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译丛》第1-11辑总目录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 《清史译丛》第1辑 《清史译丛》序言 【专栏】 中西文化的抉择——在“清史编纂暨编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戴逸 【专题研究】 用世界眼光看清史——兼谈中国文化于17—18世纪在法国的传播 耿昇 美国清史资料及其研究情况述略——以历史学研究为主线的考察 朱政惠 麦迪森对中国传统经济的评价及有关评论 叶茂 国际互联网有关清史的英、俄文资源基本状况分析及其他 王旭东、… 阅读更多 »《清史译丛》第1-11辑总目录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 《清史译丛》第1辑 《清史译丛》序言 【专栏】 中西文化的抉择——在“清史编纂暨编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戴逸 【专题研究】 用世界眼光看清史——兼谈中国文化于17—18世纪在法国的传播 耿昇 美国清史资料及其研究情况述略——以历史学研究为主线的考察 朱政惠 麦迪森对中国传统经济的评价及有关评论 叶茂 国际互联网有关清史的英、俄文资源基本状况分析及其他 王旭东、… 阅读更多 »《清史译丛》第1-11辑总目录
【原文出处】《学术月刊》(沪)2010年7期第130~140页 【内容提要】明清易代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传统史学多将其置于王朝更迭的解释框架中加以叙述,也有一些学者纠缠于明清两朝孰优孰劣、并进而对易代的得失进行判断。近三十年来,海外学者多超越易代历史本身,将跨越此时期的晚明盛清视为“帝制晚期”或“早期现代”,但易于忽略易代本身对这一历史转型期所起的重大作用。此外,易代史的历史叙述,或始自清… 阅读更多 »赵世瑜:“不清不明”与“无明不清”——明清易代的区域社会史解释
直到最近,满族人在1615到1684年之间对中国的征服,才被置于更广泛的十七世纪危机——一场与全球气候周期性变化、国内人口变动和明(1368-1644年)王朝行政体系衰败相关的危机——的背景下。尽管满清王朝(1644-1911年)引导中国从危机中恢复过来的速度比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更快,但传统史家仍认为,帝国的重建是以对明后期发展的破坏为代价的,而这种发展原本可能会帮助中国人在两个世纪后抵御西方和日… 阅读更多 »魏斐德:明清更替:十七世纪的危机抑或轴心突破
“ 在一九六〇年就读研究所时,我连一个中国字也不认得,简直就是目不识丁。以我当时的中文程度,我怀疑在今时今日会有任何美国研究型大学著名的中国研究博士班,仍愿意录取我这个学生。” “ 我与日俱增的自信,个中关键,实缘自郭廷以的开创性伟业的启迪。郭教授毕生修治中国通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进路,却又更令我确信:像我这个羽毛未丰的学术新丁,其实也可以专攻中国的近代史,只要我有一辈子奉献的决心,再加上一些勇气… 阅读更多 »美国“汉学王者”魏斐德:一位改变了我的人生的中国人——郭廷以教授
我们这一代汉学家——魏斐德教授访谈录 问:我想以这样一个问题开始,众所周知战后一代美国学者对中国研究影响至巨,而您又怎么样看待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答:的确,就中国研究而言,紧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而出现的一代,其影响是最为深远的,其中许多人曾经在美国服役,并因此学习中文和日文,我自己的老师列文森就是如此。他在海军做过负责日文翻译方面的军官,而这代人中的精华退役后大都去哈佛读书,师从当时年富力强的费正… 阅读更多 »魏斐德:我们这一代汉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