朝瓷器、日本江户时代宽永通宝铜钱等海外文物。在港内还发现铁炮、铜炮、铁剑、铁炮弹、石炮弹、灰弹瓶等古代武器①。2005年3 月,蓬莱水城进行第2次清淤工程,7月后发掘出土3艘古代沉船,3件石碇,2件铁锚,4件缆绳,以及中国宋、元、明、清各朝陶瓷器350件,粉青沙器碗2件、韩国古代瓷器、陶器等韩国文物。蓬莱水城前后发现4艘古船,在世界古港中较为罕见。蓬莱水城新发现的3艘古代沉船中,有2艘为韩国古船,是中国第一次发现外国古船,在中韩学术界受到高度关注,蓬莱水城的古船发掘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影响。

2、蓬莱水城的历史沿革

公元707年,唐朝在蓬莱设登州,辖蓬莱县、黄县、文登县、牟平县,登州成为山东半岛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登州港从此得名,是中国罕见的一处使用千年的古代港口。登州港坐落于蓬莱北部临海的丹崖山东麓,为一处较大的自然港湾,背山面海,陡壁悬崖,天险自成,汉隋时已成为自然良港。唐朝时是我国与朝鲜、日本友好交往的主要出海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著名的东端港口。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与朝鲜、日本交往的海上交通线是“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即以登州港为始发港,沿辽东海岸至朝鲜、日本,或由登州港横断黄海,抵达朝鲜、日本。在中朝、中日友好交流中,新罗有“遣唐使”30余次,日本有“遣唐使”6次在登州登陆,经山东半岛前往内地长安。唐朝廷为迎接新罗使节,在登州南街修建“新罗馆”②,专侍接待。宋朝庆历二年(1042年)在此始建水军设施,名“刀鱼寨”,设“刀鱼巡检”,驻军达四、五千人,成为一处重要的水军基地。同时登州港是北方贸易商港和对外口岸。宋朝廷在登州设“高丽馆”③,接待高丽使节。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廷利用“刀鱼寨”的旧址,在南部截断海湾,将海湾环成港口“小海”,“小海”外环筑城墙,名“备倭城”,又名“蓬莱水城”,成为明、清水军基地。但同时蓬莱水城仍是南北贸易枢纽和对外港口,明、清时期从海路访华的朝鲜使节多在蓬莱水城登陆,前往南京、北京。

3、蓬莱水城的古船发掘

蓬莱水城于1984年和2005年分别进行了两次清淤发掘,1984年蓬莱水城开展第一次港口清淤工程,在港湾西南隅210厘米深淤泥中,发掘出三艘古代沉船,因临近工程末期,受时间和人员限制,文物工作者只清理了一艘古船,即1990年建立的登州古船博物馆进行展示的元朝战船,另外两艘古船仍回埋于港内。当时蓬莱1号韩国古船尾部被清淤工程的施工人员发掘出土,在护坡砌筑施工时,施工人员将蓬莱1号韩国古船尾部整齐截断,堆放于蓬莱1号韩国古船上,后进行回填。
2005年3——11月,蓬莱水城进行了港口清淤工程。7月24日,在蓬莱元朝战船西部,发现一艘长2250厘米的明朝战船。7月26日,在明朝战船北部1米多处发现了几近并排的蓬莱1号韩国古船。蓬莱1号韩国古船东西走向,头西尾东,左倾斜沉于黑色淤泥中。该船为小方首、方尾,首尾皆起翘,残长1710厘米(加上1984年折断的尾部,长度为1900厘米),残宽620厘米,舱残深128厘米。左侧船外板保存较完整,为8列,右侧船外板保存不全,为3列。后在蓬莱1号韩国古船北部数十米处,又发现另一艘蓬莱2号韩国古船的底板,残长853厘米,残宽196厘米,分别是中央底板、左右底板、零星外板,其他船材都已不存。

在古船发掘工地为防止古船船材的开裂、变形,采取了临时保护措施,主要有采用塑料薄膜遮护船材,搭建保护棚防止船材日晒雨淋,对船材进行喷水保湿,喷淋2000分子量的PEG和硼砂溶液进行船材保护等。经过几个月的临时保护工作,11月将蓬莱水城发现的3艘古船船体拆开,搬往蓬莱古船保护室处理。在室内改喷4000分子量的PEG和硼砂溶液,使船材平安度夏,未发生霉变等不良现象。目前,古船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中。

4、蓬莱明朝战船

蓬莱明朝战船(图1)位于东经120°44′50″、北纬37°49′07″之间,东西走向,头东尾西,方向91°。战船埋藏于淤泥层厚470厘米,发掘时船体呈水平状态,尾部翘起。战船残长2150厘米,残宽520厘米,舱残深56厘米,首柱、龙骨、6道舱壁、肋骨、前桅座、左右舷各11列外板保存完好。战船复原长3200厘米、宽600厘米、型深260厘米,为3桅木帆船。设14道舱壁,共15个舱。战船呈瘦长的流线型,与蓬莱元朝战船、浙江象山明代古船船型相同,其建造地应为江、浙一带。分述如下:

(1)首柱、龙骨、补强材

首柱:长478厘米,由榆木制成,头部呈锥形,翘起130厘米,尾部与龙骨相接 (图2) 。
龙骨:长1622厘米,宽48厘米,厚52厘米,由油松制成。
补强材:长386厘米,宽25厘米,厚8~26厘米,由榆木制成。补强材位于首柱与龙骨上方,仅保存一处,后部不存。

首柱与龙骨相接采用钩子同口,与蓬莱元朝战船不同,缺少小燕尾榫设计。此外接头处用大型铁箍环固,使用穿心钉、大蘑菇钉钉固。

龙骨中部向上拱起,形成中拱,与蓬莱元朝战船、韩国新安沉船的龙骨相同,为曲形龙骨。在龙骨与首柱、尾龙骨接头处,未发现挖设保寿孔和铜钱。

(2)龙骨翼板、外板

龙骨翼板:右侧龙骨翼板残长1572厘米、宽36厘米、厚24厘米;左侧龙骨翼板残长1322厘米、宽38厘米、厚24厘米,由油松制成。

外板:长154~1015厘米、宽16~36厘米、厚11~56厘米,由油松、杉木、榆木制成,每列外板用2~4块船材组成。

龙骨翼板与龙骨在首部接头处采用凸凹榫接,在龙骨上挖设凹形榫,龙骨翼板首部加工成凸榫,榫合后并用穿心钉、铲钉钉固。

外板纵向连接上采用钩子同口。钩子同口在安徽省淮北市柳孜运河出土的唐朝木船就已使用,中国古船采用钩子同口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比平面同口、滑肩同口、直角同口更具先进性。外板与外板的连接采用平面对接,使用穿心钉、铲钉钉固,钉位错开,呈人字形。每列外板的接头处均设计为相互错开,并被压在舱壁下,用舱壁加强外板接头处的强度。外板左舷第10列第1号板、右舷第10列第2号板引人注意,一是两处船板采用直角同口,与整个船体的钩子同口不同;二是船材材质较新,与其它船材的腐蚀痕迹不一样,说明两处船板进行过更换。

(3)舱壁、肋骨、前桅座、艌料

舱壁:蓬莱明朝战船共设14道舱壁,分为15个舱,木质除4舱壁用榆木外,多用锥木制成。现存2(图3)、3、4、5、6、7道舱壁,分述如下:

第2道舱壁:呈倒梯形,现存2块板。上层板长288㎝,高32㎝,厚14㎝;下层板长172㎝,高44㎝,厚14㎝。

第3道舱壁:呈倒梯形,现存2块板。上层板长314㎝,高16㎝,厚13㎝;下层板长114㎝,高8㎝,厚13㎝。

第4道舱壁:呈倒梯形,现存1块板。板长327㎝,高32㎝,厚16㎝。

第5道舱壁:呈倒梯形,现存2块板。上层板长426㎝,高18㎝,厚14㎝;下层板长379㎝,高26㎝,厚14㎝。

第6道舱壁:呈倒梯形,现存2块板。上层板长440㎝,高30㎝,厚16㎝;下层板长386㎝,高24㎝,厚16㎝。

第7道舱壁:呈倒梯形,现存1块板,长398㎝,高18㎝,厚16㎝。

肋骨:长84~300㎝,宽10~16㎝,厚18~28㎝,由锥木制成。肋骨设于舱壁前后两侧,在同一部位其长短不一,在龙骨两侧均挖设流水口。

前桅座:长106㎝,宽36㎝,厚21㎝,由锥木制成。前桅座位于第3舱壁前,下垫有2块方木垫。前桅座中部开有2个桅夹板口,孔长24㎝,宽16㎝,深10㎝。中桅座等均已不存。

艌料:质白,较坚硬,在外板间、舱壁间等处均填以用麻丝、石炭、桐油调制的艌料封护。与其他中国古船不同之处,在蓬莱明朝战船底板、外板的钉孔上,纵向封护了一道特制艌料,类似水泥,质地坚硬。在舱内的钉孔上纵向封护一道艌料,在中国古船是第一次发现。

蓬莱明朝战船每道舱壁的上、下壁板间,开挖凸凹榫对接,两侧挖设贯通上层壁板的直榫,用木榫插入下层板榫接,同时用铲钉、大蘑菇钉钉固。此外,,在龙骨、龙骨翼板、外板上开孔插入锔板,在舱壁前后挖有锔槽,用锔板将舱壁与船壳板连接,起到定位和锔固作用。

肋骨设在舱壁前后,大小、长短不一,显然是选用边角料加工而成,与蓬莱元朝战船选料加工的肋骨有明显差异。

(4)蓬莱明朝战船年代及用途

经科学发掘,蓬莱明朝战船埋藏于淤泥堆积层第⑦层下、⑧层、⑨层中,这一层位主要出土典型的明朝瓷器,因此推断蓬莱明朝战船的年代为明朝中晚期。

公元1042年,蓬莱水城兴建“刀鱼寨”,设刀鱼巡检,停泊刀鱼战船,成为北方一处重要的水军基地,沿袭至元、明、清各朝。这次出土的蓬莱明朝战船,船体瘦长呈流线型,水密舱达15个,与中国以往发现的“短肥型”货船船型有明显区别,与宋朝“刀鱼战棹”瘦长船型极其相似,应是沿用“刀鱼战棹” 船型改进的明朝战船。

(5)蓬莱明朝战船船材分析

蓬莱明朝战船船材经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研究所检测,首龙骨为榆木,龙骨、龙骨翼板为油松,外板为油松、杉木、锥木,前桅座、舱壁、肋骨为锥木。中国的木作技术源远流长,在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中,已采用榫卯结构。应用到古代造船是根据船体不同部位,选用不同木材,在一艘古船上,会使用多种船材。如福建省泉州发现的宋代远洋贸易船,船材使用樟木、杉木、马尾松,龙骨艏柱采用樟木,龙骨为马尾松,船壳板除靠近龙骨处一板、二板用樟木,其他全为杉木。其他重要部位如舱壁底板、桅座、舵承座选用坚硬的樟木,增大船体强度。再如山东省蓬莱发现的元朝战船,船材使用樟木、楠木、杉木、马尾松、锥属木,龙骨艏柱为樟木,龙骨为马尾松,桅座、舵承座为楠木,船外板为杉木,舱壁为锥属木,重要部位的艏柱、桅座、舵承座均选用木质坚硬的楠木、樟木。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造船至少在宋元时期,形成根据船舶的不同受力部位,选用不同强度船材的技术传统。

5、蓬莱1号韩国古船

蓬莱1号韩国古船位于东经120°44′50″、北纬37°49′07″之间,埋藏淤泥厚520厘米。古船东西走向,方向276°,首部朝西,尾部朝东。残长1710厘米,残宽620厘米,舱残深128厘米,船体呈 形,小平底。古船复原长为1900厘米,为2桅木帆船。现存5道隔舱壁和4道隔舱壁遗痕,共9个隔舱壁,有10个舱。船舱内发现主桅座,船头淤泥中发现首桅座。古船尾部在1984年蓬莱水城清淤工程中遭受破坏,中央底板、左右底板、外板被折断,堆放于古船上(图4)。

(1)中央底板前段、中央底板、左右底板、补强材

蓬莱1号韩国古船中央底板长1680厘米,由中央底板前段和中央底板两段组成,中央底板接头处上部加设补强材,中央底板左右两侧为左右底板,中央底板与左右底板水平相接,由16个木栓连成一体,构成小平底。

中央底板前段:长590㎝,宽42~61㎝,厚22㎝,首部起翘,高92㎝,由油松(Pinus sp.)制成,中央底板前段保存完整,后部使用“凸凹榫”与中央底板相接。
中央底板:长860㎝,宽47~61㎝,厚22㎝,由油松制成,中央底板前部使用“凸凹榫”与中  央底板前段相接,后部被左右底板两侧裹护,并遭折损。
左右底板:左翼底板由3段组成,首段长414㎝,宽38~52㎝,厚12~20㎝;中段长1050㎝,宽50~58㎝,厚22㎝;尾段长262㎝,宽35~40㎝,厚16~22㎝,尾段被折损。右翼底板由3段组成,首段长408㎝,宽38~52㎝,厚12~20㎝;中段长1000㎝,宽52~59㎝,厚22㎝;尾段残长154㎝,宽35~40㎝,厚16~22㎝,尾段被折损。由油松制成。
补强材长827㎝,宽30~31㎝,厚6~17㎝,由油松制成。

蓬莱1号韩国古船由中央底板、左右底板3列宽厚的木板构成船底板,并用木栓贯通连接。由木栓连接船底板工艺,在韩国发现的达里岛高丽古船,其“底板也使用了3块木板,并用长槊来相互连接④”。在韩国古船中连接底板的木栓,称为“长槊⑤”,为韩国传统的造船工艺。在目前出土的50多艘中国古船中,尚未发现使用木栓连接船底板工艺。

蓬莱1号韩国古船中央底板结构特殊, 中央底板尾部两侧被左右底板呈拐尺状左右裹护,左右底板长于中央底板,将中央底板围护并后延,形成蓬莱1号韩国古船特殊中央底板尾部结构。在中央底板的结合处,上加宽大补强材,补强材用铁钉与中央底板前段、中央底板钉牢,以增强中央底板接头部位的强度。这种特殊中央底板与宽大的补强材,为韩国发现高丽古船所未有。

(2)外板

右侧外板保存4列,左侧外板保存9列,均由油松制成,外板横向上采用鱼鳞式搭接,纵向上采用直角同口连接,连接方式上采用J形的木钉和铁钉钉连。外板尺寸如下:

右一板:1号板长408㎝,宽38~52㎝,厚12~20㎝;2号板长100㎝,宽52~9㎝,厚22㎝。
右二板:1号板长309㎝,宽39~40㎝,厚12.5㎝;2号板长460㎝,宽40.5~45㎝,厚11㎝。
右三板:长350㎝,宽62㎝,厚9㎝。
右四板:长255㎝,宽30㎝,厚6㎝。
左一板:1号板长414㎝,宽28~50㎝,厚12~20㎝;2号板长1050㎝,宽40~48㎝,厚22㎝;3号板长260㎝,宽35~40㎝,厚16~22㎝。
左二板:1号板长325㎝,宽22~34.5㎝,厚11㎝;2号板长877㎝,宽42㎝,厚11㎝。
左三板:1号板长454㎝,宽38~52㎝,厚11.5㎝;2号板长890㎝,宽54㎝,厚12㎝。
左四板:2号板长670㎝,宽46㎝,厚11㎝;3号板长501㎝,宽45~46.5㎝,厚11.5㎝。
左五板:1号板长560㎝,宽56㎝,厚11.5㎝;2号板长640㎝,宽42~47㎝,厚11㎝;3号板长345㎝,宽45㎝,厚12㎝。
左六板:1号板长298㎝,宽32.5㎝,厚10㎝;2号板长572㎝,宽36~51㎝,厚11.5㎝;3号板长600㎝,宽50㎝,厚12㎝。
左七板:1号板长528㎝,宽34~42㎝,厚10.2㎝;2号板长640㎝,宽43~48㎝,厚10.5㎝;3号板长503㎝,宽49㎝,厚11㎝。
左八板:1号板长425㎝,宽40.5㎝,厚10.5㎝;2号板长617㎝,宽42㎝,厚9㎝。
左九板:1号板长402㎝,宽27~59㎝,厚10㎝。

在古船的3、4、6舱,分别发现用薄木板覆盖在船板上,薄木板与船板间涂有艌料,用铁钉钉固,显然古船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过修复。此外船缝间均采用麻丝、石炭、桐油调制的艌料密封。
外板连接采用鱼鳞式搭接,纵向上采用直角同口,连接方式是用木钉和铁钉钉固,主要采用木钉从船壳外贯通钉进舱内,这种连接方式在中国古船中尚未发现。据韩国著名学者金在瑾《韩国船舶史研究》介绍,这种木钉在韩国古船中称为“皮槊”,由木质坚硬的栗木制成,作用是连接外板。

(3)木栓、木钉、铁钉

分述如下:

木栓(韩国古船中称为长槊):由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制成,长110~175㎝,宽13㎝,厚6㎝,共16个,作用是将中央底板、左右底板连接固定。

木钉(韩国古船中称为皮槊)有4种,木质为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

第1种木钉呈“J”形,使用量最多,长38㎝左右,间距25~117㎝,用于古船外板间连接,里外贯通。该木钉是由船壳外钉进舱内,船壳外一头宽,舱内一头窄,舱内一头多在木钉旁加楔子。
第2种木钉呈长方形,用量较多,用于每列外板纵向接头直角同口上,作用是将列板接头连接固定。
第3种木钉呈长方形,用量很少,仅用于左、右一板(蓬莱传统造船习俗将龙骨翼板外第一列外板称为一板,韩国古船称为初杉)的连接。该木钉贯通一板,插进左右底板,起到固定一板与左右底板的作用。
第4种木钉较短小,用量很少,其作用是在第3种木钉贯通一板插进左右底板后,该木钉从左右底板凿洞,打进第3种木钉,将左右底板与一板固定连接。

铁钉有2种,第1种是穿心钉,用来钉固固补强材与龙骨等。
第2种是铲钉,呈“J”形,主要用于船壳板、舱壁板等的连接钉。

在发现的中国古船中,除福船中采用木质锔钉挂锔使用外,尚未发现木栓连接船底板,木钉连接外板。据韩国学者李元植《韩国的船》一书介绍,韩国古船从独木舟、木筏时期,就开始采用木栓固定船底板,木栓固定技术历史悠久,具有韩国古代造船工艺特色。

古船普遍采用铁钉连接,铁钉距离为23—25厘米。有意思的是铁钉是从船壳外向里钉进,在舱内几乎看不到铁钉痕迹。与中国蓬莱元朝战船等古船船钉在舱内钉进,船壳外几乎看不到铁钉痕迹,使铁钉不受海水腐蚀的加工工艺有明显区别。

(4)舱壁板、肋骨、桅座

舱壁板:现存5道舱壁板,由油松制成,分述如下(图5):
第2舱壁板:呈倒梯形,残存1块,顶长265㎝, 底长165㎝,宽34㎝,厚12㎝。
第3舱壁板:呈倒梯形,残存3块,上层板顶长383㎝, 底长268㎝,宽45㎝,厚10㎝;下层板顶长250㎝, 底长170㎝,宽33㎝,厚12㎝,舱壁板间由铁钉钉固。
第4舱壁板:呈倒梯形,残存2块,上层板顶长240㎝, 底长167㎝,宽35㎝,厚12㎝;下层板顶长195㎝, 底长175㎝,宽38㎝,厚10㎝, 舱壁板间由铁钉钉固。
第5舱壁板:呈倒梯形,残存3块,下层板顶长260㎝, 底长161㎝,宽35㎝,厚12㎝;上层板顶长297㎝, 底长160㎝,宽47㎝,厚10㎝,舱壁板间由铁钉钉固。
第6舱壁板:呈倒梯形,残存2块,上层板顶长236㎝, 底长150㎝,宽32㎝,厚12㎝;下层板顶长150㎝, 底长176㎝,宽45㎝,厚8.5㎝, 舱壁板间由铁钉钉固。
肋骨:有2种,第1种呈锯齿状,长265~270㎝,宽20㎝,厚4~28㎝,由油松制成。位于舱壁前、后两侧,用铁钉与船底板、外板钉固。第2种选用直形或曲形自然圆木,长150~190㎝,宽12㎝,由油松制成。分布于锯齿状肋骨外侧,钉固在船底板、外板上。
桅座:发现前桅座、中桅座,分述如下:
前桅座:在船头淤泥中发现,呈倒梯形,位于第3舱,长198㎝,宽48㎝,厚26㎝,由油松制成。中部开挖2个桅夹板孔,孔长30㎝,宽14㎝,深8㎝。
中桅座:呈倒梯形,位于第5舱,长236㎝,宽51㎝,厚30㎝,由油松制成,中部挖设桅夹板孔,孔长25㎝,宽18㎝,深6㎝。

蓬莱1号韩国古船设9道舱壁,舱壁前后设锯齿形肋骨、直形或曲形圆木肋骨,加强横向强度,未发现驾龙木。而莞岛高丽古船(图6)等4艘高丽古船均不设舱壁,而是采用横向构件“驾龙木”,
来加强横向强度。在韩国发现的4艘高丽古船,均在龙骨上开挖桅夹板孔,安装桅杆。而蓬莱1号韩国古船安设前桅座、中桅座,应是韩国古船在造船工艺上的技术进步。
(5)蓬莱1号韩国古船的年代

因为蓬莱1号韩国古船是弃船,在船上发现的遗物较少,主要有中国北方窑黑釉碗、青釉碗、白色料珠、松籽等以及粉青沙器碗、瓷瓶、陶茧形壶、陶瓮韩国文物。发现的白色料珠晶莹圆润,属当时的高档工艺品,非普通人所能使用。松籽产于中国的东北、朝鲜半岛等地,可见蓬莱1号韩国古船主要航行于中国北方和朝鲜半岛地区。

在蓬莱1号韩国古船上发现粉青沙器碗、瓷瓶、陶茧形壶、陶瓮等韩国古代舶来文物。粉青沙器碗共两件,一件为水波联珠纹碗,施满釉,釉面布冰裂纹,足底粘白色窑砂;另一件为菊花莲瓣纹碗,青釉闪黄有冰裂纹,足底旋削。两件青瓷碗为不同的韩国古代瓷窑生产,均在青釉上镶嵌白色纹饰,具有明显的朝鲜半岛风格⑥⑦。从蓬莱1号韩国古船上发现粉青沙器,是中国首次经科学发掘证实了韩国古代瓷器的海路传播渠道。这一发现为韩国古代作为东亚的瓷器出口国与中国在古代陶瓷领域的交流⑧,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图7)。

蓬莱1号韩国古船发掘的文化层位清晰,属于元末明初。在古船上发现中国瓷器产地,主要是北方窑黑釉碗、青釉碗,时代为金、元,部分呈明初特征,中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将蓬莱韩国古船的年代定为元朝末期至明朝初期。从蓬莱1号韩国古船发现粉青沙器来看,菊花莲瓣纹碗和水波联珠纹碗,均呈现14世纪后期至15世纪朝鲜半岛瓷器特征,而菊花莲瓣纹碗在釜山大学博物馆和首尔私人收藏家均收藏有相同类型的藏品⑨。经韩国东亚大学姜敬淑教授鉴定,两件粉青沙器瓷碗年代为15世纪初期或中期,对古船粉青沙器瓷碗年代的判断,中韩专家不谋而合,观点相同。综上所述,蓬莱发现的1号韩国古船属于韩国14世纪后期或15世纪建造的海船,主要航行于中国与朝鲜半岛航线。

(6)蓬莱1号韩国古船的沉没原因

蓬莱1号韩国古船沉没于蓬莱水城内侧西南隅,这里地处偏僻,风平浪静,蓬莱1号韩国古船的沉没显然不是风浪所致。据仔细观察,蓬莱1号韩国古船的船材受船蛆蛀蚀严重,以3R2板为例,截面有平均6.7mm×6.0mm大小的船蛆孔洞0.6个/cm2 ,将船材的截面破坏呈蜂窝状。海蛆是海洋中危害船材最严重的海洋钻孔生物,主要分布在近海区,一旦钻入船材,终生不再外出。蓬莱1号韩国古船的船材,在船底部蛀蚀最重,向上逐步减轻,是中国发现古代沉船中受船蛆蛀蚀最严重的古船,在第3舱、第4舱、第6舱舱内均发现大面积使用薄木板修复遗迹,显然外板受海蛆蛀蚀,舱内已开始进水。虽经舱内的临时修复,但已不能长期航行返回高丽,因此最后只能遗弃在蓬莱水城内。

(7)蓬莱1号韩国古船的船材分析

蓬莱1号韩国古船的船材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研究所检测,其中央底板、左右底板、外板、桅座、舱壁、肋骨等均使用油松(Pinus sp.),可见蓬莱1号韩国古船主要船材均使用了一种木材。而船材的连接部位长槊(木栓)为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皮槊(木钉)为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油松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华北、朝鲜半岛等广大地区。据韩国学者金在瑾《我国船的历史》记载,朝鲜半岛的造船技术传统,船材多用松木,连接船材的木栓(长槊)、木钉(皮槊),选用麻栎等木材制作。在中国的古船当中,未发现使用麻栎、板栗构件。由此可以判断, 蓬莱韩国古船不可能在中国建造,应是使用朝鲜半岛出产的油松,在朝鲜半岛建造的古代海船。

(8)蓬莱1号韩国古船的海洋生物分析

在蓬莱1号韩国古船发现角贝(Laevidentalium eburneum)、船蛆(Teredo navalis)、大连湾牡蛎(Crassostrea talienwhanensis) 、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yularis)等海洋生物,而角贝尤引人注目。角贝也称“八角贝”、“象牙贝”,角贝科,介壳细长,稍弯曲,长约4、5厘米,上部为纯白色,下部为肉色,上、下端均开口,口缘生多数丝状的头丝,其尖端稍扩大,有纤毛,为感觉及摄食之用,栖息于暖海的沙中,以硅藻及有孔虫为食。角贝这种贝类,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迄今在山东半岛北部蓬莱一带,未发现角贝的活体标本,是否可以推断,蓬莱1号韩国古船的角贝标本是从朝鲜半岛乘船渡海而来。

(9)蓬莱1号韩国古船在蓬莱水城发现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迄今各地发现中国古代船舶50余艘。蓬莱出土韩国古船是中国境内第一次发现外国古船,填补了海外交通史研究的空白。登州港(蓬莱水城)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港口⑩,唐朝“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国际航线的开通,形成中国古代与东亚交流的著名北路航线,朝鲜半岛的新罗、高丽、朝鲜各时期使节,1000多年来往来于登州港。据考察在元、明、清各朝出使中国的高丽、朝鲜使节,著名的有安轴、李齐贤、郑梦周、郑道传、朴宜中、金九容、李詹、李崇仁、权近、李稷、吴允谦、全湜、李民宬、金尚宪、高用厚、金地粹、崔有海、申悦道、吴肃羽 、李献庆等,在登州港登陆的高丽、朝鲜使节都是乘船渡海而来,来往频繁,使节船长期使用或受损后,不能驶回高丽,可能会选择遗弃在蓬莱水城。蓬莱水城发现的1号韩国古船,会不会是高丽、朝鲜使节船呢?还是贸易船?有待于中外专家的探讨和研究。

6、蓬莱2号韩国古船

蓬莱2号韩国古船(图8)位于蓬莱1号韩国古船北50余米处,南北走向,头南尾北,现存4块船底板、部分零散外板,共10余块船材。残长853厘米,残宽196厘米,分述如下:

中央底板:残长346㎝,宽21~56㎝,厚16~20㎝,由油松制成。
左右底板:右翼底板残长853㎝,宽67㎝,厚10~22㎝,由油松制成。

中央底板与左右底板用木栓(长槊)连接,在残长853厘米右翼底板上,设6个木栓,木栓宽10厘米,厚5厘米,栓距94~140厘米。

中央底板上开有2个桅夹板孔,孔长24厘米,宽12厘米,深5厘米。在已发现韩国莞岛高丽古船、木浦达里岛高丽沉船(图9)、群山十二东波岛高丽古船(图10)、新安安佐高丽古船(图11),均在中央底板上挖设桅夹板孔,与蓬莱2号韩国古船桅夹板孔工艺相同,在中央底板上挖孔装桅,是韩国古船的传统工艺,在中国古船尚未发现。

蓬莱2号韩国古船在1984年蓬莱水城清淤工程中,已出土受到毁坏,在古船上未发现其他文物。

7、船用文物

在2005年蓬莱水城清淤工程中,还发掘出土舵杆毛料、铁锚、石碇、缆绳等船用文物,分述如下:
1、舵杆毛料:明朝,长923㎝,宽655㎝,厚380㎝,由格木(Erythrophleum sp.)制成。舵杆头部上有刻字“二百六十一号,一根长□丈□尺□□□”。舵杆毛料进行过粗加工,加工成上窄下宽、上厚下薄的方木,头部开有穿绳孔,穿绳孔长110㎝,宽90㎝。1984年蓬莱水城出土1根长820㎝的紫檀木舵杆毛料,上有刻字“黄字三百十五号,壹根长二丈八尺,厚一尺二寸,舵头破心,闪脚破开一尺五寸,巴节三个。永乐十年六月□□日进四百料”。从刻文中知道这根“永乐十年”(1412年)的紫檀木毛料,经“舵头破心”的初步加工,将被用作舵杆。中国目前出土的舵杆毛料有1957年南京市中保村出土长1107㎝铁梨木舵杆毛料,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89年江苏太仓出土元朝605㎝海船舵杆,2003-2004年在南京保船厂遗址出土长1010㎝和1100㎝的舵杆毛料,均为珍贵的造船文物。

2、铁锚:4爪完整,锚杆长177㎝,径8.5㎝,锚把上有一缆口,径4.5㎝,锚体表面有明显的锻打痕,锚爪长73 ㎝,径7㎝,锚爪间距144㎝。

3、石碇:玄武岩质,秤砣形,碇的上部凿有把手形缆口,径8.5㎝,高40㎝。,碇底宽33㎝,厚19㎝,重21㎏,1984年蓬莱水城曾出土这种石碇,重76.3㎏,这种秤砣形石碇仅在蓬莱水城出土,在中国沿海尚属罕见。

4、游碇:玄武岩质,长方形,下部略尖。长58 ㎝,宽24㎝,厚15㎝,重27.5㎏,上部凿有缆孔,孔长6㎝。1984年蓬莱水城出土8件游碇,山东省长岛县庙岛藏有2件游碇。关于游碇的用法,唐朝书籍中曾记载,航船突遇风浪时,将游碇下于航船两侧,以抗风浪。

5、石碇:玄武岩质,梭形,长95 ㎝,宽24㎝,厚13㎝,重21.5㎏,碇身中部凿有凹槽,凹槽宽7 ㎝,深0.7㎝,山东省长岛县庙岛海域、日本博多湾海域均出水过这种石碇。

6、缆绳:4根,1号缆绳长650㎝,直径6㎝,南北走向,从蓬莱1号韩国古船尾部穿过。2号缆绳长960㎝,直径9㎝,出土于蓬莱1号韩国古船船底东部的淤泥中。3号缆绳长450㎝,直径3㎝,出土位置与2号缆绳相同。4号缆绳被压在蓬莱明朝战船西部的淤泥中,长度不详。

8、结语

(1)蓬莱明朝战船的船型,沿袭宋朝“刀鱼战船”的式样,呈瘦长流线型,追求快速性。目前,在中国发现蓬莱元朝战船、蓬莱明朝战船、浙江象山古船这种船型共3艘。

(2)宋朝刀鱼船产地,起源于江浙一带。2005年在蓬莱水城港口小海西部发现了修造船遗迹,不排除蓬莱明朝战船在蓬莱水城建造的可能性。

(3)蓬莱明朝战船上出现2处更换船板的维修痕迹,船底板磨损严重,表明该船经维修后不能继续使用,最终被废弃沉没在蓬莱水城港口内。

(4)蓬莱1号韩国古船表现的韩国传统造船工艺,主要是船壳建造方面,即用木栓(长槊)连接船底板,用木钉(皮槊)连接船外板。其独到的木栓、木钉连接技术,为中国古船所未有。

(5)蓬莱1号韩国古船在横向上采用舱壁、肋骨等加强横向强度,未发现横向构件——驾龙木。古船上发现前桅座、中桅座,表明蓬莱1号韩国古船为双桅木帆船。

(6)从蓬莱1号韩国古船的中剖面看,呈 形结构,与韩国发现的新安安佐高丽古船船形相同,与韩国以往发现的莞岛高丽古船、木浦达里岛高丽古船、群山十二东波岛高丽古船的船形有明显区别,上述3艘高丽古船为方首、平底、方尾的传统船形,而蓬莱1号韩国古船、新安安佐高丽古船船形已出现变化,采用 形船体,经实验证明, 形船体阻力最小,具有先进性。

(7)在亚洲发现古船中,外板采用鱼鳞式搭接技术从时间顺序上看,首先是在13世纪的中国泉州宋朝贸易船上发现,继而于14世纪前期韩国新安沉船上使用,上述两船均为中国建造的福船。而14世纪后期或15世纪初期的蓬莱1号韩国古船沿用鱼鳞式搭接,表明在亚洲中国、韩国前后采用了外板鱼鳞式搭接技术。

(8)蓬莱1号韩国古船是中韩古代造船技术交流的产物,它既有韩国古船木栓连接船底板、木钉连接外板等典型传统技术,还采用中央底板补强材、水密舱壁、肋骨、桅座、铁钉连接、艌料等中国造船技术,是具有科研价值的中韩造船史交流的珍贵文物。

(9)蓬莱2号韩国古船中央底板上挖设桅夹板孔,说明该船属于在中央底板上挖孔装桅的典型韩国古船,与韩国发现的莞岛高丽古船等4艘高丽古船工艺相同,与受到中国造船技术影响安设桅座的蓬莱1号韩国古船有所区别。

致谢:文中采用席龙飞、顿贺、龚昌奇、山东省文物考古所、烟台市博物馆绘图,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①席龙飞编《蓬莱古船与登州古港》,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26页。
②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③《宋史》卷四八七《高丽传》。
④[韩]许逸、李昌亿“韩国古代造船史之考察”,《船史研究》第18期,2004年版。
⑤[韩]李元植《韩国的船》,大元史股份公司,第24页。
⑥[韩]郑良谟《韩国陶瓷器》,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542页。
⑦[韩]姜敬淑《粉青沙器》,大元史股份公司2002年版,第32页、第93页。
⑧林士民《北洋航路拓展与朝鲜半岛制瓷文化的交流》,载《中外关系史论丛》第4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93页。
⑨[韩]尹龙二《高丽镶嵌青瓷的起源与发展》,载《湖林博物馆所藏品选集•青瓷Ⅱ》,1992年版,第142页。
⑩彭德清、杨熺主编《中国航海史》(古代航海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175-176页。

作者:袁晓春,原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