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马光(搬运工)

弘毅

《季风亚洲研究》第1卷第1期

  《季風亞洲研究》緣起 臺灣的季風亞洲史相關研究的起源,首推曹永和院士。曹院士畢生致力於早期臺灣史、交通史、海洋史等專題領域上,同時為季風亞洲史的研究奠下了開創性的基礎。1983年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研究所(現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推行【中國海洋史發展計畫】,並聘任曹院士擔任研究人員,帶動國內研究風氣。至此,海洋史研究成果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 隨著新史料、新學問、新研究法在學術上… 阅读更多 »《季风亚洲研究》第1卷第1期

帝国的终结——制度化皇权与唐代政治文化

  帝国的终结——制度化皇权与唐代政治文化 陆扬 《清流文化与唐帝国》这部相当不成熟的小书主要收入了我在过去四五年内撰写的有关唐五代政治文化的文章。虽然这些文章从构思到最终完成,常常经过相当漫长的岁月,其间又不断受到新的史学观念和研究成果的影响,但它们之间仍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都是围绕两个在我看来非常重要也互为依托的历史课题,一是唐后期皇帝权威的特殊性对唐代政治秩序的影响,二是唐五代新政治文化精… 阅读更多 »帝国的终结——制度化皇权与唐代政治文化

偶然得之的一份宝贵的近代东亚研究书单

这份书单系统全面,主要是18、19、20世纪的中国和日本历史。涵盖了清末历史、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中国20世纪的危机、明治维新、日本的经济改革、中国的早期革命与共和、明治与大正时期的日本政治、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帝国侵略扩张中的日本、二战后的日本、日本女人的身份地位。书在海外学术界的口碑都不错,几本获得过费正清奖,被视为东亚现代历史研究中的最佳著作。 不忍一人独享,故拿出来,以飨豆友。 Late … 阅读更多 »偶然得之的一份宝贵的近代东亚研究书单

GIS的发展及其应用

以前看葉高華教授的部落格,常常有很精美的地圖數據,後來也開始自學一些GIS的軟體,但是這些軟體都滿複雜的,有時候是沒有圖資,有時候有了圖資後也不知道怎麼運用。哈佛的CBDB提供了很豐富的人物數據,可是明清的資料相對較少,去年開始比較有系統的自己建置明清江南文人的相關數據,也差不多弄了600多筆,希望論文用的上。     昨天看祝平次教授上傳的教學影片,他介紹了鄧志松教… 阅读更多 »GIS的发展及其应用

试论元代中国与高丽的贸易

张雪慧,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63~70頁 摘要:本文利用中外历史学、语言文学、考古学等数据、特别是以往不太为人注意的原始材料,考查论述元代中国同高丽经过海、陆交通进行的多种渠道、不同形式和规模的贸易往来,种类丰富的进出口商品,及商业活动对双方社会风习和民众生活的影响与渗透。元丽民间商人的交往更生动的反映了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关键词:元 高丽 贸易… 阅读更多 »试论元代中国与高丽的贸易

陈高华:元朝与高丽的海上交通

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联系,有陆路,也有海道。海上交通对于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的作用,不少论著对此作过探讨。20世纪70年代新安海底沉船的发现,进一步激发了人们探讨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海上交通的兴趣。 元代,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交往,以陆道为主,海上交通相对来说居于次要地位,因而常常被忽视。实际上,当时两国之间海道往来仍是相当频繁的。本文试图以中国和朝鲜的有关文献相互参证,就这个问题,… 阅读更多 »陈高华:元朝与高丽的海上交通

陈春声 刘志伟: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16-18世纪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以及同一时期中国国内商品货币交换空前发达的现象,一直是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引人注目的课题。梁方仲教授是较早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1939年发表的长篇论文《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利用中外历史文献,对明代输入白银的数量、外贸规模等问题作了具有奠基意义的研究。他在以一条鞭法为中心的明代赋役与社会经济的研究中,深入考察了在白银流入与商品流通发… 阅读更多 »陈春声 刘志伟: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

我们的问题意识:对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反思*

黄宗智 【内容提要】本文先从问题意识的角度回顾了美国战后三代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研究,进而把那些研究置于近三百年来西方关于中国的思考的大框架之中来分析。目的是要证明中西方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是怎样主宰了那些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们所提出和没有提出的问题,怎样塑造了他们对问题的解答,有时候甚至促使他们违反现有的经验证据。本文论证,在一个现代的中国,中西的相互渗透,包括对西方的选择性重新理解和对两者的调和,而… 阅读更多 »我们的问题意识:对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反思*

中国向何处去:人文社会科学的近期走向

摘要 整个当下中国正在朝着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发展,近 30 年来社会科学高速发展繁荣的局面正在告一段落,而人文学术、特别是中国古典学术和传统文化研究正在从边缘重返主流。 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要想走向世界,必须和自由主义这个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流派展开深度对话,同时必须根据自己的基本原则去创造出一种高于自由主义的生活方式。 当前儒学复兴的挑战性一是指向主流意识形态,二是指向西方中心论,三是指向现行的学科分… 阅读更多 »中国向何处去:人文社会科学的近期走向

九州岛大学东洋史研究室《东洋史学》第1-28号(1950-1965)总目

胡耀飛/整理 整理者按:九州大學東洋史研究室編輯的《東洋史學》,在日本戰後初期持續了十五年的時間,充分展示了以日野開三郎(1908.5.11-1989.9.29)先生為主的九州大學東洋史研究早年成果。承蒙華東師範大學周鼎兄相告,此刊似於第28號後停刊,直至被1973年創刊的《東洋史論集》所取代。今略據此刊原始目錄整理第1-28號(缺第19號)目錄,以備同好參考,然頗有不可解之處,敬請點擊“閱讀原文… 阅读更多 »九州岛大学东洋史研究室《东洋史学》第1-28号(1950-1965)总目

朝贡制度与东亚地区传统国际秩序 ——以16-19世纪的明清王朝为中心

陈尚胜 内容提要:东亚地区传统国际秩序应称“封贡体系”较为周全。封贡关系的要义在于“事大” 与“字小”。从中国明清王朝与朝鲜、琉球、越南等属国关系看,朝贡制度也是双边贸易、文化交流、边疆管控以及司法合作的基本机制,而在属国遭遇国家安全危机时,作为“上国”的明清王朝也积极进行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援救行动。不过,朝贡制度旨在建立“上国”与“属国”之间的主从关系,各个“属国”之间并没有围绕“上国”而形成合… 阅读更多 »朝贡制度与东亚地区传统国际秩序 ——以16-19世纪的明清王朝为中心

清朝与日本之间的情报搜集

清朝与日本之间的情报搜集 ——以清朝入关前后为中心 陈波 摘要:明末清初,素有瑜亮情结的中日两国,彼此极力相互搜集对方的情报,以因应急剧变化的地缘政治格局。结合中国、朝鲜以及日本史料,分析清朝入关之前通过朝鲜的对日情报搜集,以及日本基于唐船风说书的对华情报搜集,不仅呈现了明清鼎革之际中日之间情报攻防的实态,而且折射出当时清朝、朝鲜、日本三国之间复杂而诡谲的利益分野和外交博弈。从更长的历史时段来看,… 阅读更多 »清朝与日本之间的情报搜集

明代漕船考(封越健)

漕运制度是明代的一项重要财政制度,由水路转运南方粮赋供应京师百官俸禄、军饱和宫廷消费。舟船是它的基本条件之一。运送漕粮的舟船,明代史籍中称为漕船、粮船或运船,也有与民船相对而称为军船,又把运粮北上的称为重船,归返的称为回空船只,或简称回空;或因其船式称为浅船、遮洋船。漕船由漕运衙门统一管理,有一些专门规章制度。本文仅就有关问题作一些考证。 一、漕船的种类和式样 明初曾从太仓海道运粮至辽东、天津,永… 阅读更多 »明代漕船考(封越健)

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

王子今 中国传统史学中长期以来并没有交通史的地位。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司马迁那号称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史记》,以及班固的《汉书》,都有记载社会生活重要内容的专篇——‘书’和‘志’,交通非但不能单独成篇,各志书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也不多。刘向、刘歆父子所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其中也没有交通这一类目,因为那时确实没有这方面的著述。两晋司马彪所撰的《续汉书》创设了《舆服志》,有了记载车辆的… 阅读更多 »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

学术期刊引文索引(SCI、SSCI、EI、ISTP、ISSHP)知识介绍

学术期刊引文索引知识介绍 前言 目前,在国际科学界与学术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ISI旗下的SCI、SSCI、EI和ISTP等重要检索期刊所收录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 1、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I) 2、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CI) 3、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SCI… 阅读更多 »学术期刊引文索引(SCI、SSCI、EI、ISTP、ISSHP)知识介绍

三十年来域外汉籍整理概况述略

《形象史学研究》(2011年),许林平、孙晓 在我们看来,所谓汉籍,从广义上来说,指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以汉字为主要著录符号的各类文献,包括书册、简帛、金石等物质载体。而狭义概念上的汉籍,则为汉字书籍。当然,在过去,汉籍的概念特指由中国本土产生并流播的汉字书籍。这里,我们暂取广义的说法。众所周知,汉籍的形成悠长久远,数量浩如烟海,流布遍及五洲。所谓域外汉籍,通常认为是流传到海外或在海外地区产生的汉字… 阅读更多 »三十年来域外汉籍整理概况述略

《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出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近年致力于推动学界开展东亚汉文文献的整理工作,已先后出版了20世纪以前中国周边属国使者燕行文献的两套大型丛书——《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和《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此次推出的《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既是与上述二书同类的第三种,也是新开拓的“东亚邻国汉文文献集成”系列中的第一种,旨在以更为全面弘阔的视野,用汇集影印一国全部现存汉文原始文献的形式,彰显汉字文化在东亚历史中… 阅读更多 »《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出版

郑培凯:温故而知新——『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总序(附总书目)

鄭培凱 晚清以來,西力東漸,西方文化思想的著作也大量譯成中文,最著名的如嚴復與林紓的譯著,影響了整個二十世紀中國的知識界與文學界,使得中國文化的思維脈絡為之丕變。除了西方思想經典、文學與實證科學著作的翻譯,以實證方法系統化探討中國文史的域外漢學,也對中國學術思想界產生了莫大衝擊,改變了中國學術的著述方法與取向。 中國傳統的知識結構,是按經史子集四庫分類的,以儒家意識形態的經學為文化知識的砥柱,以史… 阅读更多 »郑培凯:温故而知新——『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总序(附总书目)

戴燕:『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之『古典文献与语言文字』系列分序

『古典文獻與語言文字』系列分序 戴燕 1930年代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一個黃金時期。從晚清的白話文運動,到白話文在民國初年被定為現代國語,中國的語言也就是「漢語」本身便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在漢語的這一現代轉化過程中,「新文學」即白話文學、又或稱國語文學的異軍突起,又起到極為重要的推進作用。因此,現代的漢語和文學,從一開始就如雙生子一樣關係密切,不可切分。 當然,白話文與白話文學的興起,原因不只一… 阅读更多 »戴燕:『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之『古典文献与语言文字』系列分序

傅杰:『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之『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系列分序

『歷史文化與社會經濟』系列分序 傅傑 一九四九年,身在美國的鄧嗣禹在《遠東季刊》發表《近五十年中國歷史編纂學》,總結半個世紀以來中國歷史編纂學從保守走向開放,「先是受日本,然後是英國、美國、法國,最後是蘇聯等影響」,既擴大了史料的範圍,又應用了科學的方法,把重點從帝國的政治事件轉移到社會經濟方面,終於「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鄭培凱教授主編的《近代海外漢學經典叢刊》,正是鄧氏提及的各國影響中的一部分—… 阅读更多 »傅杰:『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之『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系列分序

霍巍:“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之“中外交通与边疆史”系列分序

霍巍 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時期出現在清末民初,中國文化和中國學術幾千年來所積澱的自負和驕傲,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挑戰。這種壓力既來自外部,也來自於內部,既包含著一個古老民族對於西方列強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強勢壓迫的自然反抗,也有著當時學人從學術傳統、研究範式、價值取向、材料方法等深層次的理性思考。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陳寅恪先生因主張「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 阅读更多 »霍巍:“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之“中外交通与边疆史”系列分序

巴黎发行《史记》全套法文版 法国两位译者工作跨越百年

《史记》法文版封面。(图片来源:《欧洲时报》) 【欧洲时报】百年前,法国汉学家沙畹译注的五卷本《史记》被视为西方学界整理中国史部要籍的第一部谨严精审之作。百年后,班岜诺教授补完“列传”部 分,让九卷本法文版《史记》在西方汉学译著中一枝独秀。2013年,班岜诺就曾为欧洲时报撰文谈自己翻译《史记》心得,并赞赏友丰书局首次用一种西方语言 译出全套《史记》乃有勇气的壮举。 巴黎友丰书局潘立辉先生主持编列了… 阅读更多 »巴黎发行《史记》全套法文版 法国两位译者工作跨越百年

明成祖朱棣:外夷来是面子 不得征商税丢国家脸

明朝对待外国朝贡,一般采取“厚往薄来”原则,礼优有加。洪武四年七月,太祖谕福建行省,占城海舶货物,皆免征税,“以示怀柔之意”。同年九月,高 丽、三佛齐入贡,高丽海舶至太仓,三佛齐海舶至泉州,户部请征其税,诏勿征。五年正月,琐里国来贡,太祖谓中书省臣曰:“西洋琐里,涉海而来,难计年月, 其朝贡无论疏树,厚往而薄来可也”。十六年五月,太祖谓礼部臣曰:“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而来… 阅读更多 »明成祖朱棣:外夷来是面子 不得征商税丢国家脸

“复旦文史专刊”第十二种《全球史、区域史与国别史》由中华书局出版

“复旦文史专刊”第十二种《全球史、区域史与国别史——复旦、东大、普林斯顿三校合作会议论文集》 (中华书局,2016年1月) 序: 这是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和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从2011年到2013年的三年间,有关全球史、区域史和国别史问题的三次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编。原本,三次会议中,一共发表了四十五篇论文,但在编选论文集的时候,经与日文版编选者羽田正(Haneda Masas… 阅读更多 »“复旦文史专刊”第十二种《全球史、区域史与国别史》由中华书局出版

抑商与通商:明太祖朱元璋的商业政策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商业政策,在诸多教材、论著中皆有零星涉及。但迄今,尚乏全面、系统的论述。且大都认为,朱元璋“重农抑商”或“重本抑末”。然而,阅读这一时期的史籍,觉得此论点大有值得商榷之处。“重农抑商”或“重本抑末”无法准确地概括出朱元璋商业政策的真实内涵。我们认为,既抑商,又通商,这才是对朱元璋商业政策的合理解释。 一 朱元璋“抑商”说,是一种传统的观点,它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考验,为人们广泛接受。… 阅读更多 »抑商与通商:明太祖朱元璋的商业政策

明前期赴朝鲜使臣丛考

明与朝鲜的外交,在朝鲜为重大国政,在明朝则不过藩国事务之一。《明实录》卷帙浩繁,然涉及两国外交,不过泛泛记载遣使、接待之事,间录重大外交事 件,也仅寥寥数语,远不若朝鲜史料之详尽入微。故论明朝与朝鲜外交史,必以《高丽史》和《李朝实录》为主要史料。然中国史料中有足资补充朝鲜史料者,即明 朝赴朝使臣的传记和文集。 朝鲜史官虽详载明朝使臣在朝鲜的活动,但对其个人,除官职外并无太多了解。明朝使臣中不乏高官… 阅读更多 »明前期赴朝鲜使臣丛考

明代登辽海道的兴废与辽东边疆经略

陈晓珊 辽东是明代北方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地区,其治乱形势直接关系到明王朝的兴衰。由于位置偏在东北一隅,明代辽东与内地之间的交往,只能通过两条道路进行。一条是 经山海关与辽西走廊的陆路,另一条则是经渤海海峡,从山东半岛北部的登州、莱州到达辽东半岛的海路。洪武初年,明军从登莱地区渡海北上,击败残元势力,将 辽东地方纳入明朝治下,而当时辽东驻军所需的粮食、布匹等后勤物资,也都要通过登辽之间的海路转运获得。… 阅读更多 »明代登辽海道的兴废与辽东边疆经略

宋元交替時期東南沿海的海上交通学术研讨会

一、會議宗旨 宋元朝代更迭之際,正是風雲變幻之時。宋廷與元廷在東南沿海區域角力,對該區域的海上交通產生了特殊的影響。在此歷史背景下,南宋朝廷在東南海域殊死搏鬥,留給後世一些耐人尋味的文化遺存和歷史傳說。與此同時,東南沿海的海外貿易政策變動,港口格局變遷,新航線開闢,湧現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航海人物。本屆學術研討會將以宋元交替時期東南沿海的海上交通為主題,對海外貿易與航海人物、港口變遷、航海造船技術… 阅读更多 »宋元交替時期東南沿海的海上交通学术研讨会

輿地志| GIS和數據可視化在經濟史中的使用

小編感言 今天我們推出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第三談,聊聊歷史地理信息系統(GIS)在經濟史研究中的應用。感謝南開大學王哲老師惠賜大作,在本平台首發!感謝欄目顧問潘威老師誠摯約稿! 歷史學研究中進行所謂「大數據」研究的條件尚未完全具備,但歷史數據卻擁有進行可視化(Visualization)研究的巨大潛力。1在 任何一個歷史研究分支中,一項研究如果占有、挖掘或產生了大量歷史數據,但卻未能以最適宜、最直觀和… 阅读更多 »輿地志| GIS和數據可視化在經濟史中的使用

《上海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在上海发布

11月17日下午,《上海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首发式在上海图书馆举行。该书精装15册,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历史文 献中心主任黄显功、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方自金,以及来自上海各界的传记文献专家20余人参加了发布会,对《年谱丛刊》的出版和传记文献的整理和利用进行 了广泛讨论。 年谱是以年月纪事的一种人物传记体裁,肇始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据统计,存世的各种年谱约有七千种… 阅读更多 »《上海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在上海发布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浅探

作者:刘晓东 祁山《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1日 11版)     “海上丝绸之路”(也称海上丝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学界一般将其划 分为两条线路:“南海丝路”与“东方海上丝路”。但人们在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时,多想到的是“南海丝路”,却很少提及“东海丝路”。实际上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有着悠久的历史,重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传承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阅读更多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浅探

葛兆光:去蒙古化、礼俗改革与全球史中的东亚——读张佳新著《新天下之化:明初礼俗改革研究》

对于东亚和中国历史来说,十四世纪下半叶的元明易代相当重要。横跨欧亚、拥有众多民族、 笼罩不同宗教的蒙元帝国,再一次收缩成为与两宋相仿,基本以汉族为主、主要疆域为十五省的明帝国。我始终觉得,如果要从民族、疆域和文化上来讨论东亚史或 者中国史,那么,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转折。 发生在中国的这个历史性转折,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个自上而下的,我称之为 “去蒙古化”的运动,而这个“去蒙古化”运动在那个时候… 阅读更多 »葛兆光:去蒙古化、礼俗改革与全球史中的东亚——读张佳新著《新天下之化:明初礼俗改革研究》

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开幕

作者:本报记者 余晓葵 李晋荣 杜羽 杨谧《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1日 01版)     本报上海11月20日电(记者余晓葵、李晋荣、杜羽、杨谧)以“中国改革,世界机遇”为主题的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 坛今天在上海开幕。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0名各学科领域的中外知名学者,围绕“中国道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国家治理体系的新蓝图” “文化传承、融合与创新”“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 阅读更多 »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开幕

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进展

历 史地理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历史地理学科自身建设的探讨,大致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 法、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与对历史时期各种地理要素的变化及其规律研究相比,近1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对于历史地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要薄弱 得多,虽然很多学者在自己的著作和论文中对有关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但是就此进行专门总结的理论… 阅读更多 »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进展

(韓)李東哲:網絡韓國學資料情報的檢索與活用(樓正豪譯)

李東哲(韓國龍仁大學)整理 樓正豪(浙江海洋大學)翻譯 1. 國內常用網站 1.1. 檢索系統 ㅇnaverhttp://www.naver.com/ ㅇ谷歌http://www.google.co.kr/ – 圖書檢索:http://books.google.co.kr/books?hl=ko – 學術情報:http://scholar.google.co.kr/ 2. … 阅读更多 »(韓)李東哲:網絡韓國學資料情報的檢索與活用(樓正豪譯)

黄宗智:问题意识与学术研究:五十年的回顾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作者自己五十多年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学术动力,包括其中的关键感情因素,为的是向新一代的青年学者说明自己的经历,希冀会对他们的探索起到一点作用。 【关键词】中西矛盾 多种理论 经验证据 感情因素 学术动力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flects on the author’s own sense of problem and source of schol… 阅读更多 »黄宗智:问题意识与学术研究:五十年的回顾

葛兆光:从图像看传统中国之“外”与“内”

作者: 文章来源:《文汇报》2015年11月13日第23-25版 点击数: 91 更新时间:2015年11月13日 其实,我本人对图像和艺术这方面没有研究,所以,这里我就选择一个我自己比较有兴趣的问题,用一些图像,来讨论中国的“外”和“内”。我选的材料取之于各种“职贡图”和各种“蛮夷图”。我想用“职贡图”来看中国之“外”,用“蛮夷图”看中国之“内”。当然我要先说明,在传统帝国时代,这个疆域、族群的… 阅读更多 »葛兆光:从图像看传统中国之“外”与“内”

港中大「明清社会变迁与早期全球化」课程信息

1 課程簡介 本 課程主旨在由明清中國歷史變遷反思「早期全球化」歷程。全球化是個兼具學術討論與政策辯論的複雜議題,它既是已發生的過去歷史,也是進行中的未來前景。追 索廣義「全球化」或是「早期全球化」自十六世紀以來的長期演變歷程,不宜直接將其簡化等同於「西方化」或是「現代化」,我們若能試著跳脫以「西方」為中心 的既定視野,同時審慎凝視不同地區、文明與國家的民眾,考察當時不同地區民眾如何因應十六世紀以… 阅读更多 »港中大「明清社会变迁与早期全球化」课程信息

美国的中国史研究趋向

1966年是中国“文革”肇始之年;在美国,大学校园反越战运动也正进入初期阶段。对我来说,1966则是我第一次选修中文和中国史课程的年份。当时美国与中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似乎是另一个世界。 在1966年,有关中国研究的英语著作已经相当可观。从19世纪起,不少学者在辛勤多年的基础上编成中英字典,翻译中国经典著作和主要文学作 品。在进入20世纪后的一段时间内,大部分中国研究的主导人物是欧洲人,如理… 阅读更多 »美国的中国史研究趋向

《全球史评论》书评选目 ( 2015.11.14 更新)

编辑部联系信箱:cnuglobalhistory@163.com 本刊一年两辑,每辑书评10-20篇。 可从以下书目中选择,或向编辑部荐书。 书写格式要求,参见本刊以往样稿。或在 新浪微博账号(@全球史评论编辑部 )搜“书评”。     l 待评书目   《公元前1177年:文明崩溃之年》 1177 B.C.: The Year Civilization Collap… 阅读更多 »《全球史评论》书评选目 ( 2015.11.14 更新)

元明革命的民族主义想象

【内容提要】元明鼎革的性质主要是由阶级矛盾引起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 命,而并非像人们过去惯常理解的那样是一场民族革命。明中叶以后,在长期面临“北虏”之患的时代背景下,元明鼎革的历史记忆被重新唤起,并且自然而然地被 解读为一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民族革命。明人对于蒙元王朝正统地位的认识与评价,也经历了一个从肯定到否定的转变过程。清末反满排满的时代氛围,使 元明嬗代呈现出愈益浓厚的民族革命色彩,而明… 阅读更多 »元明革命的民族主义想象

孙卫国:东亚汉籍与中国史研究

东亚各国部分汉籍 最近十余年来,中国学术界在复旦大学葛兆光和南京大学张伯伟等先生的倡导下,掀起了一股新的学术热潮,这就是葛先生所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与张先生所提倡的“异域之眼”。葛先生重史学,张先生重文学,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的视角由西方转向东亚,研究资料则是域外汉籍,研究对象依然还是中国本身。这是新世纪的新学术取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术关注。 东亚汉籍之价值与研究之必要 东亚是一个有别于世… 阅读更多 »孙卫国:东亚汉籍与中国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