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海洋史

汪晶石:近四十年朝鲜与清贸易关系研究综述

摘要: 中国与朝鲜是古代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长久以来中外学者对于两国关系的研究笔耕不辍,同时也成果斐然。朝鲜与清的贸易关系是双方关系的重要一环,但由于史料欠缺、各国对此问题关注程度不够等原因,就此问题进行的专项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近四十年来,学界对于朝鲜与清贸易关系的研究大多为着眼于两国关系、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宏观研究,而对于诸如很多在两国贸易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两国贸易中出现的多种贸… 阅读更多 »汪晶石:近四十年朝鲜与清贸易关系研究综述

甲午海战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爆发,北洋水师战败,共损失4艘战舰。其中经远舰受到日军战舰围攻,全舰官兵在管带林永升的率领下毫无惧色,奋勇接战,至死不升降旗,最后绝大部分官兵与舰同沉。120多年过去了,经远舰船沉何处?经过激烈海战,其保存状况如何?随着辽宁庄河铁质沉船遗址专项调查工作的开展,这些谜团逐渐被揭开,同时,甲午海战的更多细节也得到还原和证实。因价值重大,经远舰遗址水下… 阅读更多 »甲午海战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滨下武志、舒小昀 | 从“陆地亚洲”转向“海洋亚洲”:关于“海洋与亚洲地域圈”的讨论

文章发表于《南国学术》2015年第4期第4—15页 滨下武志,1974年在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获硕士学位;1979—2006年任教于一桥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龙谷大学;2006年受聘为中山大学全职教授;2008—2017年任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2017年6月至今任华中师范大学亚洲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东亚经济史、东南亚华侨华人史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 阅读更多 »滨下武志、舒小昀 | 从“陆地亚洲”转向“海洋亚洲”:关于“海洋与亚洲地域圈”的讨论

朝贡体系与亚洲经济圈 :评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来源:凤凰历史 作者:朱荫贵 提要:80年代中期,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滨下武志教授提出了与”冲击-反应”论迥然有别的”亚洲经济圈”理论。这个理论主张”从亚洲出发进行思考”。它是日本学术界最近二三十年引起争议最多的学术观点,其影响远远超出日本学术界。滨下教授的代表作是《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该书围绕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制和朝贡… 阅读更多 »朝贡体系与亚洲经济圈 :评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2019年历史学博士招生(四年全奖)

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University of Salzburg)博士项目(亚洲海洋史方向)招生,指导人为本人博士生导师Prof. Angela Schottenhammer 萧婷教授。该博士培养项目要求申请者中英文俱佳,工作语言为英文。该项目提供四年高额全奖,税前每月2048.30欧元,每年按14个月发放(2017年的数据,目前应该有所上涨)。详情,敬请参考招生简章。 萧婷教授简介 Angela… 阅读更多 »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2019年历史学博士招生(四年全奖)

新书 | 西津渡考古(1998-2010)

基本信息: 编著:刘建国 霍强 陈长荣 王克飞 龚邦安 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68409971 内容简介:   西津渡街被誉为“古渡博物馆”,是镇江重要历史街区。2008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救生(小)码头、待渡亭、小码头街历代道路遗迹。之后又陆续发现了大码头、历代江岸、历代渡口官署等遗迹。这些遗迹群构… 阅读更多 »新书 | 西津渡考古(1998-2010)

第五届南海《更路簿》 曁海洋文化研讨会征文通知 (第一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 为推动海洋文化研究、拓展学术交流,经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与海南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决定,拟于 2019年10月下旬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召开第五届南海《更路簿》曁海洋文化研讨会。鉴于您的造诣和学术成就,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拨冗参加本次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研讨会主要议题 (一)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二)南海《更路簿》研究 (三)南海政治、法律、历史、文化及对… 阅读更多 »第五届南海《更路簿》 曁海洋文化研讨会征文通知 (第一号)

发展中国海洋史学 构建中国海洋话语体系——访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杨国桢教授

2019年03月25日 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徐鑫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杨国桢教授提出“海洋本位”和“科际整合”的新方向与新路径,推动海洋史从涉海历史向海洋整体史研究转型,为历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1998年他主编出版的《海洋与中国丛书》(8本),标志着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构想已初步实现,为中国海洋史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2006… 阅读更多 »发展中国海洋史学 构建中国海洋话语体系——访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杨国桢教授

”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

『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厦门大学历史系  中山大学历史系 中国·厦门 2019年3月29日至4月1日 会议日程 3月30日(星期六)上午会议地点:科艺中心二楼音乐厅  第一节 开幕式(8:30—9:10) 主持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朱菁教授 一、厦门大学领导致词 二、嘉宾讲话 陈春声(中山大学教授、校党委书记) 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原会长) 王… 阅读更多 »”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

滨下武志 | 亚太区域网络中的侨批与侨批业

  侨批的社会、文化、经济作用  侨批史是华侨华人史研究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侨汇扩大了华南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金融市场,侨批(侨汇、银信、民信)是侨乡和东南亚进行联系的社会纽带,在沟通两地信息方面,亦起着桥梁作用。概括地说来,侨批具有社会、文化、经济层面的三层作用。   第一个层面,侨批是华侨给侨乡的书信和汇款,海外华侨华人寄送信函与金钱,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侨乡家人的生活水平,体现的是家族… 阅读更多 »滨下武志 | 亚太区域网络中的侨批与侨批业

东亚海域古沉船发现货币及相关问题

作者:李庆新《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5日 14版)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亚海域发现公元7世纪以后的古代沉船超过四十艘,大多来自濒海国家或擅长航海贸易的岛国,例如古代阿拉伯、中国、东南亚国家以及近世欧洲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沉船出水大量珍贵的贸易商货,不同材质的各国货币也时有发现,有些沉船出水货币数量巨大。 这些货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贵金属货币,包括金银铸币、金块、金锭、金叶、… 阅读更多 »东亚海域古沉船发现货币及相关问题

近年来新出水下考古相关图书

风帆曾举,出水惊世。沉船是航海者殒命的载体,却是封存历史的时空胶囊。 神秘莫测里寻找这些沉没于海底的线索,支离破碎中解析深藏于水下的历史瞬间——水下考古特辑。 爱琴遗珍:希腊安提凯希拉岛水下考古文物 故宫博物院 希腊文化和体育部 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编 故宫出版社 2018-09  ¥260.00 内容简介:1900年,锡米岛的海绵采集者发现了一搜沉船。在考古机构和希腊皇家海军的协助下,人们开始了… 阅读更多 »近年来新出水下考古相关图书

新书丨水下考古(第一辑)

《水下考古》(第一辑)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主办 简体横排 定价:228.00元       《水下考古》是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面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专业性辑刊,本书为其第一辑。收录学术论文15篇,其中既有水下考古发掘的工作报告,也有沉船遗址的专项研究,还有古地图尤其是航海图的深入研究,此外还有从科技考古方面进行古船研究的。可以说,本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反映了… 阅读更多 »新书丨水下考古(第一辑)

李大龙:新时代边疆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

【作者简介】李大龙,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审,博士生导师。 【文章刊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1.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其实施,以及边疆问题的凸显,边疆地区稳定和发展、边疆安全等诸多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的广泛关注,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随着民族学、政治学、法学、国际关系问题研究、社会学、哲学等诸多学科学者积极参与中国边疆研究,中国边疆研究在呈现繁荣的… 阅读更多 »李大龙:新时代边疆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

黄纯艳:宋代海洋知识的传播与海洋意象的构建

   内容提要:宋代海上贸易的空前繁荣开启了航海活动和海洋知识积累的新时代。宋人通过海商群体、航海使节和僧侣、历代典籍等途径获得海洋知识,其中海商群体是第一手海洋知识的主要来源。海洋知识通过口耳相传、航海使节和僧侣、礼宾机构及沿边官员的记录等方式传播,使宋人构建出动态、险恶、奇异而充满财富和商机的海洋意象,反映了宋人敬畏海洋、生财取利、华夷有别的海洋观念。宋人对东海和南海地区诸国地理方位已有基本确… 阅读更多 »黄纯艳:宋代海洋知识的传播与海洋意象的构建

鸦片、航船与印度

作为一名印度英语作家,阿米塔夫·高希在中国或许并不像萨曼·拉什迪那样声名显赫,但在国际文学界他早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其创作数量可谓丰硕,包括《理性环》《阴影线》《在古老的土地上:一次抵达12世纪的埃及之旅》《在柬埔寨起舞》《加尔各答染色体》《玻璃宫殿》《饿潮》等诸多作品。其创作题材跨越亚、欧、非、美四大洲,涵盖埃及、印度、柬埔寨及欧美等国,体现出高希作为人类学博士的学者背景。此外,他还多次摘得… 阅读更多 »鸦片、航船与印度

新书|普塔克澳门史与海洋史论集

1 目录 001  读《普塔克澳门史与海洋史论集》感言/金国平 001  蜈蚣船和葡萄牙人 016  明代澳门与东南亚的贸易 047  1640—1667年间澳门与望加锡之贸易 065  澳门经济与人口的变迁——发展过程研究 085  澳门的奴隶买卖和黑人 094  《澳门记略》中的鸟类记载 120  澳门:中国面向拉丁世界的窗口 133  一部现代版的“澳门实录”——《澳门编年史》序 138  … 阅读更多 »新书|普塔克澳门史与海洋史论集

卜正民:测绘于浩淼之上 ——明时代的航行与全球舆图学

2016年12月15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燕京学堂主办的北大文研讲座(19)“测绘于浩淼之上——明时代的航行与全球舆图学”在北京大学二体 B102报告厅举行。讲座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孝聪评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陆扬主持,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参加了本次讲座。 主持人陆扬教授首先介绍了卜正民教授的学术… 阅读更多 »卜正民:测绘于浩淼之上 ——明时代的航行与全球舆图学

新刊《地舆纵览: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中文古地图》

《地輿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 謝國興、陳宗仁 主編 出版時間: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版次 / 初版 ISBN(精) 9789860579390 精裝 1800元 內文頁數 / 251 內容簡介: 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甚多中文古地圖。2014年10月國立故宮博物院林天仁教授獲邀前往法國國家圖書館,對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舊圖進行調查整理,初步整理了清冊,… 阅读更多 »新刊《地舆纵览: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中文古地图》

2019年“海洋史中的东亚国际关系”国际暑期学校招生启事

一、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日本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中国航海博物馆 二、举办时间:7月23日-31日 三、研习地点:中国·上海·闵行 四、项目及承办院系简介 2019年暑期学校拟讨论的主题为“海洋史中的东亚国际关系”,将以19至20世纪东亚海域的贸易、移民、造船、航海技术和海洋争端为中心,以交叉学科视角介绍相关研究议题以及史料概况。通过此,加深对亚洲海洋世界和欧洲海洋世界异同的认… 阅读更多 »2019年“海洋史中的东亚国际关系”国际暑期学校招生启事

会议预告 | 海洋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

  为庆祝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进一步推动海洋史学及相关问题研究,促进青年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学术研讨、思想碰撞的海洋史交流平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海洋史研究》编辑部将于2018年12月8~9日在阳江海陵岛举办“海洋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

世界记忆|“16世纪至20世纪初中外‘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 亮相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2018年12月4日,由中国国家档案局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承办的“锦瑟万里,虹贯东西——16世纪至20世纪初中外‘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米罗厅开幕。 ▼ 出席开幕式的官员合影 (从左至右:土耳其国家档案总局局长乌葛·尤耐尔、中国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与传播助理总干事穆兹·查楚克、捷克国家图书馆馆长马丁·科坎达… 阅读更多 »世界记忆|“16世纪至20世纪初中外‘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 亮相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明代折漕规模及漕粮折价确立的原则考

点击上方“独立精神”可订阅哦! 本文作者胡铁球教授 编者按 这篇考实性文章长近4万字,解决了中国经济史的很多疑难问题。微信版摘发1万余字,需要原文的读者请参见原刊。 摘要 明代漕粮改折分为永折和临时改折两种。自成化以来,历年折漕数额起伏不定,据统计,自正德十六年至天启六年年均折漕为88万石,占整个漕粮的22%,其中正德十六年至嘉靖二十五年、万历四年至二十八年为两个折漕高峰时段,年均折漕分别达110… 阅读更多 »明代折漕规模及漕粮折价确立的原则考

胡箫白 | 海盗与东亚世界: 以近年来港澳地区两次国际学术会议为中心

16世纪以降的东亚海域因欧洲势力的进入、明清帝国的海疆管制以及诸多势力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层次的多元、频密互动,受到中外学者一致关注。近年来,该领域产生了大量中外文研究成果,综述性论文亦不乏于世。本文则在专题著述、研究论文以外,关注两次较为论者忽略的学术会议,聚焦中外学者就“海盗”问题产生的争鸣和对话,管窥经由此一人群所折射出的学界对于东亚海域历史与社会的整体性思考,并尝试厘清“一带一… 阅读更多 »胡箫白 | 海盗与东亚世界: 以近年来港澳地区两次国际学术会议为中心

中国明清海盗研究回顾——以英文论著为中心

摘要:1522年至1810年间,中国南方海盗的规模及范围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人们称之为“中国海盗的黄金时代”。在这段超越了三个世纪之久的时期内,海盗活动共出现过三次高峰:第一次发生在1522年至1574年间,明朝实施严厉海禁,商人海盗和倭寇活动频繁;第二次发生在1620年到1684年之间,明清鼎革之际的无秩序状态,使得海盗集团得以控制中国沿海区域;第三次则出现在1780年至1810年间,乾嘉时… 阅读更多 »中国明清海盗研究回顾——以英文论著为中心

赵凌飞 | “一带一路”史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赵凌飞,上海大学文学院。文章原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8年第1期。 摘    要:回顾“一带一路”史研究, 可看出:“丝绸之路”的文献学与考古学研究成就突出, 尤其是对于敦煌吐鲁番文书的研究成果丰硕;专题研究中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交通的关注较为明显;区域研究集中于西域;个案研究集中于城市.“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主要偏重考古、贸易与港口, 对于“一带一路”的起源、内涵、价值、作… 阅读更多 »赵凌飞 | “一带一路”史研究综述

龚缨晏:《坤舆万国全图》,是否藏有“郑和发现美洲”之秘

  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公元1552—1610年),于公元1602年,在当时的北京绘制完成了《坤舆万国全图》,这幅地图也被历代史家认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近年来,有学者对《坤舆万国全图》的来历提出了新观点,认为《坤舆万国全图》是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时期由中国人结合“环球航行经验”绘制完成的,由此得出推论说,明代的中国人,要比历史上的哥伦布,更早抵达美洲。这一系列新观点,在国内外产生… 阅读更多 »龚缨晏:《坤舆万国全图》,是否藏有“郑和发现美洲”之秘

元朝海疆经略的经验与教训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17日第657期 作者:姚建根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肇建的大一统王朝,其疆域最大时,“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过汉唐而成为空前辽阔的大帝国。“南越海表”一语,揭示出蒙古族这个跨马引弓的草原民族与海洋结下的不解之缘。从军事层面探讨元朝对海疆经略的得失,或许可以令人有所感悟。   多管齐下经略海疆   元朝对海疆的军事经略,可从三… 阅读更多 »元朝海疆经略的经验与教训

陈彩云 | 元代私盐整治与帝国漕粮海运体制的终结

陈彩云 历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环东海与边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蒙古-元朝史,特别是从事元代至当代中国海疆与东亚海洋文明研究。 摘要:元代继承南宋以来的沿海盐场,藉由食盐专卖制度,使盐课收入成为帝国财政的重要来源。其盐业政策与东南滨海民众生计存在尖锐矛盾,造成严重的民生灾难。在盐课收入与民生困境之间,官方加强对犯法者的缉捕,鼓励民间互相告赏,司法腐败导致冤狱四起,终… 阅读更多 »陈彩云 | 元代私盐整治与帝国漕粮海运体制的终结

吴松弟主编:《海关文献与近代中国研究学术论文集》

出版信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8年01月 ISBN/ISSN 9787559800992 内容提要 2016年2月27—28日,由复旦大学中国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主办的“海关文献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40多位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吴松弟主编的《海关文献与近代中国研究学术论文集(精)》收录28篇会议论文,视角各异,问题意识强烈,… 阅读更多 »吴松弟主编:《海关文献与近代中国研究学术论文集》

访谈︱戴一峰:中国海关史研究前景广阔,大可作为

​​厦门大学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成立于1985年11月,曾被时任香港大学校长的王赓武先生赞誉为“国内研究中国海关史的重镇”。戴一峰教授现为厦大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主任。近期,我们请戴教授介绍了海关史研究的相关情况,得知这一领域前景广阔,大可作为。 戴一峰教授 澎湃新闻: 您是如何与海关史研究结缘的呢? 戴一峰: 我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有幸进入大学求学深造的首届大学生。1981年底完成本科学… 阅读更多 »访谈︱戴一峰:中国海关史研究前景广阔,大可作为

海丝文物新发现——最老灯塔下惊现民国灯塔碑

近日,在人迹罕至下临悬崖的丹崖山灯塔基下,惊现被雨水冲刷露出的民国初期蓬莱阁灯塔碑残碑,质地为大理岩精制而成,长54厘米, 宽50厘米,厚10厘米。 碑文 蓬莱口岸,海舶所趋。丹崖建阁,邑之名胜。下多礁石,出没涛波。不有指南,宵航之患。清同治十三年始建灯塔,制如小亭,体微,用备一灯烛,险示以彼岸,黑月霾夜,恃以无虞,舟人便焉。鼎革后修葺新阁,易而为楼,名以普照,高危无当,圮不旋踵。□□承之斯邑守土… 阅读更多 »海丝文物新发现——最老灯塔下惊现民国灯塔碑

刘序枫教授演讲「康熙、曹寅与日本动静调查——以二件清宫旧藏图卷为线索」纪要

講   題: 康熙、曹寅與日本動靜調查——以二件清宮舊藏圖卷為線索 主講人: 劉序楓教授(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主持人: 廖肇亨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時   間: 2018 年 4 月 13 日(五)下午 2:00 至 4:00 地   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二樓會議室 撰寫人: 曾詩涵(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劉序楓教授,現任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研究領… 阅读更多 »刘序枫教授演讲「康熙、曹寅与日本动静调查——以二件清宫旧藏图卷为线索」纪要

蔡鸿生:《广州海事录——从市舶时代到洋舶时代》出版

中山大学蔡鸿生教授新著《广州海事录——从市舶时代到洋舶时代》,2018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蔡鸿生教授,1933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2006年已退休。已刊论著探讨下列课题:(一)唐代粟特、突厥文化,(二)俄罗斯馆与中俄关系,(三)岭南佛门僧尼史事,(四)广州与海洋文明,(五)历史研究的学理与方法。 新著以“海事”为主题,从“舶”入手,分“序… 阅读更多 »蔡鸿生:《广州海事录——从市舶时代到洋舶时代》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