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包伟民

包伟民|“唐宋变革论”:如何“走出”?

作者:包伟民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 原文刊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 关于“唐宋变革论”,大家将该说的话似乎全都说完了,甚至已经有点令人心生厌倦。 但是,坊间议论依然不绝。这或许表明此题尚存余义,可以再稍作讨论。 一、学术史视角 1922年,时任日本京都大学讲师的内藤湖南(1866—1934)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 阅读更多 »包伟民|“唐宋变革论”:如何“走出”?

孙齐编:《农耕社会与市场——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出版 | 202003-51(总第1253期)

内容简介 本书收选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史哲》杂志发表的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代表性文章20篇,时代涵盖先秦至宋元时期,内容集中于古代农业生产、商品经济、赋税制度等方面,多为名家力作,足资参考。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王学典,山东大学教授,《文史哲》杂志主编。长期致力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思潮研究。出版有《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新史学与新… 阅读更多 »孙齐编:《农耕社会与市场——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出版 | 202003-51(总第1253期)

名家史论 | 邓小南:力度·厚度·深度——学术研究如何兼顾原创性与时代性

来源:明清史研究辑刊 本文转自青年史学家公众号   我从1986年开始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当时就曾和学生一起拜读吕思勉先生的著述。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作品能和思勉先生的奖项联系在一起。“原创”这两个字,是一个时代不断前行的动力,是真正学者的标准,也是对个人永远的激励。 从个人角度观察学界时,我通常把学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思想型的,一类是工匠型的——理想状态下当然是二者兼备。我… 阅读更多 »名家史论 | 邓小南:力度·厚度·深度——学术研究如何兼顾原创性与时代性

李剑鸣 |美国政治史的衰落与复兴

内容摘要:自20世纪初以来,美国史学在趋新求变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政治史则经历了从兴盛到衰落再到寻求复兴的过程。虽然政治史作为一个领域的地位和影响明显衰落,但政治作为一个观察和理解过去的维度,却渗透到了历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同时,美国政治史家始终没有放弃捍卫和振兴其领域的努力。他们重新界定政治和政治史,扩大政治史的边界,更新研究范式,重建学科自主性,力求在新的学术语境中形成某种“新”政治史。 政治… 阅读更多 »李剑鸣 |美国政治史的衰落与复兴

包弼德、伊佩霞、包伟民、邓小南 | 宋史研究的心得与门径

唐宋变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根本性的变迁,对历史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而宋史研究同先秦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等领域的研究相比,无论从研究体系、深度还是材料的挖掘和再利用程度来说,都有很大的空间。今天的微信分享了包弼德、伊佩霞、包伟民、邓小南四位宋史专家在北大文研论坛的座谈实录,从读书、选题、写论文等方面为大家答疑解惑。 我为什么研究宋史 赵冬梅:各位老师最初为何选择宋史作为研究领域,又为何留… 阅读更多 »包弼德、伊佩霞、包伟民、邓小南 | 宋史研究的心得与门径

古史研究各断代学者首次大聚会

原创: 蒋海升 中华读书报 本文要点 1. 四十年中国古代史断代研究成就不仅超过了民国时期,而且整体上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 摆脱断代史的束缚,跨越断代的壁垒,把中国古代史作为一个整体,对历史进行更长时段的考察是近年来境内外古代史研究的一个突出取向。 3. 现在古代史研究有一种有学问没思想、有文章没问题、有问题没逻辑的“三有三无”现象值得反思。 4. 要防止把对“碎片化”的批评等同于对“微观… 阅读更多 »古史研究各断代学者首次大聚会

包伟民 | 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辽宋夏金史研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社会生活从此逐渐走向正常, 学术研究也获得了正常发展的机会。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学术研究, 由此得以迅速发展。辽宋夏金史领域也是如此。 不过, 相比于中国古代的各个断代而言, 40年来辽宋夏金史领域的学术推进尤其明显, 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 国人对公元10至13世纪———尤其是赵宋王朝———历史的看法, 产生了近乎逆转性的变化。 一、时代背景 … 阅读更多 »包伟民 | 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辽宋夏金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