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汪前进:针路簿——中国渔民的“航海指南”

2016年11月1日晚19点,作为历史文化学院“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研究”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应邀做客我院,在文华楼1106教室做了题为《针路簿——中国渔民的“航海指南”》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黄义军教授主持,副院长彭勇教授评议,来自校内外的80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汪前进教授曾师从著名地图学史家曹婉如先生研究中国地图学史,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史与科技考古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和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兼职教授。他曾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局学术秘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古地图与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和新竹清华大学客座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中国地图学史、中外科技交流史、中国科技史文献学和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史。代表作有《中国明代科技史》(1994年)、《岛夷志略译注》(1995年)、《西学东传第一师——利玛窦(2000 年)》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纲·地学卷》、《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2008年)、《民国时期地图学史文献集成》(2009年)等。

针路簿,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名词。针路簿,又称更路簿,是一种记录航线的航海笔记和地理图籍,其所记航线不仅标明里程,还标明航向,即由罗盘指针确定的方位,堪称中国传统的航海指南。早在上世纪30年代,向达先生便在牛津大学对针路簿进行了抄录,并于60年代做了整理。近年来,随着海疆权益问题的出现,对于针路簿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如火如荼。学者们从历史地理、航海史与文献学的角度研究较多,但从整体、综合性的角度研究较少。本次讲座内容共分为十个部分,从针路簿的名称入手,层层深入,对针路簿这一类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全面的分析。

第一部分,针路簿的名称。汪教授辨析了“针路簿”与“更路簿”两个名称的关系与异同,认为航海中运用罗盘定向航行,故有针路一名。“更”是距离的计量单位,不使用罗盘也可用“更”来表示距离,以故将这种文献定名为“针路簿”更为准确。

第二部分,探讨“针路簿”的起源与终结。通过考证史料,汪教授认为针路簿在元末已经出现。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现代导航仪器的普遍采用,针路簿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部分,针路簿(更路簿)的数量。汪教授详细介绍了现今对于针路簿的整理成果,重点介绍了广东省博物馆所征集的四种水路簿等多种公私收藏,本校历史文化学院系友陈佳荣先生新近整理的《渡海方程辑注》、陈峰先生辑注的《厦门海疆文献辑注》,以及由陈佳荣、朱鉴秋先生主编,汪前进教授担任编委并参编的集大成之作《中国历代海路针经汇编》等。

第四部分,针路簿的种类。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针路簿分为多个种类。如按针路与地图的关系,可将其分为纯针路、针路与地图兼有以及地图中附针路三种。介绍了《郑和航海图》、四幅《过洋牵星图》以及牵星板的使用原理、牛津大学藏《东西洋航海图》、耶鲁大学图书馆所藏中国航海图等多幅地图。按针路存在的形式可分为抄本使用型和书籍流传型两类。按主体与附加内容可分为纯针路型、针路与海事活动混合型,重点介绍了《顺风相送》。

第五部分,针路簿的特征。汪教授认为针路簿作为一种史料,有其科学性与局限性,其版本存在民间与官方之分,其内容既有地域性,又有普遍性,其文本既可一次形成,也可能经过多次实践修订成型。

第六部分,以《顺风相送》为例,分析了针路簿的基本结构,即起始地点、针路、更数和目的地。

第七部分,以明末清初的《指南正法》为例,讲解了古代航海名词术语。他将本书所见航海名词术语分为行船术语、用针术语、距离术语、计时术语、深度术语、地文术语、水文术语、天气术语,并总结其特征,认为这些术语比较固定与规范,意义明确、歧义不大,不同时间变化不大,不同地域变化不大。

第八部分,针路簿的价值。其学术价值体现在航海史、经济史、移民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和地名学等诸多方面。汪教授以钓鱼岛和南海诸岛的地名研究为例,说明针路簿的学术价值。除了作为学术研究的史料价值,针路簿在海疆权益保护、领海界限划分、环境保护、现代出海作业等方面具有现实价值,同时以针路簿为代表的航海笔记以及针路簿所使用的罗盘等还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九部分,针路簿的传播。迄今为止,除中国外只在琉球发现了针路簿《指南广义》。最后,第十部分,汪教授展示了多幅西方航海图,将十三世纪以来的中西海图进行了比较,指出西方海图与中国航海图的主要差别有风玫瑰线、地图投影等。

在讲座的最后,汪教授提醒大家,学问有“贫矿”和“富矿”之分,研究者应多关注“富矿”,以便可以更深入地研究下去,并祝愿大家可以找到学问之“富矿”。

彭勇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议,指出本次讲座的内容涉及跨学科研究,信息量丰富,对于同学们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提醒同学们重视史料的应用和理解,不断地关注新领域。

演讲结束后,汪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和交流。同学们提出了有关海防图的方位、虚空鸟道的含义与测量方法、海图的比例以及针路簿对于海洋权益保护的价值等问题,汪教授一一给予了认真细致的解答。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有着悠久的边疆史地研究传统,以《〈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卷释文汇编》为代表的研究成果使之成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重镇。弘扬这一学术传统,从陆疆到海疆,不断发掘新史料,研究新课题,任重而道远。汪前进教授的讲座使我们认识了针路簿这一类新史料,帮助我们拓展了边疆史地的研究思路,展示了新的研究前景。

原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