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中国古代史

张邦炜、李华瑞、包伟民、楼劲等:“唐宋变革论”的再思考

张邦炜、李华瑞、包伟民、楼劲等:“唐宋变革论”的再思考 澎湃新闻记者 林夏 2016-11-01 10:27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10月30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举办了“程应镠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当天下午,中国社科院教授楼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包伟民、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张邦炜、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华瑞、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虞云国、戴建国,以及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方健共同进行了一场学术对话。这几… 阅读更多 »张邦炜、李华瑞、包伟民、楼劲等:“唐宋变革论”的再思考

访谈︱陆扬:唐宋变革论究竟是怎么回事

北京大学历史系和中古史研究中心的陆扬教授把自己定义为刺猬型的学者,自谦“只能在一个缩得很小的范围内进行聚焦式的工作”,但这只刺猬脚下的大地“却仍可以有天宇一般的浩瀚”。最近他的第一部论文集《清流文化与唐帝国》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付梓发行,在学界影响广泛的唐宋变革论是该书“点到为止”的一个议题。藉此机会,记者在燕京学堂明净的会客室采访了陆先生。这个访谈在某种意义上就可以体现他那刺猬式的渊博和敏锐,他对唐… 阅读更多 »访谈︱陆扬:唐宋变革论究竟是怎么回事

体系意识:以唐宋变革与南宋认知为例

张邦炜 2017-05-09 17:58 一、从问题与体系宜并重说起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做学问如何牵住“牛鼻子”?而今学界往往问题意识强调较多,体系意识讲得较少。更有甚者,机械地把学者划分为“做问题”的和“做体系”的两种类型,一味赞扬前者、贬低后者。凡事都应该问个为什么,乃至打破砂锅问到底。做学问无非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难点在于发现问题,如能较准确地提出真问题,问题已经解决… 阅读更多 »体系意识:以唐宋变革与南宋认知为例

书讯 | 《日本侵华决策史料丛编》(全46册)

本书简介: 《日本侵华决策史料丛编》是中日两国共三十七位学者历时八年,共同协作、系统整理的日本方面关于侵华决策各个方面的资料。史料来源有日本国会图书馆、防卫省战史部资料中心、外务省外交资料馆、东洋文库、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电子数据库,台湾“国史馆”、中研院,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所收史料以未公开和新发掘资料为重心,共分四大编十七个专题。各专题内容结构为:专题解说、资料影印件、资料点评。本丛编可谓迄今国内篇… 阅读更多 »书讯 | 《日本侵华决策史料丛编》(全46册)

山东大学壬辰战争研究(国际)工作坊举行

1592-1598年发生的壬辰战争(日本侵略朝鲜而引发明朝援救的国际战争),它的结束至今整整七个甲子(420年)。如何认识这场战争对东亚区域的影响?如何进一步推动国际学术界对于壬辰战争史的研究?4月14至15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壬辰战争研究(国际)工作坊”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壬辰战争史料的搜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开题讨论会上,与会的国内外学者深入讨论了这个问题。 在知新楼… 阅读更多 »山东大学壬辰战争研究(国际)工作坊举行

第一届山东大学中外关系史研究生论坛顺利举行

第一届山东大学中外关系史研究生论坛顺利举行 4月15日下午,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第一届山东大学中外关系史研究生论坛在中心校区知新楼A1206举行。本届论坛以“壬辰战争与16—17世纪之交的东亚”为主题,邀请加拿大卑诗大学许南麟教授、韩国顺天乡大学朴现圭教授、暨南大学刘永连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王臻教授、枣庄学院朱法武副教授、山东大学马光副研究员出席并担任点评嘉宾,来自海内外6所高校的11位研究… 阅读更多 »第一届山东大学中外关系史研究生论坛顺利举行

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预备会议召开

为完善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工作机制、筹备召开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导下,2018年1月25-26日,广州组织召开了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预备会议。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领导和专家,上海、南京、宁波、苏州、扬州、南通… 阅读更多 »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预备会议召开

金以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外珍稀文献的收集与开放

新世纪以来,“民国热”不仅成为学界的热点,更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两岸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特别是中华民国史,是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人、华侨共同的民族记忆。因此,加强民国史研究,不仅是社会的需要、学界的热点,更有助于凝聚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两岸未来关系要有所突破,宜在历史中寻找资源与共识,这就绕不开对民国史的研讨与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是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专业学术机构。早在19… 阅读更多 »金以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外珍稀文献的收集与开放

【新书推荐】南海I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全二册)

基本信息: 编著: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阳江市博物馆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版1 印刷时间:2017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501053278 内容简介: 南海I号沉船发现于1987年,位于中国广东省江门川山群岛海域,所在海域水深约24米,海底为淤泥底质,水下能见度较差。 1989年11月,中日联合南海沉船水下… 阅读更多 »【新书推荐】南海I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全二册)

上海书评︱卜正民谈《哈佛中国史》

早在主编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之前,卜正民(Timothy Brook)的著作中译本,如《纵乐的困惑》《维梅尔的帽子》《杀千刀》《秩序的沦陷》等,就已得到国内读书界的关注和好评。这位英俊的汉学家被誉为北美最会讲故事的历史学家之一,在采访时,他毫不掩饰自己对故事的喜爱,例如,他会采撷一般不为人所关注的怪力乱神的内容,纳入自己撰写的《哈佛中国史·元明卷》,以便勾起西方读者的兴趣,同时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明朝… 阅读更多 »上海书评︱卜正民谈《哈佛中国史》

周宁:停滞/进步:西方的形象与中国的现实

 一 西方人首先发现中国历史悠久。马可·波罗时代确定了这个遥远的帝国在空间上的辽阔,伊比利亚扩张时代开始注意帝国历史在时间上的悠久。代表文艺复兴时代西方的中国形象的著作——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志》〔1〕(1585年),追述中国的黄帝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明了火炮,在德国人之前500年就开始印刷书籍,中国的朝代纪年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550~2600年。《利玛窦中国札记》(1615年)没有直接追述中国… 阅读更多 »周宁:停滞/进步:西方的形象与中国的现实

陈尚胜:对清朝对外政策具有排外性观点的质疑

摘要:自19世纪以来欧洲主流学术界认为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具有闭关性和排外性的观点,一直被我国学术界所接纳和认同。所谓“闭关”的观点,虽然揭示了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根本属性,但它却是英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强加于清朝的话语霸权;若从英国本身自17至18世纪末曾连续颁布的排他性的《航海条例》等法令看,当时英国指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虚伪性显而易见。如果对清朝关于本国商民出海贸易与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基本政策、… 阅读更多 »陈尚胜:对清朝对外政策具有排外性观点的质疑

范岱克:《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新书预售

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 该书是基于中国和欧洲档案中尚未被利用过的一手材料,对广州口岸体制内部运作进行详细研究的成果。它为近代早期中国沿海经济与外国商人的接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是广州海外贸易体制研究的重要突破。 作者: [美]范岱克(Paul A. Van Dyke)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 原作名: Th… 阅读更多 »范岱克:《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新书预售

王冬芳 | 关于明代中朝边界形成的研究

中国与朝鲜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国界形成于何时?不是当代,也不是近代,而是在公元15~16世纪的古代社会。 两汉至元末历15个世纪,共计1500余年,中国对朝鲜半岛北部一直领有主权。虽然疆界线呈出从南向北退缩的趋势,但在辽金元400余年间,基本稳定在今朝鲜江原道的永兴地区。 明代中朝疆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南界线从永兴一线撤至今天的鸭绿江、图们江,两江以南的女真人也撤到江北地区,除少数与当地人即朝鲜李朝治… 阅读更多 »王冬芳 | 关于明代中朝边界形成的研究

谢和耐:揭示中西方精神首次碰撞的内幕

作者简介:朗宓榭(Michael Lackner),为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教授本文来源于《文汇报》2014年12月12日。 转载: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中国与基督教》没有把重点放在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而主要叙述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态度和反应。谢和耐努力去理解“他者”,特别重要的是,让“他者”以其方式存在。 谢和耐(JacquesGernet),是著名的法国汉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为法兰西学… 阅读更多 »谢和耐:揭示中西方精神首次碰撞的内幕

14—18世纪中朝民间贸易与商人

14—18世纪中朝民间贸易与商人 张海英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的贸易,均以官方为主导(有贡赐贸易、使臣贸易、官方的“和买”贸易等多种形式),民间贸易由于政府政策等因素,时常处于一种被限制甚至被禁止的状态。因东南沿海的海禁政策,对朝贸易更是处于政府的严密管控之下。但即便如此,在此时期仍有诸多民间商人最大限度地利用政策的许可,往来于中朝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商贸活动。还有一部分商人通过走私等… 阅读更多 »14—18世纪中朝民间贸易与商人

河北历代修志史

河北古近代修志 秦汉至元代1500多年,见诸史载的河北省方志著录40余种,原书多佚。   河北地方志萌芽于先秦,1978年于河北平山县出土的战国时期中山国国王厝墓的《兆域图》,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建筑平面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比例的铜版建筑图。秦汉以后,河北地方志从全国地理书中脱胎出来,代表作可考见者有两部,一部为《幽州山川屯田聚落》百余卷,东汉李恂纂;另一部为《冀州风土记》,东汉卢植纂。这两部志书… 阅读更多 »河北历代修志史

曹家齐:中国古代交通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以唐宋道路和驿传问题研究为中心

中国古代交通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以唐宋道路和驿传问题研究为中心   一 前  言 随着新史观、新文化观和社会科学理论及概念对东方史学之影响,以及“交通”对译西词被普遍接受,自二十世纪起,具有近代意义的交通史便成为中国正史修撰及历史研究中颇受重视的门类之一,记录和研究电报、邮传、道路、运输等历史内容。尽管后世学术史回顾之论著,多将其归诸经济史、社会史或历史地理,并未给予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 阅读更多 »曹家齐:中国古代交通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以唐宋道路和驿传问题研究为中心

葛兆光:建构神话与记录史实之间的历史学

  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在一个宗教信仰淡薄的国度里,书写记忆、重塑历史的叙事,无疑与权力和大众的信仰紧紧相连。因此,在中国的史学传统里,历史常常成为权力的婢女,在其中充斥着帝王将相的家史和古人牵强附会的神话。似乎只有有心人,才能在其中钩沉探佚出民族精神的起起落落与历史的巨流中,那些小人物生命的光彩。坊间与学界对于民国学术史多有推崇与遥远的怀念,然而除却名人轶事和文士风流的追寻之外,对民国… 阅读更多 »葛兆光:建构神话与记录史实之间的历史学

李华瑞主编:《中国传统经济的再认识》出版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8月1日) 平装: 46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ISBN: 9787030536594, 7030536592 商品尺寸: 23.6 x 16.6 x 2.8 cm 主编简介 李华瑞,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编委主任、执行主编,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 阅读更多 »李华瑞主编:《中国传统经济的再认识》出版

忽必烈朝初期的南海招谕研究 ——泉州的军事、交易集团及其网络

原创 2018-01-28 南大元史 南大元史 忽必烈朝初期的南海招谕研究——泉州的军事、交易集团及其网络 (日)向正树 撰    于磊 译   序     论 忽必烈时代,元世祖对东南亚-南印度诸国(下文称作“南海诸国”),既派遣使团招谕,亦出兵征伐,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至其治世末期,南海征伐终止,元朝同南海诸国间以形式上的从属地位建立起了和平的通商关系。对此,杉山正明认为,忽必烈的南海征伐乃… 阅读更多 »忽必烈朝初期的南海招谕研究 ——泉州的军事、交易集团及其网络

《山东省历代方志集成》省卷、济南卷出版

近日,省史志办整理的《山东省历代方志集成》(省卷、济南卷)完成影印工作,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   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加强山东省历代方志的抢救保护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省史志办启动了“山东省历代方志集成”项目,将目前国内保存且可查的山东旧志全部影印集成,以《山东省历代方志集成》为总名,总名之下以现行的山东省行政区划为卷名分册出版(如省卷、济南卷、青岛卷等)… 阅读更多 »《山东省历代方志集成》省卷、济南卷出版

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包弼德(美国哈佛大学) 《中国学术》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 众所周知,历史自己不会讲述。我们阐释过去,说它意味着什么,这样做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目的。所幸过去就是过去,我们对它做什么,它都不会反对,就像将来的人如何阐释我们,我们也无法反对。我们也知道自己的阐释时微时巨地变化着,而阐释中的变化与阐释者所处的思想(intellectual)世界是相关的。如果说… 阅读更多 »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修订本出版(附再版序、中译再版后记)

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美]包弼德著、刘宁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版。 【感谢刘宁教授提供再版序与中译本再版后记】 再版序 包弼德 某些学问始终是国际性的,科学即是如此,在人文领域也有类似的例子。我写作《斯文》,主要是面对英文学术读者,但在中国有更多的人对它感兴趣。何以如此?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学者更喜欢不受哲学、文学、社会和政治等学科的束缚,而当今的美国学者则更愿意在学科之间严其畛域。… 阅读更多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修订本出版(附再版序、中译再版后记)

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视域变化的意义

摘要:本文讨论的是一个“研究视域”的问题,即在文化史与思想史研究领域里,是否可以将历来习惯于唐宋对比的方法,转向注重宋明连续的思路?在思想史和文化史领域中,通常比较注重“创造性思想”的价值,因而比较重视中唐以后的新变化与宋代出现的新思想新文化,但是,如果注意“妥协性思想”的意义,那么就应当关注这些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世俗化、制度化和常识化过程。这一研究视域变化的意义是,首先,能把关注领域从仅仅围绕和瞩… 阅读更多 »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视域变化的意义

侯继高《全浙兵制考》及其与《日本风土记》的关系

摘 要:明代侯继高所著《全浙兵制考》存在两个不同的版本, 分别为日本内阁文库所藏万历二十一年刻本和《四库全书总目》中提到的增订本。前者附录有《日本风土记》一书, 后者则无。《日本风土记》普遍被当成是侯继高所作, 但此书与署名为李言恭、郝杰的《日本考》为一书二刻。通过对明代书坊出版文化背景的考察, 可以认定《日本风土记》并非为侯继高所作, 而是书坊运作的结果。 关键词:侯继高; 《全浙兵制考》; 《… 阅读更多 »侯继高《全浙兵制考》及其与《日本风土记》的关系

李治安 | “唐宋变革”前后的江南角色与元明江南嬗变

“唐宋变革”前后的江南角色与元明江南嬗变 李治安,《思想战线》2017年第6期 作者简介:李治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300071)。 近10年,关于中近古社会的“唐宋变革论”备受国内学者的青睐重视。美国等西方学者又有所谓“宋元明过渡说”。笔者拟从“唐宋变革”前后江南能动角色、元明江南农商经济嬗变及北方民族南下背景等层面,试做新的探索。 一、“唐宋变革”前后江南的能动角色 早在… 阅读更多 »李治安 | “唐宋变革”前后的江南角色与元明江南嬗变

北宋与高丽的海上交通航线(硕论,2017)

北宋与高丽的海上交通航线 陈燕强,佛光大学硕士论文(2017) 摘要 北宋与高丽间之关系,始终受辽之影响而时好时坏,双方曾多次断交、复交,两国外交联合主要以牵制辽为主要目标。因常受其侵扰,为往来陆路形成障碍,于是两国主要通过海道来往,交通线有北路与南路。 北路交通线以山东半岛的登州、密州出发至朝鲜半岛的瓮津口和礼成江形成航线中心。南路交通线则以长江流域为主的东南沿海港坞作为宋丽往来的通交港口。其中… 阅读更多 »北宋与高丽的海上交通航线(硕论,2017)

白银进出口与明清货币制度演变

内容提要:在金融中介得到发展、中央银行和货币发行等制度完全不具备的前提下,货币的外生性是非常明显的,即货币并不由经济总量所决定。明朝的白银进口,是市场对以往货币制度的反思和变革,以银铜复本位取代以往无有效制度制约的纸币和铜钱平行本位。这一阶段以银计的物价不仅没有上涨,反而下落了。清代白银持续大量进口增强了市场的活力,但因为货币是外生的,白银的大量进口与中国经济实力并无内在的必然关联。鸦片战争前后开… 阅读更多 »白银进出口与明清货币制度演变

明代中国国际秩序的演绎

内容提要:蒙元帝国崩溃后,东亚国际秩序急需重建。文本通过考察蒙元帝国崩溃后,14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初国际关系格局出现的新变化,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建立一个宏观的分析框架。明初以“不征”作为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从建国之初就萌生了新的国际秩序思想。从农耕大国向海洋大国崛起的走势和郑和七下印度洋形成的国际秩序,是明代中国对蒙元帝国崩溃后快速变化的印度洋世界的应对。15世纪初印度洋国际关系的演变… 阅读更多 »明代中国国际秩序的演绎

《院藏剿抚张保仔史料汇编》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院藏剿抚张保仔史料汇编 编辑者:陈龙贵、郭镇武、周维强主编;陈龙贵文字撰述 ISBN:978-957-562-733-1 定价:新台币700元 装订:精装 编辑出版《院藏剿抚张保仔史料汇编》,缘起于国立故宫博物院与香港城市大学的合作计划。根据道光袁永纶《靖海氛记》的记载:张保仔原是渔家孩子,十五岁随父亲出海捕鱼被海盗郑一掳走,成为郑氏部属。嘉庆十二年(一八○七),郑一死难,由其妻… 阅读更多 »《院藏剿抚张保仔史料汇编》

《醒世姻缘传》及其他明清小说中的白银与制钱问题

本文作者刘晓艺研究员 摘要 《醒世姻缘传》中有大量篇幅描述晚明经济生活中白银和铜钱的使用。本文结合其他明清小说,对比黄金的应用,考察白银在流通领域中称王的现象,并提出晚明并无现代金融信用意义上的远程汇兑机制。携银旅行现象的普遍,正可以说明这一事实。本文指出,以往金融史研究中常被用来证明远程汇兑存在的几条关键性文献,需要被重新审视。本文亦考据从嘉靖到崇祯时期所铸造的数种制钱,提出《醒世姻缘传》中颇受… 阅读更多 »《醒世姻缘传》及其他明清小说中的白银与制钱问题

2016 年蒙元史研究成果与进展

作者简介:陈广恩,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文章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 》 2017年第3期 2016 年度蒙元史研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成果丰硕,稳中有进,尤其是对蒙元史叙事方式的反思和从较长时间段审视区域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有利于我们重新检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充分利用考古材料,并结合文献开展专题研究,以及重视蒙元史基础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均取得优异成绩。综合起来看,本年度蒙元史研… 阅读更多 »2016 年蒙元史研究成果与进展

刘志琴 |《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序言

社会统治的衰变,往往伴发传统文化的危机与逆反性的文化生机,病频临绝,继往开来,构成末世、乱世中的文化奇观,晚明就是这样一个处在时代转折的社会。 人们读史书往往偏爱盛世,汉唐雄风,泱泱大国,足以令今人目迷神往,诚然,这是我们祖先的光辉业绩,伟大成就。然而有盛必有衰,有衰必有变,兴盛固然是一种发展,衰变也是一种发展,研究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不仅要着眼过程,更重要的是探索从此一程到彼一程是怎样转折的,衰… 阅读更多 »刘志琴 |《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序言

唐宋史研究应当走出“宋代近世说(唐宋变革论)”

  【争鸣与商榷】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唐宋史研究中,“宋代近世说(唐宋变革论)”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起初因为大多数人对于学术界讨论唐宋变革的“由来与发展”知之甚少,不免对概念、问题、范式的理解和解释出现偏差和混乱,所以有必要从学术史的角度给予适当的梳理。为此,2007年笔者邀请宋史学界12位师友撰写《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并于2010年出版。在此前后学界也有相当数量的介绍性论著问世。然而毋庸… 阅读更多 »唐宋史研究应当走出“宋代近世说(唐宋变革论)”

讲座|蒙元帝国有“大一统”梦想吗?不,他们只是见谁打谁

近年以来,无论官方、学界还是舆论,都对“一带一路”与边疆民族等议题有着密切而持续的关注,传统汉文化中心史观的历史知识与叙述更是受到了普遍质疑。在此背景下,蒙元史自然而然成为焦点。蒙古帝国的疆域横跨欧亚大陆,其历史与众多截然不同的族群、宗教与文化都有关联,晚近相关出版物往往着重世界史与全球史的视野,由蒙古军事史权威学者梅天穆教授撰写的《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即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 阅读更多 »讲座|蒙元帝国有“大一统”梦想吗?不,他们只是见谁打谁

荣新江:八世纪的东亚外交形势和日中遣唐使交流

八世纪的东亚外交形势和日中遣唐使交流 荣新江 |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最近,由于井真成墓志的发现,引起了中日双方学术界对于遣唐使的新探讨,并由此出发,重新审视井真成入唐的8世纪上半叶及其前后东亚的外交形势,给已经丰富多彩的日中文化交流史,增添了新的篇章。近年来,笔者一直关注唐代长安的外来人与外来文明以及长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对周边民族、国家的影响,这里仅8世纪上半叶井真成来唐前后东亚的… 阅读更多 »荣新江:八世纪的东亚外交形势和日中遣唐使交流

《利玛窦明清中文文献资料汇释》首发,全面展现利玛窦来华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17年11月7日上午,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利玛窦明清中文文献资料汇释》新书首发仪式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举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副局长陈炳辉,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吕健,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出席首发揭幕仪式。本书作者汤开建教授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所所长晏可佳,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鹤,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历史学院… 阅读更多 »《利玛窦明清中文文献资料汇释》首发,全面展现利玛窦来华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北大罗新:元朝不是中国的王朝吗?

杉山正明在《忽必烈的挑战》中一再强调元朝并不是一个中国的王朝,可是回到忽必烈本人的历史认识中,我们看看,他在三代至宋金的历史之外寻找任何历史认同了吗?他建立的元朝,不就是要接续宋金的历史吗? 2012年5月25日11时许,松原市江南成吉思汗民族文化园内,22米高成吉思汗雕像在松原市前郭县落成,据了解,该雕像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成吉思汗站立雕像。 杉山正明在《忽必烈的挑战》中一再强调元朝并不是一个中国… 阅读更多 »北大罗新:元朝不是中国的王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