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传承与发展:日本近年的海洋史研究概况

海洋史沙龍會場素描──

傳承與發展:日本近年的海洋史研究概況

陳昀秀整理

今年第二次的海洋史沙龍,很高興能邀請到劉序楓老師來為我們介紹日本近年海洋史研究的概況。 劉老師是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員,畢業於日本九州大學,是中村質教授的學生,而中村教授和曹永和老師算是同輩,與臺北帝國大學有學術系譜上的關係,故劉老師實為介紹日本海洋史研究發展概況的最佳人選。在演講後的討論時段, 劉老師提到自己之所以會踏入海洋史的研究,完全是陰錯陽差。原本老師的興趣是元代的西域史,但到日本留學時,因為中村質教授提到長崎留有很多資料,除了日本古文書之外還有很多漢文資料,只有日本和西方人研究過,沒有中國和臺灣的留學生利用過,建議 劉老師往這方面發展。此一建議,使得劉老師自此一頭鑽進明清海洋史的世界,直到今日。

劉序楓老師.jpg

演講者: 劉序楓 老師

DSC02747.JPG

    海洋史沙龍現場一隅

劉老師認為,瞭解日本海洋史研究近況,對臺灣學者及研究生的未來研究和構想應有很大的幫助。而且日本的海洋史研究有很深厚的歷史基礎,即使在鎖國時期,日本人也收集了許多情報和資訊。除了學術傳統之外,近年來日本文部科學省(學術振興會)推動的大型學術研究計畫(Center of Excellence,簡稱COE),也促進了近年對亞洲海洋史研究的盛況,同時也出版了許多相關書籍,其中岩波書店出版的《海域アジア史研究入門》(2008)一書,除了研究史的回顧和展望之外,還附有許多參考文獻,對有興趣研究海洋史的同學來說,是一本掌握日本近年海洋史研究概況的絕佳入門書。

關於日本海洋史研究的傳統, 劉老師從德川幕府末期的海防意識危機開始講起,其中以林子平的《三國通覽圖說》及《海國兵談》最為重要。然而,日本開始有計畫地進行海洋史研究,則應從臺北帝國大學談起。臺灣是南進政策的中心,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的史學科集合了許多當時日本一流的學者。理由是日本政府希望透過歷史研究為南進政策找到歷史的根源,作為合理化的根據。因此,臺北帝大史學科與日本的海洋史發展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8.jpg

臺北帝大東洋史講座教授藤田豐八 (照片提供: 劉序楓老師)

村上直次郎.jpg

臺北帝大首任南洋史講座教授村上直次郎(右),晚年與夫人合影(左上)。(照片提供:劉序楓老師)

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雖分為東洋史、南洋史和國史(即日本史)三大講座,但講座中的教授和學者都以海外交通史為專長。例如:東洋史講座教授藤田豐八(1869-1929)即是以東西交通史為主要的研究領域,接任藤田教授的桑田六郎(1894-1987)亦是以東西交通史和東南亞史為其專長;國史講座的小葉田淳教授(1905-2001)也是以中日交通史和南島史為主要的研究領域。東洋史與國史都如此,更遑論與海洋史研究最相關的南洋史講座了。南洋史首任講座教授村上直次郎(1868-1966)專研日歐交通史,精通七、八種語言,讓當時身為副手的岩生成一教授(1900-1988)感到無比的壓力(因為在語言能力上不及村上教授)。箭內健次先生是劉老師的老師中村質教授的老師,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菲律賓史和南洋華僑史,足見臺北帝大實為當時日本海洋史研究的重心。

岩生成一.jpg

臺北帝大南洋史講座教授岩生成一 (照片提供:劉序楓老師)

台北帝大史學科師生.jpg

臺北帝大史學科師生(1941):後右方起第二人箭內健次、小葉田淳、岩生成一、移川子之

藏、中村喜代三;中排第二人桑田六郎;第五人起青山公亮、菅原憲、宮本延人。(照片提供:劉序楓老師)

戰後這些教授回到日本。由於戰敗後的反省和馬克思主義生產樣式論的流行,導致日本國內海洋史研究沈寂了一段時日,但以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為中心的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則將精力放在史料的收集和研究日本的對外交通關係史。戰後的日本海洋史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以日本為中心的對外關係史。1980年代,則以海洋為媒介,將研究的觸角延伸到鄰近的東亞海域,強調地區之間的相互交流。此一時期的的日本海洋史研究學者,除了松浦章之外,大部分都是研究國史(日本史)出身的。亦有許多學會和研究會,其中以岩生成一的日蘭學會最為重要;而近年大阪大學桃木至朗所領導的「海域アジア史研究會」,在會名上則已表明是以海域為主,跳脫出以大陸為中心的思考模式。

岩生成一藏書.jpg

岩生成一教授逝世後次年(1989), 劉老師於東京舊書攤購得其藏書,扉頁有印章(岩生)及筆記。另同時購得蓋「曹永和」印的《天工開物之研究》一冊,推測此書亦為曹老師所贈。

1990年代之後,日本的海洋史研究更加蓬勃,主要是因為受到法國年鑑學派史家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1902-1985)《地中海》一書翻譯出版的影響。此書在日本除了十冊的全譯本之外,還有五冊的普及版。受到布勞岱爾的影響,日本的海洋史研究轉而研究區域之間的交流,除了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外交、貿易和交通史的研究之外,研究者更希望能突破過去以國家為中心的歷史研究觀點,注重海域內部的交流,以及民族、區域的比較研究。此外,日本文部科學省的大型學術研究計畫(COE)使得日本近年來的海洋史研究更顯熱絡,目前日本最主要的海洋史研究計畫是「東アジアの海域交流と日本伝統文化形成:寧波を焦點とする學際的創生」(東亞的海域交流與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以寧波為焦點開創跨學科研究,官方網站:http://www.l.u-tokyo.ac.jp/maritime/index.html),共有一百三十七名研究者參與,並有三十六個研究群,橫跨社會、思想、文化、生活等領域,其底下還有東亞海域史研究會。

日本近年的海洋史研究,一開始是從對外關係出發,以日本為中心,由點開始慢慢地連成線,再擴展成面。以目前臺灣的學術環境而言,不論在人力、資源、歷史和制度背景上,與日本雖有差別,仍可以日本的經驗作為參考。臺灣學界的海洋史研究,大多屬於單打獨鬥,不似日本有眾多的學會、研究會等組織,實為缺憾。 劉 老師期望海洋史沙龍能作為學術社群凝聚的開始,之後可以有讀書會、研究會,一步步地發展。他也希望政府能有像日本文部省的COE計畫,挹注更多的經費,將各處的人力集中起來。雖然教育部規定各大學要有海洋史的課程,但效果不彰,在人才培育方面亟待加強。身為中研院人社中心海洋史研究專題中心的一員, 劉老師感嘆臺灣的海洋史研究主要偏重於荷蘭時代,而且海洋史的研究人才嚴重短缺,五十多歲的他卻是該中心最年輕的一員,言談之間 劉 老師不免流露出對於臺灣未來海洋史研究接班問題的擔憂。再者,依照目前臺灣的制度條件,並不容易像日本一樣大量出版或編集海洋史相關的基礎史料集,如《日本海事史料叢書》、《大航海時代叢書》等等,這是奠定海洋史研究發展的一大憾事。

大航海時代叢書.jpg

大航海時代叢書 (照片提供: 劉序楓老師)

劉老師的演講,不但有系統地介紹了日本海洋史研究近況的發展,讓我們得以更深入地瞭解日本的學術研究概況,並進而審視臺灣目前的學術現況,此外,在精彩的演講中,亦讓人充分感受到日本學者嚴謹的治學態度。譬如,岩生成一和當時的學生中村孝志回憶村上在臺北帝大教導學生讀史料的情形,學生只有兩、三個,完全無法摸魚,奠定了學生紮實的史料閱讀能力, 劉老師留學日本的情況,想必亦是如此。由於中村質教授是國史學的學者,對於史料有很嚴格的要求,所以 劉 老師曾與中村教授進行一對一的史料閱讀訓練,除此之外,還跟老師跑遍九州各地作田野調查。而日本的師生關係,和臺灣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喝酒聊天之間輕鬆談學問的經驗,也和我們的學習經驗大異其趣。

透過劉老師精彩的演講,除了讓我們能從日本的研究汲取經驗外,我們更需要思考如何讓臺灣的海洋史研究能夠往下扎根,並且能有計畫地擴大臺灣歷史學界的研究範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