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
『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厦门大学历史系 中山大学历史系 中国·厦门 2019年3月29日至4月1日 会议日程 3月30日(星期六)上午会议地点:科艺中心二楼音乐厅 第一节 开幕式(8:30—9:10) 主持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朱菁教授 一、厦门大学领导致词 二、嘉宾讲话 陈春声(中山大学教授、校党委书记) 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原会长) 王… 阅读更多 »”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
『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厦门大学历史系 中山大学历史系 中国·厦门 2019年3月29日至4月1日 会议日程 3月30日(星期六)上午会议地点:科艺中心二楼音乐厅 第一节 开幕式(8:30—9:10) 主持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朱菁教授 一、厦门大学领导致词 二、嘉宾讲话 陈春声(中山大学教授、校党委书记) 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原会长) 王… 阅读更多 »”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
【中文关键词】 鸦片战争,国际法,宣战理由,贸易权利,地域管辖权原则 【摘要】 关于中英鸦片战争的原因,中外史学家们一直是各持己见。有的认为是鸦片贸易,有的认为是中英文化冲突和自由贸易的要求。从法律角度而言,传统国际法规定发动战争要有合法的宣战理由。史料表明,英国政府在其最为关心的财政、经济利益驱使下发动了第一次中英战争,却利用国际法,提出宣战理由,试图使其合法化。当时英国的许多国会议员和法律顾问… 阅读更多 »从英国档案看国际法的运用和鸦片战争的非法性
晚清日本驻烟台领事贸易报告初探——以1908年年报为例 李军 内容提要:明治时期日本外务省向世界各国派驻领事,这些领事发回的报告便于日本社会各界了解各国的商情,有针对性地调整其国家政策和经营策略。这其中有大量涉及包括烟台在内的中国各口岸的贸易报告。研究日本驻烟领事的报告,并与东海关税务司的海关记载作对比,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和洞晓晚清时期烟台贸易的实况。 关 键 词:贸易报告 日本驻烟台领事 东海关税… 阅读更多 »晚清日本驻烟台领事贸易报告初探 ——以1908年年报为例
作 者:陈玉环 刘志伟整理 定 价:4800元(一套八册) 出版时间: 2013年2月 I S B N: 978-7-218-06658-5 装订形式:锁线精装 册 数:套装8册 内容提要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大陆地区的学者都没有条件看到并利用这批档案。本次影印的是从英国公共档案馆购得档案缩微胶卷,并委托中山大学历史系负责整理和研究,编辑影印出版。 《叶名琛档案》实为两广督抚档案,共1954… 阅读更多 »叶名琛档案:两广督府衙门档案残牍(精装,全八册)
内容提要:广州湾是法国在东亚鸦片贸易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在有名无实的“自由港”制度下,鸦片贸易实为鸦片走私;随着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总政府的鸦片专控方式从专营转变为专卖,鸦片走私逐步从商贾走私走向官方走私。官方的长期隐性或直接的参与是广州湾毒品走私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毒品走私严重地扭曲了广州湾的经济体系,也是法国在东亚殖民大溃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 键 词:广州湾 自由港 鸦片专营 鸦片专卖 毒品走私经… 阅读更多 »20世纪上半叶法国在广州湾的鸦片走私活动
1858年4月15日美国驻宁波领事俾列利(C.W.Bradley)致美国国务卿刘易斯·卡斯(Lewis Cass)的一封信,主要内容是:俾列利即将随美国驻华公使列卫廉(W. B. Reed)乘坐“明尼苏达”号军舰北上与清廷谈判,在其离甬期间,宁波领事一职由袆理哲(R. Q. Way)牧师暂时代理。 田 力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同意开放宁波、上… 阅读更多 »“美国驻宁波领事报告(1853-1896年)”档案介绍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 《清史译丛》第1辑 《清史译丛》序言 【专栏】 中西文化的抉择——在“清史编纂暨编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戴逸 【专题研究】 用世界眼光看清史——兼谈中国文化于17—18世纪在法国的传播 耿昇 美国清史资料及其研究情况述略——以历史学研究为主线的考察 朱政惠 麦迪森对中国传统经济的评价及有关评论 叶茂 国际互联网有关清史的英、俄文资源基本状况分析及其他 王旭东、… 阅读更多 »《清史译丛》第1-11辑总目录
英国议会文件有关英国强租香港新界资料选译 吴乃华 摘译 英国自1842年割占香港岛,1860年割占九龙半岛南端后,又于1898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完成了对中国香港地区领土的占领。英国强租香港新界,是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时期的重要事件,标志着英国对华政策的重大转变。当时,英国驻华使领馆官员与英国外交部之间有大量关于中英交涉的函电往来。《爱尔兰大学出版社地区研究… 阅读更多 »英国议会文件有关英国强租香港新界资料选译
《巴麦尊传(外两种)》 [英]约翰·坎贝尔、[比]泰奥多尔·朱斯特、[英]巴麦尊著 黄少婷、费群蝶、刘睿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年7月出版 290页,38.00元 ━━━━ 文︱朱联璧 在英国前首相帕默斯顿(又译巴麦尊)逝世一百五十周年时,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李阳博士在《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上发表了《鸦片战争始作俑者,八十岁的风流首相》一文(https://www.thepaper.cn/n… 阅读更多 »朱联璧评《巴麦尊传(外两种)》︱十九世纪传记中的粉丝滤镜
作者: 欧阳哲生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6 页数: 654 定价: 10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1296769 内容简介 · · · · · · 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古都,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举足轻重,其历史地位堪与汉、唐长安媲美。本书以研究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三朝来京的西方传教士和遣使的“北京经验”(The Beijing Experie… 阅读更多 »新书 | 古代北京与西方文明
作者: 赵利峰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2 定价: CNY119.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澳门文化丛书 ISBN: 9787520117296 澳门文化丛书 (共12册), 这套丛书还有 《时空交织的视野》,《佛郎机铳在中国/澳门文化丛书》,《近代澳门与香港经贸关系研究》,《望远镜与西风东渐》,《19世纪中叶美国在澳门的活动》 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葡档案等文献史… 阅读更多 »新书 | 赵利峰:民国澳门博彩史
J. Doolittle – 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 Chap. 15 Opium and Opium-Smoking The Chinese have a common saying that the smoker of opium ‘makes the day night, and the night day’, alluding to his unnatural… 阅读更多 »Opium and Opium-Smoking – J. Doolittle
作者简介: 张世慧,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毕业,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在《清史研究》、《近代史学刊》、《澳门研究》、《江汉论坛》、《华人华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导语: 澳门商业史一直是澳门史研究中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近十余年来澳门商业史史研究重点逐渐由明清贸易史扩展到近现代澳门本土商业史,澳门华商史、行业史研究迅速崛起… 阅读更多 »跨界与本土:澳门商业史研究的回顾及展望
内容提要:19世纪前期,中英关系演变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两国之间围绕清朝秉持的“夷夏”观念而发生长期争端。由此产生的种种纠葛可以理解为“文化冲突”,但这些争端实际上与经济、政治利益密切相关。1814年中英双方因阿耀案原因的表述问题产生的交涉导致了有利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新章的出现。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与清廷之间的礼仪之争,服从于英人对礼仪问题与其在华贸易利益关系之理解。1830年前后,英国人将… 阅读更多 »“国体”与“夷夏”:鸦片战争前中英观念冲突的历史考察
编者按:CCSA新设“外刊汇”栏目,收集汇总近年外文世界中以东亚或中国为研究范围的重要文史类期刊上刊载的、与中国有关的研究论文摘要。我们欢迎熟悉各语种的中国研究状况的老师与同学们加入我们(请发邮件到ccsasso@gmail.com或在后台留言),扩大选刊范围,促进学术交流。(本期翻译 / 王雨)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中国历史学前沿, Volume 13, … 阅读更多 »第11期 中国历史学前沿 (FHC), 13(1), 2018
2018 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都在对以往四十年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反思。2018 年的近代史学界欣欣向荣,涌现出一大批值得学界关注的研究论著,本文将从政治史研究、社会经济史研究和思想文化史研究三方面对2018 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进行回顾。 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 政治史研究一直是历史学研究关注的基础性内容,2018 年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晚清政治史、中共革命史、民… 阅读更多 »2018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回顾
作为一名印度英语作家,阿米塔夫·高希在中国或许并不像萨曼·拉什迪那样声名显赫,但在国际文学界他早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其创作数量可谓丰硕,包括《理性环》《阴影线》《在古老的土地上:一次抵达12世纪的埃及之旅》《在柬埔寨起舞》《加尔各答染色体》《玻璃宫殿》《饿潮》等诸多作品。其创作题材跨越亚、欧、非、美四大洲,涵盖埃及、印度、柬埔寨及欧美等国,体现出高希作为人类学博士的学者背景。此外,他还多次摘得… 阅读更多 »鸦片、航船与印度
1881年,英国人伊莎贝拉·韦廉臣随丈夫韦廉臣从烟台出发开始了前往北京的长途旅行。到达潍县时,接受了当地一位贵妇人的邀请,前往其家中做客。在《中国古道:1881韦廉臣夫人从烟台到北京行纪》(Old highways in China)一书中,韦廉臣夫人记录了这次做客的经历,描述了她眼中山东一个女性家族的境况,细腻而真诚。 在当地一个富裕家庭做客 在此之前,我曾经游历过潍县,在城墙环绕着的县城里,结… 阅读更多 »晚清一位英国女士在山东的奇妙见闻
陈华新 香港是我国近代新闻报刊的发祥地,鸦片战争期间,英人便开始在香港创办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香港公报》(Hongkong Gaje-tte)。1842年3月17日,又创办《华友西报》(The Friend of China),《香港公报》也并入《华友西报》,主笔有马礼逊、华德、卡尔、德伦等。1858年,德伦以诽谤香港辅政司布烈治之罪下狱,该报停刊数月。1860… 阅读更多 »近代香港报刊述略
【作者简介】曹航,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上海200444;潘玉民,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上海200444 【内容提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流失海外档案的征集实践,评析了近年来档案学界对流失海外档案征集问题的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今后开展流失海外档案征集工作的建议。 【关 键 词】流失海外/档案/征集/思考 【作 者】曹航/潘玉民 来源:《档案》(兰州)2010年3期 我国是一个… 阅读更多 »我国流失海外档案的征集:现状与思考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两个王朝,当时所产生的大量档案文献资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至使我国大量的档案文献散失世界各地。多年来,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及有识之士,都曾为这些文化瑰宝的回归而奔走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就战争期间掠夺的文化遗产归还问题发出倡议。我们企盼,这些散失在海外的中华文化遗产能及早“完璧归赵”。在此,我们仅将已经收集到的日本、美国、英国有关明清… 阅读更多 »境外中国明清档案文献目录一瞥
一、 国外清代档案文献概况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散失在国外的清代档案文献数量相当可观,这部分档案离境大致有以下4种原因: 1、战争掠夺。 中国近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自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和掠夺,大批珍贵清代档案文献屡遭劫难,流落异国他乡。如1860年,英法联军抢掠、焚烧了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该园文源阁所藏典籍自此悉失;1900年,八国联… 阅读更多 »李宏为 | 散失境外清代档案文献调查报告
葛夫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林》2016,(05),197-213+222 摘 要: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回顾60余年的国内鸦片战争史研究,大致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经历了从单纯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史向近代化史、政治史、军事史、中外关系史和国际关系史等多元研究的转变过程,并达到相当的学术高度。国内鸦片战争史研究中存在… 阅读更多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鸦片战争史研究
黄韫瑜 位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是国家级的图书馆,负有保存本国文献的重任,同时也非常重视非英语出版物的收藏,其中中文馆藏就有26万余册,为南半球之冠。中文藏书中有一批特藏书籍,是19世纪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下称伦敦会)来华传教士所出版及收藏的中文书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包括一批… 阅读更多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伦敦会特藏简介
作者简介: 赵欣,吉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赵欣,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中外关系史。 原文出处:历史教学 内容提要:牛庄是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而1861年英国却以营口假牛庄之名开埠,从此营口变为国际条约体系中的牛庄。开埠后,牛庄(营口)在多国贸易的拉动下,一跃成为整个东北唯一的国际贸易中心,同时也变成了近代东… 阅读更多 »国际视域下的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牛庄(营口)研究
葛兆光,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宅兹中国》、《何为中国》(2014)。曾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1988)、第一届“长江读书奖”(2000)、第一届Princeton Global Scholar(2009)、第三届 PajuBook Award(韓國… 阅读更多 »葛兆光 | 彼此环绕和交错的历史
历史变迁中的中国与欧洲–王国斌教授访谈录 China and Europe in Historical Change–Talking with Professor Wang Guobin 原编者按:王国斌系尔湾加州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他关于中国与欧洲历史比较研究的一系列见解突破了长期盛行的各种欧洲中心主义研究框架,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变迁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点,他本人因… 阅读更多 »历史变迁中的中国与欧洲——王国斌教授访谈录
来源:《国家航海》(沪)2016年第2016第16辑期 作者:林满红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利用清末海关出版品、英国领事商务报告、清朝的官方文献及文集和地方志等资料重构1858年至1906年的鸦片税制。本文研究了鸦片税课征沿革、种类、性质及与各级政府间的关系,也研究了鸦片税在晚清全国与各地财政中的地位,及其在平衡区间财政盈亏中所发挥的作用。文中还利用进口鸦片价格需求弹性指出,鸦片上税而导致的价格上涨对… 阅读更多 »林满红 | 晚清的鸦片税(1858~1906年)
摘要:罂粟早在唐代就由阿拉伯商人引入中国西南地区种植,19世纪以前是作为花卉和药物使用。中国种植罂粟且作为加工毒品的原料,大约在19世纪初期,19世纪30年代后种植渐广,种植范围也逐渐由西南边疆扩大到内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表面上仍然执行禁烟措施,但因为内外交困的形势,在执行过程中已经力不从心。实际上,清政府在默许鸦片走私合法化的同时,也采取了容忍甚至鼓励农民种植罂粟的政策,不少官员主张以自… 阅读更多 »仲伟民 | 19世纪中国鸦片的生产替代及其影响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与“撤” 郝雨凡 内容提要:19世纪中叶是美国在东亚活动的扩张时期。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与“撤”,反映出美国在东亚政治扩张、商业拓殖以及中美关系的轨迹和趋向。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立,缘于美国东亚商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内政治经济格局的需要,以及澳门特殊的地理优势;驻澳门领事的撤销,也是缘于东亚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澳门经济的衰落以及中美关系的变化。美国驻澳门领事“设”与“… 阅读更多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驻澳门领事的“设”与“撤”
China: Culture and Society Sources from The Wason Pamphlet Collection at Cornell University 收录1750至1929年间共220册,1,200项关于中国的珍贵文献,涵盖的主题包含: 中国移民 中国境内的外国势力 外交及国际关系 国际冲突与侵略 政治 基督教宣教纪录 信仰与哲学 鸦片的贸易、消费及政策 内乱与革… 阅读更多 »CHINA: CULTURE AND SOCIETY数据库
作者: Song-Chuan Chen 出版社: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British Knowledge of China in the Making of the Opium War 出版年: 2017-5-2 页数: 248 定价: USD 50.00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9888390564 内容简介 · · · · ·… 阅读更多 »新书 | Merchants of War and Peace: British Knowledge of China in the Making of the Opium War
2018-05-04 贺力平 稷下书斋 原文载《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第63-80页 摘要:1830年代清朝政府体系内部爆发了一场有关鸦片贸易与白银外流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的实质从现代经济学观点来看是如何看待国内货币供给稳定性与对外贸易平衡的关系。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这场讨论未能上升到理论水平,而且一些参与者在若干重要的具体问题上的判断夹带着大量错误和偏差。本文的重新估算表明,因鸦… 阅读更多 »鸦片贸易与白银外流关系之再检讨 ———兼论国内货币供给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历史演变
周雪香,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日本割占台湾之后, 福建成为台湾总督府“对岸经营”及日本“南进”政策的重要目标。为了在福建扶植潜在势力, 日本领事馆庇护、放任台湾籍民 (1) 走私贩卖鸦片。台湾籍民借着治外法权的庇护, 垄断了福建的鸦片市场, 使福建烟毒泛滥, 屡禁不止;而日本当局也从籍民的鸦片收入中得到“南进”政策各种活动所需的经费。全面抗战爆发后, 日本海军再次利用台湾籍民在厦门、金… 阅读更多 »20世纪上半叶日本在福建的鸦片政策
林满红,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文学博士,研究领域涉及台湾史、东亚经济史等。 《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下称《银线》)一书是林教授的代表作。明清以前,白银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币材,直到明清中国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所谓“钱荒”问题随即就变成了“银荒”。清代前期,由于市场上白银不足,“银荒”现象严重,康熙解禁后,西方人与中国人… 阅读更多 »林满红:“鸦片进口白银外流”,这不是真的
罂粟,一般特指名气与特殊功能一样大的鸦片罂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的欧洲。一般认为罂粟及其制品在唐代由阿拉伯商人传入中国,作为观赏花卉和药用。至宋代,开始广泛种植和应用,是中国罂粟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此,学界已有关注和初步论述,然尚未见专论。本文不揣谫陋,试图作一系统梳理与论述,以深入揭示并就教于学界。 一、罂粟的分布与种植 罂粟,宋代又称罂子粟、甖粟、莺粟、樱粟、甖子粟、象榖… 阅读更多 »程民生:宋代的罂粟
本文据葛兆光先生在韩国坡州编辑学校的演讲整理而成,澎湃新闻经“未曾读”(微信订阅号:weicengdu)授权刊发。 受各位朋友的邀请,让我来讲一个与编辑有关,关于出版的事情,我感觉到很荣幸,因为我是一个在大学里教书的老师,不见得多么了解出版的现实情况。不过,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图书出版社,尤其是人文学术图书的出版社,无论是在中国,在韩国,还是在日本,都遇到很大的困难。怎么样走出这个困境,我也想不清楚… 阅读更多 »葛兆光:第一等的题目和第一等的书
Living on Borrowed Time Opium in Canton, 1906–1936 (CRM 74) Xavier Paulès, Noel Castelino, trans. Publication date: 2017 ISBN-13 (print): 978-1-55729-174-5 ISBN-10 (print): 1-55729-174-8 ISBN-13 (e-bo… 阅读更多 »新书 | Living on Borrowed Time. Opium in Canton, 1906–1936
by David Serfass , 16 May 2011 Opium was a constant feature of the power struggles which affected Republican China, and is often perceived as one of the main social problems of the period. Xavier Paul… 阅读更多 »Opium in Republican China Political Challenges and Social Practices
3月30日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仲伟民教授做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同学们带来“从茶叶和鸦片贸易看19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的专题讲座,该讲座系全球史与跨国史研究院系列讲座,讲座由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家峰教授主持,刘玉峰教授、贾国静副教授、马光副研究员、胡孝忠老师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开始,仲教授介绍了茶叶和鸦片的传播过程及其与经济全球化的联系… 阅读更多 »仲伟民教授谈“从茶叶和鸦片贸易看19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前 言 一 缘起 有人说,在中国史学之中,善恶分明,好坏了然。对于鸦片史而言,这一评价大抵适用。 1876年,英国学者特纳(F.S.Tuoner)首开近代亚洲鸦片贸易研究之先河。此后137年间,学界研究成果虽不可谓汗牛充栋,亦可说硕果累累。不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思路略有差异。国外学者更注重鸦片贸易的现实影响,而或多或少地忽视鸦片的毒品属性及其对受害国造成的伤痛。国内学者更注重总结禁毒失败的原因和… 阅读更多 »连东:学术史中的鸦片经济
摘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网密布的自然环境和香港、澳门这两个自由港的存在,为晚清时期鸦片走私进入内地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围绕着鸦片这棵巨大的摇钱树,走私与缉私成为了各方较量的一个竞技场。中外走私商利用港澳的特殊环境与外国领事裁判权,和香港政府、广东腐败官员相互勾结,组织起庞大的走私网络并配以先进武器,进行猖獗的走私活动而牟取暴利。为打击鸦片走私,海关和广东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加强缉私船武器配备、建立沿岸… 阅读更多 »1858–1911年珠三角地区鸦片走私与缉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