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东亚秩序

古代东亚等级制的生成条件

孟维瞻*, 【通讯作者】电子信箱:mengweizhan@163.com 【作者简介】孟维瞻,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国际关系专业2013级博士候选人。 【摘要】 本文以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藩属关系为案例,分析了古代东亚等级制生成的原因,深化了对一般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等级制的理解。既有文献对古代东亚等级制生成的原因理解得不够全面。等级制的生成并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大国之间权力结构的变化是重要的自变… 阅读更多 »古代东亚等级制的生成条件

古代东亚秩序:超越“中国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朝贡体系与等级制度|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古代东亚秩序: 超越“中国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朝贡体系与等级制度 编者按: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标志着现代主权国家的诞生,也因此成为现代国际秩序的开端。但是,正如文章中所言:“欧洲地区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区域内形成霸权地位”。因而其所代表的均势原则无法解释东亚的国际秩序。重新回到东亚研究中备受关注的朝贡体系和等级制度,重新将他们放在东亚国际关系史中去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是如何从… 阅读更多 »古代东亚秩序:超越“中国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朝贡体系与等级制度|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李扬帆:涌动的东亚——明清易代时期东亚政治行为体的身份认同

内容提要:19世纪后半期,看似由西方冲击导致的中国朝贡体制的瓦解其实有其内在动因。从身份认同①的角度而言,因为明清易代的冲击,东亚主要政治行为体无论是对自身还是相互的认识,均经历了一个迷失和重新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传统朝贡体制的稳固产生了消解作用,而且这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与欧洲(西方)无关。17世纪东亚国际关系的波动其压力来自中国本土的政治权力变迁。尽管最终清朝取得正统地位,恢复了传统东亚朝贡体… 阅读更多 »李扬帆:涌动的东亚——明清易代时期东亚政治行为体的身份认同

王煜焜 | “正使”抑或“伪使”:16世纪中期的遣明使、倭寇与明、日通交的侧面考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1 编者按 明代统治者利用朝贡体制,维持着国际秩序。通过贸易往来,给予朝贡国经济利益,保障地区安全稳定,憧憬着“万国来朝”的盛况。但明朝随着实力的衰弱,不得以下降了朝贡使节的待遇,致使朝贡使节与地方官员产生摩擦。明朝就曾多次,因日本使团违反入贡规定,而拒绝接纳。《“正使”抑或“伪使”:16世纪中期的遣明使、倭寇与明、日通交的侧面考察》一文便通过中日文献的互参,分析了日本入贡被拒… 阅读更多 »王煜焜 | “正使”抑或“伪使”:16世纪中期的遣明使、倭寇与明、日通交的侧面考察

鲁大维:蒙元帝国、明清王权和东北亚地缘政治丨燕京访谈

采写 | 杨泓渟 全文共 125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13 分钟 近些年来,新清史、大元史和新明史等纷纷引进中文版,越来越多著作也从全球视野理解中国,给中国史的理解带来了新的角度。鲁大维的研究展示了明代宫廷文化、边疆政策的多元面相,以及蒙古帝国对东亚地区的深刻影响。 明朝作为汉族建立的以中原地区为主体的朝代,自建立之初就显露出浓厚的华夷之辨、族群革命的色彩,正如朱元… 阅读更多 »鲁大维:蒙元帝国、明清王权和东北亚地缘政治丨燕京访谈

2019年“海洋史中的东亚国际关系”国际暑期学校招生启事

一、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日本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中国航海博物馆 二、举办时间:7月23日-31日 三、研习地点:中国·上海·闵行 四、项目及承办院系简介 2019年暑期学校拟讨论的主题为“海洋史中的东亚国际关系”,将以19至20世纪东亚海域的贸易、移民、造船、航海技术和海洋争端为中心,以交叉学科视角介绍相关研究议题以及史料概况。通过此,加深对亚洲海洋世界和欧洲海洋世界异同的认… 阅读更多 »2019年“海洋史中的东亚国际关系”国际暑期学校招生启事

葛兆光 | 彼此环绕和交错的历史

葛兆光,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宅兹中国》、《何为中国》(2014)。曾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1988)、第一届“长江读书奖”(2000)、第一届Princeton Global Scholar(2009)、第三届 PajuBook Award(韓國… 阅读更多 »葛兆光 | 彼此环绕和交错的历史

明代官方语境中的“倭寇”与“日本”

【内容提要】“倭寇”问题,是影响明代官方对日本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洪武时期基于重构东亚封贡体制及宣示自身统治合法性的需要,明太祖朱元璋在最初的对日诏书中,采取了将“倭寇 与“日本相关联的督促策略。随着双方交涉的逐渐展开,尤其是永乐至正德年间,明朝与日本“封贡”关系的日渐确立,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基本采取了“倭寇”与“日本”两分的看法。虽然嘉靖初年的“宁波争贡”事件及后来“大倭寇”的兴起,对明代官方“… 阅读更多 »明代官方语境中的“倭寇”与“日本”

胡箫白 | 海盗与东亚世界: 以近年来港澳地区两次国际学术会议为中心

16世纪以降的东亚海域因欧洲势力的进入、明清帝国的海疆管制以及诸多势力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层次的多元、频密互动,受到中外学者一致关注。近年来,该领域产生了大量中外文研究成果,综述性论文亦不乏于世。本文则在专题著述、研究论文以外,关注两次较为论者忽略的学术会议,聚焦中外学者就“海盗”问题产生的争鸣和对话,管窥经由此一人群所折射出的学界对于东亚海域历史与社会的整体性思考,并尝试厘清“一带一… 阅读更多 »胡箫白 | 海盗与东亚世界: 以近年来港澳地区两次国际学术会议为中心

金子修一:历史上的东亚国际秩序与中国

本文刊于冯立君主编《中国与域外》第二号(2017年12月),日文原载《ワセダアジアレビュー》(16),第18-23页,2014年。作者金子修一先生系日本国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史,著有《古代中国と皇帝祭祀》《隋唐の国際秩序と東アジア》《中国古代皇帝祭祀の研究》等。张鸿翻译。   一 中国宋代思想史研究家、对宋以后东亚交流史领域研究亦做出杰出贡献的东京大学小岛毅教授曾在《朝… 阅读更多 »金子修一:历史上的东亚国际秩序与中国

从明朝与日本之间国书中年号、称谓和国王印的变化看东亚关系

赵莹波 摘要:14世纪后期,1368年明朝建立,1392年日本结束南北朝国家恢复统一,朝鲜代高丽而立。明朝分别把朝鲜和日本纳入册封体制,东亚各国又都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变革时期。在明日之间的国书中,常出现年号的不同变化、有无、甚至漏写的现象,同时日本国书中“日本国王之印”时隐时现,或真或假。自幕府将军足利义政执政以来,从1456年的“带国印”到1465年换成“体信顺达”的国王私印、再到1470年的丢印… 阅读更多 »从明朝与日本之间国书中年号、称谓和国王印的变化看东亚关系

第三届“东亚秩序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三届“东亚秩序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黎志刚   林曦 2016年8月27-28日,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和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东亚秩序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会议主题是“东亚秩序之理念与实践”、“朝贡(藩属)体系与近代亚洲”、“抗日战争期间的边疆与周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学者40余人参加… 阅读更多 »第三届“东亚秩序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