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玉平 | 出入与异同:清代经济史论稿
对一些历史学研究者而言,45岁可能会是一个分水岭。持续二十余年的研究路数,大约会在此阶段遇到瓶颈。能否突破旧的研究框架,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从理论和方法上完成对自己的超越,将成为下一阶段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否则,即便此后他还能发表很多的论文,出版很多的专著,他的学术生命也会在事实上宣告结束。 最近两年,我倍受转型压力的煎熬。外在的评价固然重要,但可能更为关键的还是学者内心对自己的评判。除了按部就班地工… 阅读更多 »倪玉平 | 出入与异同:清代经济史论稿
对一些历史学研究者而言,45岁可能会是一个分水岭。持续二十余年的研究路数,大约会在此阶段遇到瓶颈。能否突破旧的研究框架,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从理论和方法上完成对自己的超越,将成为下一阶段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否则,即便此后他还能发表很多的论文,出版很多的专著,他的学术生命也会在事实上宣告结束。 最近两年,我倍受转型压力的煎熬。外在的评价固然重要,但可能更为关键的还是学者内心对自己的评判。除了按部就班地工… 阅读更多 »倪玉平 | 出入与异同:清代经济史论稿
摘 要:辽代的东北亚丝绸之路指的是从辽上京通往当时的高丽、新罗、日本、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等地的道路,其中,辽朝通渤海国的路线主要有六条,即日本道、新罗道、营州道、朝贡道、契丹道和黑水靺鞨道;辽朝至日本的交通有三条,分别为北线、筑紫线和南海府线;辽上京通往生女真、五国部的道路则主要为“贡鹰道”,辽朝和今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等地的交通线则是辽代鹰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辽朝通过上述路线,与东北亚各国展… 阅读更多 »辽朝东北亚丝路及其贸易考实
『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厦门大学历史系 中山大学历史系 中国·厦门 2019年3月29日至4月1日 会议日程 3月30日(星期六)上午会议地点:科艺中心二楼音乐厅 第一节 开幕式(8:30—9:10) 主持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朱菁教授 一、厦门大学领导致词 二、嘉宾讲话 陈春声(中山大学教授、校党委书记) 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原会长) 王… 阅读更多 »”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
互联网时代,因史料的异常丰富,微观史学研究将更趋广泛和深入,历史研究的碎片化问题也将更趋严重。史家一旦陷入史料的无限之境而不能自拔,就极有可能失去从整体上描述历史的能力,因此史家需要有大情怀。 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1期;作者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摘自《史学史研究》2018年第3期 文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改革开放40年来则是其发展的又一高潮,并且… 阅读更多 »赵梅春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
古罗马军团东归中国了吗?——读《古罗马军团东归伪史辨识》 尚季芳 《骊靬梦断——古罗马军团东归伪史辨识》,汪受宽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96.00元 近年来,有关古罗马军团东归中国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各种观点纷至沓来,莫衷一是。汪受宽先生的新著《骊靬梦断——古罗马军团东归伪史辨识》基于作者长期的研究,运用大量翔实的中外史料,严谨科学的考证评判,缜密系统的论证方法,郑重指… 阅读更多 »古罗马军团东归中国了吗?——读《古罗马军团东归伪史辨识》
赵俪生先生 【本报讯】9月9日,纪念赵俪生先生100周年诞辰暨逝世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开幕。兰州大学胡之德教授,青岛大学侯文蕙教授,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教授,兰州大学杨建新教授,南京艺术学院陈显铭教授,甘肃美术家协会杨立强先生,人民文学出版社周绚隆副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李树军总编,以及赵俪生先生的家属80多人出席和参加了开幕式。 兰州大学副校长安黎哲在致辞中说,赵俪生先生学识渊博、底… 阅读更多 »纪念赵俪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兰召开
9月9日 9.00-9.40 开幕式 主持人:杨建文 10.30-11.30 第一场(逸夫科学馆201室) 主持人:段小强 崔明德:忆赵俪生先生 李华瑞:我心目中的赵俪生先生 汪受宽:赵俪生先生的生平学术和教学 14.30-16.00 第二场(逸夫科学馆201室) 主持人:赵学东 赵逵夫:即席发言 杨建新:即席发言 刘光华:即席发言 李蔚:即席发言 初师宾:即席发言 王玉玲:即席发言 16.30… 阅读更多 »纪念赵俪生先生100周年诞辰暨逝世10周年学术研讨会
人物简介 他是江苏人,但是从学生时代起,他就来到了大西北,在大西北扎根工作了一辈子。他从事历史文献学、史学史、民族史、边疆史地教学与研究,获得丰硕的成果。他就是兰州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汪受宽先生。 来到大西北,服务大西北 问:汪先生:这次我到兰州来参加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历史的理论、观念与叙事”学术研讨会,一报到就看到了您赠给参会者的三部专著。当然这只是您的学术成果的一小部分。您在兰州大学工… 阅读更多 »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充分发挥史学经世功能 ——汪受宽教授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