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漕粮

“好老”:明清漕运体制与运丁生存之道

点击上方“独立精神”可订阅哦! 本文作者马俊亚教授 摘要 明清把漕粮称为“天庾正供”,作为国家的最高战略物资,始终陷入官营必匮的历史规律;加之明清漕运弃海行河,直接成本相当于全国每年财政收入的数倍,百姓生命与间接成本无以计量。漕运类体制摒弃经济理性,最大程度地限制了自由劳动,抑制了市场经济,造成了国贫民愚的结局,但极利于维护专制权力的稳固和延续。在近代自由的劳动者苦于劳动对人的异化时,明清专制社会… 阅读更多 »“好老”:明清漕运体制与运丁生存之道

断裂还是传承?——元明官方海运与造船航海的对比研究

摘要:论及元明之际的海洋史,多数学者首先会想到海洋政策由宽松到严苛的嬗变。然而,若对比分析元明时期官方海运与造船航海活动,就会发现元明海洋史尚有传承与发展的一面。元朝建立之后,元大都人口规模庞大,加之战争所需,无法实现自给,故需要从江南等地补给大量粮食。海运因其廉价、方便、运量大等特点,成为从江南调运粮食的首选方式。及至明朝新立,明政府派遣大量士兵驻扎于辽东。驻军虽有屯田,但尚不能自给,故只能依靠… 阅读更多 »断裂还是传承?——元明官方海运与造船航海的对比研究

漕运研究七十年

2019-10-15  作者:吴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漕运现象古已有之,但作为集权王朝统一征调粮食的活动,则始于秦汉,终于晚清。在漕运的演进中,历朝历代留下了大量文献记载。正是在这些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具有近代意义的漕运研究在20世纪逐渐展开。1891年《万国公报》(第33册)发表署名“懒散老人”的《历代漕运异同说》,开启了漕运研究成果的公开发表,但漕运研究的真正展开是在2… 阅读更多 »漕运研究七十年

元代瓷器贸易集散地:太仓樊村泾遗址

浏河畔,金太仓,相传春秋时吴王在此地建仓屯粮,故而得名。元时太仓是“天下第一码头”,东南大港;明初太仓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樊村泾元代遗址位于太仓老城区东部、致和塘南岸,于2016年1月樊泾河北延沟通工程施工时发现。截至2017年9月,已发现房屋、道路、河道等各类遗迹350余处,出土数以吨计的元代中晚期龙泉窑及景德镇窑瓷器、瓷片。初步推断,该遗址是一处具有官方背景的瓷器贸易集散地。 元代瓷器贸易集… 阅读更多 »元代瓷器贸易集散地:太仓樊村泾遗址

陈彩云 | 政治歧视与文化互动:元代漕粮海运体制中的族际关系

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 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作者简介 陈彩云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边疆研究院、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元史、江南文化史,东海海疆与海洋文化、古文献整理等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和市厅级项目五项。 ▲ ▲ 摘要:元初建立起中国史… 阅读更多 »陈彩云 | 政治歧视与文化互动:元代漕粮海运体制中的族际关系

境外中国明清档案文献目录一瞥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两个王朝,当时所产生的大量档案文献资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至使我国大量的档案文献散失世界各地。多年来,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及有识之士,都曾为这些文化瑰宝的回归而奔走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就战争期间掠夺的文化遗产归还问题发出倡议。我们企盼,这些散失在海外的中华文化遗产能及早“完璧归赵”。在此,我们仅将已经收集到的日本、美国、英国有关明清… 阅读更多 »境外中国明清档案文献目录一瞥

李宏为 | 散失境外清代档案文献调查报告

一、 国外清代档案文献概况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散失在国外的清代档案文献数量相当可观,这部分档案离境大致有以下4种原因: 1、战争掠夺。 中国近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自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和掠夺,大批珍贵清代档案文献屡遭劫难,流落异国他乡。如1860年,英法联军抢掠、焚烧了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该园文源阁所藏典籍自此悉失;1900年,八国联… 阅读更多 »李宏为 | 散失境外清代档案文献调查报告

2018明清史文章分类汇总(历史学期刊1)

河南尹整理 史地刊讯 2018先秦秦汉史文章分类汇总(历史学期刊1) 2018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文章分类汇总(历史学期刊1) 本篇分类整理2018年中《历史研究》(第6期暂缺)、《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第6期暂缺)、《史学月刊》、《文史》、《史林》、《史学集刊》、《中国农史》(第6期暂缺)、《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4期暂缺)、《古代文明》、《古今农… 阅读更多 »2018明清史文章分类汇总(历史学期刊1)

陈彩云 | 元代私盐整治与帝国漕粮海运体制的终结

陈彩云 历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环东海与边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蒙古-元朝史,特别是从事元代至当代中国海疆与东亚海洋文明研究。 摘要:元代继承南宋以来的沿海盐场,藉由食盐专卖制度,使盐课收入成为帝国财政的重要来源。其盐业政策与东南滨海民众生计存在尖锐矛盾,造成严重的民生灾难。在盐课收入与民生困境之间,官方加强对犯法者的缉捕,鼓励民间互相告赏,司法腐败导致冤狱四起,终… 阅读更多 »陈彩云 | 元代私盐整治与帝国漕粮海运体制的终结

陈锋:明清变革:国家财政的三大转型

摘要:在明清变革的过程中,出现国家财政的三大转型。一是从银两统计制度的确立到银元规范货币的发行,其中的关键是形成了“统计银两化”的模式,并不是所谓的“白银货币化”。二是从传统的钱粮奏销到新式预算的实行,其中的关键是由传统的“量入为出”变为“量出制入”,传统奏销制度终结。三是从起运、存留的划分到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形成,其中的关键是由传统的“地方经费”变为“地方财政”,地方财政的基本形态大致具备。 … 阅读更多 »陈锋:明清变革:国家财政的三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