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唐宋变革

王瑞來 | 從江南到全域——宋元變革的時空考察

南國學術 -澳門大學學報 『南國學術 -澳門大學學報』由澳門大學編輯出版。該刊以“國際化的中文學術”、“中文學術的國際化刊物”為理念,面向全球以中文為學術語言的所有作者、匿名評審人和讀者。是一本以“大人文,跨學科,超界域”爲發稿理念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季刊。繁體字編排,每三個月推出一期。在文章側重上,既探討全球問題、區域問題,也探討中國問題;在以全球視角看東方和中國的同時,也以東方視角關注世界問題… 阅读更多 »王瑞來 | 從江南到全域——宋元變革的時空考察

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208讲 | 刘光临:在中国的历史逻辑里发现资本主义——重评郝若贝和刘子健有关宋代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假说

2024年6月20日,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208讲“在中国的历史逻辑里发现资本主义——重评郝若贝和刘子健有关宋代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假说”在经济学院301会议室举行。讲座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北京大学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岭南大学历史系刘光临教授担任主讲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冬梅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牛可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张剑教授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 阅读更多 »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208讲 | 刘光临:在中国的历史逻辑里发现资本主义——重评郝若贝和刘子健有关宋代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假说

美国“唐宋变革”研究的四种范式 | 葛焕礼

摘  要 赖肖尔将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与中国哲学史界的研究认识相结合,形成从佛学转向新儒学的唐宋思想转型叙事,这直接影响到狄百瑞。狄百瑞对新儒学的阐释,又得到陈荣捷新儒家哲学研究的支撑和强化,从而建立起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观念史研究范式。自20世纪70年代起,这一研究范式及其叙事受到三种历史主义研究范式的挑战,即刘子健等学者着眼于新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政治文化史研究,余英时、田浩等学者以“… 阅读更多 »美国“唐宋变革”研究的四种范式 | 葛焕礼

新书 | 王瑞来:《士人走向民间:宋元变革与社会转型》

作者: 王瑞来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学问 出版年: 2023-7 页数: 454 定价: 98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59861214 内容简介 一部宋元史领域研究的开创性之作,从宋元之际金榜题名后的士人精英的命运切入,探索宋元社会转型,以及明清地域社会、乡绅社会形成的基础,揭示中国历史走向。大学问出品 聚焦南宋至元的二百多年的历史变革,勾勒中国社会由南宋历元、… 阅读更多 »新书 | 王瑞来:《士人走向民间:宋元变革与社会转型》

包伟民|“唐宋变革论”:如何“走出”?

作者:包伟民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 原文刊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 关于“唐宋变革论”,大家将该说的话似乎全都说完了,甚至已经有点令人心生厌倦。 但是,坊间议论依然不绝。这或许表明此题尚存余义,可以再稍作讨论。 一、学术史视角 1922年,时任日本京都大学讲师的内藤湖南(1866—1934)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 阅读更多 »包伟民|“唐宋变革论”:如何“走出”?

孙正军 | 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年第4期 作者简介:孙正军,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9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先后出现多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理路,邓小南倡导的“活”的制度史、阎步克主张的制度史观以及侯旭东提倡的日常统治研究,即为其中代表。“活”的制度史聚焦政治社会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制度,提出应从过程、关系、行为视角关注制度运作的路径和流程;制度史观立足法定… 阅读更多 »孙正军 | 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殷守甫:继“新清史”之后会出现“新明史”和“新元史”吗?

  如今新清史大部分的论点已经被西方学术界接受,可以说是已经开拓的领域。那么,还没有重新探索的其他欧亚历史,比如「新明史」和「新元史」,也将会随之出现吗? 新的元史研究,更常见的称呼是“大元史”,简单说则是在欧亚史、全球史的视角下考察蒙古帝国(沈卫荣 2019年,第3、17等页);换言之,也是以蒙古帝国为切入点,推敲欧亚史、全球史还可以怎样书写。这个意义上,“新明史”(New Ming … 阅读更多 »殷守甫:继“新清史”之后会出现“新明史”和“新元史”吗?

仇鹿鸣 | 事件、过程与政治文化——近年来中古政治史研究的评述与思考

摘 要:近年来中古政治史研究表现出“纵的停滞”与“横的拓展”的特征,传统以“政治集团”或“党派分野”为中心的政治史研究领域陷入瓶颈,通过社会网络这一概念的引入,认识政治活动中的“政见—庇护”复合结构,有助于完善传统的政治集团分析范式。“政治过程”与“政治文化”这两个观察维度的引入,拓展了政治史研究的范畴。受新史学的影响,作为政治史研究基本单位的“事件”曾饱受批评,反思传统历史学编纂与研究中对因果关… 阅读更多 »仇鹿鸣 | 事件、过程与政治文化——近年来中古政治史研究的评述与思考

孙齐编:《农耕社会与市场——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出版 | 202003-51(总第1253期)

内容简介 本书收选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史哲》杂志发表的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代表性文章20篇,时代涵盖先秦至宋元时期,内容集中于古代农业生产、商品经济、赋税制度等方面,多为名家力作,足资参考。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王学典,山东大学教授,《文史哲》杂志主编。长期致力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思潮研究。出版有《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新史学与新… 阅读更多 »孙齐编:《农耕社会与市场——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出版 | 202003-51(总第1253期)

【会议邀约】中海博第九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诚邀您参会

2019 第八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海上丝绸之路是传统中国与海外各地物质互通、文化交流、人口流动、风俗交融的重要纽带。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而进行的交流互鉴,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体现于“海丝”沿线国家各种器物与史迹遗存之中,也广泛融汇在世界各国社会文化之中,共同谱写了中外文明融通互动的大航海诗篇。 历年会议论文集 为促进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合作与对话,构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中国航海博物馆与上海师… 阅读更多 »【会议邀约】中海博第九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诚邀您参会

会议征文 | 深陷中间?第三届中古中国人文会议(220-1600年),耶鲁大学,2020.06

会议论文征集 深陷中间?第三届中古中国人文会议(220-1600年) 欧美学者普遍认为 ,中国的古代史终结于公元220年,当统治中国长达400多年的汉朝灭亡之时;中国的近代史则开始于1600年,当明朝衰落、满清崛起之时。然而,我们能将220年和1600之间的多个世纪当做中古史一个时段来处理吗?生活在这些世纪中的人们经历了相似的人生吗?思考一个传统中国有意义吗? 近100年前,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最先提… 阅读更多 »会议征文 | 深陷中间?第三届中古中国人文会议(220-1600年),耶鲁大学,2020.06

内藤湖南 | 近世史的意义

文 | 王德威 译 | 夏应元 钱婉约 等 首先需要弄清的问题是,中国的近世始于何时?过去都是以朝代更替来划分时代,这种方法倒是简单易行,但从史学的角度来讲,却未必正确。史学上所说的近世,并不只是以年代来划分的,必须看它是否具备近世的内涵。其内涵为何,容后再议。在中国,具有那样内涵的近世,当起于宋代以后,而至宋代为止,是从中世走向近世的过渡期。要想搞清中国的近世史,必须从这个过渡期上予以探讨。 贵… 阅读更多 »内藤湖南 | 近世史的意义

江湄:怎样认识10至13世纪中华世界的分裂与再统一

摘要:从唐王朝名义上统一的最终结束,到元世祖再次统一,10至13世纪是中国再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一个完整的历史周期。从元朝直至今日,对于10至13世纪发生的中华世界的分裂、重组与再造,始终存在着多元立场、多种角度的叙事和建构,存在着牵动现实情感和思想分歧的争论。对这些观点和叙述框架进行全面的整理和检讨,以充分面对和理解中国历史的”叙述之难”,以及这种”叙述之难&#… 阅读更多 »江湄:怎样认识10至13世纪中华世界的分裂与再统一

李华瑞 | “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的影响

编者按:唐宋变革论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这组笔谈主要从宋史研究的角度展开,首先是基于日本史学界唐宋变革论的核心观点是“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端”,其落脚点在宋朝;其次是近十几年国內唐史学者对此关注较多,而从宋史研究的角度考虑的还比较少。我们希望借此机会能引起更多的唐宋吏研究者对唐宋变革论范式意义的思考。 作者简介:李华瑞,1958年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一、改革开放前“唐宋变革论”对国内… 阅读更多 »李华瑞 | “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的影响

古史研究各断代学者首次大聚会

原创: 蒋海升 中华读书报 本文要点 1. 四十年中国古代史断代研究成就不仅超过了民国时期,而且整体上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 摆脱断代史的束缚,跨越断代的壁垒,把中国古代史作为一个整体,对历史进行更长时段的考察是近年来境内外古代史研究的一个突出取向。 3. 现在古代史研究有一种有学问没思想、有文章没问题、有问题没逻辑的“三有三无”现象值得反思。 4. 要防止把对“碎片化”的批评等同于对“微观… 阅读更多 »古史研究各断代学者首次大聚会

王敬雅评《大分流之外》︱分流再合流:重思欧洲与中国的分野

《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政治》,[美] 王国斌 / 罗森塔尔著,周琳译,王国斌、张萌审校,2018年10月出版,283页,58.00元。 加州学派与“大分流” 对中西方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研究长期充斥着“宿命论”的观点——无论是文化上,还是制度上。似乎中国有着先天性的不足:中国文化先天上不热爱私有,中国社会先天上抵制契约精神。当然这种基于“西方中心论”的解释在上个世纪就受到了普遍的… 阅读更多 »王敬雅评《大分流之外》︱分流再合流:重思欧洲与中国的分野

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2006-2010年度)目录

《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2006年度 作者: 《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刊行会编 出版信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内容简介 本书由日本著名中国古史研究学者谷川道雄等发起编纂,旨在及时反映日本史学界的中国史研究最新成果,促进中日史学界的交流互动。计划以每年出版一辑的形式,每辑30万字的篇幅,系统介绍前一年的日本中国史研究动态。本辑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选刊,共编发十篇论文,有从整体理解中国史的综论… 阅读更多 »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2006-2010年度)目录

赵世瑜 | 从明清史看宋元史:“连续递进”的历史研究法

如果我们真的跳出王朝史的藩篱,就会跨越一个朝代、一个时期去思考相关的问题…… ——赵世瑜 本文的主题来自于这些年我在研究明清史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其实从明清看宋元或更早的历史,或者反过来说,从唐宋变革期一直看到明清,这样的思考并不新鲜。特别是像研究经济史、社会经济史的人,更是经常从比较长的时段来考虑。如果我们真的跳出王朝史的藩篱,就会跨越一个朝代、一个时期去思考相关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是提倡一种“… 阅读更多 »赵世瑜 | 从明清史看宋元史:“连续递进”的历史研究法

访谈︱李华瑞:日、美、中对“唐宋变革”论的认识与反应

【编者按】近些年来,唐宋变革论格外受到国内历史学界的关注。首都师范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华瑞教授,曾主编《“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对此问题颇有研究,遂请李教授发表高见。 李华瑞 澎湃新闻:史学研究要打破时代界限,打通断代史研究的壁垒,“唐宋变革”论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您很早就开始关注唐宋变革论问题,2003年的时候发表了《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又于2010年主编了《“唐… 阅读更多 »访谈︱李华瑞:日、美、中对“唐宋变革”论的认识与反应

张邦炜、李华瑞、包伟民、楼劲等:“唐宋变革论”的再思考

张邦炜、李华瑞、包伟民、楼劲等:“唐宋变革论”的再思考 澎湃新闻记者 林夏 2016-11-01 10:27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10月30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举办了“程应镠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当天下午,中国社科院教授楼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包伟民、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张邦炜、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华瑞、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虞云国、戴建国,以及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方健共同进行了一场学术对话。这几… 阅读更多 »张邦炜、李华瑞、包伟民、楼劲等:“唐宋变革论”的再思考

访谈︱陆扬:唐宋变革论究竟是怎么回事

北京大学历史系和中古史研究中心的陆扬教授把自己定义为刺猬型的学者,自谦“只能在一个缩得很小的范围内进行聚焦式的工作”,但这只刺猬脚下的大地“却仍可以有天宇一般的浩瀚”。最近他的第一部论文集《清流文化与唐帝国》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付梓发行,在学界影响广泛的唐宋变革论是该书“点到为止”的一个议题。藉此机会,记者在燕京学堂明净的会客室采访了陆先生。这个访谈在某种意义上就可以体现他那刺猬式的渊博和敏锐,他对唐… 阅读更多 »访谈︱陆扬:唐宋变革论究竟是怎么回事

体系意识:以唐宋变革与南宋认知为例

张邦炜 2017-05-09 17:58 一、从问题与体系宜并重说起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做学问如何牵住“牛鼻子”?而今学界往往问题意识强调较多,体系意识讲得较少。更有甚者,机械地把学者划分为“做问题”的和“做体系”的两种类型,一味赞扬前者、贬低后者。凡事都应该问个为什么,乃至打破砂锅问到底。做学问无非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难点在于发现问题,如能较准确地提出真问题,问题已经解决… 阅读更多 »体系意识:以唐宋变革与南宋认知为例

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包弼德(美国哈佛大学) 《中国学术》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 众所周知,历史自己不会讲述。我们阐释过去,说它意味着什么,这样做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目的。所幸过去就是过去,我们对它做什么,它都不会反对,就像将来的人如何阐释我们,我们也无法反对。我们也知道自己的阐释时微时巨地变化着,而阐释中的变化与阐释者所处的思想(intellectual)世界是相关的。如果说… 阅读更多 »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修订本出版(附再版序、中译再版后记)

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美]包弼德著、刘宁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版。 【感谢刘宁教授提供再版序与中译本再版后记】 再版序 包弼德 某些学问始终是国际性的,科学即是如此,在人文领域也有类似的例子。我写作《斯文》,主要是面对英文学术读者,但在中国有更多的人对它感兴趣。何以如此?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学者更喜欢不受哲学、文学、社会和政治等学科的束缚,而当今的美国学者则更愿意在学科之间严其畛域。… 阅读更多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修订本出版(附再版序、中译再版后记)

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视域变化的意义

摘要:本文讨论的是一个“研究视域”的问题,即在文化史与思想史研究领域里,是否可以将历来习惯于唐宋对比的方法,转向注重宋明连续的思路?在思想史和文化史领域中,通常比较注重“创造性思想”的价值,因而比较重视中唐以后的新变化与宋代出现的新思想新文化,但是,如果注意“妥协性思想”的意义,那么就应当关注这些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世俗化、制度化和常识化过程。这一研究视域变化的意义是,首先,能把关注领域从仅仅围绕和瞩… 阅读更多 »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视域变化的意义

李治安 | “唐宋变革”前后的江南角色与元明江南嬗变

“唐宋变革”前后的江南角色与元明江南嬗变 李治安,《思想战线》2017年第6期 作者简介:李治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300071)。 近10年,关于中近古社会的“唐宋变革论”备受国内学者的青睐重视。美国等西方学者又有所谓“宋元明过渡说”。笔者拟从“唐宋变革”前后江南能动角色、元明江南农商经济嬗变及北方民族南下背景等层面,试做新的探索。 一、“唐宋变革”前后江南的能动角色 早在… 阅读更多 »李治安 | “唐宋变革”前后的江南角色与元明江南嬗变

唐宋史研究应当走出“宋代近世说(唐宋变革论)”

  【争鸣与商榷】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唐宋史研究中,“宋代近世说(唐宋变革论)”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起初因为大多数人对于学术界讨论唐宋变革的“由来与发展”知之甚少,不免对概念、问题、范式的理解和解释出现偏差和混乱,所以有必要从学术史的角度给予适当的梳理。为此,2007年笔者邀请宋史学界12位师友撰写《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并于2010年出版。在此前后学界也有相当数量的介绍性论著问世。然而毋庸… 阅读更多 »唐宋史研究应当走出“宋代近世说(唐宋变革论)”

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姚大力   研究辽、夏、金、元史的一个巨大障碍,乃是有关它们史料的散漫性。 被很多人想当然地看作阻断破坏了两宋国家统一大业的夏、辽与金,不再仅仅是音乐正剧里的几段不和谐的变奏或插曲,而都在本书中担当起积极正面的主角,由它们来贯穿从唐到元的中国史进程。这条另辟蹊径的讲述路线,为我们刻画出一段很不一样的中国史,感觉似乎有点陌生,但细想却又合情合理。 我们常见的唐代总章二年的疆域图往往会误导读者,因为唐… 阅读更多 »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唐宋社会变革”假说的反思与区域视野下的“历史中国”

 内容提要:近年来,关于“唐宋变革”的讨论成为国内学术界的一股热潮。实际上,“唐宋变革论”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研究范式。在这一论域之下,许多中国历史上的问题,尚有不尽切合于这一假说之处。中国国土广袤,民族众多,区域间差异很大,即便在统一中央皇权控制下的政治制度、行政策略、礼法习俗等,诸多领域都未必千篇一律,实际运行中也更多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不但区域间未必能整齐划一,而且时段上也不能一概而论,即并非… 阅读更多 »“唐宋社会变革”假说的反思与区域视野下的“历史中国”

数理统计是否能改变我们对唐宋变革论的认识?

【因为开大会的原因,本来约的稿,临时被撤了下来;问了一圈别的媒体,大家都觉得“黄巢起义”和“门阀没落”很敏感,只能发这里了~欢迎大家转载打赏~】 在北美汉学的谱系之中,尤其近20年,相比于明清时期研究的蒸蒸日上、遍地开花,从魏晋至隋唐这近700余年的历史,从学者数量到学术成就上来看,都不尽如人意——比如在著名的《剑桥中国史》系列中,《魏晋卷》和《隋唐卷(二)》就一直未能出版(后者据说在统稿编辑过程… 阅读更多 »数理统计是否能改变我们对唐宋变革论的认识?

内藤湖南“唐宋史学变革”说阐微

内容提要:内藤湖南发现唐宋之间的中国史学发生了重大变革:史学风尚由推崇客观精神转为注重主体意识,并由此引发了史书编纂由崇尚赅博到注重深识、史文义法由崇尚骈文到注重古文、史料处理由崇尚照录到注重别裁、史学批评由左道末流到蔚然成风、史书注疏由忠实原著到借题发挥等一系列变化。伴随史学精神的变迁,这一时期的史学发展呈现多元化、学理化、体制化的特点。唐初史馆实行的众人分纂法造成了“传统史法”弱化,“一家著述… 阅读更多 »内藤湖南“唐宋史学变革”说阐微

张邦炜:唐宋变革论的误解与正解——仅以言必称内藤及会通论等为例

唐宋之际发生了一场具有划阶段意义的社会变革,至迟在上世纪50、60年代之交,已基本成为我国学界的共识。多年来围绕这一论题争议颇多,涉及变革的属性、程度以及起始、路标等诸多问题,因而形成各不相同或不尽相同的多种唐宋变革论。但从总体上否定唐宋变革论的研究者极少。近期唐宋变革论似乎遇到颠覆性质疑。有鉴于此,草成本文,谈些感想。 一、从是对还是错说起 唐宋变革是个较为复杂的论题,唐宋变革论又各式各样,只怕… 阅读更多 »张邦炜:唐宋变革论的误解与正解——仅以言必称内藤及会通论等为例

宋元变革:追寻中国走入近代的轨迹

【编者按】 20世纪初日本内藤湖南首倡的唐宋变革论,至今仍有着巨大影响。不过这是向前看,跟中唐以前的历史形态相比较得出的认识,并不涉及宋代以后的社会转型。王瑞来先生的宋元变革论,则是向后看得出的结论。经南宋历元,由明入清,追寻中国走入今天的轨迹,宋元变革论会给出回答。 宋元变革论的形成经纬 2005年,受邀参加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在考虑提交论文时,我决定写元代对科举的停废,给人们对20世纪的最… 阅读更多 »宋元变革:追寻中国走入近代的轨迹

中国史被日本人叫东洋史?

11月3日下午,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宋史专家王瑞来先生在上海师大文苑楼708室开讲,题为“20世纪以来日本的东洋史研究与宋史研究”。讲座由上海师大古籍研究所汤勤福教授主持。汤教授笑着说,从满满一堂的听众来看,这是上师大近期最受欢迎的一次讲座。 稍作介绍后,王先生就进入正题。他说,这是他第三次讲这个题目,此前分别在杭州师大和西北大学讲过。下文所述,大体是讲座要义。 讲座现场。左为汤勤… 阅读更多 »中国史被日本人叫东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