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复旦

海洋亚洲:海洋文明的21世纪书写记忆 ——上海大学海洋亚洲国际研讨会综述

海洋亚洲:海洋文明的21世纪书写记忆 ——上海大学海洋亚洲国际研讨会综述 2019年03月14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戴勇斌 出席海洋亚洲国际会议的中外专家学者合影 上海大学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供图   2019年3月1—2日,海洋亚洲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办。本次会议由上海大学特聘海外高水平专家萧婷(Angela Schottenhammer)教授发起,上海大学高等研究院协同经济学… 阅读更多 »海洋亚洲:海洋文明的21世纪书写记忆 ——上海大学海洋亚洲国际研讨会综述

朝贡的名实与朝贡之外的东亚*——分类框架、案例举隅与研究建议

万晓 【摘要】 史学界提出的朝贡体系论近年间受到国际关系学者的质疑与批判,争论的焦点在于朝贡之“名”与“实”的差距,但超越朝贡体系论尚有许多基础工作亟待完成。为回答“朝贡关系的本质为何,其特征与机制是什么;古代东亚是否存在其他国际关系类型,它们的本质、特征与机制又是什么”等问题,本文以“等级”作为朝贡关系的核心原则,同时涵盖“名”与“实”,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厘清朝贡关系的物质与观念特征,将其… 阅读更多 »朝贡的名实与朝贡之外的东亚*——分类框架、案例举隅与研究建议

百年来中国学人的域外汉学批评及其启示

作者:吴原元,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学人开始关注域外汉学并展开评论。中国学人对域外汉学的批评,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清末民初之际,中国学人对域外汉学并不以为然,甚或有尖锐的批评,即使对域外汉学所擅长的“半汉”之学有所褒奖,亦非盲目推崇,实基于对自身学术的自信;1920年代后,中国学人在通过取法域外汉学欲与之抗衡的同时,也通过纠谬捍卫自身的学术尊严;1… 阅读更多 »百年来中国学人的域外汉学批评及其启示

“中国礼仪之争”:20年间的思考

撰文:李天纲 《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 “‘中国礼仪之争’后,西方‘汉学’‘东方学’,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次第发展,对异国、异族的文化普遍加深了理解,增加了兴趣。反观中国思想界,在明末清初短暂地对西方文化有过兴趣之后,马上又回到了帝国式的‘中国中心论’,以致后来思想界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到愚昧无知的程度。”   1 1998年6月,笔者在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提… 阅读更多 »“中国礼仪之争”:20年间的思考

李长莉 | 三十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范式之转换

作者简介:李长莉 (1958—) , 女, 河北辛集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 文章原刊:《河北学刊》2018年第2期。 摘要: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复兴30年来, 相继出现了“现代化”、“本土现代性”、“社会与国家”、“社会治理”等四类影响较大的研究范式, 推动着学科不断走向新的广度、高度与深度。但作为以研究本土经验为主旨的学科, 尚缺乏有… 阅读更多 »李长莉 | 三十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范式之转换

周育民:《上海年鉴(1852)》编译说明

《上海年鉴(1852)》,周育民 编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年6月 1850年,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北华捷报》。1851年,北华捷报社刊印了《上海年鉴(1852)》。这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本年鉴,也是已知中国内地的第一本年鉴。《上海年鉴(1852)》内容丰富,极具史料价值,为当时外侨了解上海提供了权威的指南,它的诞生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上海年鉴(1852)》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翻译整理出… 阅读更多 »周育民:《上海年鉴(1852)》编译说明

讲座︱邱轶皓:世界史视野下的蒙古史

正如拉施都丁在《史集》开篇处的宣告,“还有什么事比成吉思汗国家的建立更值得一提的呢?它被认为是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蒙古帝国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019年11月30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邱轶皓受邀参加上海图书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主办的“海上博雅论坛”,举行“世界史视野下的蒙古史研究”主题讲座,一百余名观众参与此次活动。 讲座现场 如何认识并想象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横贯欧亚、… 阅读更多 »讲座︱邱轶皓:世界史视野下的蒙古史

近代日本在华兵要地志调查资料集成

书名:近代日本在华兵要地志调查资料集成 册数:24册 布面精装 主编:许金生 开本:16开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出版时间:2016年3月 书号:978-7-5120-2215-7 许金生,1962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市,1985年复旦大学日文专业本科毕业,1988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日本立命馆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8年起在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任教至今(其中2000年至200… 阅读更多 »近代日本在华兵要地志调查资料集成

历年已影印地方志目录

1日本藏巴蜀稀见地方志集成 2泸州市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 3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目录 4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5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6陕西省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7中国地方志荟萃·西南卷目录 8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目录 9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目录 10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目录 11目录 12天春园藏善本方志选编目录 13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抄稿本方志丛刊目录 14孤本旧方志… 阅读更多 »历年已影印地方志目录

名著名译|邓嗣禹和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英译本

李剑农与英文版《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著名史学家李剑农(1880~1963年)曾任武汉大学史学系主任,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对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做出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所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一书被美国汉学泰斗费正清誉为“对中国近代史的最清晰、唯一全面的评述”。该书1956年由笔者外公邓嗣禹及他的学生Ingalls首次编辑、翻译成英文版后,在美国、印度多次再版。1991年,李… 阅读更多 »名著名译|邓嗣禹和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英译本

徐国琦:我这本书的一个野心

  很少人注意到中美两国共有的历史——两国在文化层面和非政府层面的交往,两国在政治、军事、外交之外的“关系”。徐国琦循着入江昭教授“文化国际主义”的论述,复活这一段非同寻常却被人遗忘的旋律:蒲安臣、戈鲲化、古德诺、杜威、留美幼童和体育运动。     ◆◆   研究不同民族国家之间交流互动的国际史领域曾被“大国兴衰”的概念所涵盖,所用的语汇多是“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力量均衡”,而这样的… 阅读更多 »徐国琦:我这本书的一个野心

黄修志 | 书籍与治教:朝鲜王朝对华书籍交流与“小中华”意识

摘 要:朝鲜王朝大规模的对华书籍交流,令日本、琉球、安南等难望其项背,这主要是由地缘格局、政治结构和治国理念所致。朝鲜“小中华”意识刺激了对华书籍交流,而朝鲜对华书籍交流又促进了“小中华”意识的发展和变迁。总体来说,朝鲜前期的对华书籍交流带有更多的“尊王”和“慕华”色彩,朝鲜后期则带有更多的“尊周”和“攘夷”意味,但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摆脱不了“事大”的影子,最终使朝鲜保持了政权稳定。朝鲜对华书籍交… 阅读更多 »黄修志 | 书籍与治教:朝鲜王朝对华书籍交流与“小中华”意识

”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

『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厦门大学历史系  中山大学历史系 中国·厦门 2019年3月29日至4月1日 会议日程 3月30日(星期六)上午会议地点:科艺中心二楼音乐厅  第一节 开幕式(8:30—9:10) 主持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朱菁教授 一、厦门大学领导致词 二、嘉宾讲话 陈春声(中山大学教授、校党委书记) 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原会长) 王… 阅读更多 »”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

从英国档案看国际法的运用和鸦片战争的非法性

【中文关键词】 鸦片战争,国际法,宣战理由,贸易权利,地域管辖权原则 【摘要】 关于中英鸦片战争的原因,中外史学家们一直是各持己见。有的认为是鸦片贸易,有的认为是中英文化冲突和自由贸易的要求。从法律角度而言,传统国际法规定发动战争要有合法的宣战理由。史料表明,英国政府在其最为关心的财政、经济利益驱使下发动了第一次中英战争,却利用国际法,提出宣战理由,试图使其合法化。当时英国的许多国会议员和法律顾问… 阅读更多 »从英国档案看国际法的运用和鸦片战争的非法性

浅谈美国国务院档案

浅谈美国国务院档案[0] 姚百慧[①] 美国国务院是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后最早设立的内阁部门之一,是联邦政府中负责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②]。从创设以来,国务院的外交职能曾受到多方面的掣肘,尤其是进入冷战时期,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等机构在制定外交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务院始终是制定和执行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机构之一。[③]因此,美国国务院的档案,对了解美国外交决策,仍具有重要价… 阅读更多 »浅谈美国国务院档案

CASHL大型特藏文献简介

大型特藏文献简介 特藏文献被公认为极具科研价值与收藏价值的珍贵文献,但受其价格昂贵的限制,诸多高校图书馆无力购买收藏。为了满足全国人文社科科研人员的研究需求,也为了弥补高校图书馆收藏的空白,CASHL于2008年度开始大批购入特藏文献。首批引进大型特藏文献多为第一手的原始档案资料,涵盖历史、哲学、法学、社会学、语言学、经济学等多个一级重点学科,涉及图书、缩微资料、数据库等不同介质,系北大、复旦、武… 阅读更多 »CASHL大型特藏文献简介

朱联璧评《巴麦尊传(外两种)》︱十九世纪传记中的粉丝滤镜

《巴麦尊传(外两种)》 [英]约翰·坎贝尔、[比]泰奥多尔·朱斯特、[英]巴麦尊著 黄少婷、费群蝶、刘睿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年7月出版 290页,38.00元 ━━━━ 文︱朱联璧 在英国前首相帕默斯顿(又译巴麦尊)逝世一百五十周年时,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李阳博士在《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上发表了《鸦片战争始作俑者,八十岁的风流首相》一文(https://www.thepaper.cn/n… 阅读更多 »朱联璧评《巴麦尊传(外两种)》︱十九世纪传记中的粉丝滤镜

新书 | 赵利峰:民国澳门博彩史

作者: 赵利峰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2 定价: CNY119.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澳门文化丛书 ISBN: 9787520117296 澳门文化丛书 (共12册), 这套丛书还有 《时空交织的视野》,《佛郎机铳在中国/澳门文化丛书》,《近代澳门与香港经贸关系研究》,《望远镜与西风东渐》,《19世纪中叶美国在澳门的活动》 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葡档案等文献史… 阅读更多 »新书 | 赵利峰:民国澳门博彩史

古史研究各断代学者首次大聚会

原创: 蒋海升 中华读书报 本文要点 1. 四十年中国古代史断代研究成就不仅超过了民国时期,而且整体上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 摆脱断代史的束缚,跨越断代的壁垒,把中国古代史作为一个整体,对历史进行更长时段的考察是近年来境内外古代史研究的一个突出取向。 3. 现在古代史研究有一种有学问没思想、有文章没问题、有问题没逻辑的“三有三无”现象值得反思。 4. 要防止把对“碎片化”的批评等同于对“微观… 阅读更多 »古史研究各断代学者首次大聚会

《民国文献类编续编》(全1000册)总目录

简介 本书为2015年出版的《民国文献类编》的续编,是“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重要出版成果。全书分社会卷、政治卷、法律卷、军事卷、经济卷、教育卷、文化艺术卷、历史地理卷、医药卫生卷、科学技术卷共十卷,每类下分若干子类,收录文献近3000种,成书1000册,另总目1册,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影印文献。所收文献的时间跨度为1911—1949年,文献类型以图书为主,包括平装、线装,兼收手稿、档案等,有铅印本… 阅读更多 »《民国文献类编续编》(全1000册)总目录

《民国文献类编续编》(全1000册)出版

民国文献类编续编(全一〇〇〇册,总目一册) 编著者:民国时期文献保护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编 定价:¥280,000.00 ISBN:978-7-5013-6420-6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所属分类:民国-其他 简介 本书为2015年出版的《民国文献类编》的续编,是“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重要出版成果。全书分社会卷、政治卷、法律卷、军事卷、经济卷、教… 阅读更多 »《民国文献类编续编》(全1000册)出版

吴景平 | 关于中华民国史对象与体系的思考 ——从民国档案史料的刊行谈起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史学月刊”微信公众号。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全保留作者署名,且不修改文章标题和内容。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得益于学术环境和条件的极大改善,中华民国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问世的各种论著难以胜数;另一方面,史料工作成绩斐然,尤其是档案史料的开放刊行,成为整体意义上民国史研究的先行部分、支撑部分。 笔者从事中华民国史的教学研究和相关档案史料收集整理工作多年,目睹了… 阅读更多 »吴景平 | 关于中华民国史对象与体系的思考 ——从民国档案史料的刊行谈起

“全球视野中的明清鼎革”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8年11月24至25日,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主办的 “全球视野中的明清鼎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二十三位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董少新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北京大学历史系李伯重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尚胜教授、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孙来臣教授先后致辞。 本次研讨会分七场进行讨论,分别为“全球视… 阅读更多 »“全球视野中的明清鼎革”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古中国文献·历史与民族”学术研讨会综述

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主办的“中古中国文献·历史与民族”学术讨论会于2018年10月13日到14日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台湾中研院、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十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吴玉贵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并致欢迎辞。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致辞,并期待本次学术讨论会能从具体问题和个案来透视中古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邢义田教授作题为《再论“中… 阅读更多 »“中古中国文献·历史与民族”学术研讨会综述

葛兆光:在“一国史”与“东亚史”之间 ——以13—16世纪东亚三个历史事件为例

提要 这篇文章选择13~16世纪发生在东北亚的三个历史事件,也就是“蒙古袭来”(1274,1281)、“应永之役”(1419)和“壬辰丁酉之役”(1592,1597),来讨论国别史与东亚史之间的差异。本文指出,如果仅仅站在一国历史的立场、角度和视野来观看发生在东亚的历史,会出现“死角”或“盲点”。因为,只有一个圆心(国家)的历史叙述,会使得历史有中心有边缘,中心虽然清晰,但边缘常常含糊甚至舍弃。其… 阅读更多 »葛兆光:在“一国史”与“东亚史”之间 ——以13—16世纪东亚三个历史事件为例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鸦片战争史研究

葛夫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林》2016,(05),197-213+222 摘 要: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回顾60余年的国内鸦片战争史研究,大致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经历了从单纯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史向近代化史、政治史、军事史、中外关系史和国际关系史等多元研究的转变过程,并达到相当的学术高度。国内鸦片战争史研究中存在… 阅读更多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鸦片战争史研究

葛兆光 | 彼此环绕和交错的历史

葛兆光,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宅兹中国》、《何为中国》(2014)。曾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1988)、第一届“长江读书奖”(2000)、第一届Princeton Global Scholar(2009)、第三届 PajuBook Award(韓國… 阅读更多 »葛兆光 | 彼此环绕和交错的历史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与“撤”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与“撤” 郝雨凡 内容提要:19世纪中叶是美国在东亚活动的扩张时期。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与“撤”,反映出美国在东亚政治扩张、商业拓殖以及中美关系的轨迹和趋向。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立,缘于美国东亚商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内政治经济格局的需要,以及澳门特殊的地理优势;驻澳门领事的撤销,也是缘于东亚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澳门经济的衰落以及中美关系的变化。美国驻澳门领事“设”与“… 阅读更多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与“撤”

吴松弟:旧海关文献可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百科全书”式的资料

日期:2016-07-22 07:26:49 作者:文汇报记者 刘力源 复旦大学教授吴松弟 旧海关文献中的《中国音乐》,用画来表现民间舞蹈,用音符及宫商角徴羽来表现旋律。 发明用罗马字母标注汉语发音系统的英国人威妥玛编写了第一本汉语课本《语言自迩集》。威妥玛曾任上海海关第一任外国税务司。 19世纪末厦门城市图 丝绸报告中所绘的清代织布机 文汇报记者 刘力源 历史研究最重要的是掌握准确可靠的资料,在… 阅读更多 »吴松弟:旧海关文献可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百科全书”式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