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马光(搬运工)

弘毅

英国外交网络档案文献资源 by石俊杰

目前已经出版的英国外交文件,基本涵盖了从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的所有时段内容,不仅包括英国外交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也反映了世界局势从19世纪以来的巨大变 化。 1. 英国内阁档案(Cabinet Papers,CAB)http://www.nationalarchives.gov.uk /cabinetpapers/ 简介:内阁记录(CAB)是研究英国内政外交的重要基础史料。目前,在国内可以… 阅读更多 »英国外交网络档案文献资源 by石俊杰

第二届海丝文化国际青年学者联盟论坛1号邀请函

尊敬的 先生/女士: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泉州师院)、福建省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海丝文化国际青年学者联盟论坛”,将于2016年5月20-23日在山东泰安召开,会议由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 一、会议主要围绕以下议题展开研讨: 1.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2.海丝沿线各国的经… 阅读更多 »第二届海丝文化国际青年学者联盟论坛1号邀请函

德国普鲁士文化遗产图书馆藏晚清直隶山东县级舆图整理与研究(上)

作者:华林甫,李诚,周磊 ISBN:978—7—5333—3389—8 出版时间:齐鲁书社,2015年9月 定价:720.00 图书介绍 本书以德国柏林普鲁士文化遗产图书馆庋藏的一百多幅晚清直隶、山东两省的县级舆图为研究对象,一一著录各幅舆图之图名、性质、质地、保存状态、方向、尺寸、比例尺,脉县之沿革、考图之时代,并摘录舆图主要内容,意在挖掘其在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学术价值,同时对地图学史亦有参考意… 阅读更多 »德国普鲁士文化遗产图书馆藏晚清直隶山东县级舆图整理与研究(上)

普塔克 :“亚洲海峡历史”导言

【编者谨按】随着海洋史研究的不断拓展,诸如港口、湾区、岛屿等海洋地理单元相继进入海洋史学者的研究视野,成为一新趋势。2010年,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研究所首席汉学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顾问普塔克教授在中心主办的“史学前沿论坛”上提出,应该尝试从“海峡的视角”探究亚洲海峡区域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发展轨迹,寻求构建海峡作为人类文明交流的“海洋通道”的功能与作用的历史解释和理论模式。毫… 阅读更多 »普塔克 :“亚洲海峡历史”导言

海舶生活史浅议

蔡鸿生 海洋史研究 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就是以海舶为载体,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舶人必须掌握新的生活技能,养成新的生活习惯,采取新的生活方式,才能实现从居民到船民的转变,在惊涛骇浪中有所作为。历史研究应当以人为本,陆上如此,海上也是如此。对海洋史来说,研究海舶的航行生活,并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节外生枝,而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这方面的课题,涉及海洋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交融会通,非三言两语所能济事… 阅读更多 »海舶生活史浅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漕运史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漕运史研究综述 高元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 内容提要:漕运是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历史上的影响极为深远,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漕运史研究十分兴盛。相关学者就各朝代特别是明清时期漕运的社会职能、实际运转、管理系统、运输人员、漕弊、漕讼与减漕运动、漕运中的商业活动,以及漕粮河运和海运的变迁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进一… 阅读更多 »20世纪80年代以来漕运史研究综述

吴松弟:旧海关出版物与近代中国研究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家》(桂林)2014年第201412期 第141-146页吴松弟(1954- ),浙江罗阳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433。(吴松弟为本档案主编)内容提要:中国旧海关出版物由七大系列和系列外指数构成,具有系统、科学、丰富准确的特点,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资料宝库。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其统计、报告和专书中仍存在一些缺陷,谨慎地利用方能发挥其独到的学术价值… 阅读更多 »吴松弟:旧海关出版物与近代中国研究

柯娇燕:何炳棣与罗友枝之间是否真发生过论战?

英文版地址:http://www.dartmouth.edu/~crossley/comment.shtml 何炳棣与罗友枝之间是否真发生过论战? 不,并没有。但是,制造一场论战却是一个“新清史”神话的必不可少的元素。 在被固定为“新清史”的精神领袖形象之前,罗友枝是一位杰出的早期现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史家,她总是能在这些领域中开辟出新天地,例如探索清代经济和政治发展中的“资本主义萌芽”(sprout… 阅读更多 »柯娇燕:何炳棣与罗友枝之间是否真发生过论战?

复旦成立海关史研究中心:旧海关文献为何备受学界关注

澎湃新闻记者 于淑娟 2016-02-27 16:38 来自 私家历史 字号 2月27日,复旦大学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举行揭牌仪式。来自日本、澳大利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大陆多所高校、研究所的学者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与中国海关学会、海关出版社、海关博物馆等单位相关人员共聚一堂,就“海关文献与近代中国”展开研讨。 研讨会现场照片 复旦大学之所以成立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一个重要背景… 阅读更多 »复旦成立海关史研究中心:旧海关文献为何备受学界关注

“蓝色海洋文明与多元沿海社会”学术研讨会 征稿启事

敬启者: 自古以来,海洋赋予沿海居民宝贵的物质财富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使沿海地域社会带有浓厚的蓝色海洋文明特色。蓝色文明的特征,在于多元、开放、包容与进取。历朝历代海上商贸的发达、沿海港市的兴盛、物种的海域传播、人口的海上迁徙、思想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越洋交流、航路的开辟发展……等等,都是那一时期海洋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今日的海洋对于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意义与日俱增。当下研究海洋文明,… 阅读更多 »“蓝色海洋文明与多元沿海社会”学术研讨会 征稿启事

海关文献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

议程表 会议地点: 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 时间:2016年2月27-28日   议程之一:复旦大学中国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 27日8:30—9:30,二楼多功能厅 主持人:复旦大学文科处陈玉刚处长 揭牌:中国海关学会李克农会长、复旦大学林尚立副校长 致辞: 复旦大学林尚立副校长、中国海关学会李克农会长 复旦大学历史系黄洋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史研究中心熊月之主任 复旦大学金… 阅读更多 »海关文献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

黎志刚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黎志刚(Chi-Kong Lai),原籍中国香港,1982年在香港新亚研究所(New Asia Research Institute)取得硕士学位。1992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中国第一间公司与政府:轮船招商局中的官僚、商人及其资源分配》(China’s First Modern Corpor… 阅读更多 »黎志刚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何炳棣教授及其《明清社会史论》

何炳棣教授於2012年六月七日清晨七點十一分在睡夢中安然去世,享壽九十五歲,史學界失去一位跨世紀的大師。何炳棣先生原來念的是英國史,後來轉治中國史,他的研究領域廣,包括揚州鹽商、明清至民國的人口、明清會館、明清科舉與社會流動、美洲新大陸作物輸入中國、北魏洛陽城、明代土地數據、清代在中國史上的重要性、黃土與中國農業文化的起源和近年研究的先秦諸子等。何先生收集史料之辛勤,運用史料之精妙,方法與史識之獨… 阅读更多 »何炳棣教授及其《明清社会史论》

“新清史”论争:从何炳棣、罗友枝论战说起

本文原刊登於《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第1 期(2016.02),頁1-13。 “新清史”論爭:從何炳棣、羅友枝論戰說起 徐泓摘 要:“新清史”論爭起於1990年代中期,羅友枝對何炳棣《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的批評及何炳棣的反駁,隨後,西方學者分別就研究立場、運用史料及論爭議題核心—“漢化” 問題,開展論爭。2000年以後,隨著論爭相關論著的陸續的譯介,兩岸史… 阅读更多 »“新清史”论争:从何炳棣、罗友枝论战说起

王曾瑜:谈谈中国古代史料的标点与校勘及其他问题

编者案:中国古代文献史料浩如烟海,又有众多鱼鲁亥豕手民之误和版本目录学问题,做研究极为不便。因此古籍整理,标点,校勘重新出版,实在是功莫大焉。尽管仍然有不少讹误,但二十四史的校勘整理出版可以看作是个中典范。但有时候学者所要使用的重要史料尚未经过点校重新出版,那么也就只有自己进行这项工作了,比如一些名人日记笔记之类,小编曾因研究工作需要引用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但目前仅有影印版没有校点版,只能自己… 阅读更多 »王曾瑜:谈谈中国古代史料的标点与校勘及其他问题

2015 年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政经制度”场次会议报导

時間:     2015 年 12 月 10 日(四)上午 9:15 至下午 6:00、11 日(五)上午 9:00 至下午 4:40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臺灣史研究所 802 會議室撰寫人:     盧泓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   「政經制度… 阅读更多 »2015 年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政经制度”场次会议报导

专访艾尔曼教授

撰寫人:黃聖修(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艾爾曼教授 (Benjamin A. Elman),美國賓州大學博士,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史教授,現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所與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教育史、中國科學史,以及東亞文化交流史。著有《從理學到樸學:晚期中華帝國知識與社會變革》、《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後期常州今文經學派研究》、《晚期中華帝國科舉文… 阅读更多 »专访艾尔曼教授

杨国桢:重新认识西方的“海洋国家论””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9JDH15)。 【作者简介】杨国桢,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海洋史。 【内容摘要】借鉴福柯的话语理论,重新认识“西方中心主义”现代社会科学与国家分析框架下的“海洋国家”话语,指出“海洋国家”实质上是马汉“海权论”话语策略中的一个概念;麦金德则通过海陆二分法和民主、专制二分法的组合,构建出“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的对… 阅读更多 »杨国桢:重新认识西方的“海洋国家论””

海洋史与世界史认知体系

[摘要]海洋人的生活是冒险出海探索的延续,因此呈现出通过各种海洋信仰来祈求平安的现象。这应该算是一种心理保险。他们不满足于单一的信仰,而是呈现出一种依靠多种信仰获得心理上的安全的现象。 一、序言 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封闭式”、“隔断式”的。朝鲜时代持续了500余年的“海禁”与“锁国”政策,其对历史文化的影响即使是在开放化、世界化的当今时代,仍不知不觉地制约着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历史研究被分割为韩国史… 阅读更多 »海洋史与世界史认知体系

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初编至十四编,2009-2015,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总目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初编至十四编,2009-2015)总目王明荪主编初编二十册(2009年3月):第1册•李添瑞:巫及其与先秦文化之关系978-986-6449-49-9第2册•王瑞杰:西周礼治文化探论978-986-6449-30-7第3册•詹士模:反秦集团灭秦与分裂战争成败之研究978-986-6449-31-4第4册•郑雅如:情感与制度:魏晋时代的母子关系978-986… 阅读更多 »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初编至十四编,2009-2015,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总目

《清华元史》第1-3辑目录

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术期刊《清华元史》日前推出创刊号。同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兼职教授并分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会长的姚大力和刘迎胜共同担任该刊主编。该刊虽以“元史”命名,内容并不限于蒙元史的范围,而是覆盖了中国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边疆史地之全部领域。姚大力和刘迎胜表示,王国维、陈寅恪、邵循正等老清华的学者都曾在蒙元史以及边陲地域史、边陲族群史或族群关系史等方面取得巨大建树… 阅读更多 »《清华元史》第1-3辑目录

域外所见中国古史研究资料汇编·朝鲜汉籍篇(全三十册)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出版年: 2013-9 页数: 18684 定价: 9800 装帧: 精装 丛书: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ISBN: 9787562162933 内容简介  · · · · · · 本丛书为韩国历史上的文人学者对中国历史的整理、评述类文献的汇编作品。其内容十分丰富,有史编史撰、史评史论、… 阅读更多 »域外所见中国古史研究资料汇编·朝鲜汉籍篇(全三十册)

新书推介:国家图书馆藏抄稿本日记选编

书名:国家图书馆藏抄稿本日记选编(全六十册) 编著者:国家图书馆 编 定价:36000.00元 ISBN:9787501357093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规格:精装 16开 本书选录国家图书馆藏抄稿本日记28种,其中元人日记1种(《郭天锡日记》),清人日记27种,如吴骞《兔床日记》、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英和《奉使陕甘日记》、翁心存《知止斋日记》及其孙翁曾翰(翁同龢嗣子)的《海珊日记》,… 阅读更多 »新书推介:国家图书馆藏抄稿本日记选编

有哪些好用的网络历史地图?

小编导言 想研究历史地理,想在历史的时间维度里理清空间的关系和变化,历史地图是不可少的资料。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已成为一代经典。而在今天,数据库、GIS技术和网络资源正帮助我们更方便更全面地使用历史地图。来看看有哪些神奇的网络历史地图资源吧。 CHGIS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 CHGIS入口:www.fas.harvard.edu/~chgis/ 复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CHGIS介绍和入口:y… 阅读更多 »有哪些好用的网络历史地图?

13年前敢于坐“冷板凳”,始出版《史念海全集》《谭其骧全集》

【百道讯】“出版这些全集不是简单再版,也不是炒冷饭!”黄书元强调,责任编辑张秀平说她在人民出版社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献给了这两套全集。与会学者说,他们是历史地理学科的创建人和奠基人,“始终把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放在首位”,“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是他们的谆谆教诲。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之《史念海全集》和《谭其骧全集》出版座谈会暨中国国家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于1月26日在北京召开。 中国地理学会、复… 阅读更多 »13年前敢于坐“冷板凳”,始出版《史念海全集》《谭其骧全集》

舆地志 | “世纪寒潮”过后,聊聊明清小冰期的寒潮

小冰期(Little Ice Age)是指一段在中世纪温暖时期之后开始的时段。这个名称由弗朗索瓦-埃米尔·马泰(François-Emile Matthes)于1939年在美国地球物理学学会的《Report of committee on glaciers》中创立。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小冰期结束于20世纪初期。小冰期低温的气候特点是相当明显的,尤其在高纬… 阅读更多 »舆地志 | “世纪寒潮”过后,聊聊明清小冰期的寒潮

《季风亚洲研究》第1卷第1期

  《季風亞洲研究》緣起 臺灣的季風亞洲史相關研究的起源,首推曹永和院士。曹院士畢生致力於早期臺灣史、交通史、海洋史等專題領域上,同時為季風亞洲史的研究奠下了開創性的基礎。1983年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研究所(現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推行【中國海洋史發展計畫】,並聘任曹院士擔任研究人員,帶動國內研究風氣。至此,海洋史研究成果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 隨著新史料、新學問、新研究法在學術上… 阅读更多 »《季风亚洲研究》第1卷第1期

帝国的终结——制度化皇权与唐代政治文化

  帝国的终结——制度化皇权与唐代政治文化 陆扬 《清流文化与唐帝国》这部相当不成熟的小书主要收入了我在过去四五年内撰写的有关唐五代政治文化的文章。虽然这些文章从构思到最终完成,常常经过相当漫长的岁月,其间又不断受到新的史学观念和研究成果的影响,但它们之间仍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都是围绕两个在我看来非常重要也互为依托的历史课题,一是唐后期皇帝权威的特殊性对唐代政治秩序的影响,二是唐五代新政治文化精… 阅读更多 »帝国的终结——制度化皇权与唐代政治文化

偶然得之的一份宝贵的近代东亚研究书单

这份书单系统全面,主要是18、19、20世纪的中国和日本历史。涵盖了清末历史、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中国20世纪的危机、明治维新、日本的经济改革、中国的早期革命与共和、明治与大正时期的日本政治、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帝国侵略扩张中的日本、二战后的日本、日本女人的身份地位。书在海外学术界的口碑都不错,几本获得过费正清奖,被视为东亚现代历史研究中的最佳著作。 不忍一人独享,故拿出来,以飨豆友。 Late … 阅读更多 »偶然得之的一份宝贵的近代东亚研究书单

GIS的发展及其应用

以前看葉高華教授的部落格,常常有很精美的地圖數據,後來也開始自學一些GIS的軟體,但是這些軟體都滿複雜的,有時候是沒有圖資,有時候有了圖資後也不知道怎麼運用。哈佛的CBDB提供了很豐富的人物數據,可是明清的資料相對較少,去年開始比較有系統的自己建置明清江南文人的相關數據,也差不多弄了600多筆,希望論文用的上。     昨天看祝平次教授上傳的教學影片,他介紹了鄧志松教… 阅读更多 »GIS的发展及其应用

试论元代中国与高丽的贸易

张雪慧,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63~70頁 摘要:本文利用中外历史学、语言文学、考古学等数据、特别是以往不太为人注意的原始材料,考查论述元代中国同高丽经过海、陆交通进行的多种渠道、不同形式和规模的贸易往来,种类丰富的进出口商品,及商业活动对双方社会风习和民众生活的影响与渗透。元丽民间商人的交往更生动的反映了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关键词:元 高丽 贸易… 阅读更多 »试论元代中国与高丽的贸易

陈高华:元朝与高丽的海上交通

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联系,有陆路,也有海道。海上交通对于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的作用,不少论著对此作过探讨。20世纪70年代新安海底沉船的发现,进一步激发了人们探讨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海上交通的兴趣。 元代,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交往,以陆道为主,海上交通相对来说居于次要地位,因而常常被忽视。实际上,当时两国之间海道往来仍是相当频繁的。本文试图以中国和朝鲜的有关文献相互参证,就这个问题,… 阅读更多 »陈高华:元朝与高丽的海上交通

陈春声 刘志伟: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16-18世纪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以及同一时期中国国内商品货币交换空前发达的现象,一直是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引人注目的课题。梁方仲教授是较早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1939年发表的长篇论文《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利用中外历史文献,对明代输入白银的数量、外贸规模等问题作了具有奠基意义的研究。他在以一条鞭法为中心的明代赋役与社会经济的研究中,深入考察了在白银流入与商品流通发… 阅读更多 »陈春声 刘志伟: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

我们的问题意识:对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反思*

黄宗智 【内容提要】本文先从问题意识的角度回顾了美国战后三代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研究,进而把那些研究置于近三百年来西方关于中国的思考的大框架之中来分析。目的是要证明中西方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是怎样主宰了那些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们所提出和没有提出的问题,怎样塑造了他们对问题的解答,有时候甚至促使他们违反现有的经验证据。本文论证,在一个现代的中国,中西的相互渗透,包括对西方的选择性重新理解和对两者的调和,而… 阅读更多 »我们的问题意识:对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