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学术研究 | 新时期的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研究

点击上方“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可以订阅哦!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也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进步而取得了很多新的成果。特别是进入21世纪,由于研究队伍的壮大和资料的充实,该学科的学术研究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加之同仁共同努力,遂在产业、区域、方法等研究层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在时间、空间、学科序列上开启了新的尝试,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结构和话语体系。只是随着其研究任务即… 阅读更多 »学术研究 | 新时期的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研究

资讯 | 改革开放以来太平天国史研究

点击“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可以订阅哦! 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中国大陆的太平天国史研究蓬勃发展,在太平天国政权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讨论、文献编纂和文物发现以及具体史实考证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太平天国史研究成为中国史研究领域内的“显学”,甚至一度被作为专学而冠名“太史”“太学”,以太平天国史为主体的农民战争史研究成为“五朵金花”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太平天国史研究进入成熟收获的繁… 阅读更多 »资讯 | 改革开放以来太平天国史研究

吴原元 | 新时代海外中国学学科发展的四重维度

新时代海外中国学学科发展的四重维度 作者简介:吴原元,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原刊:《国际汉学》 2018年第4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时代之潮流。党的十九大更是庄严宣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正坚定而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当代中国人应该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时代发展到今天, 重塑中国文化自信,… 阅读更多 »吴原元 | 新时代海外中国学学科发展的四重维度

王敬雅评《大分流之外》︱分流再合流:重思欧洲与中国的分野

《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政治》,[美] 王国斌 / 罗森塔尔著,周琳译,王国斌、张萌审校,2018年10月出版,283页,58.00元。 加州学派与“大分流” 对中西方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研究长期充斥着“宿命论”的观点——无论是文化上,还是制度上。似乎中国有着先天性的不足:中国文化先天上不热爱私有,中国社会先天上抵制契约精神。当然这种基于“西方中心论”的解释在上个世纪就受到了普遍的… 阅读更多 »王敬雅评《大分流之外》︱分流再合流:重思欧洲与中国的分野

宾长初、鲁朝阳 | 谈民间档案文书的影印整理与深度整理

内容提要:民间档案文书的出版为学界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深入发掘中国传统历史文献,促进相关领域学术研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民间档案文书出版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推出了多种有影响力、成系列的出版品种。从已有的出版物来看,民间档案文书的常见整理形式主要有影印整理(含目录汇编类整理)、录文校注式整理、研究性整理、数据库建设等。依出版内容呈现的主要形态,我们可将其分… 阅读更多 »宾长初、鲁朝阳 | 谈民间档案文书的影印整理与深度整理

跨界与本土:澳门商业史研究的回顾及展望

作者简介: 张世慧,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毕业,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在《清史研究》、《近代史学刊》、《澳门研究》、《江汉论坛》、《华人华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导语: 澳门商业史一直是澳门史研究中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近十余年来澳门商业史史研究重点逐渐由明清贸易史扩展到近现代澳门本土商业史,澳门华商史、行业史研究迅速崛起… 阅读更多 »跨界与本土:澳门商业史研究的回顾及展望

《民国文献类编续编》(全1000册)总目录

简介 本书为2015年出版的《民国文献类编》的续编,是“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重要出版成果。全书分社会卷、政治卷、法律卷、军事卷、经济卷、教育卷、文化艺术卷、历史地理卷、医药卫生卷、科学技术卷共十卷,每类下分若干子类,收录文献近3000种,成书1000册,另总目1册,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影印文献。所收文献的时间跨度为1911—1949年,文献类型以图书为主,包括平装、线装,兼收手稿、档案等,有铅印本… 阅读更多 »《民国文献类编续编》(全1000册)总目录

《民国文献类编续编》(全1000册)出版

民国文献类编续编(全一〇〇〇册,总目一册) 编著者:民国时期文献保护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编 定价:¥280,000.00 ISBN:978-7-5013-6420-6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所属分类:民国-其他 简介 本书为2015年出版的《民国文献类编》的续编,是“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重要出版成果。全书分社会卷、政治卷、法律卷、军事卷、经济卷、教… 阅读更多 »《民国文献类编续编》(全1000册)出版

吴景平 | 关于中华民国史对象与体系的思考 ——从民国档案史料的刊行谈起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史学月刊”微信公众号。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全保留作者署名,且不修改文章标题和内容。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得益于学术环境和条件的极大改善,中华民国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问世的各种论著难以胜数;另一方面,史料工作成绩斐然,尤其是档案史料的开放刊行,成为整体意义上民国史研究的先行部分、支撑部分。 笔者从事中华民国史的教学研究和相关档案史料收集整理工作多年,目睹了… 阅读更多 »吴景平 | 关于中华民国史对象与体系的思考 ——从民国档案史料的刊行谈起

“国体”与“夷夏”:鸦片战争前中英观念冲突的历史考察

内容提要:19世纪前期,中英关系演变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两国之间围绕清朝秉持的“夷夏”观念而发生长期争端。由此产生的种种纠葛可以理解为“文化冲突”,但这些争端实际上与经济、政治利益密切相关。1814年中英双方因阿耀案原因的表述问题产生的交涉导致了有利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新章的出现。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与清廷之间的礼仪之争,服从于英人对礼仪问题与其在华贸易利益关系之理解。1830年前后,英国人将… 阅读更多 »“国体”与“夷夏”:鸦片战争前中英观念冲突的历史考察

第11期 中国历史学前沿 (FHC), 13(1), 2018

编者按:CCSA新设“外刊汇”栏目,收集汇总近年外文世界中以东亚或中国为研究范围的重要文史类期刊上刊载的、与中国有关的研究论文摘要。我们欢迎熟悉各语种的中国研究状况的老师与同学们加入我们(请发邮件到ccsasso@gmail.com或在后台留言),扩大选刊范围,促进学术交流。(本期翻译 / 王雨)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中国历史学前沿, Volume 13, … 阅读更多 »第11期 中国历史学前沿 (FHC), 13(1), 2018

2018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回顾

2018 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都在对以往四十年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反思。2018 年的近代史学界欣欣向荣,涌现出一大批值得学界关注的研究论著,本文将从政治史研究、社会经济史研究和思想文化史研究三方面对2018 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进行回顾。 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 政治史研究一直是历史学研究关注的基础性内容,2018 年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晚清政治史、中共革命史、民… 阅读更多 »2018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回顾

黄纯艳:宋代海洋知识的传播与海洋意象的构建

   内容提要:宋代海上贸易的空前繁荣开启了航海活动和海洋知识积累的新时代。宋人通过海商群体、航海使节和僧侣、历代典籍等途径获得海洋知识,其中海商群体是第一手海洋知识的主要来源。海洋知识通过口耳相传、航海使节和僧侣、礼宾机构及沿边官员的记录等方式传播,使宋人构建出动态、险恶、奇异而充满财富和商机的海洋意象,反映了宋人敬畏海洋、生财取利、华夷有别的海洋观念。宋人对东海和南海地区诸国地理方位已有基本确… 阅读更多 »黄纯艳:宋代海洋知识的传播与海洋意象的构建

陈得芝 | 二十世纪各国蒙元史研究汇总

本世纪(20世纪)初期,涌现了一批卓越的蒙元史研究的带头人,本世纪中叶许多有成就的蒙元史专家多出于他们门下。随着学术研究的日益深入,东方学各学科析分愈细,学者们的研究领域更加专门化。但由于蒙元史涉及的民族甚多,地域甚广,因而又具有多学科的特点。一方面,汉学、蒙古学、藏学、伊朗学以及欧洲中世纪史的专家都有不少与蒙古史有关的著述;另一方面,优秀的蒙元史专家也多兼通数门语言和若干学科的知识。 法 国 东… 阅读更多 »陈得芝 | 二十世纪各国蒙元史研究汇总

研究生系列论坛 | “全球史视野下的壬辰战争” 第二届山东大学中外关系史研究生论坛征稿启事

第二届山东大学中外关系史研究生论坛,兹拟于2019年4月“第三届壬辰战争研究(国际)工作坊:壬辰战争与日本、朝鲜、明朝三国经济”召开期间,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同期举办。本论坛旨在为各高校历史学相关专业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并利用海内外名师莅临山大参会的契机予以指导,以期共同推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现公开面向各高校中外关系史、明清史、东亚史等领域的硕士、博士征集论文,欢迎相关专业方向研究生撰… 阅读更多 »研究生系列论坛 | “全球史视野下的壬辰战争” 第二届山东大学中外关系史研究生论坛征稿启事

鸦片、航船与印度

作为一名印度英语作家,阿米塔夫·高希在中国或许并不像萨曼·拉什迪那样声名显赫,但在国际文学界他早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其创作数量可谓丰硕,包括《理性环》《阴影线》《在古老的土地上:一次抵达12世纪的埃及之旅》《在柬埔寨起舞》《加尔各答染色体》《玻璃宫殿》《饿潮》等诸多作品。其创作题材跨越亚、欧、非、美四大洲,涵盖埃及、印度、柬埔寨及欧美等国,体现出高希作为人类学博士的学者背景。此外,他还多次摘得… 阅读更多 »鸦片、航船与印度

李伯重 | 学术创新:根治“学术垃圾”痼疾之方——以历史研究为中心

[提要]中国学术论文近年来出现“井喷现象”。与之相伴的是“学术垃圾”的飞速增加。所谓“学术垃圾”,就是没有价值和有不良作用的作品。无论何种“学术垃圾”,都是公害。“学术垃圾”问题由来已久。客观来说,比起改革开放之前,今天情况已有重大改善。“学术垃圾”的产生,一个关键是学者缺乏创新精神。必须大力宣导学术创新。史学中的创新,包括史料、方法的创新。学者要努力创新而不再制造“垃圾”,就应牢记:“勿以恶小而… 阅读更多 »李伯重 | 学术创新:根治“学术垃圾”痼疾之方——以历史研究为中心

晚清一位英国女士在山东的奇妙见闻

1881年,英国人伊莎贝拉·韦廉臣随丈夫韦廉臣从烟台出发开始了前往北京的长途旅行。到达潍县时,接受了当地一位贵妇人的邀请,前往其家中做客。在《中国古道:1881韦廉臣夫人从烟台到北京行纪》(Old highways in China)一书中,韦廉臣夫人记录了这次做客的经历,描述了她眼中山东一个女性家族的境况,细腻而真诚。 在当地一个富裕家庭做客 在此之前,我曾经游历过潍县,在城墙环绕着的县城里,结… 阅读更多 »晚清一位英国女士在山东的奇妙见闻

“全球视野中的明清鼎革”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8年11月24至25日,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主办的 “全球视野中的明清鼎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二十三位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董少新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北京大学历史系李伯重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尚胜教授、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孙来臣教授先后致辞。 本次研讨会分七场进行讨论,分别为“全球视… 阅读更多 »“全球视野中的明清鼎革”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古中国文献·历史与民族”学术研讨会综述

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主办的“中古中国文献·历史与民族”学术讨论会于2018年10月13日到14日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台湾中研院、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十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吴玉贵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并致欢迎辞。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致辞,并期待本次学术讨论会能从具体问题和个案来透视中古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邢义田教授作题为《再论“中… 阅读更多 »“中古中国文献·历史与民族”学术研讨会综述

新书|普塔克澳门史与海洋史论集

1 目录 001  读《普塔克澳门史与海洋史论集》感言/金国平 001  蜈蚣船和葡萄牙人 016  明代澳门与东南亚的贸易 047  1640—1667年间澳门与望加锡之贸易 065  澳门经济与人口的变迁——发展过程研究 085  澳门的奴隶买卖和黑人 094  《澳门记略》中的鸟类记载 120  澳门:中国面向拉丁世界的窗口 133  一部现代版的“澳门实录”——《澳门编年史》序 138  … 阅读更多 »新书|普塔克澳门史与海洋史论集

赵梅春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

互联网时代,因史料的异常丰富,微观史学研究将更趋广泛和深入,历史研究的碎片化问题也将更趋严重。史家一旦陷入史料的无限之境而不能自拔,就极有可能失去从整体上描述历史的能力,因此史家需要有大情怀。 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1期;作者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摘自《史学史研究》2018年第3期 文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改革开放40年来则是其发展的又一高潮,并且… 阅读更多 »赵梅春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

杨念群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历史学的若干沉思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学日益受到西方社会科学的强烈影响,改变了自身解释的格局。但随着史学研究越来越趋于规范化,盲目遵循西方理论引导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中西概念之间的渗透交融始终处于纠葛状态,相关知识的辨析与讨论呈现两极对立的态势。 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1期;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摘自《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原题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历史学的若干沉思》 自… 阅读更多 »杨念群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历史学的若干沉思

20181025_004

李伯重 | “加州学派”学者的新创获——《大分流之外》序

《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政治》,[美]王国斌、罗森塔尔著,周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第一版,58.00元 二十年前,一批在美国加州不同大学中讲授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中年学者先后出版了几本专著,对当时国际经济史坛的主流理论和观点进行了质疑和批判,并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些学者后来被称为“加州学派”,他们的新见解集中体现在彭慕兰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书中,因此“大… 阅读更多 »李伯重 | “加州学派”学者的新创获——《大分流之外》序

卜正民:测绘于浩淼之上 ——明时代的航行与全球舆图学

2016年12月15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燕京学堂主办的北大文研讲座(19)“测绘于浩淼之上——明时代的航行与全球舆图学”在北京大学二体 B102报告厅举行。讲座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孝聪评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陆扬主持,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参加了本次讲座。 主持人陆扬教授首先介绍了卜正民教授的学术… 阅读更多 »卜正民:测绘于浩淼之上 ——明时代的航行与全球舆图学

新刊《地舆纵览: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中文古地图》

《地輿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 謝國興、陳宗仁 主編 出版時間: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版次 / 初版 ISBN(精) 9789860579390 精裝 1800元 內文頁數 / 251 內容簡介: 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甚多中文古地圖。2014年10月國立故宮博物院林天仁教授獲邀前往法國國家圖書館,對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舊圖進行調查整理,初步整理了清冊,… 阅读更多 »新刊《地舆纵览: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中文古地图》

葛兆光:在“一国史”与“东亚史”之间 ——以13—16世纪东亚三个历史事件为例

提要 这篇文章选择13~16世纪发生在东北亚的三个历史事件,也就是“蒙古袭来”(1274,1281)、“应永之役”(1419)和“壬辰丁酉之役”(1592,1597),来讨论国别史与东亚史之间的差异。本文指出,如果仅仅站在一国历史的立场、角度和视野来观看发生在东亚的历史,会出现“死角”或“盲点”。因为,只有一个圆心(国家)的历史叙述,会使得历史有中心有边缘,中心虽然清晰,但边缘常常含糊甚至舍弃。其… 阅读更多 »葛兆光:在“一国史”与“东亚史”之间 ——以13—16世纪东亚三个历史事件为例

2016年宋辽金元明清时期考古

张保卿 杭侃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2018-12-18   2016年度,宋辽金元明清时期考古遗址的多样性和研究内涵的丰富性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度刊布的考古学专刊、专著、考古发掘简报和论文约560部(篇),数量是2015年度的2倍多。   一 城市考古 城市考古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度,学界除对都城和地方城市进行了持续发掘和研究之外,还对村镇、码头… 阅读更多 »2016年宋辽金元明清时期考古

2019年“海洋史中的东亚国际关系”国际暑期学校招生启事

一、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日本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中国航海博物馆 二、举办时间:7月23日-31日 三、研习地点:中国·上海·闵行 四、项目及承办院系简介 2019年暑期学校拟讨论的主题为“海洋史中的东亚国际关系”,将以19至20世纪东亚海域的贸易、移民、造船、航海技术和海洋争端为中心,以交叉学科视角介绍相关研究议题以及史料概况。通过此,加深对亚洲海洋世界和欧洲海洋世界异同的认… 阅读更多 »2019年“海洋史中的东亚国际关系”国际暑期学校招生启事

征文启事 | 第八期“中国近代史论坛”征文启事

《近代史研究》杂志社将于2019年10月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作举办第八期“中国近代史论坛”,主题为“问道于器——中国近代的物质文化与社会变迁”。本次论坛将通过征文方式遴选与会学者,欢迎赐稿!参会稿件,将择优在《近代史研究》发表。 一、会议主题:“问道于器——中国近代的物质文化与社会变迁” 中国近代被迫面临的千年变局,从对坚船利炮之类“器”的畏惧和模仿开始。由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工具、传… 阅读更多 »征文启事 | 第八期“中国近代史论坛”征文启事

近代香港报刊述略

陈华新   香港是我国近代新闻报刊的发祥地,鸦片战争期间,英人便开始在香港创办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香港公报》(Hongkong Gaje-tte)。1842年3月17日,又创办《华友西报》(The Friend of China),《香港公报》也并入《华友西报》,主笔有马礼逊、华德、卡尔、德伦等。1858年,德伦以诽谤香港辅政司布烈治之罪下狱,该报停刊数月。1860… 阅读更多 »近代香港报刊述略

英国议会文件数据库

データベース一覧でタグ「英国議会資料」が付けられているもの HCPP: 18th Century House of Commons Parliamentary Papers online edition サイトのURL: http://reo.nii.ac.jp/hss/ 学外からご利用の場合は、MyLibraryにログインし「EZProxyログイン」をクリックしてから、下記URLからアクセスして… 阅读更多 »英国议会文件数据库

我国流失海外档案的征集:现状与思考

【作者简介】曹航,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上海200444;潘玉民,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上海200444 【内容提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流失海外档案的征集实践,评析了近年来档案学界对流失海外档案征集问题的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今后开展流失海外档案征集工作的建议。 【关 键 词】流失海外/档案/征集/思考     【作 者】曹航/潘玉民  来源:《档案》(兰州)2010年3期 我国是一个… 阅读更多 »我国流失海外档案的征集:现状与思考

境外中国明清档案文献目录一瞥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两个王朝,当时所产生的大量档案文献资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至使我国大量的档案文献散失世界各地。多年来,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及有识之士,都曾为这些文化瑰宝的回归而奔走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就战争期间掠夺的文化遗产归还问题发出倡议。我们企盼,这些散失在海外的中华文化遗产能及早“完璧归赵”。在此,我们仅将已经收集到的日本、美国、英国有关明清… 阅读更多 »境外中国明清档案文献目录一瞥

李宏为 | 散失境外清代档案文献调查报告

一、 国外清代档案文献概况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散失在国外的清代档案文献数量相当可观,这部分档案离境大致有以下4种原因: 1、战争掠夺。 中国近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自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和掠夺,大批珍贵清代档案文献屡遭劫难,流落异国他乡。如1860年,英法联军抢掠、焚烧了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该园文源阁所藏典籍自此悉失;1900年,八国联… 阅读更多 »李宏为 | 散失境外清代档案文献调查报告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鸦片战争史研究

葛夫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林》2016,(05),197-213+222 摘 要: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回顾60余年的国内鸦片战争史研究,大致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经历了从单纯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史向近代化史、政治史、军事史、中外关系史和国际关系史等多元研究的转变过程,并达到相当的学术高度。国内鸦片战争史研究中存在… 阅读更多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鸦片战争史研究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伦敦会特藏简介

黄韫瑜 位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是国家级的图书馆,负有保存本国文献的重任,同时也非常重视非英语出版物的收藏,其中中文馆藏就有26万余册,为南半球之冠。中文藏书中有一批特藏书籍,是19世纪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下称伦敦会)来华传教士所出版及收藏的中文书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包括一批… 阅读更多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伦敦会特藏简介

国际视域下的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牛庄(营口)研究

作者简介: 赵欣,吉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赵欣,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中外关系史。 原文出处:历史教学 内容提要:牛庄是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而1861年英国却以营口假牛庄之名开埠,从此营口变为国际条约体系中的牛庄。开埠后,牛庄(营口)在多国贸易的拉动下,一跃成为整个东北唯一的国际贸易中心,同时也变成了近代东… 阅读更多 »国际视域下的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牛庄(营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