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微观史学观照碎片背后的宏大

【核心提示】全球微观史不是仅仅将视野集中在所描述的个体的经历上,而是要将他们的经历放在全球视野下进行考察。这样一种研究旨趣,对于当代中国史学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建设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意大利微观史学家卡洛·金兹堡(Carlo Ginzburg)曾经指出,人类学在两个方面影响了历史学。一是研究的领域。受人类学的影响,历史学家得以拓展其研究领域,开始关注那些被传统研究所忽略的人群(如异端)和主题(如巫术和迷信)。二是微观的视角。研究领域的变化在历史研究中促成了一种新的证据呈现方式,人类学中的个案研究在历史学领域的体现即是微观史学。

  卡洛·金兹堡的史学研究正是人类学这种影响的最好体现,他将个案研究运用于意大利近代早期异端和巫术的研究中:《奶酪与蛆虫》(The Cheese and the Worms,1976)描绘了16世纪意大利北部的一位异端磨坊主梅诺乔(Menocchio),《夜间的战斗》(The Night Battles,1966)则展现了近代早期意大利北部弗留利地区一种被称为“本南丹蒂”(Benandanti)的巫术信仰。

以个案展现宏观旨趣

  微观史家不仅仅关注于局部的、微小的个案研究,他们试图通过个案研究展现大的历史背景。金兹堡的文化微观史研究存在三个宏观旨趣。第一,梅诺乔尽管只是一个不重要且不具代表性的普通人,是“一个来自模糊世界偶然被我们发现的碎片”,但“仍可以作为一个缩影从中发现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里整个一个社会阶层的特征”。

  第二,口头文化和书写文化以及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梅诺乔处于口头文化和书写文化以及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交叉点上,他根植于大众文化之中,但同时又受到精英文化的影响。在《夜间的战斗》中,金兹堡的目的不仅仅是探讨近代早期意大利北部地区的“本南丹蒂”信仰,他试图向我们展现这样一种过程:一种带有农业崇拜因素的大众信仰(“本南丹蒂”信仰)是如何在官方(调查官)的影响和压力下,被重新界定,逐渐丧失了最初的含义,蜕变为一种巫术信仰,最终被纳入到精英文化(恶魔崇拜)中。金兹堡研究的旨趣在于向我们展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张力。

  第三,从宏观视野讨论巫术信仰的形成。在《夜间的战斗》中,金兹堡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将“本南丹蒂”信仰放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考察,试图展现巫魔会与农业崇拜和亡灵游行之间的关系。金兹堡在1989年出版的《出神》(Ecstasy)一书中运用形态学方法,比较和分析欧亚大陆上与巫魔会相似的诸多仪式和观念,并从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巫魔会观念形成的问题:(1)巫魔会观念是亡灵游行和丰产战斗这两个主题的融合,两者都存在“萨满式的出神”,正是基于这一共同的因素,两者在“本南丹蒂”信仰中得以融合。(2)巫魔会观念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结合,并借由宗教裁判官的介入而得以广泛传播。

 用细节揭示社会文化背景

  微观史学根据其研究的侧重可分为文化微观史(cultural microhistory)和社会微观史(social microhistory)两类。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社会微观史,它试图展现“边缘人群的行为是如何被用来说明权威的本质”。意大利历史学家乔万尼·列维(Giovanni Levi)是社会微观史的代表,他的《继承权力》(Inheriting Power,1985)一书通过描述一位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普通乡村牧师乔凡·巴蒂斯塔·奇萨,向读者揭示了“乡村中权力关系的模式”。列维认为,奇萨的故事可以“重建乡村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2012年,列维在《三十年后反思微观史》一文中指出,“微观史并不排斥宏观叙事,对小范围事件或人物的历史的关注也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一般真理的探寻”,“微观史并非是通过观察一般的社会背景来抽象出历史事实,而是尝试通过对个案的细致研究,设立一系列基础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能使我们在重塑历史的过程中部分性地保留包含全部真相的重要细节片段”。从列维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微观史关注于考察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

 聚焦跨文化个体

  近十年来,出现了全球视野下的地方史书写或全球微观史(global microhistory),娜塔莉·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的《骗子游历记》(Trickster Travels,2006)和琳达·科利(Linda Colley)的《伊丽莎白·马什的考验》(The Ordeal of Elizabeth Marsh,2007)以及欧阳泰(Tonio Andrade)的《一个中国农民、两个非洲男孩和一个将军》(A Chinese Farmer,Two African Boys, and a Warlord,2011)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从前述著作可以发现全球微观史的一些共同特点:“聚焦于某个在文化间游走的人,并通过其经历探寻跨文化联系和全球转型。”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全球微观史的主题都是考察普通的个人在不同文化间的经历。《骗子游历记》的主人公是北非穆斯林阿尔-哈桑·阿尔-瓦桑(al-Hassan al-Wazzan),他在1518年被海盗俘获并被献给教皇。他皈依了基督教,并在罗马生活了九年,其间用拉丁文发表了有关非洲的著作。《伊丽莎白·马什的考验》则描写了一位18世纪足迹遍布四大洲的英国女性非凡而流离的生活。欧阳泰笔下的主人公则是17世纪台湾一个普通农民赛义德(Sait),他处于中国和荷兰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汇之中。

  二是全球视野下的地方故事。全球微观史不是仅仅将视野集中在所描述的个体的经历上,而是要将他们的经历放在全球视野下进行考察。欧阳泰笔下所描述的尽管只是一个普通中国农民,但是他的故事让我们一窥“另一个战争和全球化的世界”。

  可见,全球微观史提供了一个将微观视角和宏观视野相结合的很好例子,如有学者所评论的:“微观层面的分析能够使人更好地理解共时性的历史进程,比如全球化进程中的网络的功能、跨文化联系互动,以及更为广泛的——历史人物在全球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样一种研究旨趣,对于当代中国史学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建设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2016年06月03日 07: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3日第980期 作者:陆启宏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