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来西往:8—13世纪初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
陈烨轩 著
定价:128元
ISBN:978-7-5228-2574-8
2023年11月出版
作者简介:
陈烨轩,历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古代中外关系史、隋唐史。在《北京大学学报》《中华文史论丛》《西域研究》《唐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如何来中国做生意?唐宋时期的中国人又如何去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经商?作者利用翔实的传世文献、现代发现的碑铭和商业文书,以及沉船考古资料,力图打破传统的断代史观,以商人的东来西往为视角,考察8—13世纪初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长时段历史发展。本书复原阿拉伯和中国商人的远航路线,分析商船的组织和货物的管理,勾勒沿海社会的商业风貌,探讨近代以前的国际贸易模式,由此认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来西往对沿线诸国和地区的重大历史意义和影响。
『北京大学海上丝路与区域历史研究丛书』总序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也是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溯至远古时期,我国先民就已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秦汉以降,经由海路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更成为一种国家行为,秦始皇派徐福东渡,汉武帝遣使西到黄支,孙吴时有朱应、康泰前往南洋,唐朝时则有杨良瑶远赴大食,直到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官方主导的外交与外贸持续不断。而民间的交往虽然被史家忽略,但仍然有唐之张保皋,明之郑芝龙家族等,民间的向海而生,时时跃然纸上。特别是唐宋以降,海上“丝绸之路”的迅猛发展,使得中国官民通过海路与沿线国家进行着频繁的政治、文化交往,海上贸易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这条海上“丝绸之路”,联通东北亚、日本、南洋、波斯、阿拉伯世界,远到欧洲、东非,并以此为跳板,连接到世界更广阔的地域与国家,它不仅仅是东西方商业贸易的桥梁,也是沿线各国政治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也同样是面向海洋的国度,它们各自的发展与壮大,也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这些国家的民众,也曾积极参与海上贸易,特别是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后,逐步营建出“全球化”的新时代。
古为今用,我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彰显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担当精神。
2019年初,北大历史学系受学校委托,承担大型专项课题“海上丝绸之路及其沿线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研究”,我们深感这一研究的时代意义以及史学工作者承载的历史使命。重任在肩,我们积极组织系内有生力量,打通中外,共同攻关;与此同时,我们也寻求合作伙伴,拓展渠道,与校内外同行共襄盛举。以此项目启动为契机,我们筹划了“北京大学海上丝路与区域历史研究丛书”,希望在课题研究深入的同时,有助于推动历史学系的学科建设,利用这个丛书,发表本系及其他参与人员的研究成果,共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与沿线区域的历史研究。
让我们共同翻开史学研究的新篇章!
丛书编委会(荣新江 执笔)
2020年6月6日
序
唐元之际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无疑是中外关系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因为相对来说文献资料较少,而且涉及海外多种语言文献材料,又十分分散,处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项研究有一定的难度。陈烨轩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师从越南史专家牛军凯教授,以《唐代安南都护府治下诸族群问题研究——以安南土豪和都护府关系为中心》为毕业论文完成学士学业,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并获得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史学新秀奖”一等奖。后负笈北上,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跟从我读隋唐史专业硕士和中外关系史专业博士。毕业后继续在北大做博雅博士后研究,成为历史学系“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项目的中坚力量。他迎难而上,选择唐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史作为主攻目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摆在面前的这本书,就是烨轩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他比较全面地吸收了前人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成果,包括南海史地、亚洲海洋史、中世纪阿拉伯与东南亚海洋史的学术积累,收集了大量中文和域外的相关文献,特别是发掘出中国学者此前比较少利用的一些阿拉伯、犹太商人文书,中外碑铭材料,以及各海域沉船的考古资料等,并做了翻译、整理工作,为这项研究打下深厚的基础。
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8—13世纪长时段的视角来考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史,也就是说,不同于中国学术界传统的以朝代为中心研究的做法,不是从唐、两宋、元朝的角度来看问题,而是从东西方的角度来看这几个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史的发展、演变,特别是阿拉伯商人、中国商人在不同时段所起到的作用,从而给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景象。
本书的一个贡献,是深入研究了阿拉伯商人和中国商人在各自向东西方从事贸易时,在对方的社会中所能够深入的程度,包括阿拉伯商人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聚居与经营,在多大程度上渗透到当地的社会当中,以及他们的影响力。同时也利用阿拉伯文材料、中外碑铭记载和沉船考古资料,深入研究了宋朝商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到底走了多远,中国制造的商船最远航行到了哪里,商船的组织和货物的管理情形,以及沿海社会对于海外贸易的支持与阻碍等问题,都取得了超出前人研究成果的成绩,甚至有些部分填补了空白。
烨轩平日勤于治学,敏于思考。我和他经常在勺园食堂一起用餐,听他讲述一段时间的收获和想法。如今喜见他的第一本书完稿,欣喜莫名,谨撰小序,以纪学缘。
荣新江
2023年7月17日于大雅堂
目 录
引言/1
第一章 生意之道:中世纪阿拉伯商人东方远航的背景/43
第一节 中世纪阿拉伯的商业社会/43
第二节 中东地区的中国商品/57
第三节 远航的法理依据与港口政权的管理/69
第四节 海洋贸易的经营/80
结语/97
第二章 中世纪阿拉伯商人的东方远航之路/99
第一节 阿拉伯地理学与远航水手见闻的关系/99
第二节 阿拉伯商人在南亚沿海及岛屿/104
第三节 阿拉伯商人在海岛东南亚/108
第四节 阿拉伯商人在中南半岛和海南岛/129
第五节 《皇华四达记·广州通海夷道》及其知识来源/134
结语/144
第三章 黑石号货物与唐中后期海上贸易线路/145
第一节 黑石号始发地的争议/145
第二节 黑石号上瓷器及内地瓷器的运输/150
第三节 沿海港口之间的交通/160
第四节 广州与阿拉伯商人的贸易网络/170
结语/179
第四章 宋代的阿拉伯商人与广州城/181
第一节 宋代的广州城/181
第二节 侬智高之乱与阿拉伯商人/185
第三节 侬智高之乱后的广州城与阿拉伯商人/192
第四节 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史的新阶段/211结语/227
第五章 天方神舟:中世纪出现在阿拉伯海的“中国船”/229
第一节 关于9世纪波斯湾的“中国船”的争议/229
第二节 描述“中国船”的文本及其语境/231
第三节 杨良瑶的帆船/242
第四节 考古发现的宋代中国远洋船/252
第五节 中国海船的设施、人员和物资供应/259
第六节 新造船技术产生的原因/267
结语/273
第六章 宋代远航的沿海社会背景/275
第一节 再思考宋朝舶商利润和资金问题/275
第二节 沿海社会的地方大族/285
第三节 海洋船民/292
第四节 海商与寺院/307
结语/321
第七章 宋商的西方远航之路/323
第一节 关于大陆与岛屿航线/323
第二节 宋商的始发港/325
第三节 西洋路(大陆航线)/332
第四节 东洋路(岛屿航线)/349
第五节 在印度洋的情况/359
结语/364
结论/365
参考文献/371
索引/433
附录Ⅰ 黑石号上的“宫廷瓷器”——中古沉船背后的政治经济史/437
附录Ⅱ 裴度的毡帽——武元衡、裴度遇刺案中所见的商业与政治/458
附录Ⅲ 钱王射潮传说与10世纪杭州的海塘建设/483
附录Ⅳ 宋代东南第一州——10—13世纪杭州的海港功能探析/507
后记/531
后 记
展现在读者朋友们面前的这本小书,是我以2022年6月提交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底本修改而成的,同时附上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四篇相关论文。
本书能够完成,最应该感谢我的导师荣新江教授。在求学期间,荣先生不仅督促我阅读北京大学大雅堂马可波罗研究室和图书馆中的相关藏书,还让我参与到历史学系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项目中,使我得以阅读最新出版的海丝著作,并到相关遗址点进行考察,赴外地参加研讨会。荣先生更亲力亲为,带领学生到宁波、上海、苏州等地考察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拜访在地的海丝研究学者,调研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部门。荣先生承担多项研究任务,时间十分紧张,但每周仍定期听我报告研究进展,并给予指导。在我完成本书初稿后,荣先生提供了十分细致的修改意见,大到篇章结构,小到注释规范。这种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学术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牛军凯、李庆新、刘迎胜、钱江、李鸿宾、朱玉麒、姚崇新、孟宪实、孟彦弘、陆扬、韩琦、叶炜、史睿、余欣、赵冬梅、党宝海、吴滔、於梅舫、游自勇、孙英刚、谢湜、杨培娜、叶少飞、贾利民、赵莉、陈贤武诸位专家学者对本书的写作和修改惠赐了宝贵的意见,这些意见有的高屋建瓴,有的细致入微,都起到了鞭策我前进的作用。感谢文欣、陈博翼、陈椰、林瀚、马晓林、罗帅、徐畅、刘子凡、陈瑞翾、林丽娟、李丹婕、陈春晓、段真子、马俊杰、付马、郭桂坤、吴天跃、徐冠勉、苗润博、求芝蓉、沈琛、李文丹、周杨、胡晓丹、李昀、王尔、张凯悦、徐维焱、张良、达吾力江、高燎、陈希、何亦凡、王四维、杨园章、李思成、林勰宇、张照阳、黄承炳、刘瑞、张子健、张建宇、林植林、冯婧、王燕彬、严世伟、刘祎、宛盈、王溥等师长、同学在本人专题研究中给予的帮助和关心。这是本书能够完成的关键。
本书的写作得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及其沿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研究”项目、北京大学大成国学研究生奖学金(DC202012)的资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郑庆寰、赵晨、汪延平、梅怡萍诸位老师为本书的出版进行了细致的筹划和编校,谨表感谢。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陈永得、余凤如对我的学业和研究长期以来的坚定支持,他们同样也是本书的衣食父母。
本书的主要内容,皆是在我三十岁之前完成。现在本书终于出版了,希望这意味着我的研究生涯也迎来而立之年,也希望我能够为读者朋友们带来新的著作。
于北大中古史中心图书馆
2023年9月20日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中国唐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