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介 绍
施晔,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负责人,英国牛津大学(2022、2015年)、荷兰莱顿大学(2011年)访问学者。近年来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于三个方向: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西方汉学家研究及明清小说戏剧研究。主持过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分别为“《皇家亚洲学会会刊》与19世纪英国汉学研究”、“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东印度公司与启蒙时期欧洲的‘中国风’”,另外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基地重大项目、上海市哲社等项目6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美术研究》《宗教学研究》《文学遗产》《复旦学报》及A&HCI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有《海上丝路:东印度公司与启蒙时期欧洲的“中国风”》(2021)、《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2017)、《长臂猿考》(译著,2014)、《近代小说的城市书写与社会变革》(2013)、《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2008)等著作,其中专著《海上丝路:东印度公司与启蒙时期欧洲的“中国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和论文《高罗佩小说主题物的汉文化渊源》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作 品 推 介
More
专著采用文化史研究的方法,打破学界对东印度公司的固化思维,专注于公司与中西文化交流这一论题,构建起启蒙时期欧洲“中国风”的基本样貌,并紧扣东印度公司与“中国风”兴衰与共的关系展开论述。作者打通史学、文学、美术学、音乐学、建筑学、陶瓷学、装饰学、考古学等学科壁垒,以东印度公司兴亡史为时间轴,再以“中国风”在绘画雕塑、园林建筑、音乐戏剧、室内装饰等各领域的兴衰为纬度,构建起纵横相交的研究脉络。作者立足于大量一手史料,既对东印度公司商道上的中西文化双向流动作宏观考察,又对每一艺术领域的“中国风”案例作微观剖析,从不同侧面最大程度地还原“中国风”这一艺术风格对启蒙时期欧洲物质文化及艺术领域的深刻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以古鉴今,结合我国面向世界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后东印度时代海上丝路的复兴及“中国风”的消长兴替作出积极的、富于建设性的思考。
目 录
序言: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以启蒙思想与中国文化关系为视角
导 论 文化的移译及交融:东印度公司与“中国风”在欧洲的生成
第 一 章 东印度公司与中国瓷文化的西传
第一节 仿制与创新:荷兰代尔夫特蓝陶的中国渊源
第二节 柳园图:中国“柳意象”的跨文化、多介质传播
第三节 阿姆斯特丹邦特瓷与18世纪中国瓷文化的亚欧循环之旅
第 二 章 东印度公司与中西美术交流
第一节 东印度公司与广东外销画的崛起
第二节 清代油画《公审“海王星”号商船水手案》本事考
第三节 南粤泥塑艺术的西传:广州艺匠吉官(Chitqua)研究
第 三 章 东印度公司与欧洲园林、建筑艺术的“中国风”
第一节 东印度公司与英华园林在欧洲的传播
第二节 东印度公司与欧洲的瓷塔镜像
第 四 章 东印度公司与欧洲室内装饰的“中国热”
第一节 东印度公司与欧洲室内装饰的“中国热”(China-mania)
第二节 墙面的风景:东印度公司与中国通景贴落画的西传
第三节 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漆器的欧洲新变
第四节 Singerie:18世纪欧洲“中国风”装饰艺术中的猴戏图研究
第 五 章 东印度公司与中西音乐、戏剧的早期相遇
第一节 东印度公司与中英音乐的邂逅
第二节 视觉与隐喻:清代外销乐女画研究
第三节 冯德尔戏剧《崇祯》:明清鼎革的西方演绎
第 六 章 东印度公司沉船出水遗珍的文物及文化价值
第一节 “南京货”(The Nanking Cargo):东印度公司沉船遗珍 及20世纪西方的“收藏中国”热
第二节 从“哥德堡号”到卓宁霍姆宫:东印度公司与18世纪瑞典的“中国风”
总论 后东印度公司时代“中国风”的消长与海上丝路的复兴
参考文献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学术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