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海洋文化的痕迹:《龙江船厂志》的“壳先”造船过程的证据

尊敬的諸位專家學者,早上好!非常高興能夠有幸參加此次極具文化意義和學術價值的研討會,結識這麼多與我一樣對古船有著濃厚興趣的朋友。今天我主要想跟大家談談《龍江船廠志》中的“殼先”造船過程的證據。

不過首先要強調的是我來這裡並不是爲了向大家講授什麽東西。在座的各位都是研究中國古船的專家,作為這一領域的一名初學者或者說新來者,我只是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對一些問題的理解,順便請教一些存疑的地方。

我現在正在進行《龍江船廠志》的英文翻譯工作。《龍江船廠志》是由李昭祥所著,出版于一五五三年,相信大家都知道這本書。《龍江船廠志》是一部規模浩大的專著,要理解它就必須對古船本身有一個深入的瞭解。造船的經濟性是這本書所探討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它關係到如何避免浪費資源以及有效地管理船廠。因此,造船的材料(例如所用的木材及其加工的程序)以及具體造船的過程及工藝就顯得十分重要。

在我看來研究這一問題的切入點在於理解書中所用的古船各部份的名稱。所以我最近在研究書中的兩幅圖(見圖一、圖二),在這兩幅圖中船上每一個主要部份的名稱都被詳細地標明。圖一是一張俯視圖,圖二是一張側面圖。這兩幅圖主要是用來展示一艘普通船的構造和部件。

圖一《龍江船廠志》卷二·總圖一

圖二 《龍江船廠志》卷二·總圖二

當然,研究船的各個部份的名稱會產生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光存在于漢語中。比如說在英語中,對於船的某一特定的部份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年代甚至是不同的人之間會有不同的詞來形容。我猜想在漢語中情況也類似。這樣一來,要準確地理解書中提到的各個部份的名稱以及找到相應的英文翻譯就變得非常困難。

這兩幅圖出現在書中的第二卷。除了這兩幅圖外,在這卷中專門有一個名為“器數”的小節,有差不多伍頁長[1]。當時我讀到這個小節時感到特別高興,因為它用文字具體描繪闡述了船的各個部份的構造。同時,這一小節中所出現的名稱跟那兩幅圖中的名稱基本一致。這樣一來我們又多了一條渠道去瞭解船的構造、各部份的功能、以及各部份是如何組裝銜接在一起的。儘管仍然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這一小節所包含的內容極大地深化和拓展了我們對相關問題的瞭解。

使我特別驚訝的是“器數”這一小節很具體地描述了造船的過程。通過這些描述我發現中國古代造船的過程似乎是先造外殼而不是先造構架。

從之前我與西方有關專家的交流來看,人們對中國古船的建造方式存在一些困惑。西方學者普遍的看法是先造龍骨,然後是隔梁,最後再把棧固定到隔梁上。我感到非常幸運自己發現了“器數”這一小節中對造船過程的描述,因為它表明了西方學者普遍的看法似乎是錯誤的。這一小節確切地描述了一個“殼先”的造船過程,即先造龍骨,然後是棧,最後才是隔梁。因為這本書之前沒有被翻譯成英文,書中所描述的造船過程在西方還不為人所知。當然,還可能有另外一種情況:先造龍骨,然後加上少量的隔梁起到定型的作用,接著是棧,最後是剩餘部份的隔梁。我非常想聽聽各位專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當然,我並不是說所有中國古船都是以這種方式建造,有可能有些船是先造構架。我只是說《龍江船廠志》中記載的這些船好像是先造外殼。在我看來這一發現具有重大的意義。

回到之前提到的那兩幅示意圖。在第二張圖的左下角我們可以看到以“正”開頭的四行字,還有一條線指向船的底部。這段話放大之後如圖三所示。

圖三 圖二左下腳的四行字

這段話的大意是:“在正底有十三路木板,從開頭板一直延伸到船尾的斷水梁。越小的船正底也越小。段中的“路”似乎是指一塊長木板。如果正底有十三路,那麼“路”不可能是指龍骨。極有可能的是這十三路最中間的一路是龍骨。這一看法符合這張圖上劃船尾的地方。所以這裡存在著兩種可能性,“正”可能是指龍骨也可能是指這十三路。

現在讓我們轉向上面提到的“器數”這一小節。在“器數”中作者首先將造船與建房做了比較:“建房需要從打地基開始,(類似的,)造船也是先從船底開始。”根據作者的描述,船底可以分為兩部份:“正”和“幫”。但問題是什麽是“正”什麽是“幫”?文中的註釋說“正”是由十三塊長板組成的,同時根據圖中的信息也許可以推斷“幫”是第一個棧。所以可能“正”指的是龍骨,而“幫”指的是船的底部靠近龍骨的木板,也就是蓬萊古船的龍骨翼板。

這段記載非常有價值,因為它呼應了圖中的那段文字,並且表明龍江船廠所造的船都是以同樣的方式建造,從四百料的大船到最小的漁船都是如此。

“幫”這個字下面有這樣一行註釋:“初則為幫,左右各壹路。”根據這行註釋我猜想幫底可能是龍骨兩側的列板,類似于蓬萊古船的龍骨翼板,同時幫和正似乎是一個整體(如下圖所示)。

圖四 蓬萊古船二號第三隔梁[2]

嚴格說來,幫并不完全等同於棧。因為接下來有一句話:“輔之以棧”。意思是棧起支持的作用。這表明幫是有別於棧的。

綜上所述,我猜測這十三路包括:一條龍骨,兩條龍骨翼板,以及十根棧。它的結構佈局如下圖所示。

圖五 “十三路”中的正和幫(示意圖)

圖中標有1的那根柱子可以看作是正或者龍骨,而標有2的那兩根柱子可以看做是幫或者是龍骨翼板。

下一句話是“棧必側之”,意思是棧必須在它的旁邊或者說向上傾斜。但問題是“它”指的是什麽?我認為“它”指的是幫。這句話之後作者列出了那十根棧的名字[3]。如果我們把這十個名字加進去就會發現這些名字和圖中的柱子恰好吻合。從裡到外船底所有的棧的名稱分別是拖泥、出水、中、完口及出腳。這樣一來那幅圖就變成了這樣子。

圖六 “十三路”名稱及分佈(示意圖)

“出腳”旁邊的註釋是“平鋪完口之上者”,意思是出腳要平鋪在完口的上面。這可以通過下面這幅圖展示出來。

圖七 “出腳”模擬圖

這段話以一句意思非常明瞭的話結束:“皆棧名也”。由此我們知道之前列出的那五個名稱都是棧的名字。旁邊的註釋說得更加明白:“每棧左右各一路”。意思是左右兩邊各有一根相對稱的棧。看到如此清晰的描述真是令人感到很開心很振奮。接著作者提到:“惟漁船無出腳、無中棧”。所以很清楚漁船是惟一一種既沒有出腳又沒有中棧的船。

有一位叫Hans LotharScheuring的德國學者曾經研究過《龍江船廠志》,他的博士論文就是關於這本書的。他將船的各個部份的名稱翻譯成了德文。他將“出水”解釋為“用於標示無載重的棧”。也就是說,當船沒有載重時,水會正好到出水那條棧的水平。他將“中”解釋為“用於標示船半滿的棧”。同理,“完口”被解釋為“用於標示船滿載的棧”。這隻是一種可能的解釋,也許在座的各位可以告訴我是否合理。

下一句是“中虛則不固,故托之以梁”。這句話讓我想到了老子《道德經》中的一段話: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這段話的意思是車輪、陶器、房子這些東西正因為不完全是實心的才有用處。船其實也是這樣。剛才提到的書中的那句話的意思是船的中間是空的不穩固,需要用梁來加固。“梁”最好的英文翻譯應該是“bulkheads”。下一句說道:“梁必衡之,如屋樑也”。這樣作者回到了建房的比喻。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想我應該就此打住,儘管仍然有許多問題沒有談到。在結束之前我想給大家展示兩個非常清晰明瞭的圖示(見圖八和圖九)。這兩幅圖描繪的都是英國的船,但建造過程有所不同,一個是殼先一個是架先。

圖八 英國的“殼先”造船過程(McKee,Working Boatsof Britain)

圖九 英國的“架先”造船過程 (McKee,WorkingBoats of Britain)

謝謝大家!

附錄一

龍將船廠志, 卷二, 器數

語曰:「室先基,船先底。」言工有始也。底有正、

大船拾叄路,小者遞減,每路長短廣狹,視船大小而隆殺之。

有幫,

初則為幫,左右各壹路。

輔之以棧。棧必側之,為拖泥、為出水、為中、為完口、為出腳,

平鋪完口之上者

皆棧名也。

每棧左右各壹路,惟漁船無出腳、無中棧。

凡船必崇其尾,故有插找。

用板尖,其—端插於各棧之盡處也。

中虛則不固,故托之以梁。梁必衡之,如屋樑也。

分倉者,曰座梁。大船拾柒,小者遞減。前曰提頭、次曰龍口,次曰頭桅者三、次曰馬口、曰桅麵、曰落腳、曰官倉者二、曰靠背、曰房倉者三、曰斷水、曰灶門。而又有挽腳梁、線梁、挑梁、累梁者,皆橫於船麵者也。過梁、彎梁、一字梁、喜鵲梁者,皆架於船樓者也。

參考書

頓賀,席龍飛,龔昌奇,和蔡薇,“蓬萊二號古船結構特征及其復原研究”,席龍飛和蔡薇,蓬萊古船: 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 (武漢: 長江,2009),第247-259頁。

李昭祥 (fl. 1537-1553),龍江船廠志 (1553),玄覽堂叢書續集,117,卷二;王亮功,龍江船廠志(南京: 江蘇古籍,1999).

McKee, Eric. Working Boats of Britain: Their Shape and Purpose. London: ConwayMaritime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1983.

Needham, Joseph. Wang Ling and LuGwei-dje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 4, Pt. 3, Nau­ticalTechn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Scheuring, Hans Lothar. Die Drachenfluß-Werft von Nanking: DasLung-chiang ch’uan-ch’ang chih, eine Ming-zeitliche Quelle zur Geschichte deschinesischen Schiffbaus. HeidelbergerSchriften zur Ostasienkunde, Band 9. Frankfurt/Main: Haag und Herchen, 1987.

李國清,“泉州法石古船與新發現的蓬萊古船比較”,席龍飛和蔡薇,蓬萊古船: 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 (武漢: 長江,2009),第274-282頁。

席龍飛,蔡薇,蓬萊古船: 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 (武漢: 長江,2009)。

曾樹銘,陳政宏,“肆佰料戰座船之創復模型及其性能分析”,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學刊25:1 (2006),第59-75頁。


[1]“器數”一節正文及註釋見附錄一。

[2]頓和,席龍飛,龔昌奇,蔡薇(2009)。

[3]事實上只有五個名字,因為幫兩邊的五根棧是相互對稱的。

程思麗  博士 国家航海

原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