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印度洋对于中国人的知识结构而言并不陌生,古代的法显、郑和等都与这片海域有关,中西交通史和中外交流史对经由这片海域的物质文明流动也非常关注,有大量著述。然而,国别史研究的传统令我们仅仅对其中少数一些国家有所了解,但对其与海洋的关联又不甚清楚。因此,理查德·霍尔的这部《季风帝国:印度洋及其入侵者的历史》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印度洋的窗口。
■《季风帝国:印度洋及其入侵者的历史》[英]理查德·霍尔 著 陈乔一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年版
这部书写于1996年,2019年被翻译成中文。理查德·霍尔于1925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在这里长大后曾到英国皇家海军服役,又到牛津大学求学,然后成为一个驻外记者,长期与非洲打交道,在非洲生活长达十几年。他对东非的深入了解,为书写印度洋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他在做记者的同时,也循着自己的兴趣从事研究,出版了一系列作品,到了20世纪90年代,他最终写出了一本视野更加宏阔的“印度洋史”。从该书的致谢部分可以看出,作者的构思受到了石油商的启发。为了准备写作这本书,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包括最新的印度洋史著作和学术期刊,因此,这本书也有很强的学术性。然而,他仍然以自己最熟悉的东非作为基础写作这部印度洋史,其中相当大的篇幅是与东非有关的,这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空间视角。
在时间上,该书侧重公元1000年前后到20世纪初,按照前殖民时代、葡萄牙帝国、英帝国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西方人入侵之前500年的历史,挑选了多位往来于印度洋各地之间的旅行家们,从10世纪的波斯船长沙赫里亚尔、马苏第、比鲁尼到14、15世纪的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郑和。霍尔对东西方之间这些与印度洋相关的旅行家及其作品做了翔实的介绍。他纠正了西方知识界以往对于马可·波罗的过度重视,给予了伊本·白图泰大量篇幅,认为是西方知识界的偏见和局限导致后者受到忽视。
第二部分主要以葡萄牙对印度洋地区的“发现”和殖民为主线,详细介绍了位于亚非欧大陆最西边一隅之地的葡萄牙是如何一步步进入印度洋,并且在这里建立众多殖民据点的。除了传统议题,霍尔还费了不少笔墨介绍葡萄牙人在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等这些东非地区的活动,有的是深入腹地探险和传教,有的是反复争夺某个据点。也介绍了葡萄牙人在印度西海岸的活动,同内陆的印度教政权结盟对抗沿海的穆斯林政权。对于西班牙在美洲殖民的成功和葡萄牙在印度洋殖民的不成功,霍尔认为,印度洋周边较强的传统延续性和“顽固”性使这里不容易被葡萄牙征服。这也使印度洋地区保持了长时段延续性。
第三部分侧重英国在印度洋的殖民。葡萄牙的势力在17世纪末衰落下去,但是对于后起的荷兰和法国,霍尔其实并没有花太多笔墨,往往是一笔带过,而是重点讲述了英国如何建造一个“内湖”的。而且,这一部分也非常详细地介绍了英国殖民者、探险家向东非内陆拓展的情况。然而,与前面两个部分相比,该部分读起来并不是非常精彩,似乎回到了传统的殖民史、白人扩张史的框架。
这部500多页的厚书,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叙事性强,以人物为主线,能够抓住人。这与作者长期的记者生涯可能是分不开的。他生动地刻画了一些人物形象,有的如素描一般寥寥几笔顿时形象跃然纸上,有的如油画一般浓墨重彩全面铺开,令人印象深刻。该书没有学院派的烦琐考证,而是以轻快的笔调和紧张的节奏进行叙事。这与布罗代尔式的结构主义史学不同,将叙事性又带回到历史书写中。当然,这种写作风格被后继者澳大利亚历史学家迈克尔·皮尔逊的论著《印度洋史》一书所继承,只是后者刻画了更多的普通人,而霍尔主要还是侧重精英人物。
第二,虽然该书可以被归类为“印度洋史”,但主要叙述的还是帝国史、政治史,并且有很强的英国中心色彩。即使最后霍尔也批判了帝国主义,但是以英国为中心的殖民史叙事特征依然明显。
当然,霍尔亲身经历了东非轰轰烈烈而漫长的去殖民化过程,该书又写于20世纪90年代,因此,他也超越了一般的传统帝国史的书写,对当地人和印度洋周边地区的历史也比较注重。其中,对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等给予了较多笔墨,揭示了这些地方本身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利益集团的多样性,帮助我们避免非此即彼的认知。尤其是埃塞俄比亚,这个被视作“祭司王约翰”统治的神秘国度,在该书中有了大量的“深度报道”,与传统的大航海叙事完全不同。
第三,该书注重比较和联系,始终将印度洋周边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讲述。虽然他的研究背景是东非,但是对于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也给予不少关注,东南亚部分则很少涉及,澳大利亚西部更是没有提到。但是,一个整体的印度洋基本上被呈现在读者面前。由于各个地区被给予了详细的考察,尤其是东非,区域史的特征尤为明显,这对于补充传统的国别史叙事非常重要,而且让人对地缘政治产生深刻的理解。这也是为何霍尔的书对美国的地缘战略学家罗伯特·卡普兰的影响很大的原因,后者的《季风:印度洋与美国权力的未来》一书可以看成是向霍尔的致敬。
印度洋史的书写,在近二三十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布罗代尔对地中海的物质文明和地理长时段的重视,深刻影响到了印度洋史的写作。如乔杜里写于1985年和1990年的两部印度洋史,肯尼斯·麦克弗森写于1994年的印度洋史,都开始将印度洋周边人群的情况写入印度洋史,更加注重日常生活和当地人。当然,这也与年鉴学派的理念一致,那就是将历史书写的对象从上层精英转移到平民百姓和经济社会。对沿海社会更为关注的作品还有本人翻译的皮尔逊写于2003年的《印度洋史》,开启了生态环境转向。皮尔逊注重斯瓦希里海岸与内陆地区,以及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关注葡萄牙人与东非沿海城邦和腹地的联系。他的《印度洋史》更是提出了“海岸社会”或“沿海社会”的概念,从而回归了布罗代尔式的海洋史。而霍尔则利用传统的叙事风格,回归英雄人物、探险家、殖民者,讲述精彩的冒险、征服、扩张等事件。这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或许对于我们理解印度洋世界不无裨益。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汪书丞(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