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疆之制
作者: 彭勇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25-2-1
页数: 416
定价: 88
装帧: 精装
ISBN: 978-7-108-07553-6
内容简介
明代卫所不是简单的军事组织,更不是一座座大小军营,而是兼具军事、行政、财政、司法、民政和社会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军政管理单位,本书以“封疆之制”为题,对明清时期卫所制度的基本属性、运作方式、制度逆向和制度思想等方面,在结合具体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实证与阐释,体现出对中国传统制度史研究的守正和创新。
绪论 明代卫所的辖区属性及其管理权
一 卫所作为独立“地理单位”引发的争议
二 实土卫所的真正含义
三 卫所地理单位的“辖区”及其管辖权
第一章 明代卫所制度的创立
一 刘基“密奏立军卫法”史料辨析
二 元末明初卫所制度的创设
三 刘基创设卫所制之说猜想
第二章 明代卫所制度的流变
一 都督府与卫所建置
二 都司卫所的基本属性
三 卫所制与营伍制
四 卫所制与募兵制
五 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
第三章 建文政局与明前期都司卫所管理体制的变化
一“靖难之役”对明初都司卫所制的冲击
二 靖难新贵与卫所武官体系的改变
三 战后北边防御的新形势与都司卫所的新布局
四 京军和京营体制的变化
第四章 明代卫所武官敕书制度的演变
一 明前期的武官群敕
二 不坐名敕书的使用
三 明中后期的坐名敕书
第五章 明代的都司:从军政机构到武官称谓
一 都司领班:都指挥使司的职掌与领班武官的派出
二领班都司:领班武官的营伍化及其职掌
三 都司诸色:卫所制与营兵制的并行与交错
第六章 明代卫所旗军的职能及其演变
一 从操练之军到职业工匠的转变
二 京军与北京城的宫殿庙宇建筑
三 天启年间故宫“三殿”重修与晚明政局
第七章 卫所制度与明代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一 明朝的民族观
二 明朝的民族政策
三 民族地区的卫所管理
四 明朝民族政策的成效
第八章 建武兴文:明代后期新设卫所的个案研究
一 明朝在川南地区的卫所管理
二 建武所设立前川南地区的戍守与征战
三 建武守御千户所的设置
四 偃武修文:改土归流的治国理想
第九章 明代卫所制度与边疆社会
一 边地卫所官员群体的构成
二 土官、汉官与各民族间的关系
三 卫所武官的婚姻、家庭与生活
四 卫所官员的精神世界
第十章 明代湖广行都司的制度运行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 湖广行都司建置的出台
二 湖广行都司管理体制的新特点
三 湖广行都司建置的多次变化
四 制度运行与边地秩序
第十一章 明代边地卫所的户籍管理
一 张献忠籍贯史料分类
二 柳树涧的归属及人户管理
三 边地卫所与州县关系
四 明末的社会危机
第十二章 卫所制度与明朝非汉族群的身份变化
一 北方达官军:忠顺军的前身
二 忠顺军的建制及职掌
三 明清易代之际的忠顺军
第十三章 卫所制度与明代地方社会生活
一 河南军卫移民与文化传播
二 福州三卫之设与闽都文化之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彭勇,河南夏邑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毕业于郑州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学术兼职有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和北京历史学会副会长等,北京市教学名师,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主要从事明清史、民族史研究。著作有《明代班军制度研究:以京操班军为中心》《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以边操班军的演变为线索》《明史》《明代宫廷女性史》《四镇三关志校注》,以及随笔集《大鹏扶风》等。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史学科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