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代江南镇戍军,以万户府为军事战略单位。这些万户府军人大多来自北方汉军,亦有一些新附军、蒙古探马赤军乃至土军混编其中。万户府名称多为复合式,既有以原屯驻地名与新镇戍地名并举的奇特现象,又含有军人来源地、族群、军种职业乃至军府规格级别等诸多要素。万户府下辖的千户所名称则相对简单,除特殊情况外,多以军人来源地命名。万户府、千户所名称构成,对正确认识元代镇戍军府的起源、内部组成乃至江南镇戍体系的性质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元朝;镇戍军;万户府;千户所;军府名称
元代江南地区,公牍常作“江南田地”或“蛮子田地”,主要指南人聚居区,也即除四川(元属“汉儿田地”)之外的整个南宋旧疆。元灭南宋后,在上述地区分设江淮、江西、福建、湖广四行省,统称“江南四省”。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十二月,元廷重新调整行省区划,“立河南江北行中书省”(简称河南行省),“治汴梁……江北州郡割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改江淮行省为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治杭州”。次年正月,“罢河南宣慰司。以汴梁、襄阳、河南、南阳、归德皆隶河南行省。复割湖广省之德安、汉阳、信阳隶荆湖北道,蕲黄隶淮西道,并淮东道三宣慰司咸隶河南省”。至此,江淮、湖广两省绝大部分的江北辖区划归新成立的河南行省。与此同时,江南四省建制也开始发生变化,“蛮子田地里有的四个省根底,合并做三个省”。随着大德三年(1299年)福建并入江浙行省,三省设置最终固化,自此元代江南主要用来指长江以南的“江南三省”,即江浙、江西、湖广。
元灭南宋后,起初在江南各地建立临时性军政合一机构——“军民安抚司”。随着统治秩序渐趋稳定,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一月,元廷始“定军民异属之制”,推行军民分治,各路纷纷设立总管府(管民)与万户府(管军),此即元人郑玉所说“各路设总管府以治民,万户府以统军”。当然,一路一万户府的格局并非均质,因镇戍区地位的重要性而有差异,当时江南地区也有一路数万户府或数路一万户府的情况。元朝江南镇戍体系草创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主要由“元经攻取之人”“伯颜、阿术、阿塔海、阿里海牙、阿剌罕等”“与近臣月儿鲁、孛罗等枢密院官同议安置者”。二十二年(1285年)二月,在上一年重定军制的基础上,元廷下令将江淮、江西两省元帅府与招讨司军,以蒙古、汉军、新附军相参的方式,统一整编为37翼万户府。大概此后不久,湖广行省镇戍军也完成了类似的整编。二十八至二十九年重新调整行省区划后,划归河南行省的江北两淮等地,作为沿江密集型镇戍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镇戍性质并未发生改变。因此,本文讨论的江南镇戍军,仍以行省区划调整前的江南地区为准。
目前所见元代江南镇戍军万户府可考者有80余翼,这些万户府各有类似现代部队番号的军府名称,只是因文献记载语焉不详,大部分万户府尤其是下辖的千户所名称已无法完整复原。元代江南镇戍军万户府的个案研究,此前学界已有不少论著发表,内容广泛,涉及镇戍军万户府的起源、镇戍地、军官与军人构成等,但对万户府及下辖千户所的复杂名称及其具体含义,尚未有专文系统归纳与总结。其实,这些军府名称对正确认识元代江南各翼镇戍军的历史渊源乃至江南镇戍体系的性质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
元代文献中万户府的复合名称
元朝万户、千户、百户、十户十进位军事编制,源自草原游牧传统。成吉思汗建国初期,将草原游牧民编组为军政合一的95千户,又在其上专设主掌军事的左、右翼万户等官。蒙古南下攻金后,中原地区涌现出为数众多的汉人武装,这些武装集团依违于蒙金之间,其中降蒙古者因其首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在辖境内享有较大的自主权,被称为“世侯”。这些世侯武装成为供蒙古政权驱使的汉军主要来源。为有效整合汉人世侯武装,蒙古统治者引进十进位军事编制,从太宗窝阔台汗起,相继封授汉军“三万户”“七万户”,此后汉军万户的数量越来越多,成为元灭南宋的主力。江南镇戍体系确立后,汉军又成为江南镇戍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江以南,地尽南海,则名藩列郡,又各以汉军及新附等军戍焉”。
作为基本军事战略单位,元代江南镇戍军万户府均有固定的镇戍区与兵员,全称作“管军达鲁花赤万户府”,与之对应的路级行政机构总管府,则称作“路达鲁花赤总管府”。这种达鲁花赤与万户府、总管府并举式称谓,可视作蒙古监临官镶嵌于地方军事与行政系统的一种外在表现。相当于现代部队番号的镇戍军万户府的名称,在元代文献中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就笔者目前所见,既有罗列各类要素的复合名称,更有含义相对直接的简称。其中复合名称流传至今者虽数量有限,但提供的信息却异常丰富。以下我们试举几例。
“镇守温、处等路宿州蒙古汉军达鲁花赤万户府”。该翼万户府由蒙(元)宋对峙期间戍守边界重镇宿州的东平世侯严氏部队演变而来。元灭南宋期间,这支部队南下进入浙东地区,元朝江南镇戍体系确立后,划定温州与处州路为其镇戍地(以后又调整为温州与台州路)。这一演变进程,在上述名称中分别通过“宿州”与“镇守温、处等路”体现出来,其中前者为万户府原驻地,后者为万户府南下江南后新确定的镇戍地。“蒙古汉军”则显示万户府军人族群——蒙古军与汉军。归纳起来,该翼万户府名称主要由镇戍地、原镇戍地与军人族群三要素构成。
“镇守江阴、许浦等处通事汉军上万户府”。同前者一样,“镇守江阴、许浦等处”指江南镇戍体系确立后该翼万户府的镇戍地。江阴、许浦在元代均非路级行政区,其中江阴为州,许浦为镇,隶属常州路常熟州。二者相邻,关系密切,均为当时重要的水军基地。如许浦,在南宋为“御前许浦水军寨”驻地,当地水军是南宋最大的一支水军,又“于内分拨三百人江阴驻扎”。因该翼万户府成军较晚,在南宋灭亡后方组建完成,自确定镇戍地后未再发生变动,所以军府名称中无原驻地。“通事汉军”表示万户府军人族群。需要说明的是,此处“通事”非翻译之意,而是指操各种语言的北方诸部族人。这些人多为蒙古对外战争时掳掠的驱口,蒙宋战争期间因各种原因南下投宋,被南宋组建为军以对抗蒙古;南宋灭亡后,又被元朝重新征召为军。“上万户府”的“上”则指军府级别。元朝万户府本无等级之分,自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重定军制后,始将万户府分为上、中、下三级,其中管军七千之上者为上万户府,管军五千之上者为中万户府,管军三千之上者为下万户府。归纳起来,该翼万户府名称主要由镇戍地、军人族群与军府级别三要素构成。
“镇守淮安等处沂郯上万户府”。如前所述,“镇守淮安等处”指该翼万户府镇戍地;“沂郯”即沂州、郯城,位于蒙(元)宋边界,为万户府原驻地;“上”指至元二十二年后确定的军府级别。该翼万户府源出济南世侯张氏部队,起先由张氏部将孟德统领,宪宗蒙哥汗在位期间,“朝廷美其功,宣授济南路军马万户,悬带金符”。李璮之乱被镇压后,由故主济南大都督张宏保奏请,孟德子孟义继任万户,“沂、郯二城,委公(孟义)监督镇守”。自此军府名称始冠以“沂郯”二字。归纳起来,该翼万户府名称主要由镇戍地、原镇戍地与军府级别三要素构成。
“镇守福州路亳州万户府”。如前所述,“镇守福州路”指万户府的镇戍地,“亳州”应指原驻地。亳州为蒙古进攻南宋的前进基地之一,蒙(元)宋对峙期间,各路汉军汇集于此,形成一支规模庞大的军团,由顺天世侯张柔、张弘略父子相继任万户,统一指挥。李璮之乱被镇压后,张氏军权被剥夺,亳州军团指挥权易手他人。“镇守福州路亳州万户府”,虽冠以亳州之名,但因张氏嫡系部队另外组建了保定万户府,在至元二十二年整编时,亳州万户府剩余军人已不多,军府级别仅为下万户府,直到移戍福州路后,才得到扩编,升格为上万户府。与之命名类似者,还有“镇守徽州路泰州万户府”“镇守江陵等处蔡州万户府”等。其中“镇守徽州路”“镇守江陵等处”均指万户府的镇戍地,“泰州”“蔡州”则为万户府原驻地。归纳起来,上述万户府名称均由万户府镇戍地与原镇戍地两大要素构成。
“镇守湖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如前所述,“镇守湖州”指万户府的镇戍地。因该翼万户府成立时间较晚,自确定镇戍地后未再发生变动,所以军府名称中无原驻地。“炮手军匠”则属于特殊军种或职业之类。“上”指军府级别。归纳起来,该翼万户府名称主要由镇戍地、特殊军种或职业、军府级别三要素构成。
元代文献中万户府的简称
前面笔者以例举的方式分析了江南镇戍军万户府的复合名称。其实,各类要素齐全的万户府名称在元代文献中并不存在,即使如前文提到的“镇守温、处等路宿州蒙古汉军达鲁花赤万户府”,如此冗长的军府名称,依然缺“管军”与万户府级别“上”字,如将各类要素补齐,应作“镇守温、处等路宿州蒙古汉军管军达鲁花赤上万户府”。目前所见80余翼元代江南镇戍军万户府,在元代文献中更多是以简称形式出现的。
作为军府名称核心内容的镇戍地,在万户府简称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尤其是那些南宋灭亡后新组建的万户府,如镇戍地不再发生变动,往往径以镇戍地名作为军府名称。不过,正如笔者前文所提到的,不少万户府镇戍地其实又有镇戍地与原镇戍地之分。从目前所见文献记载来看,万户府简称既有称镇戍地名者,又有称原镇戍地名者,其中以后者更为普遍。如前面提到的“镇守温、处等路宿州蒙古汉军达鲁花赤万户府”,与之同源的另一处文献则记作“镇守温、处等路万户府”,将原镇戍地名省去,但更多记载仅保留了原镇戍地名,记作“宿州万户府”。与之性质类似者还有镇守蕲州、黄州路的邓州新军万户府,有的记作“镇守蕲、黄万户府”,但更多记载则写作“邓州新军万户府”。再如镇守吉州路的归德万户府,有的记作“吉州路万户府”,但更多记载则是“归德万户(府)”。上述军府简称,如不做仔细甄别,一不小心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此外,前文提到的“镇守江阴、许浦等处通事汉军上万户府”,更多记载省作“江阴万户府”,也可视为以镇戍地名为军府简称的典型事例。
有的镇戍军万户府,将镇戍地、原镇戍地、军人族群与特殊军种或职业等,各取一字,作为军府简称,以简称形式彰显其复杂含义。如前文提到的“镇守徽州路泰州万户府”,常省作“徽泰万户府”或“徽泰翼”,其中“徽”指镇戍地徽州路,“泰”指原镇戍地泰州路。元末郑玉为该翼万户府达鲁花赤帖古迭儿撰写碑文,标题中称作“徽泰万户府”,正文首句则作“镇守徽州路泰州万户府”。再如“镇守湖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常省作“湖炮万户府”或“湖炮翼”,其中“湖”指镇戍地湖州路,“炮”即军种“炮手军匠”的简称。再如“建宁等处新附军万户府”,常省作“建新弈(翼)”,其中“建”指镇戍地建宁路,“新”指军人族群“新附军”。
有的镇戍军万户府有新旧军之分,取军府名称前一字与“新”“旧”字叠加。如邓州新军万户府,除写作“镇守蕲、黄万户府”外,又常省作“邓新”。与之相应,邓州旧军万户府则省作“邓旧”。其中,“邓新”《元史》凡三见:“徙扬州万户邓新军屯蕲、黄。”“调扬州翼邓新万户府全翼军马,分屯蕲、黄。”“吾省之邓新翼。”“邓旧”则见诸元人记载,如“后元帅张弘范平南海还,求将亳军,还邓旧史氏”与“惟府城东北隅,乃邓旧、昆阳(昆当作毘——引者注)、两淮三翼所共祀”之类。
万户府名称构成的归纳与分析
行文至此,我们应该对万户府名称构成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当然,上述例举仅就其大概而言,实际上万户府名称每一构成要素都有其复杂的内涵,需要具体分析。
首先看万户府镇戍地。这是拥有固定镇戍区的军府名称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
前文提到,汉军万户主要源自汉人世侯武装,这些世侯多拥有自己的固定地盘,担任万户后,以所辖地名冠于万户头衔之前成为一种常态,如东平严氏称东平万户,济南张氏称济南万户,顺天张氏称顺天万户等,这应该是以地名命名汉军万户的最早起源。金朝灭亡后,为保持对南宋的军事压力,蒙古政权将黄河以北汉军尽数南迁,在蒙(元)宋双方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屯驻。如东平严氏进驻宿州与蕲县,济南张氏进驻沂州、郯城与邳州,顺天张氏进驻亳州,真定史氏进驻唐州与邓州,行唐邸氏进驻归德与颍州等。脱离原根据地后,这些汉军多选取新驻地名为军府名称,由此出现大量以沿边驻地命名的万户,如宿州、蕲县、枣阳、沂郯、邳州、颍州、亳州、邓州、上均州万户等。后来随着战局的变化,这些汉军又离开沿边驻地,南下参加灭亡南宋的战争。
元朝江南军事镇戍体系确立后,参战汉军迁至新划定的江南镇戍地驻守,但包含原驻地在内的军府名称却大都保留了下来,由此出现原镇戍地名与新镇戍地名叠加在一起的复合名称,形式一般作“镇守某地(镇戍地名)某地(原镇戍地名)万户府”。至于南宋灭亡后元廷在江南地区新组建的万户府,军府名称相对简单,多作“镇守某地(镇戍地)万户府”,如“镇守镇江上万户府”之类。万户府镇戍地一旦固化,即被称作“元翼”(元代“元”即“原”)或“老弈”(元代“弈”与“翼”通),不会再轻易更动,此即《元史·兵志》所称:“其后江南三行省,尝以迁调戍兵为言,当时莫敢有变其法者,诚以祖宗成宪,不易于变更也。”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如万户府镇戍地以后续有调整,则会重复前面的叠加模式。如前面提到的“镇守徽州路泰州万户府”,是南宋灭亡后新组建的万户府,当时的名称应作“镇守泰州万户府”,但后来镇戍地又有调整,“先是,至元二十七年,郡军政暴虐,民不堪命,起而讼之。朝廷议以徽、泰万户府两易,而广威将军奚加?冄4实领万夫来镇兹土”。由此,军府名称才又叠加为“镇守徽州路泰州万户府”。
此外,还有一些以军人来源地命名的万户府。此类万户府或不在蒙宋前沿阵地屯驻,或成军时间较晚。如郑鼎家族世袭统领的平阳太原万户府,由顺天世侯张柔旧部改编的保定万户府,由真定世侯史天泽旧部改编的真定河南万户府、真定新军万户府以及由益都世侯李璮旧部改编的益都淄莱万户府、益都旧军万户府、益都新军万户府等,均属此类。南宋灭亡后,这些万户府迁至江南新镇戍地,体现军人来源地的军府名称依然得以保留,形式多作“镇守某地某万户府”,如“镇守鄂州‘平阳、太原两路管军上万户府’”之类。
其次是军人族群、特殊军种或职业。
元朝有以同一族群军人编组成军的传统,这在卫军系统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唐兀卫、钦察卫、康礼卫、阿速卫等,均属此类。至于江南镇戍军万户府,虽因至元二十二年“蒙古、汉人、新附诸军相参”的原则多为混编部队,但由于其中汉军占压倒性多数,如军府名称中无特别族群标记,一般可认为是以汉军为主的部队。如万户府军人包含其他大量族群,军府名称多会有所体现。目前所见此类名称主要有“蒙古汉军”“通事汉军”“新附军”等。其中冠以“蒙古汉军”的主要有蔡州蒙古汉军万户府、庐州蒙古汉军万户府与宿州蒙古汉军万户府。此处之“蒙古”,多指拥有蒙古军籍的探马赤军人,而非纯粹的蒙古军人。以庐州蒙古汉军万户府为例,首任万户府达鲁花赤昂吉儿为唐兀人(元属色目),其父也蒲甘卜率部投降蒙古后,“以其军隶蒙古军籍”。千户级军官中,唐兀人王翰(那木翰),“曾祖从右丞昂吉(即昂吉儿)下江淮,以功授武德将军,领兵千户,镇庐州,迄今又三世”。世居当地的唐兀人余阙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合淝(庐州路治合肥——引者注)之戍,一军皆夏人。”据此,庐州蒙古汉军万户府军人自达鲁花赤以下,应以著蒙古军籍的唐兀军人为主。“通事汉军”前面已提到。“新附军”指伯颜南下灭宋期间新归降的南宋军人(以前归降者又有所谓“旧附军”“归附军”之类),因由南人组成,亦可归为军人族群这一大类,见于军府名称者似仅有“建宁等处新附军万户府”。不过,当时不少冠以“新军”的万户府,如福州新军、漳州新军、邵武汀州新军等,其实也多是新附军万户府,唯无法确认“新军”是否即“新附军”的简称。此外需要提及的是,不少老牌汉军万户府也有所谓新、旧军之分,如邓州新军与旧军、益都新军与旧军等,与前面提到的新军不同,这些新军并非新附军,而是宪宗蒙哥汗甲寅年(1254年)“初籍新军”后逐步产生的。
与军人族群关系密切的军府名称,还有所谓“土军”“寨兵”“洞兵”等,文献所见此类军府主要有左副新刷土军万户府、南安寨兵万户府与安平州洞兵万户府等。这些万户府军人多从当地土著中征召而来,与原来就已是职业军人的南宋新附军有一定区别。《元史·兵志》在叙述蒙古至元的兵制沿革时提到:“又有辽东之乣军、契丹军、女直军、高丽军,云南之寸白军,福建之畲军,则皆不出戍他方者,盖乡兵也。”上述万户府,有的可能属于乡兵系统,不能算作元朝正规军。
至于特殊军种或职业。《元史·兵志》提到,有的元朝军队,“或取匠为军,曰匠军……又有以技名者,曰炮军、弩军、水手军”。目前军府名称可考者有“炮手军匠”“弩军”“炮手”“水军”“保甲”等。“炮手军匠”在江浙行省、湖广行省各有一翼万户府,前者驻湖州路,后者不详。“弩军”与“炮手”各有一翼万户府,隶镇南王麾下,镇守扬州路。“水军”则主要有保定水军万户府与江阴水军万户府,前者驻守江西行省南康路,后者起先驻守江浙行省江阴州,后北迁至隶属河南行省的通州。“保甲”源自蒙宋对峙期间唐、邓、均州等地寓兵于农的保甲户,在南宋灭亡后也编组为一翼万户府,驻守江浙行省衢州路。
军人族群、特殊军种或职业,一般在万户府名称中分别呈现,但也有个别万户府名称出现二者叠加现象,如“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
最后是军府级别。
蒙古与元朝初年的万户府,虽然在军人多寡、兵力强弱方面有明显差别,但尚无严格的等级划分,直到至元二十一年二月正式提出整军方案,才将管军万户府分为上、中、下三等。第二年二月元廷下诏改编江淮、江西行省镇戍军时,上述方案被付诸实施。据《元史·世祖纪》记载:
诏改江淮、江西元帅招讨司为上中下三万户府,蒙古、汉人、新附诸军相参,作三十七翼。上万户:宿州、蕲县、真定、沂郯、益都、高邮、沿海七翼;中万户:枣阳、十字路、邳州、邓州、杭州、怀州、孟州、真州八翼;下万户:常州、镇江、颍州、庐州、亳州、安庆、江阴水军、益都新军、湖州、淮安、寿春、扬州、泰州、弩手、保甲、处州、上都新军、黄州、安丰、松江、镇江水军、建康二十二翼。
自此,军府级别始嵌入军府名称,成为其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镇戍军万户府全称,按其先后顺序大体可拟构如下:
A.镇戍地(有的在地名后加“等路”“等处”字样);
B.原镇戍地(或成军地、军人来源地)(有的在地名后加“等路”“等处”字样);
C.军人族群;
D.特殊军种或职业;
E.管军达鲁花赤(上、中、下军府级别)万户府。
了解镇戍军万户府名称的复杂构成,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究元朝的军事镇戍制度,对正确理解与点校文献也不无裨益。如点校本《滋溪文稿》提及“镇守池、饶、枣阳万户府”,这种标点处理,很容易让读者误以为是镇守池州、饶州与枣阳三处的万户府,而实际情况却是池州、饶州路为军府名称A部分——镇戍地,枣阳则是军府名称B部分——原镇戍地。换言之,该翼军府应为镇守池州、饶州路之枣阳万户府,可简称“枣阳万户府”或“镇守池、饶万户府”,标点或作“镇守池、饶‘枣阳万户府’”更好些。与之性质类似的还有点校本《经世大典》出现的“镇守嘉兴、邳州万户府”,其中嘉兴为军府名称A部分——镇戍地,邳州为军府名称B部分——原镇戍地,简称“邳州万户府”或“镇守嘉兴万户府”,标点可作“镇守嘉兴‘邳州万户府’”。再如点校本《五溪蛮图志》之“镇守辰、沅、靖、上均州万户府”,其实辰州、沅州、靖州三路为军府名称A部分——镇戍地,上均州为军府名称B部分——原镇戍地,也即镇守辰州、沅州、靖州三路的上均州万户府,简称“上均州万户府”或“镇守辰、沅、靖万户府”,标点可作“镇守辰、沅、靖‘上均州万户府’”。
此外,点校本《元史》提到“以蕲县万户府镇庆元,绍兴沿海万户府镇处州”。此处“绍兴沿海万户府”被点校者误判为军府名称,其实“绍兴”与“庆元”二者相邻,同为蕲县万户府镇戍地,因此标点为“以蕲县万户府镇庆元、绍兴,沿海万户府镇处州”才对。再如点校本《元史》又提到“吾省之邓新翼、庐州、沂、郯炮弩手诸军”,其中“邓新翼”,如前所述,为邓州新军万户府的简称;“庐州”即庐州蒙古汉军万户府。其后“沂、郯炮弩手”显然标点有误。前文提到,“沂郯”即沂郯万户府,此处不应断开。“炮弩手”则有可能是指镇南王麾下的“炮手”与“弩军”两翼万户府。上述三翼万户府均见于前述至元二十二年整编的37翼万户府名单,因此标点为“沂郯、炮弩手”更稳妥些。
千户所的命名原则及相关问题
除镇戍军万户府外,万户府下辖的千户所也多以地名命名,但与万户府性质存在明显差异,以下试分析其中记载较为完整者。
千户所地名全属汉地者。如镇守平江路“十字路万户府”,下辖10翼千户所,分别为淄莱翼、东平翼、大名翼、广平翼、真定翼、大都翼、河间新军翼、河间旧军翼、济南新军翼、济南旧军翼。这些千户所涉及的地名,多属腹里地区(以今山东、河北为主),显然更应与各千户所军人的来源地有关。再如镇守镇江万户府,下辖10翼千户所,分别为真定翼、濮州翼、卫辉翼、怀庆翼、高唐翼、彰德翼、济南翼、顺德翼、广平翼、盐军翼。除源自新附军的盐军翼外,其他9翼千户所中的地名也均属腹里地区。再如镇守庆元、绍兴路“蕲县万户府”,除1翼蒙古千户所外,其他17翼均为汉军千户所,其中,“上千户所六翼:馆陶、东平、莘县、齐河、德州、东平。下千户所一十一翼:茌平、彰德、东昌、冠州、夏津、长清、单州、武城、高唐、濮州、泰安”。这17翼千户所名称中的地名,均属原东平世侯严氏辖区,显然也是以军人来源地命名的。
千户所地名中汉地与江南混杂者也有不少。如镇守徽州路“泰州万户府”,下辖“汶上、许浦、荻浦、须城、唐州、须新、常熟七千户翼”。其中,“唐州”即唐州保甲上千户所,“须新”应理解为“须城新军”之简称。须新与须城、汶上均为兵源来自东平路的汉军千户所。许浦、荻浦、常熟三地属江浙行省,应为新附军千户所。再如镇守湖州路“炮手军匠万户府”,下辖8翼千户所,“上千户所为上秩,从四品。冀宁、大同、汴梁三所为中秩,正五品。崇德、杭州、福州、嘉兴四所为下秩,从五品”。除上千户所外,中千户所3翼显然是汉军千户所,下千户所4翼则是新附军千户所。
以上均为单地名千户所,双地名叠加的千户所亦有不少。如镇守福州路“亳州万户府”,除哈剌鲁千户所外,还下辖高唐冠州、东平等路、德州东昌、济南高唐、济宁泰安、济宁濮州、东平济宁、济南东昌、永平德州、济宁建康、延平等路共11翼千户所,除“延平等路”与“济宁建康”中的建康(文宗即位后改名集庆)属江浙行省外,其他地名多与原东平世侯严氏、济南世侯张氏辖区有关,且多为双地名叠加。这些千户所,很有可能是从其他万户府(如蕲县、宿州等万户府)抽调军人拼凑而成。因一地军人不足以凑成一千户所,才会出现双地名叠加现象。
通过对以上6翼万户府下辖千户所名称中地名的梳理,我们有理由认为,与万户府大多选取镇戍地的命名方式不尽相同,千户所对于地名的选取原则较为单一,均为军人来源地。元朝在整编镇戍军各翼万户府时,将来源地相同的军人尽量置于同一千户所,应是从加强军户管理的角度进行考量的。元朝汉军普遍实行奥鲁制,军户统归各地奥鲁管理,例由各路府州司县长官兼管诸军奥鲁。万户府在派员到军人家乡签补军人、征收起运封桩钱物时,如一个千户翼的军人来源地较为集中,无疑会大大节约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除地名外,以时任千户姓名称呼千户所的例子,文献记载中虽不太常见,但也有一些。如“真定河南万户府岳千户翼”、“济南冠州新军万户府千夫长刘洧翼”。另外在镇守福州新军万户府下辖的6翼千户所中,亦有“姚千户翼”“只里瓦歹千户翼”与“哈剌哈孙千户翼”。目前所见沿海万户府驻婺州路12翼千户所中,如“怯烈木、李、陈上千户翼”之类,也多以达鲁花赤、千户与副千户姓名为千户翼名。上述诸翼千户所,因军官多世袭,汉人、南人以姓氏命名居多,蒙古、色目无姓氏观念,则以时任军官名字命名。此外,还有以特殊军种或职业命名的千户所,如弩军千户所、炮手千户所、匠军千户所、盐军千户所、手额号千户所,或单纯以军府级别命名的千户所,如上千户所、中千户所、下千户所等。上述诸千户所,有可能是混编千户所。换言之,因军人来源地庞杂,千户翼名已无法用一两个地名涵盖。像沿海万户府军人的最初来源,乃是“就四十一万户翼摘遣汉军三千五百、新附军一千五百”而成。当然,此类千户所在镇戍军万户府中所占比重不大。
既然万户府、千户所都有以地名命名的习惯,如何正确区分文献中出现的万户府、千户所名称,就成为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方面,有的记载较好识别。如吴澄所撰秃忽赤墓表,提到秃忽赤有二子,“次卯兀那海,袭受平江十字翼千户达鲁花赤”。这个“平江十字翼”显然就是前面提到的镇守平江路“十字路万户府”,卯兀那海所任则为该翼万户府下辖千户所的达鲁花赤。但有的记载辨识度不高,需综合考量才能确定。如《山右石刻丛编·杨温墓碑》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杨温)以年劳授忠翊校尉、杭州上□□□户府千户……德明即杭州上都翼千户也。”杨德明所任“杭州上都翼千户”,因“上都翼”后面有“千户”二字,很容易被理解为千户所名,但杨德明祖父杨温职衔“杭州上□□□户府千户”却提供了另外的重要线索,也即文中缺字如理解为“杭州上都翼万户府千户”的话,则“上都翼”应是万户府名称,杨温、杨德明祖孙所任应为镇守杭州路的上都新军万户府下辖的千户。无独有偶,当时还有“符安理袭爵为镇守杭州真定翼千户”的记载,这个“真定翼”后面虽也有“千户”二字,其实也是万户府名称,也即符安理所任为镇守杭州路的真定万户府(即真定河南万户府)下辖的千户。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如元人阳尚《平蛮始末》详细记载了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会剿施溶州土官田万顷的经过,其中提到参加会剿的千户级将领有“蔡州翼千户李泰、李瑛”及“新野翼千户马英童”和“汴梁翼杨千户”等。“蔡州翼”(镇守江陵路)、“新野翼”(镇守郴州路)、“汴梁翼”(镇守广南西道)无疑都是当时湖广行省下辖的镇戍军万户府的名称,“蔡州翼”下有两位千户也可提供这方面的佐证。当然,也有纯粹为千户所名称的记载,如郑玉《朱氏鸡哺母说》提到“唐州翼千户朱侯”,此人即朱文选,所任“唐州翼千户”实为唐州保甲上千户所千户,该千户所隶属前面提到的镇守徽州路的泰州万户府,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综合上述记载,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元代文献提到的“某某翼千户”的记载,“某某翼”不见得是千户所名称,反倒是万户府名称者居多。
最后再举一个较极端的例子——“监真定河南曹州大名翼千户”。上述文字出自元人姚燧为钦察将领坤都岱所撰神道碑,任千户职者为坤都岱子乌克岱。姚燧的文字素以艰涩难懂著称,点校本《姚燧集》与《全元文》收录此文时,均将真定、河南、曹州、大名四个地名全部断开。其实,依笔者理解,“真定河南”应是万户府名称,即本文前面提到的镇守杭州路“真定河南万户府”,“曹州大名”则是千户所名,二者均属前面提到的双地名叠加情况。“监”即达鲁花赤。上述文字的准确理解应该是真定河南万户府曹州大名千户所达鲁花赤。
现代部队番号一般由冠名、矢名、数名和格名四个要素组成。其中,冠名表示部队隶属范围和建制关系,矢名表示部队性质,数名即按建制部队的顺序和数量确定的数字,格名表示部队的规格、等级层次。中国古代部队名称,虽不完全具备上述要素,但也起着现代部队番号的作用。中国古代部队名称,文献记载常作“军额”“军号”等。,现代研究著作或径称“番号”,或作“翼名”,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本文主要以元代江南镇戍军为中心,对相当于部队番号的元代军府名称做了初步考察。以驻地名为部队名称的习惯,其实在元代以前就普遍存在,像南宋朝廷收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兵权后,“乃收其所部为御前诸军,而都统制皆以屯驻州名冠军额之上”。其后的明代,也有学者专门讨论过其卫所前身——翼元帅府的名称。抛开地名改动频繁的复杂性不论,“多以所在地命名”也是明代卫所命名的一个基本原则。不过,在迁至江南新驻地后,军府名称仍保留原驻地名以凸显客军属性的做法,似乎为元代所独有。而且,以这种方式命名的万户府,占当时江南地区80余翼镇戍军万户府的大多数,如不加仔细辨别,极易给后人造成地理空间错位的假象。至于无关乎镇戍地的千户所地名,则折射出元代军户管理制度的影子,成为解剖军府军人构成及来源的一把钥匙。总之,元代镇戍军府名称的复杂构成,不仅有力地印证了元代“大率蒙古军、探马赤军戍中原,汉军戍南土,亦间厕新附军”的记载,更为我们追溯这些军府的起源、军人构成等情况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线索,值得研究元代军事史的学者关注。
原文载《史学月刊》2024年第8期,注释从略。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史学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