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东印度公司

学术推介 | 施晔:《海上丝路:东印度公司与启蒙时期欧洲的“中国风”》

作 者 介 绍 施晔,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负责人,英国牛津大学(2022、2015年)、荷兰莱顿大学(2011年)访问学者。近年来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于三个方向: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西方汉学家研究及明清小说戏剧研究。主持过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分别为“《皇家亚洲学会会刊》与19世纪英国汉学研究”、“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东印度公司与启蒙… 阅读更多 »学术推介 | 施晔:《海上丝路:东印度公司与启蒙时期欧洲的“中国风”》

利益与形象: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华贸易特权之争探析

作者简介:高昊,英国埃克赛特大学 历史系,英国 高昊,男,安徽安庆人,英国埃克赛特大学历史系讲师。 原文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19世纪30年代初关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华贸易特权的争论,在中英史学界长期被忽视。在这场论争中,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自由贸易者出于自身的利益,塑造了截然不同的中国形象。这场争论的结果不仅直接导致了东印度公司在华贸易特权的终结,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鸦片战争… 阅读更多 »利益与形象: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华贸易特权之争探析

国家、社区与广东省镇压海盗的行动,1809—1810

[美] Robet J. Antony 罗伯特·安东尼 著 梁敏玲 译 在19世纪的前十年,一场空前海盗狂潮使广东省被灾颇深。其时,5万余名海盗坐着成百上千艘船,大肆掠劫着沿海的船只与城镇。在广东地区1500里曲折的海岸线上,一些势力较大的海盗已经结成松散的联盟。他们的头目也颇有才能,如郑一、乌石二、郭婆带,以及稍后的张保(见地图1)。这些海盗有效地挑战了清政府的权威,亦使得该地区合法的商业活动中… 阅读更多 »国家、社区与广东省镇压海盗的行动,1809—1810

欧亚大陆的白银时代(1276年~1359年):可公度性和多样性。【黑田明伸著;高聪明译】

摘要:13世纪后期欧亚大陆的白银突然变得充裕,而到14世纪60年代又突然稀缺了。伦敦造币厂的银币年产量与孟加拉的银卢比的年发行量的变动如影随形,两者之间的这种联动是蒙古帝国将银的流通从市场底层转移到了欧亚大陆的长途贸易的结果,虽然对此观点仍存争议。在第一个白银时代,货币流通分为多个层级,而白银则始终在高层级流动,以白银重量确定的记账单位在欧亚商路的西端决定着银币的价格,而在东端的元朝则与纸币保持着… 阅读更多 »欧亚大陆的白银时代(1276年~1359年):可公度性和多样性。【黑田明伸著;高聪明译】

李伯重: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商”与”盗”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16世纪欧洲人到来之前,印度洋海域和东亚海域的海上贸易中,不仅没有一种大家都遵循的贸易规则,没有安全保障机制和仲裁机制,甚至也没有一种共同的商业语言。   西欧殖民者来到东亚后,对活跃在这里的华人海上贸易商业进行打压,这是不争的事实。还应当注意:贸易不同于单纯的掠夺。各国商人在东亚,除了竞争,也有相互合作的一面。   “市通则寇转… 阅读更多 »李伯重: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商”与”盗”

仲伟民 | 全球化、成瘾性消费品与近代世界的形成

仲伟民教授   清华大学   摘 要  世界历史的近代化是一个全方位的进程,学术界关于近代化原因的揭示已经非常充分,但从世界市场尤其是从成瘾性消费品市场这个角度所做的研究非常不够。包括糖、茶叶、咖啡、可可等在内的成瘾性消费品曾经在世界近代化过程中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在大航海后成为主要的世界商品,而且成为宗主国与殖民地的贸易链接纽带。成瘾性消费品既是近代生活方式和近代文化产生的催化剂,也是… 阅读更多 »仲伟民 | 全球化、成瘾性消费品与近代世界的形成

滨下武志、舒小昀 | 从“陆地亚洲”转向“海洋亚洲”:关于“海洋与亚洲地域圈”的讨论

文章发表于《南国学术》2015年第4期第4—15页 滨下武志,1974年在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获硕士学位;1979—2006年任教于一桥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龙谷大学;2006年受聘为中山大学全职教授;2008—2017年任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2017年6月至今任华中师范大学亚洲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东亚经济史、东南亚华侨华人史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 阅读更多 »滨下武志、舒小昀 | 从“陆地亚洲”转向“海洋亚洲”:关于“海洋与亚洲地域圈”的讨论

”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

『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厦门大学历史系  中山大学历史系 中国·厦门 2019年3月29日至4月1日 会议日程 3月30日(星期六)上午会议地点:科艺中心二楼音乐厅  第一节 开幕式(8:30—9:10) 主持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朱菁教授 一、厦门大学领导致词 二、嘉宾讲话 陈春声(中山大学教授、校党委书记) 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原会长) 王… 阅读更多 »”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

从英国档案看国际法的运用和鸦片战争的非法性

【中文关键词】 鸦片战争,国际法,宣战理由,贸易权利,地域管辖权原则 【摘要】 关于中英鸦片战争的原因,中外史学家们一直是各持己见。有的认为是鸦片贸易,有的认为是中英文化冲突和自由贸易的要求。从法律角度而言,传统国际法规定发动战争要有合法的宣战理由。史料表明,英国政府在其最为关心的财政、经济利益驱使下发动了第一次中英战争,却利用国际法,提出宣战理由,试图使其合法化。当时英国的许多国会议员和法律顾问… 阅读更多 »从英国档案看国际法的运用和鸦片战争的非法性

CASHL大型特藏文献简介

大型特藏文献简介 特藏文献被公认为极具科研价值与收藏价值的珍贵文献,但受其价格昂贵的限制,诸多高校图书馆无力购买收藏。为了满足全国人文社科科研人员的研究需求,也为了弥补高校图书馆收藏的空白,CASHL于2008年度开始大批购入特藏文献。首批引进大型特藏文献多为第一手的原始档案资料,涵盖历史、哲学、法学、社会学、语言学、经济学等多个一级重点学科,涉及图书、缩微资料、数据库等不同介质,系北大、复旦、武… 阅读更多 »CASHL大型特藏文献简介

英国所存近代中国新疆档案查阅散记

 作者:许建英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4期 在世界近代史上,英国曾经是最大的殖民帝国,它四处开疆拓土,大肆进行贸易侵略和殖民掠夺,成为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帝国”。它的各种活动几乎遍及每一个国家,世界每一个重要的地区都和它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它保存下来了数量极大、内容极为丰富的近代史资料,这些资料受到国际上研究近代国际关系的学者及各相关国家和地区历史学家广泛的重视。由于英国在… 阅读更多 »英国所存近代中国新疆档案查阅散记

“国体”与“夷夏”:鸦片战争前中英观念冲突的历史考察

内容提要:19世纪前期,中英关系演变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两国之间围绕清朝秉持的“夷夏”观念而发生长期争端。由此产生的种种纠葛可以理解为“文化冲突”,但这些争端实际上与经济、政治利益密切相关。1814年中英双方因阿耀案原因的表述问题产生的交涉导致了有利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新章的出现。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与清廷之间的礼仪之争,服从于英人对礼仪问题与其在华贸易利益关系之理解。1830年前后,英国人将… 阅读更多 »“国体”与“夷夏”:鸦片战争前中英观念冲突的历史考察

鸦片、航船与印度

作为一名印度英语作家,阿米塔夫·高希在中国或许并不像萨曼·拉什迪那样声名显赫,但在国际文学界他早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其创作数量可谓丰硕,包括《理性环》《阴影线》《在古老的土地上:一次抵达12世纪的埃及之旅》《在柬埔寨起舞》《加尔各答染色体》《玻璃宫殿》《饿潮》等诸多作品。其创作题材跨越亚、欧、非、美四大洲,涵盖埃及、印度、柬埔寨及欧美等国,体现出高希作为人类学博士的学者背景。此外,他还多次摘得… 阅读更多 »鸦片、航船与印度

李宏为 | 散失境外清代档案文献调查报告

一、 国外清代档案文献概况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散失在国外的清代档案文献数量相当可观,这部分档案离境大致有以下4种原因: 1、战争掠夺。 中国近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自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和掠夺,大批珍贵清代档案文献屡遭劫难,流落异国他乡。如1860年,英法联军抢掠、焚烧了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该园文源阁所藏典籍自此悉失;1900年,八国联… 阅读更多 »李宏为 | 散失境外清代档案文献调查报告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鸦片战争史研究

葛夫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林》2016,(05),197-213+222 摘 要: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回顾60余年的国内鸦片战争史研究,大致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经历了从单纯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史向近代化史、政治史、军事史、中外关系史和国际关系史等多元研究的转变过程,并达到相当的学术高度。国内鸦片战争史研究中存在… 阅读更多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鸦片战争史研究

国际视域下的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牛庄(营口)研究

作者简介: 赵欣,吉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赵欣,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中外关系史。 原文出处:历史教学 内容提要:牛庄是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而1861年英国却以营口假牛庄之名开埠,从此营口变为国际条约体系中的牛庄。开埠后,牛庄(营口)在多国贸易的拉动下,一跃成为整个东北唯一的国际贸易中心,同时也变成了近代东… 阅读更多 »国际视域下的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牛庄(营口)研究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与“撤”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与“撤” 郝雨凡 内容提要:19世纪中叶是美国在东亚活动的扩张时期。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与“撤”,反映出美国在东亚政治扩张、商业拓殖以及中美关系的轨迹和趋向。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立,缘于美国东亚商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内政治经济格局的需要,以及澳门特殊的地理优势;驻澳门领事的撤销,也是缘于东亚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澳门经济的衰落以及中美关系的变化。美国驻澳门领事“设”与“… 阅读更多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与“撤”

18世纪的广州瓷器和东印度公司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餐盘》,装饰以荷兰船弗雷堡号,并写有1756年年款。 广州是历史上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也因此一度汇集起了众多中西航海家和商人。而在远渡重洋来华的西方商人中,一批大型国立贸易集团“东印度公司”令人瞩目。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先抢占统治地位,随后是18世纪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两个客户,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当时为了庆祝一些活动或荣耀家族定制了大量瓷器。 中国是… 阅读更多 »18世纪的广州瓷器和东印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