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第一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召开

2016-08-22 田庆强 世界历史编辑部

8月13日至14日,第一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40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光明日报》、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报刊出版机构的70多名学者和专家参会。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编辑部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顾銮斋教授主持开幕式,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刘家峰教授、《世界历史》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徐再荣研究员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研究员出席会议并在闭幕式上致辞,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杨光副教授主持了会议闭幕式。

刘家峰教授在开幕式中代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世界历史》编辑部选择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会议的合办方表示感谢。徐再荣研究员介绍了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的筹办过程和研讨规则,并对入选论文的作者表示祝贺。

为加强我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促进世界史研究人才的成长,《世界历史》编辑部创办了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编辑部年初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论坛征稿启事,到截稿日期,共收到全国9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学者的应征论文187篇,经论坛专家组严格评选,最终确定57篇论文入选本届论坛。通过征稿和专家评审的程序,极大提升了参会论文的学术质量。

为保证与会代表有足够的时间对论文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本次论坛对研讨方式进行了改进。编辑部在会前将参会论文发送给每位参会学者研读,要求参会学者积极准备,并为每一篇参会论文选定评议人;论坛不设论文宣读环节,论文评议人及小组成员直接对论文进行评议和讨论,作者再对评议和讨论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最后小组综合评议人进行简要的点评。这种方式无疑保证了会议研讨的广度和深度,避免了以往一些学术会议存在的一团和气、探讨不够深入等问题。

本届论坛入选论文包罗宏富,议题之广,论证方法之多样化令人耳目一新。入选论文涵盖新社会史、新文化史、环境史、医疗史、情感史、儿童史、同性恋史、全球史、冷战史等新领域。首都师范大学倪玉珍揭示了法国大革命引发的总体性危机与法国政治话语的这一重要转向的内在关联。“社会”的重新发现极大丰富了人们对“政治”的理解,同时“社会科学”的兴起对于法国最终平稳地完成现代化转型有着重大意义;中山大学费晟探讨了十九世纪下半叶澳洲殖民地环境焦虑与反华思潮的关系,剖析了欧洲移民社会种族主义意识形态背后深层次的生态危机感;北京师范大学贾珺探讨了军事环境史的内涵与外延,分析了军事环境史得以出现的社会背景、学术背景及研究价值;南开大学丁见民认为,外来传染性疾病是导致美国早期印第安人人口长期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纠正了学术界以往对殖民主义因素的倚重。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土著群体逐渐走向衰落和灭亡;四川大学邹薇对拜占庭医学在医学史上的地位作了重新定位。拜占庭人不但整理汇编和引用古典医学著作,而且将其传播至阿拉伯地区,后又经阿拉伯人之手回传西欧;清华大学张弢独辟蹊径,以失败者的视角,对中世纪大学创建失败的原因做出初步总结,丰富了失败者历史的研究;南京大学王涛打破学术界对启蒙思想的惯有认识,分析了天主教启蒙学者借用世俗启蒙者的术语与思维方式,带来了“天主教的观念革命”——另一维度的启蒙;山东大学孙一萍教授探讨了威廉•雷迪对建构主义情感研究的批判。雷迪的理论构架与具体研究使情感成为历史学的合理研究面向,为情感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中山大学曹鸿探讨了美国同性恋史学诞生的背景、发展阶段及研究主题。文章认为,美国同性恋史的兴起体现了美国历史研究与社会运动、政治斗争之间的互动与张力。浙江大学张杨教授梳理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东南亚政策的决策过程,通过分析主要决策者的思考路径,阐释意识形态是如何转化为现实政策的,并剖析美国为何会相信中美“未来潮流”之争将最终影响美国在亚洲的地位,进而强化越战升级政策的原因。华东政法大学徐震宇认为,在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过程中,“良心”概念的演变和冲突反映了英国国家从中世纪走向现代的深刻变化。复旦大学许明杰依据《王国法令集》和《中世纪英格兰议会档案》两部文献,对14世纪颁布的所有劳工法令进行研读,以揭示中世纪晚期英格兰政府对劳工问题政策观念以及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西北大学宋保军指出,16世纪欧洲基督徒对奥斯曼帝国的认知是多样和复杂的。这反映出基督徒在面对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威胁时复杂的态度和心理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基督教欧洲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式和当时的文明格局。黑龙江大学叶艳华评述了俄罗斯海洋史研究的研究状况及其特点。

不少入选论文体现出宽阔的视野和现实关怀。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院黄艳红以赋税的视角研究法国大革命舆论的形成,角度新颖,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有借鉴意义;武汉大学牟伦海以1964年东京奥运会、1970年大阪世博会为研究对象,剖析战后日本为塑造经济、科技强国与文化大国的国家形象所采取的战略理念。这为我国当今国家形象战略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浙江师范大学孙群郎教授认为,美国大都市区的空间蔓延与空气污染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经过几十年的治理,美国的空气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大都市区空间蔓延的继续和汽车交通的增加,美国空气污染的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山东大学顾銮斋教授和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先后对两个小组的研讨作了详细的点评。顾銮斋教授指出,本次论坛论文视野宽广,选题新颖,注重采用新方法和新视角;论文都具备坚实的史料基础,注重现实关怀。会议论文的不足之处是选题比较集中于美、英、法等几个国家。

王立新教授指出,本届论坛论文材料的使用十分丰富,但一些论文忽视二手资料的运用,应当将一手材料与二手材料结合起来综合利用。他强调,历史学家不是说书人,一个好的历史作品应首先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历史研究需要有现实关怀和敏锐的洞察力;要创新历史研究,需要纠正传统的谬误,超越常规思维,不断提高概念化能力。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研究员在闭幕式中指出,论坛的召开对世界史中青年学者发展而言意义重大;论坛论文体现了青年学者的世界史研究在选题、史料、论述方面多样化的鲜明特点。他期望世界史研究不应忽视传统政治史的研究。

《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研究员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届论坛入选论文题材广泛,质量较高,表明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后继有人;与会学者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研讨,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应该承认的,本届征稿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世界史学科和世界史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国别史和地区史研究的不均衡发展问题比较突出。论文选题多集中于英、美、法等主要欧美国家,有关亚、非、拉等国家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二级学科内部也存在这一问题,如国际关系史方面的论文主要集中于冷战史的研究,对二战前的国际关系以及亚非拉国际关系的研究严重不足。这种不均衡状况显然不利于世界史学术生态的良性发展。其次,论文写作中的规范意识、问题意识、逻辑意识需进一步加强;少数论文存在概念界定不清、文字表述不够流畅及翻译痕迹比较浓重等问题。他呼吁世界史同仁加强学术批评,多从中国学者的自身角度提出问题,阐释问题,惟其如此才有可能与外国同行进行平等对话。

在这两天的讨论中,与会学者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切磋的精神,围绕相关学术问题深入研讨,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开拓了视野,增进了友谊。《世界历史》编辑部将继续与全国高校合作,定期召开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为广大的青年才俊提供了一个展示学术成果、交流学术观点、了解学术前沿的重要平台。

本文作者田庆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世界历史编辑部官方微信公众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