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13日,第四届量化历史研究国际年会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东旭学术报告厅及三个分会场顺利举行。年会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共同筹办,多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及史学家,包括哈佛大学的Peter Bol、Eric Chaney教授、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Kris Mitchener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的龚启圣、刘光临教授、南开大学的陈志强教授、澳门大学的茅海建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马德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夏明方教授、耶鲁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陈志武教授等出席会议并宣读论文,80余位年会嘉宾及160余名量化历史讲习班学员参与讨论。年会分两部分进行:12 日与13日上午,各有五位国内外知名教授做主旨演讲;12日及13日下午与12日晚上,30余位青年学者在不同分会场报告研究,另有知名学者做评议。
12日上午,由陈志武教授主持,会议在热烈气氛中开始。首先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教授致欢迎辞。孙院长回忆了北大经济学院结合经济学与历史学开展交叉研究的长远历史,指出量化历史研究空间广阔、大有可为,祝福年会顺利召开。随后是主旨报告部分,由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北京大学秦雪征副教授分别主持。Peter Bol教授首先介绍了两个正在建设的中国历史大型数据库——CBDB和CHGIS的概况、现状和应用,指出此类数据集在未来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基础性意义。Eric Chaney教授的研究着重揭示西欧世界与阿拉伯世界大分流的中世纪根源。利用文献计量方法,他发现在中世纪宗教复兴之后,阿拉伯世界出版物中科学技术内容占比显著下降。Kris Mitchener教授介绍了日本明治维新中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成功赎买传统武士阶层既得利益并推进改革的经过。龚启圣教授通过联系清代科举与当下高校数据,用工具变量法揭示了科举对社会观念和教育的长期影响。刘光临教授以何炳棣之谜为题,讨论了中国古代财政史的一些新问题。
下午会议分三个分会场进行,一号分会场为英文论文,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题为关于妇女的经济学研究,由来自河南大学的宋丙涛教授主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王丹利利用少数民族数据分析了社会对贞操重视程度与财产继承制度的关系,发现更高的重视程度与长子继承制密切相关,更低的重视程度与幼子继承制相关。华盛顿大学黄光瑜研究了华南地区誓愿终身不嫁的自梳女群体,发现集体发誓作为一种可信的承诺机制,能够让她们从纺织行业中得到更高的收入。香港科技大学武玲蔚研究了缠足的经济学动力,发现相对于小麦种植,女性在水稻种植方面更有优势,因此,在水稻种植更密集的地区有更少的缠足现象。第二部分主题为科技、人力资本与发展,由北京大学杜丽群教授主持。锡耶纳大学Michelangelo Vasta详尽地刻画了当时意大利各地中等技术教育、专利空间分布与工业革命的进展情况,发现三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波士顿大学曹一鸣以大运河废弃作为自然实验,考察了清代中国经济冲击与农民暴动的关系。来自阿德莱德大学的孔令宇则通过自己构建的工资数据库,发现清代末年中国存在偏向非技术工人的劳动进步。
二号分会场为中文论文,其第一部分主题是3-9世纪的政治与制度,由南开大学陈志强教授主持。云南师范大学祝捷通过定量统计《三国志》文本,考察了君臣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趋势。湖南大学辛松峰通过分析史料和统计,详尽地勾勒了北朝时期中枢机构掌管种族构成的变迁及其影响。中国人民大学何富彩则尝试定量地讨论了唐朝两税法实施的历史后果。二号分会场的第二部分主题是明清的土地、粮食与赋税,由北京大学王元周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郭永钦首先讨论了明清赋税数据中的折算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余开亮分析了清代不同粮食价格在不同地区的相关特征,勾勒了这一时期市场整合程度的变动趋势。南京师范大学李真真报告了新整理的小慧庄土地文书所得发现,说明地价和通货膨胀程度及自然灾害都有密切关系。
三号分会场为三篇中文论文和两篇英文论文。第一部分主题是共和国时期的制度变迁,由北京大学周建波教授主持。山东大学陈强用生产队初始固定资产作工具变量,发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增产效果显著优于先前的估计值。上海交通大学王春英用建国初期史料及数据,详细考察了当时粮食流转中国家干预与市场两种配置方法的此消彼长。华南师范大学刘愿的研究则揭示了统购统销制度与城乡收入长期不平等的密切联系。三号分会场另一话题是西欧与东亚,由北京大学郝煜老师主持。河南大学董保民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讨论了《马关条约》巨额赔款对中国贸易模式的影响,明知大学Duol Kim则发现韩国土地改革对农业生产率有高达25%的正面影响。最后,在12号晚全体参会人员聚餐中,由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主持,河南大学彭凯翔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他在中国古代市场演进方面的研究。
13号上午会议继续进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魏明孔、赵学军两位教授主持。会议首先颁发了首届“南都量化历史研究最佳论文奖”,上海财经大学李楠教授、林友宏博士的《从“异域”到“新疆”:统治方式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来自清代改土归流的实证证据》,清华大学何石军、温方方两位博士后的《习俗与契约治理:清代山西土地典契定价的量化分析》荣获并列二等奖,南都公益基金会代表赖佐夫先生、量化历史研究所陈志武教授分别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随后进入主旨演讲部分。首先是陈志强教授,他先简介了量化历史研究现状并做简短评论,随后宣读了自己针对拜占庭皇位继承制度的研究。茅海建教授则向大家介绍了自己针对张家口库伦大道及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经济社会变迁的研究成果。马德斌教授介绍了自己针对清末民初国内货币市场整合程度的研究结果,发现辛亥革命后市场整合程度反而上升。夏明方教授结合前现代生态及灾荒数据,对斯密的分工理论做了反思。最后,陈志武教授介绍了自己对中国古代皇帝非正常死亡情况的量化研究,发现尽管波动剧烈,皇帝在位平均年限呈上升趋势,这可能和文明化进程有关。
13号下午会议在两个分会场进行。一号英文论文分会场前半部分主题是贸易和增长,由中央财经大学陈斌开教授主持。北京大学郝煜以火耗归公为研究对象,说明改革短期内提升了国家能力,灾害天气下赈灾频率有所增加,但长期内效果消失。蒂尔堡大学朱海坤利用全新的数据集,说明美国白银法案在中国造成了广泛的信贷紧缩,支持了弗里德曼的观点。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Christopher Meissner考察了1836-1938年法国经济绩效与出口增长,发现比较优势向制成品移动,出口商品变得更加多样化。后半部分主题是制度与增长,由北京大学张亚光教授主持。香港大学麦晓婷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数据库,包含26个国家的地权信息,分析数据发现土地权利保障与限制政府权力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复旦大学的兰小欢利用农业集体化时期数据发现:集体化促使农民屠杀耕畜,导致农业生产率下降。
二号中文论文分会场前半段主题是近代的人口、企业及生活水平,由北京大学叶静怡教授主持。山东大学陈一飞详尽考察了20世纪20、30年代长春地区城市下层居民的生活状况。来自上海财经大学李耀华的研究说明,降低监督成本是近代企业利用储蓄提供职工保障的主要原因。复旦大学贺嵬嵬的研究揭示了抗战期间地区伤亡比例和民族主义情绪强弱的相关关系。分会场后半段主题为历史与长期发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高超群教授主持。武汉大学何祚宇研究发现美洲作物引入与人口爆炸导致的生态退化对环境有长期不良影响,其恶果一直延续到今天。复旦大学霍仁龙着重考察掌鸠河地区山地利用情况,说明长期中高程与地形对土地利用限制效应逐渐减小,坡度限制效应则相对稳定。最后,来自东北财经大学的何江讨论了测度思想观念变迁的量化方法,并以此说明了经济领域公共危机、改革实践与思想观念变迁的密切联系。13日下午17:50,第四届量化历史研究国际年会顺利闭幕。
参与年会点评的嘉宾名单如下:香港科技大学陈婷,中央财经大学张琥,北京大学席天扬,伦敦经济学院Patrick Wallis,香港科技大学龚启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杜映昕、中国人民大学林展,清华大学倪玉平,武汉大学何祚宇,北京大学申斌,河南大学彭凯翔,北京大学蔡佳宏,中央财经大学伏霖,中国政法大学熊金武,北京大学赵宇恒,中央财经大学徐翔,伦敦经济学院马德斌,山东大学马驰骋,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Pierre van de Eng,北京大学陈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李冰,中央财经大学路乾,北京大学郝煜,中国社会科学院袁为鹏,中央财经大学兰日旭,西南财经大学何石军,上海财经大学李楠,北京师范大学方修琦,耶鲁大学和北京大学陈志武。
来源:
“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号是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量化历史研究所组织,由陈志武(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和管汉晖(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及其团队负责。以严肃而又不失活泼的方式,向广大学界和业界朋友,定期推送有关七大洲五大洋的量化历史研究经典文献和前沿文献。本账户同时作为“量化历史讲习班”信息交流平台,向大家及时发送讲习班的最新信息和进展。喜欢我们的朋友请搜寻公众号:QuantitativeHistory,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关注订阅号的同时,我们也诚邀八方学人加入量化历史研究QQ讨论群或发送电邮建言献策。“量化历史研究”旨在凝聚一批对历史研究有激情、有热情的朋友,共同推动以量化的方法研究经济史,金融史、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各类历史题材,分享观点,共享资料。我们的邮箱:lianghualishi@sina.com。期待您的声音!
轮值主编:林展 责任编辑:彭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