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就位于其中的大陆坡上,水深约1500米,处在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西北距离三亚约150公里。
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重大发现
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独特区域
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重要意义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是我国首次在南海千米级海底发现的大型古代沉船遗址,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时代比较明确(明弘治—正德),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这一发现对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从出水文物来看,一号沉船发现成批量的珐华器,这在沉船中是首次发现,对研究珐华器之外销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珐华,又称“珐花”“法花”“法华”,是一种以陶或瓷土为胎,施蓝、绿、白、紫等各色中温釉,采用沥粉之法勾勒纹样轮廓,二次烧成的器物。民国时,许之衡所著《饮流斋说瓷》中记载:“法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蓝如深色宝石之蓝,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黄如透亮之金珀;其花以生物花草为多。”明中期,景德镇地区开始使用瓷胎仿制珐华。一号沉船所见珐华器即为景德镇所产瓷胎珐华,器型为蓝、绿、紫梅瓶和大罐,与文献记载基本吻合。考古发现的珐华器历来罕见,沉船发现更是前所未有,国内外各大博物馆藏珐华器又多为传世。因此,一号沉船集中发现一批如此炫目多彩的珐华,说明珐华器在明代中期已成为东南亚、印度洋地区乃至中东地区国家所喜爱的商品。
从发现区域来看,一号、二号沉船是首次在南海深远海区域发现的古代离岸航行沉船,所处位置基本在《郑和航海图》《顺风相送》《指南正法》等所记载的古代航线附近。一般认为《郑和航海图》形成于洪熙元年至宣德五年(1425—1430年)之间,在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前;《顺风相送》形成于明代末期;《指南正法》则形成于清代早期。一号、二号沉船属明代中期,处于《郑和航海图》和《顺风相送》成书时间之间,表明其遵循的航线应该就是《郑和航海图》所载航线。因此,一号、二号沉船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而且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
从沉船遗址提取出的珐华梅瓶。
从航行目的地来看,一号、二号沉船是首次同时发现出航与返航的古代沉船。以往考古发现沉船均为驶向国外的出航商船,尚未发现返航中国的商船。这次发现的一号沉船满载以景德镇外销瓷器为主的船货,无疑是前往东南亚乃至印度洋地区的中国商船;二号沉船所载船货以印度洋地区所产乌木为主,基本可以确定是从东南亚返回中国的商船。这一进一出的两艘沉船,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景象,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双向贸易的历史见证。
从人类海洋文明史来看,一号、二号沉船时代正处于郑和下西洋之后、欧洲人主导的大航海时代初期。弘治、正德两朝(1488—1521年)合计34年,恰处15、16世纪之交,这时距离郑和七次下西洋(1405—1433年)已过去六七十年,欧洲人主导的大航海时代方兴未艾。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因此,一号、二号沉船的发现,不仅展现了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塑造力和持续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并非欧洲主导的大航海时代一枝独秀。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以中国为中心的南海贸易航线,也在为世界逐步连为一个整体贡献力量,丰富了人类海洋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来源:学习时报
图源:新华社
编辑:田湉
审核:张建
监制:何劲松、常珊珊、张瑶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社科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