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明代北部海防体制研究》述评

魏永生

中国一个负陆面海的海洋大国,有着长达18000多千米的大陆海岸线。中国人从很早就开始开发海洋,在先秦时期便留下了“海上仙山”“海外仙药”的传说和《山海经》一类的著作。春秋、战国时期,濒海的齐国、吴国、越国已经开始发展水军,相互之间还发生了海上战争,最初的海防由此产生。但这时的海防规模较小,也不成系统。此后,由于中国大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未遭受海上入侵,所以海防一直停滞不前。南宋以后,倭寇开始零星入侵中国东南沿海。在元代,倭寇入侵日渐频繁,海防开始有所发展。至明朝建国前后,倭寇入侵达到一个高峰,出现了“濒海而南,自青、营以及吴、越、闽、广皆罹其毒”的局面,为此,朱元璋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海防,真正意义上的海防至此出现。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的加强海防的措施是周密而完备的,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设置大量的海防卫所、巡检司,建立起一系列墩堡、水寨等防御设施,设置专职海防官,派遣舟师巡海,下令让海运官兵顺路剿倭,开展对日外交等,经过洪武一朝的努力,中国海防体系基本建立。靖难之役后,从侄子手中夺取皇位的朱棣将都城迁至自己的大本营北京。这样,本来由于地理环境所限海上形势一直较为平静的环渤海地区,因为承担起拱卫京畿、防御海上来敌的重任而地位凸显,受到永乐、宣德及后来诸帝的重视。所以,明代北部海防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中国海防史研究存在明显的“粗疏化”及“南热北冷”现象。主要体现在,海防史研究的成果要么多为时间跨度较长、涉及范围较广的总体性论述,要么集中于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广东、台湾等地,对北部沿海地区研究非常薄弱,仅有的一些成果主要围绕辽东望海埚战役、天津三卫创建、威海卫战役、胶澳设防等具体问题展开,尚嫌不够系统。赵树国著《明代北部海防体制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一书的出版弥补了这一空缺,对明代海防史研究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这部名为《明代北部海防体制研究》的著作,洋洋洒洒72.6万字,系作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扩充而成,也是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清环渤海地区海防研究(1368—1912)》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作者一直关注明代海防史,自2008年入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不久就确定以明代北部海防体制为研究对象,三年时间里,他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锐意思考,撰成博士论文。工作之后,他又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不断地修改、补充,最终出版,就是展现给大家的这部著作。本书由七章构成,第一章介绍北部沿海地理形势及行政、军政区划,第二到六章按照明代北部海防体制发展的内在规律分五个时间段展开论述,分别是洪武时期北部海防体制的建立,永乐至宣德时期北部海防体制建设的加强,正统至万历前期北部海防体制的完善,援朝御倭战争期间的北部海防体制,和万历末至启、祯时期北部海防体制的调整。最后一章讨论明代北部海防体制的得失。整部书清晰地将明代北部海防体制的变迁历程展现给了读者。

读罢这部著作,我认为它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学术视野开阔,选题价值较高。首先,这部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如前所述,中国海防史、尤其是明代海防史研究存在明显的“南热北冷”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较之北部沿海地区,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一带更容易遭受海上侵扰,如嘉靖中期影响巨大的倭患主要就发生在这个地区,所以学术界重点关注这些地方。而北部沿海的环渤海地区,除去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外,基本上面向内海,遭受外敌入侵较少,所以不太引人注意。但是从战略角度讲,北部沿海无疑是最不应被轻视的。这个地区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北、天津、辽宁四省市,濒临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岸线北起今辽宁省丹东市的鸭绿江口,南至鲁、苏交界的绣针河口,全长6100 千米,约占全国海岸线的三分之一,是一段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防线。自从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北部沿海承担起了保卫首都的重任,其海防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兴亡。明朝统治者不断加强该地区海防力量,成效显著,在抗击外侮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如永乐年间刘江在辽东望海埚战役中对入侵倭寇进行了歼灭性打击,确保了此后沿海地区百余年的平安。但鸦片战争后,由于国力不断下降,清朝统治者对这一地区海防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在近代史上列强军队多次从容出入,海防安全荡然无存。这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另外,研究北部海防还需要注意,应将北部沿海诸省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中,这是因为,就地理形势而言,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合抱,加上错落分布于两个半岛中间的岛屿,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就海防任务而言,北部沿海各省协同拱卫京畿,相互之间也须紧密配合。该书能够准确地把握到这一点,将北部沿海各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地考察,有助于揭示一种不同于东南沿海的海防新面貌。同时,这部书的出版也可以推进地方史研究。本书关注北部沿海,重点是山东沿海地区,在书中,作者引用了大量地方文献,关注到地方行政区划变迁、移民、民生等问题,对推动地方史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此外,这部书还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21世纪是一个海洋世纪,我们应该把握机遇,积极开发海洋。当然,在开发海洋、加强海上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海防建设。在今天的东亚地区又出现了复杂的形势,日本妄图侵占我国的钓鱼岛,变幻莫测的朝鲜半岛形势、南海某些国家肆意扩张其海域以及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威胁等,都是对当下中国海防的严峻考验。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但并不意味着应该忽视海防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明代北部海防体制变迁,可以为今天的海防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其二,学术功底扎实,论证严谨可靠。在这部书中,作者参阅了大量史书,仅古籍就有三百余种,其中既有官方史书,如《明实录》《明史》《诸司职掌》《明会典》等,还有大量的野史、笔记。其次,作者对一些重要官员的奏疏、文集等也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发掘到不少很有价值的史料,如赵秉忠《 山集》等,学术界对其利用尚不普遍。再次,作者还仔细阅读了《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等,从中搜集到不少珍贵史料。此外,作者对明清时期的一统志及北部沿海相关省志、府志、县志、卫所志等也进行了仔细爬梳,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与此同时,作者还通过田野调查搜集到一些珍贵的碑文、家谱等资料。大量文献及考古资料的引用,使本书在论述问题时更有说服力。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一些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考证,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本处谨以灵山卫设置时间为例加以说明。对于灵山卫的设置时间,学术界争论不休,大致有“洪武元年前后”(1368)、“洪武五年”(1372)、“洪武二十一年”(1388)、“洪武三十一年”(1398)四种说法,后两者影响尤其大。作者在查阅了《明太祖实录》《诸司职掌》《明史》以及各个版本的一统志和当地方志后,认为“洪武三十一年”准确。作者认为,修于建文、永乐年间的《明太祖实录》是朝廷官方史书,对于研究政治制度来说,史料价值非常高,且修书时间与设卫时间相距较近,对于卫所设置时间这类问题又无需避讳,所以记载应该可靠。此外,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朝廷官方所修政书《诸司职掌》中并未记载灵山卫,可见当时尚无该卫,所以该卫之设必然晚于洪武二十六年。同时,作者又引用了地方志中所录永乐二年(1404)文登教谕胡士文撰写的《新设威海捕倭屯田军记》,胡文系当时人记当时事,该文明确指出灵山卫等沿海七卫均设于洪武三十一年,应当可靠。以上三条史料,史料价值非常高,据此完全可以断定灵山卫设于“洪武三十一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洪武二十一年”这种影响较大的说法呢?作者在进行认真梳理后发现,“洪武三十一年”说本无疑义,后被景泰年间官方所修《寰宇通志》采纳。但由于《寰宇通志》的主要修撰者因陷入“夺门之变”而或被杀或被流放,该书也随之被废弃,存世极少。事变后不久,朝廷再度修一统志,于是便在这部书的基础上整修,所谓的整修大致就是照抄,修成后的一统志就是《明一统志》,这是一部影响非常大的全国性志书。问题在于,《明一统志》在抄《寰宇通志》时,将“三”误抄为“二”,于是随着《明一统志》的颁行全国,“洪武二十一年”说也就大行于世。作者在翻阅《寰宇通志》时发现了这个问题,然后经过抽茧剥丝般的周密考察,终于了解了问题的来龙去脉。诸如此类的具体考证,本书中还有很多,恕不一一列举。

当然了,北部海防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题目,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作者继续做,如可以进一步研究海防供应、海战技术、海防思想等,还可以将明与清、与近代,南方海防与北方海防做比较研究等,这都是作者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当注意的。总体而言,这是一部选题价值较高、学术功底扎实的优秀著作。(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明代北部海防体制研究

作者:  赵树国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5-5
页数: 648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09086806

内容简介  · · · · · ·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二、以往学术研究状况
三、研究价值、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明代北部海疆地理及行政、军事区划
第一节明代北部海疆地理
一、海域
二、岛屿
三、海岸及海口
第二节明代北部海疆行政区划
一、山东
二、北直隶
第三节明代北部海疆军事区划
一、山东
二、北直隶
三、辽东
第二章洪武时期北部海防体制的建立
第一节海防形势及活动
一、海防形势
二、应对措施
第二节海防机构与设施的建立
一、海防机构的设置
二、海防设施的构筑
第三节海防官员的配备
一、山东都指挥使司
二、辽东都指挥使司
三、备倭总兵官
四、阅视海防重臣
五、山东巡察海道副使
六、辽海东宁道
第三章永乐至宣德时期北部海防体制建设的加强
第一节海防形势及其应对
一、海防形势
二、应对措施
第二节完善海防机构和设施
一、继续建立卫所、墩台
二、创建海防营
三、设置备倭都司
第三节设置海防官员
一、捕倭总兵官
二、辽东总兵官
三、备倭都司官
四、山东三大营及天津海防营把总
第四章正统至万历前期北部海防体制的完善
第一节北部海防形势及基本状况
一、海防形势渐趋平缓
二、海防活动
三、海防军备渐趋废弛
第二节海防设施的整顿和完善
一、沿海州县、卫所城池的修建
二、调整某些卫所位置
三、戚继光对山东海防的整顿
四、嘉靖倭患时期辽东巡抚江东对辽东海防的部署
第三节北部沿海地区相关职官调整
一、设立沿海总督
二、设立沿海巡抚
三、建立兵备道、海防道
四、其他
第五章援朝御倭战争期间的北部海防体制
第一节援朝御倭战争爆发之际的海防形势及廷臣应对
一、援朝御倭战争爆发前后的形势
二、大臣们对于援朝御倭战争的争论
第二节地方军政要员对北部海防的整饬
一、郑汝璧对山东海防的部署
二、万世德、汪应蛟对北部海防的部署
三、蓟辽总督对北部海防的经营
第三节宋应昌、邢玢对北部海防的经营
一、援朝御倭战争前期宋应昌对北部海防的经营
二、援朝御倭战争后期邢玠对北部海防的经营
第四节明朝政府对北部海防的调整
一、调整兵力部署
二、调整将领、官员部署
三、设置海防官
第五节北部沿海州县官员对当地海防的部署
一、修建城池、敌台
二、地方官、士绅对海防的建议和整顿
第六节朝臣对北部海防的建议
一、内阁大臣对当时海防的建议——以沈一贯、张位为例
二、北部沿海籍贯官员对当地海防的看法——以冯琦为例
三、在北部沿海任职官员对海防的看法——以王士性为例
第七节援朝御倭战争后廷臣对于朝鲜善后事宜的争论
一、会议的背景
二、会议内容
第六章万历末至启、祯时期北部海防体制的调整
第一节明末北部海防形势
一、援朝御倭战后北部海防的迅速衰落
二、女真势力崛起后对北部海防的威胁
第二节熊廷弼、毛文龙对北部海防的经营
一、熊廷弼与“三:方布置”方略
二、毛文龙与“海上长城”的构建
第三节登莱巡抚对山东海防的建设
一、陶朗先
二、袁可立
三、武之望
四、李嵩
五、孙国桢
第四节天津巡抚对北部海防的建设
一、毕自严
二、李邦华
三、黄运泰
第五节北部沿海地方州县海防建设
一、赵秉忠对青州海防的建议
二、王献吉对胶州海防的整饬
三、常康对登菜地区海防的建议
第六节北部沿海海防职官设置
一、辽东经略(督师)
二、天津巡抚
三、登菜巡抚
四、山永巡抚
五、登莱总兵、副总兵
六、东江总兵
七、天津总兵(副总兵)
八、登州监军道、招练道
九、金州海防同知
第七章 明代北部海防体制的得与失
一、海防之得
二、海防之失
附录明代北部沿海海防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