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海岸:中国海上边疆的殖民遭遇》
(Distant Shores: Colonial Encounters on China’s Maritime Frontier)
作者:梅丽莎·麦考利(Melissa Macauley)
出版社: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ISBN:9780691214887
中文繁体版譯者: 林玉菁
出版社:台湾時報出版 ,2023年
熟悉明朝嘉靖(1522—1566)后期至万历(1573—1620)前期中国海洋史的人,经常会接触到甲子洋、河渡门、马耳澳、辟望港、南洋港、田尾洋,还有南澳(岛)等地名。这些地点都在广东潮州沿海或海面,要不然离开潮州府也不远;其实它们距离后来用“汕头”这个名字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港口也很近。但是在十六世纪时,附近一带海盗肆虐,而知名海盗就有吴平、林道乾、林凤等人。其中,吴平是福建省诏安县梅岭人。《潮州府志》记林道乾是潮州惠来人。林凤,原籍潮州府饶平。林凤、林道乾都从潮州出身;而福建省东南端的诏安县与广东省潮州府根本是紧邻。十六世纪以来,潮州一带多盗,其实是个普遍印象。但是到了十九世纪,一般人的认知却是潮州人擅长贸易,在中国大陆沿海与东南亚地区都产生很多成功的商人。这样的一个形象的翻转改变,自来广受注意。研究者也不乏其人。
这本书探讨潮州人的历史,自然涉及潮州人的海外移民史。它不仅论述潮州人在本乡、本土与寄居、移居所在地的发展,更着力于海内外潮州人所建立的网络,以及透过网络而在不同端点上交互产生的作用。这是很有意义的创新。作者Melissa Macauley将海内外潮州人的活动领域合起来称作“海洋潮州”(maritime Chaozhou)。
Melissa Macauley的新著Distant Shores: Colonial Encounters on China’s Maritime Frontier(以下暂译为《遥远的海岸》)为潮州研究这个主题注入一些新鲜而重要的说法。作者说《遥远的海岸》是在全球脉络下的地方研究(This is a local study in a global context,页4)。简单地讲,就是从全球史(global history)的角度,深入研究生活于潮州本地与旅居和移民在外的潮州人,借以说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以前,潮州人在东亚经济上的重要角色,以及这种情况形成的历史根由。
简介
China has conventionally been considered a land empire whose lack of maritime and colonial reach contributed to its economic decline after the mid-eighteenth century. Distant Shores challenges this view, showing that the economic expansion of southeastern Chinese rivaled the colonial ambitions of Europeans overseas.
In a story that dawns with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culminates in the Great Depression, Melissa Macauley explains how sojourners from an ungovernable corner of China emerged among the commercial master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he focuses on Chaozhou, a region in the great maritime province of Guangdong, whose people shared a repertoire of ritu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practices. Macauley traces how Chaozhouese at home and abroad reaped many of the benefits of an overseas colonial system without establishing formal governing authority. Their power was sustained instead through a mosaic of familial, fraterna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hips spread across the ports of Bangkok, Singapore, Saigon, Hong Kong, Shanghai, and Swatow. The picture that emerges is not one of Chinese divergence from European modernity but rather of a convergence in colonial sites that were critical to modern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ing level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A magisterial work of scholarship, Distant Shores reveals how the transoceanic migration of Chaozhouese laborers and merchants across a far-flung maritime world linked the Chinese homeland to an ever-expanding frontier of settlement and economic extraction.
作者
Melissa Macauley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he is the author of Social Power and Legal Culture: Litigation Mas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目录
Front Matter(pp. i-vi)
Table of Contents(pp. vii-viii)
[Illustrations](pp. ix-x)
INTRODUCTION: The Great Convergence(pp. 1-18)
PART I. THE CURSE OF THE MARITIME BLESSING, 1767–1891
1 Pacifying the Seas: IMPERIAL CAMPAIGNS AND THE EARLY MODERN MARITIME FRONTIER, 1566–1684(pp. 21-44)
2 Back in the World: THE EMERGENCE OF MARITIME CHAOZHOU, 1767–1840(pp. 45-74)
3 Brotherhood of the Sword: PEASANT INTELLECTUALS AND THE CULT OF INSURGENCY, 1775–1866(pp. 75-96)
4 Qingxiang: PACIFICATION ON THE COASTAL FRONTIER, 1869–1891(pp. 97-126)
PART II. WINNING THE OPIUM PEACE: : MARITIME CHAOZHOU FROM SHANGHAI TO SIAM, 1858–1929
5 Qingxiang: THE TRANSLOCAL AND TRANSTEMPORAL REPERCUSSIONS OF VILLAGE PACIFICATION, 1869–1975(pp. 129-156)
6 Narco-Capitalism: RESTRAINING THE BRITISH IN SHANGHAI, 1839–1927(pp. 157-185)
7 “This Diabolical Tyranny”: DISCIPLINING THE BRITISH AT CHAOZHOU, 1858–1890S(pp. 186-216)
8 Translocal Families: WOMEN IN A MALE WORLD, 1880S–1929(pp. 217-244)
9 Maritime Chaozhou at Full Moon, 1891–1929(pp. 245-281)
CONCLUSION: Territorialism and the State(pp. 282-292)
ACKNOWLEDGMENTS(pp. 293-296)
APPENDIX: Total Value of Trade, Ten Leading Treaty Ports, 1875–1879(pp. 297-298)
ABBREVIATIONS(pp. 299-300)
NOTES(pp. 301-330)
BIBLIOGRAPHY(pp. 331-354)
INDEX(pp. 355-364)
中文繁体版目录
中文繁体版简介
傳統中國被視為欠缺海洋與殖民影響力的大陸帝國,
麥柯麗挑戰此一觀點,
揭示中國東南地區的經濟擴張,可與歐洲人的海外殖民野心分庭抗禮。
在這個始於工業革命、終於經濟大蕭條的故事中,麥柯麗闡述了中國強悍之地的旅外者,如何崛起成為南海商業霸主。她的重心放在潮州——中國重要海域省分廣東之一角。潮州在海外華人水域中的崛起,是中國與東南亞相互連結的歷史中,驚人的社會發展之一。麥柯麗追蹤這些潮州人如何在未建立正式統治權威的情況下,卻能在故鄉跟海外擷取海外殖民體系帶來的諸多好處。本書中浮現的畫面,並非是跟西方現代性分流的中國發展,而是兩者在殖民場域內的匯流;這些場域則是現代發展與資本加速積累的關鍵。
本書是一份全球脈絡下的地方研究。它將闡明中國東南方、上海、香港與東南亞區域之間交纏的歷史;這些東南亞區域是十七世紀後旅外潮人遷徙的目的地,包含暹羅灣上的曼谷與柬埔寨、西婆羅洲、馬來亞南部、新加坡及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如同邁可.沃納與班乃迪克特.齊默曼所示,交纏歷史(entangled history)是一種在跨國脈絡中研究個人與機構的研究方法取向。突顯出外國遭遇的複雜性,他們主張文化並非只是從更強大或夠有錢的團體,轉移到更弱勢的團體,或者從「中心」到「邊陲」;而是各方以隱微或深刻的方式相互影響。
明朝末年廣東潮州一帶以多盜聞名,出過林鳳、林道乾等知名海賊。可是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潮州人卻被公認為擅長貿易,在東南亞以及中國沿海港市都見得到他們投資經營的事業。作者創造了一個「海洋潮州」的概念,從全球史的角度去詮釋潮州人成功的歷史,饒有勝意。~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各界讚語
本書引人入勝之處,不單在於比較中國與西方的經濟發展史,而是以「交纏歷史」的方法把中國東南沿海的經濟發展、海外華人在東南亞的商業活動以及西方帝國主義的擴張這三段歷史連結起來,探究三者互動所產生的密集跨國聯繫。麥柯麗以潮州海域為重心,在全球史的研究框架中進行細緻的社會史分析。本書是把中國歷史與全球歷史結合的典範之作。 ~倪墨杰|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麥柯麗教授對東南亞潮州人的研究不僅是所謂的「海外華人」史,更挑戰我們習慣的思考框架。我們討論歷史常以國家、城市或村落等規模不一的地理界線作為基本單位,或者以「中心-邊陲」來架構空間關係。本書引入「交纏歷史」取向,強調跨地域的交互聯繫以及全球史在地方社群的效應,並且以潮州人的東南亞經驗反省民族國家、殖民主義等從歐洲歷史出發的概念。對全球史、海洋史、東南亞史及台灣史有興趣的讀者,相信都可以從中得到啟發。~李仁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書以潮州人在原鄉與海外商貿擴張的歷史互動場景,分析全球歷史,突破中學教科書中臺灣、中國與世界的分域架構。以奠基在同鄉網絡的跨國華人資本主義與移民的敘事,比擬近代西方勢力的擴張,論述其獲取海外經濟的做法成本較低,比以政治軍事殖民的民族國家征服行動來得有效!這樣的理解,不僅擴大了理解形塑當代世界過程的「多重視野」,其歷程亦改變了東南亞與中國自身。本書合適做為中學教材補充,亦可作為學生探究與實作題材。~陳一隆|臺中一中歷史科教師兼任秘書
作者廣泛運用了中國、香港、臺灣、英國與新加坡等地所庋藏的檔案文書,鉤沉了這部潮州人擴殖東南亞的幽微歷史。書中引述了十九世紀歐洲人的觀點,認為潮州人向東南亞的擴張與西方勢力在當地的擴張,同樣具有某些殖民計畫的特徵:例如潮州商業菁英榨取海外原物料。並為其產品銷售及資本投資營造了新的海外市場;他們也爭奪當地土著的領地,以便為母國的過剩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作為一名內亞史研究者,本書的論點讓我聯想到,許多蒙古學者在回顧清代蒙古歷史時,認為蒙古人同時受到滿洲人的政治殖民以及山西商人的經濟殖民,處於雙重殖民的情境。本書所研究的案例可以讓我們注意到近現代中國漢人在關外與海外的擴殖活動的相似性,並且為相關的帝國與殖民研究開展提供更多的比較案例。對於近現代帝國、殖民與移民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千萬不要錯過本書。~蔡偉傑|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麥柯麗以精銳分析與豐厚細節,揭示了出洋潮州人與中南半島之間的交纏歷史。《遙遠的海岸》展現出若欠缺地方觀點,我們將無法全盤掌握區域與全球發展。~杜贊奇(Prasenjit Duara)|杜克大學
這本極具說服力的重要著作,大幅改寫歐洲帝國主義高峰之際中國衰微的敘事。麥柯麗展現出在獲取重要土地與資源以維持潮州故里的過程,潮州海域如何在競爭中超越公認更加強大的歐洲對手。~麥哲維(Steven B. Miles)|聖路易華盛頓大學
這齣旅外強悍潮州移民的引人入勝大戲,包含了暴力、海寇、鴉片及滔天財富。同時也是一部精采的跨國經濟社會史,寫下中國殖民擴張大軍遭遇的災難與勝利,他們奠定中國人在東南亞掌控權的基礎。麥柯麗的故事極具感染力,色彩豐厚,深具洞見。驚人深刻之作! ~濮德培(Peter Perdue)|耶魯大學
麥柯麗寫下一部既富細節又見理論重要性的潮州華人研究。她精細追蹤旅外經驗的種種線索,再結合中國土地上發生的歷史事件,為此帝國晚期重要社群的權力結構與經濟演化,提出當前亟需的分析傑作。~曾小萍(Madeleine Zelin)|哥倫比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