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书讯】白永瑞序·周晓蕾著丨《韩国:近代转型、民族认同与社会变迁》


内容简介

长久以来,中国人对韩国的认知惯在“我者”与“他者”之间来回摇摆。 时而将其视作曾经的“属国”与如今的东亚近邻,时而又将其归入“西方阵营” 或“全球北方”。不论偏向哪一侧,都难免导致韩国认知的失衡与失焦。 本书雏形为北外亚洲学院朝鲜语专业《朝鲜半岛地区研究》的课堂讲义。贯穿始终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韩国何以为韩国?第一部分聚焦其近代转型,考察在19 世纪末“西势东渐”浪潮下,朝鲜半岛近代转型的尝试与挫败;第二部分聚焦其民族认同,把握近代以来韩国民族主义的形成与演变,尤其关注深刻影响当代韩国民族认同的朝鲜半岛分裂体制;第三部分聚焦其社会变迁,关注韩国经济模式的演变,以及伴随经济结构变化而发生的流行文化、家庭形态、性别关系等社会文化地壳变动。简而言之, 本书旨在多层面、多角度梳理并审视韩国的现代化转型,力图把握那些使其不得不如是的渊源与脉络。


《韩国:近代转型、民族认同与社会变迁》

周晓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4


‍‍


推荐序‍‍‍‍




对中国而言,朝鲜半岛具有何种意义?


一个可能的回答是,朝鲜半岛是中国反观自身的多面镜中的一面。葛兆光曾指出,在“以自我为中心”想象天下的时代,中国并不需要镜子;自晚清以来,西方作为巨大的“他者”成为中国的唯一照镜;如今则是一个需要多面镜子的时代——基于此,他提出了“从周边看中国”的视角,朝鲜半岛也因而成为中国反观自我时不可或缺的“周边”之一。1999年,我曾向中国读者发问:“在中国,有亚洲吗?”质疑中国缺乏对周围邻邦的横向性思考,进而倡导东亚论述。然而,当下的话语环境与彼时相比已有很大变化。中国似乎正进入一个新阶段,亚洲,尤其是韩国,正成为中国相对化自身的一种途径或方法。


白永瑞(백영서,1953~ )

现任韩国延世大学史学系教授,延世大学文学院院长,并担任创批社主编,前任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会(韩国)会长。主要近著包括《回归东亚:探索中国的近代性》(首尔:创批社,2000)、《思想东亚:韩半岛视角的历史与实践》(台北:台社,2009;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见识台湾:韩国与台湾共寻新径》(共编)(首尔:创批社,2012)、《在核心现场重思东亚:共生社会之实践课题》(首尔:创批社,2013)、《社会人文学之路:作为制度的学术,作为运动的学术》(首尔:创批社,2014)。目前研究集中于东亚论述比较研究和20世纪东亚思想史。


不过,朝鲜半岛绝不仅是多面镜中的一面。在中朝关系绵延的历史长河中,朝鲜半岛始终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在东亚秩序转型的多个关键时刻,朝鲜半岛都对中国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试想从遥远的万历朝鲜之役、丁卯之役、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到晚近的朝鲜战争)。当下,中国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推动半岛问题政治解决进程是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的重要途径;对于已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韩国而言,维护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也愈发突出。

当前的中韩关系已走出1992年建交后的蜜月期,而进入摸索两国关系“新常态”的试炼期或调整期。令人欣慰的是,近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朋友不仅对韩国流行文化,也对韩国政治、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基于上述理由,当下尤需一本帮助中国读者从历史脉络中深入理解朝鲜半岛问题的指南。作为韩国学入门书籍,《韩国:近代转型、民族认同与社会变迁》(下文简称《韩国》)的出版正回应了这一时代的需求,可请恰逢其时。故我怀着欣喜之情祝贺本书出版,并郑重推荐广大读者一读。

“韩国何以为韩国?”这是贯穿本书的核心问题。作者回应这一问题的方式,是力图在中国“韩国研究”的两重性之间寻求平衡——它既是对民族国家范畴之外对象的“他者”研究,也是有关东亚文化内部“我者”的研究。然而,当下中国主流的韩国认知却往往难以把握“他者”与“我者”间的平衡,时而偏向一端,时而又偏向另一端,作者的问题意识便源于对该现象的批判性认识。本书的优点亦在于此,其学术原创性来自作者立足的生活现场,也因而足以为世界学术界做出广泛贡献。中国读者可通过阅读此书动摇一些熟悉的观念,韩国读者亦可借此反思本国学术中的自我中心视角,进而也可为全球读者提供一面相互反思之镜,镜鉴韩国以反思、相对化自身,从而引发变化之涟漪。这或许正是作者作为中国人研究韩国的意义所在吧。

作者对韩国的独特观察视角,贯彻全书始终。先看本书的叙述结构。作为一本韩国学入门书籍,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年代叙述与主题叙述的有机结合。用中国传统史书的术语来说,乃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的结合。全书共分六部分,从19世纪后期的开化期,历经殖民、冷战时期直至当代韩国,按韩国近现代史的沿革脉络勾勒出一幅时代变迁的简笔画,同时紧密围绕近代转型、民族认同、社会变迁这三大核心主题深描细刻。因此,本书既纵观历史,又多处展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横向观察,使读者在潜移默化间获得广博且深入的视野。

其次,作者的上述成就得益于跨学科的韩国学研究方法。作者深谙要充分解释朝鲜半岛复杂的历史与现实,既需运用历史文化等人文学科知识,也须结合社会科学理论。在全书各章节中,对文学作品、电影、歌曲等文化资料的引用俯拾皆是;在解释韩国的被殖民历史经验与经济发展时,作者亦恰如其分地运用殖民现代性、发展型国家等社科理论,进行富有深度的比较分析。

再次,作者采用了“全球本土性(glocal)”视角。该视角关注全球层面与地区层面的重叠关系,以及全球性问题在(东亚)地区层面的本土性呈现。我一贯倡导该视角的重要性,因此,每逢读到与之契合的研究成果,总倍感欣慰。

我举书中两个例子加以说明:首先,在叙述朝鲜半岛被殖民历史时,作者特别关注东亚内部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其相较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独特性;并以三一运动与五四运动为例,有力地阐释了在这一结构性条件下,东亚变革主体如何在全球本土性层面上相互连接与互动。其次,作者洞悉朝鲜战争是全球冷战的外因与半岛内部分裂的内因叠加之产物,进而指出,比起探究朝鲜战争的起源与性质,当前更为紧迫的问题是思考如何克服和超越分裂体制,因为这是攸关东北亚安全的重要课题。读至此处,相信读者不仅能切实地感受到全球本土性视角的有效性,亦可从该视角出发,发自内心地认同:构建和平共同体不仅是朝鲜半岛,也是东北亚人民共同的愿景。

最后,我想谈谈书中一些极大提高阅读乐趣的细节亮点。作者在编纂过程中,信手引用了文学作品、电影、歌曲、演讲稿、报刊文章、学术著作等丰富一手文献,不仅生动再现了历史的现场气氛,其分析视角也令身为韩国人的我深感叹服。譬如,书中提及外国人曾揶揄韩国人缺乏时间观念的一个“雅号”——“韩国时间(Korean Time)”,随后话锋一转,描述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韩国社会凡事追求“快快快”的日常景象,进而指出,从“慢性子”到“急性子”,与其说是韩国“国民性”的变化,不如说是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察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又如,书中充满巧思的对比——从对二战后美、苏分占南北朝鲜后各自所颁布告内容的比较,到对卢武铉、文在寅、尹锡悦等总统“三一节”纪念辞的比较,以此引导读者思考不同主体的历史认知与时局判断之异同。书中此类韩国人由于过于熟悉反难以察觉的描述比比皆是,补充了宏大叙事背后的丰富细节,也让我不时感慨“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此只能略举一二,实为惋惜。

上述特质交织相乘,成就了这一力作。阅读此书,我仿佛在与作者对话,也被启发着反思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如近代单一民族主义、韩国式多元文化主义的弊端等问题。在智识的激荡下,我也不禁遐想:如果自己撰写一本韩国学入门书籍,将涵盖哪些内容?或许我将更加突出朝鲜半岛作为凝聚东亚矛盾与冲突核心现场的地位,探讨特定主体在百年变革历史中曾扮演的角色。从东学农民运动、三一运动,到日据时期国内外的抗日运动,再到解放后韩国的民主化运动,我将着重描绘一系列渐进积累的变革成就与挫折。或许我也会深入剖析解放后结构性制约这一变革进程的朝鲜半岛分裂体制,并在全球本土性的视角下,考察朝韩之间相互敌对却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如何形成与再生产的。然而,目前这些设想尚无法实现,仍停留于想象之中。正因如此,虽名为《韩国》、却不局限于韩国,而在东亚视野中考察朝鲜半岛问题的本书更显难能可贵。

《横观东亚:从核心现场重思东亚历史》
[韩]白永瑞,新北:联经,2016

本书是作者从台湾、朝鲜半岛、冲绳等核心现场摸索东亚共生的社会之路的省察之作。作者所说的共生社会是朝向能更充分体现人性尊严的区域共生社会的“作为过程的东亚共同体”,并且从这个视角对当代中国思想界、中韩关系史及台湾人认同进行梳理。突破既有的分科学术的界限,继而探索新的学术理念和制度。

作为本书雏形的课堂讲义曾在教学现场使用多年,经作者反复推敲、精炼后,终于以书籍形式呈现给读者。它不仅提供了关于韩国的丰富知识,更开辟了新的思考路径。我由衷期望,不仅是从事韩国研究的专业人士,更多的华语圈读者也能翻阅此书,同我一样获得阅读与思辨的愉悦。

中韩两国在悠久的历史中互依互缘、共生并进,时至今日亦是如此。作者探究的核心问题“韩国何以为韩国”,势必与“何为中国”这一关键命题交相渗透、彼此对话,从而丰富我们的学术话语体系。我将持续关注,作者以中国视角与话语特点构建韩国学理论框架的苦心孤诣,将在中国学术界引发何种反响。

韩国延世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 白永瑞
2024年5月14日于首尔


前言




长久以来,中国人对韩国的认知惯在“我者”与“他者”之间来回摇摆。中国与朝鲜半岛历史上的藩属关系以及延绵上千年的文化交流,形成了“儒家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等文化同质感,使我们能够轻易地辨识韩国文化中丰富的“中国元素”或“东方元素”,亲切之情油然而生;近代以来,尽管中韩在近代转型、民族认同、社会变迁等方面差异甚大,但也不乏在历史与现实同频共振下的相似经验与共感——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潮来袭的强大压力下,两国先后被拽入坎坷且挣扎的近代转型期,尤其是同遭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惨痛历史,加深了我们对韩国的共情、甚至同仇敌忾之意;从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汉江奇迹”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奇迹”,20世纪后期的两国发展轨迹逐渐接近,共同创造了独特的“东亚模式”;中韩建交后至今30余年,韩剧、韩影对日常生活的呈现,亦迅速拉近了我们与韩国的心灵距离,从最早进入中国观众视野的《爱情是什么》,到近来广为人知的《寄生虫》《82年生金智英》等作品,人们总能从中感受到同属东亚社会的某种深层共鸣。


韩国GDP (PPP)从1911年到2008年的演变
以1990年国际美元计‍
来源:Angus Maddiso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3ASouth_Korea’s_GDP_(PPP)_growth_from_1911_to_2008.png


然而,韩国往往又显得分外陌生。人们常感困惑,为何两国总在“申遗”等历史文化归属问题上频发争议?为何文化相似性却未带来和平与亲近,反加剧了针尖对麦芒的民族主义之争?此外,社会革命、政治体制等层面的显著差异,朝鲜战争时期的兵戎相见,冷战时期近半个世纪的隔阂,以及美韩同盟等因素,也阻碍着我们对韩国的深入理解,亦不时成为两国民间矛盾的催化剂。


不论给韩国贴上基于“我者”认知的诸如“小中华”“儒家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反帝抗日联合”“东亚模式”“东亚社会”等标签,还是贴上基于“他者”认知的诸如“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美西方阵营”抑或“全球北方”等标签,都难免陷入盲人摸象之困局。唯有深入探究韩国内在的历史发展逻辑,洞察其现代化转型特征,方可避免对韩国认知的失衡与失焦,更好地实现中韩之间的对话与文明互鉴。


贯穿本书始终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韩国何以为韩国?为解答此问题,本书旨在多维度考察韩国的现代化转型历程,从近代转型、民族认同、社会变迁等角度入手,力求把握那些使其不得不如是的渊源与脉络。纵览一个半世纪以来韩国从传统向现代之转身,既有在帝国主义侵略、全球冷战、亚洲金融危机等外力冲击裹挟下突如其来的命运急转,也有不甘依附从属,坚韧追求独立、统一、发展与自由的自我转身。为了深入理解这一历史过程,本书试图超越既有韩国概论书籍“百科全书”式的编纂方式,摆脱单一学科路径的局限,而以区域国别学的理论为指导,以主题与问题意识为导向,兼顾各主题、学科之间的互渗与相互支撑


“韩国何以为韩国?”这一宏大命题在全书六大篇章中被细化为诸多“子问题”。具体而言,第一篇聚焦朝鲜半岛的近代转型,近代转型期的朝鲜半岛缘何频频陷入“独立”与“开化”互斥之两难境地,而最终沦为日本殖民地?第二篇聚焦日据时期与当代韩国,长达35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如何深刻左右了朝鲜半岛的未来走向?当代韩国社会为何至今仍深陷与这段历史相关的“历史战争”?第三篇聚焦韩国的民族主义,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何种相异特征?韩国的“单一民族”观念与当代社会的多元化之间存有何种张力?第四篇聚焦朝鲜半岛的分裂,究竟什么导致朝鲜半岛分裂为至今仍处敌对对峙状态的两国?朝鲜战争对半岛乃至东北亚带来了何种深远影响?长达70余年的半岛分裂体制如何深刻塑造了当代韩国社会?第五篇聚焦韩国经济,20世纪后半期的韩国为何能从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一跃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缔造“汉江奇迹”后缘何又一度深陷“国家破产”之险境?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实施的新自由主义改革,让韩国社会付出了何种代价?第六篇聚焦韩国社会文化,何为“韩流”?如何理解并解释“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韩流”现象?21世纪后的韩国为何成为全世界生育率的垫底国家?这与其近代以来的家庭形态、国家与家庭间关系、女性身份意识等演变有何关联?


朝鲜战争(1950.6.25~1953.7.27)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长津湖战役中撤退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原州战役的美国第2步兵师;双隧道战役的法国营坦克;砥平里战役的美军士兵;上甘岭战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士兵。
这场战争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名称:朝鲜称之为“祖国解放战争”(朝鲜语:조국해방전쟁/祖國解放戰爭);韩国称之为“六二五事变”(육이오 사변/六二五 事變)、“六二五动乱”(육이오 동란/六二五 動亂)或“韩国战争”(韩语:한국전쟁/韓國戰爭);中国大陆和日本称之为“朝鲜战争”(日语:朝鮮戦争);台湾、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称之为“韩战”;而美国称之为“朝鲜战争、韩战”(Korean War),或者“朝鲜冲突”(Korean Conflict)。这场战争影响了中国地缘政治局势,形成台海两岸对峙格局。停战逾25年、冷战局势开始缓和后,联合国及大多数国家逐渐改变并同时承认朝鲜、韩国两个政权,而不介入双方的领土争端。有鉴于此,联合国于1991年同时接纳南北双方各自加入并成为联合国会员国。朝鲜战争死亡人数约为300万,平民死亡比例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越南战争,几乎摧毁了朝鲜半岛所有主要城市,平壤直接被炸为平地,双方进行了数千起大屠杀,韩国屠杀了数万名疑似共产党员,朝鲜也以酷刑及强行劳改虐待战俘。然而由于朝鲜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两大战争之间发生而相对不被重视,在美国和英国亦以“被遗忘的战争”(The Forgotten War)指代该战争。威廉·埃夫里尔·哈里曼称朝鲜战争为“一场苦涩的小战争”;哈里·杜鲁门则称是一场“警察行动”。美国共和党称其为“本世纪外交政策的大错”。


由于二战后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两个国家,本书秉持对两国共有历史文化信念的尊重,虽题为《韩国》,且偏重韩国研究,但并不仅局限于此,而广泛涉及朝鲜半岛历史、政治、文化等知识,也重视韩国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地区的比较视野,尤其侧重将韩国问题置于东亚视阈,突出韩国研究作为区域研究的鲜明特征。


本书雏形乃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朝鲜语系专业必修课《朝鲜半岛地区研究》的课程讲义。主要面向国内高校朝鲜语专业中、高年级本科生,区域国别学中朝鲜半岛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也适宜所有对韩国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本书致力于构建关于韩国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也注重激发读者思考。在正文内容中,穿插了“文献研读”“课堂讨论”“换个角度想一想”“辩一辩”等丰富的讨论与练习版块,既可用于课堂互动,也可作为读者阅读时延展思考的素材。鉴于区域国别学对研读对象国一手文献与资料的重视,“文献研读”版块旨在培养读者研读分析一手史料与韩文文献的能力,为满足不同外语水平的读者需求,本书涉及的重要专有名词与概念均附有相应的韩文表述,所有韩文文献后也均附有中文译文;“课堂讨论”“换个角度想一想”“辩一辩”等版块旨在呈现关于同一问题相异(甚至相悖)的学术观点与视角,鼓励读者就特定议题展开思辨与讨论;书末附有对所有练习版块的简要“思路点拨”,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有思考题均为开放式命题,故“思路点拨”并非标准答案,亦难免编者主观偏颇,望读者参考时保持开放性、批判性态度;此外,各讲结束后都附“拓展阅读”版块,推荐与该讲内容相关的国内外经典著作,供教师在课堂上拓展阅读或讨论之用,意犹未尽的读者也可依此按图索骥、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2022年9月,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类一级学科被正式纳入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作为一门蓄势待发的新兴学科,中国的区域国别学尚处起步摸索阶段,希望这部饱含编者对韩国研究不成熟思考与困惑的抛砖引玉之作,能为国内区域国别学课程与教材建设贡献绵薄之力。在同类书籍匮乏的情况下,编纂本书的过程漫长且艰难。每学期课程结束后,编者都会进行一轮修改与补充,将其运用到下一轮的课堂教学中,深感教学相长之余,亦常痛感学识有限,虽竭尽全力但仍对潜在的谬误诚惶诚恐,恳请学术同仁与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衷心感谢北外教材处的资助出版及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精心编辑校对。编写本书期间,编者曾得到诸多师友同仁的鼓励、指点与教导,谨此一并致以感谢。尤其特别感谢韩国延世大学荣誉教授白永瑞教授。不仅本书的写作受益于白教授提出的“连动的东亚”“社会人文学”“全球本土学”等理论创见,白教授本人也慷慨赐序,并在仔细通读全文后给予诸多宝贵修改建议,使本书更添增色。当然,本书中所有观点或材料的谬误,编者自负责任。


最后,感谢所有曾参与《朝鲜半岛地区研究》课程的北外同学。一直以来,你们在课堂上闪亮的眼神,是对我最大的嘉赏与激励。


周晓蕾

2024年5月20日



・本次推送内容为《《韩国:近代转型、民族认同与社会变迁》》一书的“推荐序”和“前言”。
感谢出版社和作者授权转载。
・图片源自网络


《韩国:近代转型、民族认同与社会变迁》

周晓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4




目 录




推荐序1
前言1
第一篇 理解近代朝鲜半岛/1
第一讲 朝鲜的近代转型(上):“开化”篇/2
·“西势东渐”与近代东亚/3
·朝鲜开港与“两截体制”/6
·近代政治思想的分歧:“斥邪”与“开化”/10

第二讲 朝鲜的近代转型(下):“独立”篇/25
·风雨飘摇的宗藩体系/26
·中日甲午战争与朝鲜/29
·亡国与朝鲜近代化的悖论/42

第二篇理解日据历史/51
第三讲 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上):压迫与反抗/52
·“武断统治”与经济掠夺/53
·三一运动与亚洲反帝、反殖民独立运动/56
·朝鲜独立运动的多重路线/63

第四讲 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下):怀柔与转向/75
·“文化统治”的虚伪本质/76
·“民族扼杀统治”与亲日转向/82
·日本殖民主义的独特性/89

第五讲 殖民历史遗绪与认识之争/96
·当代韩国的殖民历史遗绪/97
·去殖民化受阻的冷战因素/101
·殖民历史认识的演变与分歧/107

第三篇 理解韩国民族主义/121
第六讲 韩国民族主义的形成与特征/122
·“朝鲜/韩民族”的诞生/123
·檀君神话与单一民族观念的建构/129
·后冷战时期民族主义的转变/138

第七讲 从“单一民族”到多元文化社会/146
·单一民族观念的动摇/147
·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社会转型/150
·韩国多元文化政策的特点/155

第四篇 理解朝鲜半岛的分裂/169
第八讲 冷战与南北分裂/170
·“八一五”的历史复杂性/171
·半岛分裂的外部因素/174
·半岛分裂的内部因素/182

第九讲 朝鲜战争的根源与影响/197
·多重战争的交叠:朝鲜战争的复杂性/198
·战争的起源/201
·战争的影响/208

第十讲 南北关系与统一问题/218
·朝韩统一方案/219
·韩国对朝政策基调的演变/226
·“南南冲突”/238

第五篇 理解韩国经济/245
第十一讲  “汉江奇迹”与韩国式发展型国家的形成/246
·如何解释“汉江奇迹”?/247
·“朴正熙体制”下的发展型国家/256
·“朴正熙体制”的负面遗产/264

第十二讲 金融危机与新自由主义转型/271
·后冷战时期韩国经济结构的变化/272
·金融危机与新自由主义改革/275
·韩国新自由主义转型的特征/282
·新自由主义转型的影响/286

第六篇 理解韩国社会文化/297
第十三讲 多面“韩流”/298
·经济视阈下的“韩流”/299
·文化视阈下的“韩流”/305
·“韩流”的载体与受众/310

第十四讲 家庭的变迁与女性/316
·传统儒家女性观与近代“贤母良妻”论/317
·新女性的诞生/321
·发展型国家的另一面:“家庭国家”/325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时代的韩国家庭/327
附录
练习环节思路点拨/335
第一篇理解近代朝鲜半岛/336
第二篇理解日据历史/341
第三篇理解韩国民族主义/347
第四篇理解朝鲜半岛的分裂/351
第五篇理解韩国经济/356
第六篇理解韩国社会文化/361

作者简介




周晓蕾,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韩国外国语大学硕士、博士。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副教授,教学研究领域为韩国学(社会文化方向),研究兴趣为近现代韩国社会思潮与变迁。




延伸阅读


《压缩现代性下的韩国:转型中的家族政治经济学》




[韩]张庆燮

司炳月/孙彤彤 译


《是什么缔造了汉江奇迹》‍‍‍




[韩]俞正镐

 方菊 译


《从韩国到东亚:宫嶋博史的东亚史新解》




 [日] 宫嶋博史

戴琳剑/甘沁鑫/曲向楠 译

《韩国现代化之路:工业化和技术革命》




 [韩] 宋成守

李姗/李莹 译

《韩国经济60年腾飞之路》




 [韩] 司空一/高永善 主编

刘平/郁步利 译

《思想东亚:朝鲜半岛视角的历史与实践




 白永瑞‍‍‍‍‍‍‍



《橫觀東亞:從核心現場重思東亞歷史》




 白永瑞


『朝鮮半島と日本の未来』‍‍‍‍‍‍‍‍




姜尚中


単一民族社会の神話を超えて 新版: 在日韓国・朝鮮人と出入国管理体制



大沼保昭


国映画から見る、激動の韓国近現代史 歴史のダイナミズム、その光と影




 崔盛旭


一点苍山阁编辑

不跪丨审校




东亚视角 全球视野

寻找东亚论述的“虫洞”与“黑洞”
点击下图关注“谓无名”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谓无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